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重視口腔內幽門螺桿菌根除,看看這一篇

2020-12-17 騰訊網

幽門螺桿菌(Hp)能夠在人體胃黏膜內寄生,破壞局部屏障,導致黏膜病變,引發胃部疾病。根據目前研究結果顯示,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等都與該細菌感染密切相關。Krajden等及Shames等從胃炎患者牙菌斑中分離出Hp,經培養並應用DNA限制性內切酶後,明確這些Hp與胃內相同,證實口腔內同樣有Hp寄生,是繼胃後的第二個貯存地。口腔中的Hp同樣會引發感染,導致症狀出現,需要加以重視,有效進行清除。

Hp與牙菌斑及牙周疾病的關係

口腔中寄生的Hp可能導致牙菌斑形成,引發牙周疾病。Ferguson等對口腔中的Hp進行的研究證實其在此類患者口腔中寄生。也有學者對慢性牙周炎患者進行研究,發現Hp大量積存於患者口腔當中,牙菌斑中已證實存在,並且是主要寄生部位,而唾液、口腔黏膜等處數量同樣較多,由此確定口腔是Hp的一個重要貯存地。宋群生等的研究證明在非胃部疾病患者的口腔中Hp也存在。陳駿等對Hp進行的研究發現40.46%患者唾液中有Hp生長,對照組128例健康對象的唾液標本中,43.75%結果呈陽性。他們就這一結果進行分析,認為即使患有胃腸疾病,口腔中也並不是都有Hp寄生,健康者與胃病患者檢出差異不明顯。這一結果提示,Hp廣泛存在於健康人和胃腸道疾病患者的口腔。

Hp感染與牙周炎的相關性研究,近些年也取得一定成果。胡文杰等通過對13例胃病患者的胃黏膜、口腔含漱液以及6個牙位齦上及齦下菌斑Hp的聚合酶鏈反應檢測發現,Hp在胃黏膜的感染率為100%,含漱液中的感染率為42.6%,菌斑中的感染率為84.6%,且齦下菌斑中的感染率為38.5%,明顯大於齦上菌斑的19.2%。由此認為,口腔中Hp主要聚集於齦溝和牙周袋。

關於Hp在牙周炎中的致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但可以確定的是,Hp除了直接誘導炎性反應或通過間接誘導胃上皮細胞分泌促炎細胞因子而致炎性反應外,還通過刺激局部T細胞和B細胞引發體液免疫反應,導致疾病進展。Hp可以在胃腸黏膜和牙周黏膜寄生,考慮與它們的共同抗原性有關,致病機理相同,病原具有共同性。當Hp作用於其中一種黏膜,導致局部病變發生,即可激活機體免疫系統,促進抗體生成,隨著血液到達全身,而另一部分黏膜由於具有共同抗原,同樣會遭受抗體攻擊,導致局部病變,引發黏膜損傷,出現臨床症狀。由此可見,Hp感染是牙周炎致病因素之一,引發局部黏膜病變,導致疾病進展。如果疾病無法控制,Hp在口腔中聚集,同樣對胃黏膜也會產生影響。胃腸疾病患者經檢查確定有幽門桿菌感染,往往會採取根除治療,但有些患者治療效果不佳,容易引起復發,究其原因不排除與口腔Hp寄生密切相關。

研究結果顯示,Hp感染受多種疾病影響,口腔黏膜扁平苔蘚和復發性口腔潰瘍皆為常見的因素。Hp感染在健康人群的牙菌斑中即可出現,與胃炎患者無明顯差異,屬於條件致病菌。並不是所有的Hp感染都可引發臨床症狀,大多情況下無致病作用。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Hp則有可能引發臨床症狀。目前研究顯示Hp感染與口腔疾病具有相關性,但病理機制尚不明確。有研究認為Hp作為致病菌可直接破壞人體口腔黏膜細胞,促使組織釋放的細胞因子和氧自由基刺激口腔軟組織從而產生炎症,程序性細胞死亡的速度遠遠大於細胞增殖的速度,口腔中正常菌群失調使得Hp大量增殖。也有學者認為口腔與胃腸黏膜具有同源性,二者之間存在共同抗原。當Hp感染激活機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進而與抗原發生反應,攻擊並消滅它。在此過程中並不特異性針對某一部位抗原,同樣會作用於其他組織的相同抗原,導致組織黏膜出現損傷,引發臨床症狀。

