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侖(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曾經看到過一個故事,在抗美援朝期間,有一支即將奔赴前線的部隊在後方修整,一群戰士打球,發生了衝撞,兩個戰士一衝動,就打了起來。剛好,部隊的一個領導也在籃球場,就去勸架,沒想到打架的士兵正在火頭上,胡亂掄拳頭,其中一個就把勸架的領導也打了。領導挨了拳頭,警衛們當然就不幹了,上去就把這個士兵捆起來,押到司令部,請領導發落。
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領導過去解開了繩子,連誇小夥子厲害,「連我都敢打,那上前線打敵人不在話下。」然後就把他給放了。因為有領導的「激勵」,這個戰士後來在戰場上就非常勇敢,奮勇殺敵。
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挨了士兵的拳頭之後,這個領導首先做的不是責備,而是信任這個戰士,因為信任,又找到了一個方式去理解他的行為。
我覺得這很有意思。很多時候,人與人的溝通都是這樣的,可能會出現非常多的衝突,「針尖對麥芒」地處理似乎不是好的解決辦法,不如選擇信任與理解,問題反而一下子都沒了。
我在做生意時也碰過類似的事情。有一段時間,我們和怡和洋行有合作。那個時候,怡和洋行有 200 多年的歷史,而我們的公司成立不過十幾年。
當時合作的一個項目是蓋一個住宅,在當時算是比較高檔的住宅。我們是大股東,佔 60%。在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彆扭」,什麼彆扭呢?他們這一方要支出 8000 萬的服務費用。測量師要錢,結構工程師要錢,結構顧問要錢,機電顧問也要錢……
當時北京所有做住宅的人,做再高檔的住宅也都不花這個錢。於是他們就問我,要不要花這個錢?我們這邊就有人說,「肯定是他們黑我們的錢,通過中間費把錢揣自己口袋裡了。」
我確實也很難決策,不知道這筆錢該不該花,因為當時我們沒有經驗。就像是我們從村裡到城裡,沒辦法判斷城裡人的這個說法對還是不對。
那麼猶豫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就跟我們這邊的那個老總說,「雖然我不知道怎麼判斷,但是我選擇相信。」
他問,「為什麼?」
我說,「這就相當於一個村裡的姑娘嫁到城裡,會發現洗澡還要熱水,不是河溝裡的水;還要用保姆,自己衣服得讓別人洗,小孩還讓別人帶……都得花錢,花這麼多錢,似乎是亂花錢。但是我仔細一想,如果不花這個錢,她叫城裡人嗎?」
他說,「好像是這麼個理。那 8000 萬,沒準就是牛逼公司才要花的,而我們現在不夠牛,所以我們不懂。那咱就花一次,也許就牛了。」
於是就選擇相信,想辦法讓自己去理解。反正也沒有別的理由,就這樣去理解吧。這個項目也成了當時北京 CBD 高端住宅裡唯一一個在這幾個方面花了這麼多錢的。
雖然花了錢,後來真的是出現「奇蹟」了。當然不是在這個項目上,這個錢在香港「顯靈」了。之後到香港賣樓的時候,一看這都是標配,好樓沒有這些東西就不行。如果你說一個公寓非常好,卻沒有結構顧問,沒有機電顧問,客戶是不相信的。客戶會琢磨「你的結構靠不靠譜,你機電的匹配是不是合理?」客戶不知道這些信息,就會認為「你蓋的這個住宅不行。」
可以說,正是因為信任,我們才去想辦法理解,因為理解而跟隨,因為跟隨而成就。後來我們才知道,在人均 GDP 超過兩萬美金的城市,蓋這種公寓都得用那一套,屬於那個經濟水平下的標配。這個成本是必須花的。
但是如果當時不相信呢?那大家就不理解,也就不會比較完美的後續了。
這種信任與理解怎麼來的?我覺得有時候得靠直覺。信任是一種直覺,往往沒什麼道理。就像人談戀愛,剛說破的時候,他說,「我愛你」,得到她的一個積極的回應,「我也愛你」,這個時候就是相信,用邏輯沒法判斷,但是直覺會告訴你,你該怎麼做。
圖片來自網絡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