幽門螺桿菌(Hp)能夠在人體胃黏膜內寄生,破壞局部屏障,導致黏膜病變,引發胃部疾病。根據目前研究結果顯示,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等都與該細菌感染密切相關。Krajden等及Shames等從胃炎患者牙菌斑中分離出Hp,經培養並應用DNA限制性內切酶後,明確這些Hp與胃內相同,證實口腔內同樣有Hp寄生,是繼胃後的第二個貯存地。口腔中的Hp同樣會引發感染,導致症狀出現,需要加以重視,有效進行清除。
Hp與牙菌斑及牙周疾病的關係
口腔中寄生的Hp可能導致牙菌斑形成,引發牙周疾病。Ferguson等對口腔中的Hp進行的研究證實其在此類患者口腔中寄生。也有學者對慢性牙周炎患者進行研究,發現Hp大量積存於患者口腔當中,牙菌斑中已證實存在,並且是主要寄生部位,而唾液、口腔黏膜等處數量同樣較多,由此確定口腔是Hp的一個重要貯存地。宋群生等的研究證明在非胃部疾病患者的口腔中Hp也存在。陳駿等對Hp進行的研究發現40.46%患者唾液中有Hp生長,對照組128例健康對象的唾液標本中,43.75%結果呈陽性。他們就這一結果進行分析,認為即使患有胃腸疾病,口腔中也並不是都有Hp寄生,健康者與胃病患者檢出差異不明顯。這一結果提示,Hp廣泛存在於健康人和胃腸道疾病患者的口腔。
Hp感染與牙周炎的相關性研究,近些年也取得一定成果。胡文杰等通過對13例胃病患者的胃黏膜、口腔含漱液以及6個牙位齦上及齦下菌斑Hp的聚合酶鏈反應檢測發現,Hp在胃黏膜的感染率為100%,含漱液中的感染率為42.6%,菌斑中的感染率為84.6%,且齦下菌斑中的感染率為38.5%,明顯大於齦上菌斑的19.2%。由此認為,口腔中Hp主要聚集於齦溝和牙周袋。
關於Hp在牙周炎中的致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但可以確定的是,Hp除了直接誘導炎性反應或通過間接誘導胃上皮細胞分泌促炎細胞因子而致炎性反應外,還通過刺激局部T細胞和B細胞引發體液免疫反應,導致疾病進展。Hp可以在胃腸黏膜和牙周黏膜寄生,考慮與它們的共同抗原性有關,致病機理相同,病原具有共同性。當Hp作用於其中一種黏膜,導致局部病變發生,即可激活機體免疫系統,促進抗體生成,隨著血液到達全身,而另一部分黏膜由於具有共同抗原,同樣會遭受抗體攻擊,導致局部病變,引發黏膜損傷,出現臨床症狀。由此可見,Hp感染是牙周炎致病因素之一,引發局部黏膜病變,導致疾病進展。如果疾病無法控制,Hp在口腔中聚集,同樣對胃黏膜也會產生影響。胃腸疾病患者經檢查確定有幽門桿菌感染,往往會採取根除治療,但有些患者治療效果不佳,容易引起復發,究其原因不排除與口腔Hp寄生密切相關。
研究結果顯示,Hp感染受多種疾病影響,口腔黏膜扁平苔蘚和復發性口腔潰瘍皆為常見的因素。Hp感染在健康人群的牙菌斑中即可出現,與胃炎患者無明顯差異,屬於條件致病菌。並不是所有的Hp感染都可引發臨床症狀,大多情況下無致病作用。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Hp則有可能引發臨床症狀。目前研究顯示Hp感染與口腔疾病具有相關性,但病理機制尚不明確。有研究認為Hp作為致病菌可直接破壞人體口腔黏膜細胞,促使組織釋放的細胞因子和氧自由基刺激口腔軟組織從而產生炎症,程序性細胞死亡的速度遠遠大於細胞增殖的速度,口腔中正常菌群失調使得Hp大量增殖。也有學者認為口腔與胃腸黏膜具有同源性,二者之間存在共同抗原。當Hp感染激活機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進而與抗原發生反應,攻擊並消滅它。在此過程中並不特異性針對某一部位抗原,同樣會作用於其他組織的相同抗原,導致組織黏膜出現損傷,引發臨床症狀。
Hp與其他口腔疾病
Hp感染還與其他口腔疾病具有相關性,如幹槽症、口腔癌等。還有學者認為,Hp可能與灼口症候群、白塞病和舌苔增厚有關,但迄今尚無相關的直接研究結果。
口腔Hp的清除
20世紀90年代末,Tursi等的研究提示,Hp主要經糞-口、口-口、胃-口、胃-胃以及治療儀器傳播。宋群生等人的研究發現它們在胃黏膜和牙菌斑中都會生長。該研究證實,口腔是Hp進入胃內的通道之一,口腔在胃Hp傳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Hp在口腔內寄生後,特定條件下有可能引發口腔疾病,如牙周炎等,與此同時還會對胃黏膜產生影響,導致根治失敗,患者胃腸疾病復發,治療效果不佳。口腔Hp直接與Hp相關性胃腸疾病密切相關,是引起復發的重要因素。鑑於此,如果患者胃腸黏膜中有Hp寄生,並引發臨床症狀,則除進行胃腸道相關檢查之外,還需要關注口腔內Hp感染。治療口腔疾病是改善預後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胃腸疾病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
Graham等抗Hp治療進行研究,認為最終效果可以分為五個等級,分別由字母表示。其中A級效果最佳,治癒率(ITT)相對較高,可達到95%以上;F級治療效果最差,ITT明顯調低,甚至不足80%。兩者之間還有B、C、D三個等級,ITT 分別為90%~94%、85%~89%、81%~84%。目前主要採取三聯療法根治Hp,按上述評分標準很少達到C級以上,多數為D級或C級,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根除失敗率逐年增高。不僅如此,單純的三聯療法在口腔中起到的作用效果亦不佳。