Hp與其他口腔疾病

Hp感染還與其他口腔疾病具有相關性,如幹槽症、口腔癌等。還有學者認為,Hp可能與灼口症候群、白塞病和舌苔增厚有關,但迄今尚無相關的直接研究結果。

口腔Hp的清除

20世紀90年代末,Tursi等的研究提示,Hp主要經糞-口、口-口、胃-口、胃-胃以及治療儀器傳播。宋群生等人的研究發現它們在胃黏膜和牙菌斑中都會生長。該研究證實,口腔是Hp進入胃內的通道之一,口腔在胃Hp傳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Hp在口腔內寄生後,特定條件下有可能引發口腔疾病,如牙周炎等,與此同時還會對胃黏膜產生影響,導致根治失敗,患者胃腸疾病復發,治療效果不佳。口腔Hp直接與Hp相關性胃腸疾病密切相關,是引起復發的重要因素。鑑於此,如果患者胃腸黏膜中有Hp寄生,並引發臨床症狀,則除進行胃腸道相關檢查之外,還需要關注口腔內Hp感染。治療口腔疾病是改善預後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胃腸疾病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

Graham等抗Hp治療進行研究,認為最終效果可以分為五個等級,分別由字母表示。其中A級效果最佳,治癒率(ITT)相對較高,可達到95%以上;F級治療效果最差,ITT明顯調低,甚至不足80%。兩者之間還有B、C、D三個等級,ITT 分別為90%~94%、85%~89%、81%~84%。目前主要採取三聯療法根治Hp,按上述評分標準很少達到C級以上,多數為D級或C級,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根除失敗率逐年增高。不僅如此,單純的三聯療法在口腔中起到的作用效果亦不佳。

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該療法與牙周治療相結合效果往往更好,但是在藥物治療結合口腔潔治後的患者中,仍有20%Hp未根除或者Hp感染復發者。口腔潔治雖然可以有效地清除齦上和齦下菌斑,減少Hp的附著,但是Hp不僅存在於牙菌斑中,還存在於唾液、齦溝液和舌苔中,牙周潔治後口腔中殘留的Hp很有可能重新附著在牙周袋或新形成的牙菌斑上。Hp有多種傳染途徑,口腔是其中的關鍵環節,當細菌通過多種途徑進入到口腔當中,就有可能附著於牙菌斑上。患者飲食過程中會將此處的細菌食入體內,進而在胃黏膜上繁殖,造成局部損傷,引發胃腸疾病。

目前研究結果顯示,口腔與胃黏膜Hp高度同源,有學者針對兩部位Hp DNA樣本進行對比,充分證實了這一點,也就意味著不同部位Hp具有明顯相關性,他們有可能來自於同一種屬。許多患者感染Hp後出現胃腸道症狀,臨床上給予根治治療,但治療效果不佳,復發率相對較高,分析背後原因,可能與細菌耐藥有關,同時也要考慮口腔Hp感染因素。口腔中的Hp感染有可能對胃腸黏膜產生影響,促進胃Hp傳播。對於這方面的研究始終未曾停止,學者們的意見不一。有觀點認為胃黏膜是Hp感染的首要部位,口腔感染僅僅為繼發感染,與患者胃食管反流作用密切相關,但也有持不同看法者。

Dye的觀點與上述學者剛好相反,認為口腔是首要感染部位,通過飲食運動使細菌寄生部位轉移,進而定植於胃黏膜,導致局部損傷,引起炎症反應。持後一種觀點的學者數量相對較多。許多學者針對標準三聯療法治療研究後認為對於口腔寄生Hp治療效果並不理想。目前一些專業口腔清潔方法可以清除Hp,從而具有一定控制療效。當患者出現胃腸疾病,並且證實與Hp感染有關,往往會採取Hp根除治療,但對口腔Hp感染效果並不好,導致其大量殘留於口腔中,隨著進食和吞咽,導致胃黏膜感染,出現局部損傷,症狀反覆發生,治療效果不佳,復發率相對較高。

吳中平等研究結果證實口腔Hp感染與Hp根除率密切相關。有學者對391例消化不良患者進行研究,其中233例Hp陽性。將其分為四組,給予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埃索美拉唑三聯治療,共10天。53例口腔Hp檢查結果為陰性,180例檢測陽性。將陽性者再分為3組,分別採取不同治療方法,其中53 例與陰性組治療相同,被納入三聯療法組;65例在此基礎上增加口腔清洗劑治療;其餘者在上述聯合治療的基礎上增加牙周治療。口腔清洗劑為0.02%磺甲硝咪唑和0.12%洗必泰口腔清洗,共10天。牙周治療包括超聲波去除牙菌斑及牙石,4周後隨訪其胃內Hp根除率。結果提示Hp陰性組達到93.3%。Hp陽性者中三組分別為78.4%、90.0%、94.7%。由此可見,在原有藥物治療基礎上增加清潔劑和牙周治療可以有效提高Hp清除率,獲得更好效果。

Zaric等的研究結論與上述研究者相似。對於胃內Hp根除治療的患者,如果加強口腔護理,進行牙周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有學者針對胃Hp根治治療進行研究,一組僅進行日常菌斑控制,另一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專科處理,有效去除牙菌斑。同時設立對照組。前兩組同時行超聲波潔治術和手工齦下刮治術。治療後隨訪半年,確定Hp感染變化情況,了解復發率。結果前兩組分別為67.3%和19.1%,對照組復發率為 82.1%。由此可見,對於胃Hp感染根治治療後的患者,口腔護理是減少復發的重要手段,二者具有明顯相關性。

口腔內Hp感染目前已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相關研究成果提示如果患者同時存在口腔和胃內Hp感染,則應該同時採取措施加以處理,口腔局部治療十分重要,是提高胃Hp感染清除率的關鍵手段,不但可以增加治療效果,同時減少復發率。目前這種觀點已得到普遍共識,但仍有一些問題尚不明確。有學者對口腔Hp定值存在不同看法,認為其僅僅為過路菌,要想證實上述觀點仍需大數據支持,未來需要深入研究,反覆論證,這樣更具有可信性。作者認為胃Hp根治治療與口腔局部處理應聯合進行,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增加Hp根除率。

綜上所述,Hp是一種普遍存在於胃內和口腔中的條件致病菌,它不僅可以導致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目前也被普遍認為與部分口腔疾病密切相關,但仍需進一步證據支持。

來源:陳穎穎. 口腔內幽門螺桿菌的研究進展. 大醫生. 2019(2): 8-11.

作者:陳穎穎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

消化界長期徵稿:原創稿件及特約作者招募!