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該療法與牙周治療相結合效果往往更好,但是在藥物治療結合口腔潔治後的患者中,仍有20%Hp未根除或者Hp感染復發者。口腔潔治雖然可以有效地清除齦上和齦下菌斑,減少Hp的附著,但是Hp不僅存在於牙菌斑中,還存在於唾液、齦溝液和舌苔中,牙周潔治後口腔中殘留的Hp很有可能重新附著在牙周袋或新形成的牙菌斑上。Hp有多種傳染途徑,口腔是其中的關鍵環節,當細菌通過多種途徑進入到口腔當中,就有可能附著於牙菌斑上。患者飲食過程中會將此處的細菌食入體內,進而在胃黏膜上繁殖,造成局部損傷,引發胃腸疾病。
目前研究結果顯示,口腔與胃黏膜Hp高度同源,有學者針對兩部位Hp DNA樣本進行對比,充分證實了這一點,也就意味著不同部位Hp具有明顯相關性,他們有可能來自於同一種屬。許多患者感染Hp後出現胃腸道症狀,臨床上給予根治治療,但治療效果不佳,復發率相對較高,分析背後原因,可能與細菌耐藥有關,同時也要考慮口腔Hp感染因素。口腔中的Hp感染有可能對胃腸黏膜產生影響,促進胃Hp傳播。對於這方面的研究始終未曾停止,學者們的意見不一。有觀點認為胃黏膜是Hp感染的首要部位,口腔感染僅僅為繼發感染,與患者胃食管反流作用密切相關,但也有持不同看法者。
Dye的觀點與上述學者剛好相反,認為口腔是首要感染部位,通過飲食運動使細菌寄生部位轉移,進而定植於胃黏膜,導致局部損傷,引起炎症反應。持後一種觀點的學者數量相對較多。許多學者針對標準三聯療法治療研究後認為對於口腔寄生Hp治療效果並不理想。目前一些專業口腔清潔方法可以清除Hp,從而具有一定控制療效。當患者出現胃腸疾病,並且證實與Hp感染有關,往往會採取Hp根除治療,但對口腔Hp感染效果並不好,導致其大量殘留於口腔中,隨著進食和吞咽,導致胃黏膜感染,出現局部損傷,症狀反覆發生,治療效果不佳,復發率相對較高。
吳中平等研究結果證實口腔Hp感染與Hp根除率密切相關。有學者對391例消化不良患者進行研究,其中233例Hp陽性。將其分為四組,給予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埃索美拉唑三聯治療,共10天。53例口腔Hp檢查結果為陰性,180例檢測陽性。將陽性者再分為3組,分別採取不同治療方法,其中53 例與陰性組治療相同,被納入三聯療法組;65例在此基礎上增加口腔清洗劑治療;其餘者在上述聯合治療的基礎上增加牙周治療。口腔清洗劑為0.02%磺甲硝咪唑和0.12%洗必泰口腔清洗,共10天。牙周治療包括超聲波去除牙菌斑及牙石,4周後隨訪其胃內Hp根除率。結果提示Hp陰性組達到93.3%。Hp陽性者中三組分別為78.4%、90.0%、94.7%。由此可見,在原有藥物治療基礎上增加清潔劑和牙周治療可以有效提高Hp清除率,獲得更好效果。
Zaric等的研究結論與上述研究者相似。對於胃內Hp根除治療的患者,如果加強口腔護理,進行牙周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有學者針對胃Hp根治治療進行研究,一組僅進行日常菌斑控制,另一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專科處理,有效去除牙菌斑。同時設立對照組。前兩組同時行超聲波潔治術和手工齦下刮治術。治療後隨訪半年,確定Hp感染變化情況,了解復發率。結果前兩組分別為67.3%和19.1%,對照組復發率為 82.1%。由此可見,對於胃Hp感染根治治療後的患者,口腔護理是減少復發的重要手段,二者具有明顯相關性。
口腔內Hp感染目前已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相關研究成果提示如果患者同時存在口腔和胃內Hp感染,則應該同時採取措施加以處理,口腔局部治療十分重要,是提高胃Hp感染清除率的關鍵手段,不但可以增加治療效果,同時減少復發率。目前這種觀點已得到普遍共識,但仍有一些問題尚不明確。有學者對口腔Hp定值存在不同看法,認為其僅僅為過路菌,要想證實上述觀點仍需大數據支持,未來需要深入研究,反覆論證,這樣更具有可信性。作者認為胃Hp根治治療與口腔局部處理應聯合進行,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增加Hp根除率。
綜上所述,Hp是一種普遍存在於胃內和口腔中的條件致病菌,它不僅可以導致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目前也被普遍認為與部分口腔疾病密切相關,但仍需進一步證據支持。
來源:陳穎穎. 口腔內幽門螺桿菌的研究進展. 大醫生. 2019(2): 8-11.
作者:陳穎穎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
消化界長期徵稿:原創稿件及特約作者招募!
投稿郵箱:DDP@high-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