投稿郵箱:DDP@high-med.com

相關焦點

  • 幽門螺桿菌該不該「根除」?協和醫生告訴你
    即便是 1% 的感染者不加治療罹患胃癌,那麼將有 700 萬人是「胃癌候選人」。幽門螺桿菌感染如此普遍,還可能引發胃癌,應該如何應對?幽門螺桿菌,到底是好的還是壞的?目前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是人類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的主要的致病因素;常年不受控制的幽門螺桿菌感染,還可能導致胃癌或胃淋巴瘤的發生……所以,1994年,幽門螺桿菌被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確定為Ⅰ類致癌因子!這樣看來,幽門螺桿菌似乎是個「壞」細菌!
  • 如何證明幽門螺桿菌已根除?幽門螺桿菌的天敵是什麼?
    一般檢查後需要半個月的時間來進行調節,如果是想要知道是否有根除掉,那麼可以在停止調節後的一個月之後再去進行檢查,看看它是否還存在。或者是對胃裡進行光照,看看是否還有。也可以通過糞便,對糞便中的物質進行分析,從而去判斷是否有根除。這個方法的成功率是比較高的,也是用的比較多的一種方法。
  • 為什麼要根除幽門螺桿菌?
    有的時候我們肚子不舒服去醫院檢查,醫生也會建議做這個檢查,究竟是為什麼呢?「呼氣試驗」這個項目非常簡單,目的就是要看一下我們胃裡面到底有沒有幽門螺桿菌。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細菌,特別是在我們中國人裡面,平均感染率超過六成。其實科學家很早就開始關注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發病風險的關係。
  • 青黴素過敏又怎樣,幽門螺桿菌照樣能根除
    ,「成大夫,您幫我看看,我的細菌是不是根除了?」我看了一下檢查報告,確實呼氣檢測是陰性,「太好了,您的幽門螺桿菌是根除成功了!」「成大夫,我在其他醫院治療5次都失敗了,是其他醫院的醫生介紹我過來找您看病的,在您這裡這是我第六次治療了,您不知道,我在等著拿結果的時候,心理緊張極了,生怕這次再治不好。」
  • 根除幽門螺桿菌會傷身體?關於幽門螺桿菌,你一定要知道的10大真相
    我們不要說普通的疾病,就胃癌來說,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約有7億人,如果都不加以治療,將有700萬人最終罹患胃癌,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  四  感染了不需要吃抗生素,中藥等就可以治好  錯誤!  我們所說的根除治療幽門螺桿菌,是強調「根除」,而不是抑制,是殺得片甲不留的意思。  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能證明個別中成藥、中藥方劑能夠完全殺滅幽門螺桿菌。
  • 根除幽門螺桿菌,高危人群胃癌發病率下降73%!
    文|菠蘿(一)最近,頂尖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來自韓國的重磅研究:證明有胃癌家族史,且攜帶幽門螺桿菌的人,如果根治感染,得胃癌的風險最高能下降73%!內因主要是遺傳因素,比如這家人可能帶有更容易得胃癌的基因。而外因主要是環境和生活因素,包括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也包括幽門螺桿菌的感染。(二)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幽門螺桿菌是一級致癌物,但是否每個感染者都需要殺滅細菌,依然有一定爭議。
  • 我國超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了就需要根除嗎?
    對於已經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如果無不適,且胃鏡檢查僅僅只是淺表性胃炎的時候,不需要根除的。 老年人和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應進行風險獲益評估和個體化處理。一般而言,70歲以上老人對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藥物依從性及耐受性較差,發生抗生素不良反應的風險增加,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預防胃癌的獲益下降。
  •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別怕!建議這7種人群根除-幽門,螺杆,胃癌,胃炎...
    原標題:【健康】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別怕!建議這7種人群根除→  據上海發布,你胃疼過麼?很多胃部疾病離不開一個「殺手」,這個「殺手」可能讓「一人得病染全家」,還可能「致癌」,它就是幽門螺桿菌,英文簡稱Hp。
  • 根除幽門螺桿菌,「高劑量二聯療法」到底怎麼樣?
    高劑量二聯療法是否能作為根除幽門螺桿菌的一線治療方案?過去幾十年,阿莫西林、克拉黴素、質子泵抑制劑三聯方案曾是根除幽門螺桿菌的一線治療方案,但隨著抗生素耐藥率的增加,抗生素相關不良反應等因素導致患者依從性差,最終顯著影響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提出更有效的幽門螺桿菌根除方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 幽門螺桿菌根治後,為何又重複感染,醫生:你可能忽視了這一點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困擾許多朋友的問題,不知吧,怕引發胃部疾病,也怕傳染給家人,去治療吧,又擔心藥物副作用,還擔心即使根除成功了,過不了多久又會復發。 口腔中之所以同樣也會存在幽門螺桿菌,這與口腔部位的內環境有著重要的關係,幽門螺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微需氧桿菌,因此不論是口腔內的溫度(35~37℃),還是口腔內的微氧環境,
  • 根除幽門螺桿菌,2020年最好的治療方案是什麼?
    幽門螺桿菌感染不但是引起胃炎、消化性潰瘍等常見消化道疾病的病原菌,長期慢性感染還會增加腫瘤發生的風險。如何有效進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一直是研究中的熱點,本次UEGW上,來自法國的學者Tamara Matysiak-Budnik分享了幽門螺桿菌治療的最新進展。
  • 關於「幽門螺桿菌」的最全科普,一文解決所有疑問!
    幽門螺桿菌(Hp)是一種微厭氧,寄生在胃內的細菌,黏附於胃黏膜及細胞間隙。 一、侵入式檢查-胃鏡活檢 胃鏡除了可以看到胃部的情況,還可以「順手」取一些組織做活檢,在做活檢時可以對幽門螺桿菌進行檢測。 如幽門螺桿菌呈陽性,還可加做一個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對後續的藥物治療有幫助。
  • 四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胃卻更難受,要放棄服藥嗎?
    幽門螺桿菌的危害,對於已感染人群來說,一定深有體會。那麼它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威力,你知道嗎?為了逃避胃酸的腐蝕,它藏在了胃黏膜和鹼性粘液層之間。同時幽門螺桿菌還產生一種叫脲酶的物質,這種物質產生鹼性物質——氨(NH3),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
  •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怎麼辦?這5點你必須知道
    現在,由於很多年輕人飲食、作息等的不規律和較為雜亂,胃病成為高發的疾病,而引發胃病的原因也有很多,近日,南京一男子胃痛不舒服,進而檢測出全家人都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據統計,我國超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這種病菌主要通過「口口」傳播,共餐易致全家感染,且不少患者出現耐藥的症狀。
  • 日本武田用於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新藥和國內四聯的區別
    最近幾年,國內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呈現走低的態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科胡伏蓮教授曾介紹,隨著抗生素使用範圍的擴大,幽門螺桿菌的耐藥率逐漸增加,使其根除率越來越低。從1999年的海南共識,到2016年第五次共識,五版共識推薦的Hp治療方案從三聯變為四聯,療程從7d(天)、10d(天)增至14d(天)。
  • 胃癌患者一級親屬根除幽門螺桿菌竟能降低73%胃癌發病率
    最新研究發現,此類人群根除幽門螺桿菌後能顯著降低其胃癌發病率,降低幅度高達73%,宜在萎縮發生之前及早根除。胃癌患者的直系親屬,若幽門螺桿菌感染,胃癌發病機率將進一步增高。三、最新研究證實:根除幽門螺桿菌能顯著降低胃癌患者一級親屬的胃癌發病風險眾多研究證實: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明顯降低胃癌發病風險。2018年的一項薈萃分析顯示,在中國人群中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使胃癌發病風險降低44%。
  • 你脹氣、我潰瘍、他胃癌,我們都有「幽門螺桿菌」_騰訊新聞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有噯氣、反酸、腹脹等腸胃問題,我們通常以為這是自己飲食不規律或經常熬夜導致的偶爾不適:多喝熱水就好了。 作為近年來混得風生水起的「網紅細菌」,它不但成功引起了世衛組織的重視(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幽門螺旋桿菌定義為Ⅰ類致癌因子),還讓一批無良商家蹭熱度賺了一波智商稅(如殺幽牙膏)。 今天,春雨君就來給大家科普一波:幽門螺桿菌持續感染會有哪些後果?沒有症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還要不要治療?根治後會不會再次感染幽門螺桿菌?
  • 高效根除幽門螺桿菌!三合一膠囊Talicia獲美國FDA批准!
    值得一提的是,Talicia是批准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唯一一種基於利福布汀的療法,旨在解決幽門螺桿菌對當前基於克拉黴素的標準療法的高耐藥問題。據估計,2009-2013年間,幽門螺桿菌對克拉黴素的耐藥性增加了一倍多。RedHill公司預計在2020年第一季度將Talicia推向美國市場,該藥將提供一種新的有效治療方案,有望成為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一種新的一線標準護理藥物。 幽門螺桿菌影響美國約35%的成年人,被歸類為I類致癌物,是消化性潰瘍、胃炎、非賁門癌發生的最強風險因素。
  • 幽門螺旋桿菌多久會惡化?輕鬆2招,自測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
    人一旦感染上幽門螺桿菌,若不進行治療,幾乎終生置於持續感染的狀態當中,而且感染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持續的感染狀態將導致胃黏膜逐漸出現癌變,但是並不是人人都會發生惡化,這個大概是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可能是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什麼情況下,幽門螺旋桿菌需要根除治療?
  • 口臭「最怕」這一物!開水裡撒一把,衝走幽門螺桿菌,胃也舒服了
    口臭反覆去不掉,多半是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是唯一一種可以生活在人類胃部強酸環境下的細菌,是胃病的罪魁禍首。氨氣有一種難聞的氣味,去過不衛生的廁所,你肯定深有體會。這些氣體,隨著我們噯氣,到達口腔,使口臭嚴重。(2)幽門螺桿菌可以寄生在口腔內幽門螺桿菌不僅寄生在胃黏膜上,還寄生在口腔中,尤其是牙菌斑中,引起頑固性口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