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因信任而理解,因理解而跟隨,因跟隨而成就

2020-12-14 馮侖風馬牛
封面配圖|《紅海行動》

文|馮侖(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曾經看到過一個故事,在抗美援朝期間,有一支即將奔赴前線的部隊在後方修整,一群戰士打球,發生了衝撞,兩個戰士一衝動,就打了起來。剛好,部隊的一個領導也在籃球場,就去勸架,沒想到打架的士兵正在火頭上,胡亂掄拳頭,其中一個就把勸架的領導也打了。領導挨了拳頭,警衛們當然就不幹了,上去就把這個士兵捆起來,押到司令部,請領導發落。

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領導過去解開了繩子,連誇小夥子厲害,「連我都敢打,那上前線打敵人不在話下。」然後就把他給放了。因為有領導的「激勵」,這個戰士後來在戰場上就非常勇敢,奮勇殺敵。

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挨了士兵的拳頭之後,這個領導首先做的不是責備,而是信任這個戰士,因為信任,又找到了一個方式去理解他的行為。

我覺得這很有意思。很多時候,人與人的溝通都是這樣的,可能會出現非常多的衝突,「針尖對麥芒」地處理似乎不是好的解決辦法,不如選擇信任與理解,問題反而一下子都沒了。

《琅琊榜》|信任與理解往往能化解溝通

我在做生意時也碰過類似的事情。有一段時間,我們和怡和洋行有合作。那個時候,怡和洋行有 200 多年的歷史,而我們的公司成立不過十幾年。

當時合作的一個項目是蓋一個住宅,在當時算是比較高檔的住宅。我們是大股東,佔 60%。在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彆扭」,什麼彆扭呢?他們這一方要支出 8000 萬的服務費用。測量師要錢,結構工程師要錢,結構顧問要錢,機電顧問也要錢……

當時北京所有做住宅的人,做再高檔的住宅也都不花這個錢。於是他們就問我,要不要花這個錢?我們這邊就有人說,「肯定是他們黑我們的錢,通過中間費把錢揣自己口袋裡了。」

我確實也很難決策,不知道這筆錢該不該花,因為當時我們沒有經驗。就像是我們從村裡到城裡,沒辦法判斷城裡人的這個說法對還是不對。

那麼猶豫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就跟我們這邊的那個老總說,「雖然我不知道怎麼判斷,但是我選擇相信。」

他問,「為什麼?」

我說,「這就相當於一個村裡的姑娘嫁到城裡,會發現洗澡還要熱水,不是河溝裡的水;還要用保姆,自己衣服得讓別人洗,小孩還讓別人帶……都得花錢,花這麼多錢,似乎是亂花錢。但是我仔細一想,如果不花這個錢,她叫城裡人嗎?

他說,「好像是這麼個理。那 8000 萬,沒準就是牛逼公司才要花的,而我們現在不夠牛,所以我們不懂。那咱就花一次,也許就牛了。」

於是就選擇相信,想辦法讓自己去理解。反正也沒有別的理由,就這樣去理解吧。這個項目也成了當時北京 CBD 高端住宅裡唯一一個在這幾個方面花了這麼多錢的。

雖然花了錢,後來真的是出現「奇蹟」了。當然不是在這個項目上,這個錢在香港「顯靈」了。之後到香港賣樓的時候,一看這都是標配,好樓沒有這些東西就不行。如果你說一個公寓非常好,卻沒有結構顧問,沒有機電顧問,客戶是不相信的。客戶會琢磨「你的結構靠不靠譜,你機電的匹配是不是合理?」客戶不知道這些信息,就會認為「你蓋的這個住宅不行。」

可以說,正是因為信任,我們才去想辦法理解,因為理解而跟隨,因為跟隨而成就。後來我們才知道,在人均 GDP 超過兩萬美金的城市,蓋這種公寓都得用那一套,屬於那個經濟水平下的標配。這個成本是必須花的。

但是如果當時不相信呢?那大家就不理解,也就不會比較完美的後續了。

這種信任與理解怎麼來的?我覺得有時候得靠直覺。信任是一種直覺,往往沒什麼道理。就像人談戀愛,剛說破的時候,他說,「我愛你」,得到她的一個積極的回應,「我也愛你」,這個時候就是相信,用邏輯沒法判斷,但是直覺會告訴你,你該怎麼做。

圖片來自網絡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

相關焦點

  • 以彼得為代表的這些人,他們為何會選擇跟隨主耶穌到底呢?
    第二種是選擇背叛的人,第三種是選擇跟隨的人。為什麼有人會選擇退去?有人會選擇背叛?有人會選擇跟隨到底呢?我將從三個方面進行分享。一、選擇退去的人這些人為什麼選擇退去呢?因為他們的信仰只是停留在「肉體」的層面上。耶穌曾對他們說:「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跡,乃是因吃餅得飽。」(約6:26)在約翰福音中,神跡是「記號」、「路標」,路標的作用是把人引到目的地。
  • 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學習理解和跟隨孩子
    因為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成年人的環境並不是適合兒童的環境,對兒童來說,成年人的環境可能只是一堆障礙物的集合」。也希望在今後,我們都能夠嘗試去理解和跟隨兒童,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 如何理解克萊因的兒童精神分析理論和遊戲治療法
    克萊因的兒童精神分析理論主要是研究人早期的體驗對於人性格的發展的影響,遊戲療法也是來源於弗洛伊德曾經提到小孩玩球,球上有一根繩子,小孩拿著繩子把球扔來扔去,弗洛伊德就根據小孩的這個行為分析出,孩子的練習就好像和照顧者的分離團聚,再離開再團聚,弗洛伊德觀察到這些後,就此做出了描述,但是他沒有辦法把這些深化下去
  • 因長江而變 | 他山集茶創始人舒義:跟隨大勢,盡情折騰
    有人說,自己企業快撐不下去了,創業幾年剛有成就就因為外部原因倒了,特別不甘心;也有人被疫情倒逼迅速轉型,兩個月超越了過去一年的線上銷售業績。但或多或少,所有企業家都已被疫情後時代改變。在焦慮與危機隨時衝佔心頭的當下,我們為你帶來了幾位企業家的商業反思與人生智慧,也包含了他們在長江所學所感。希望「向上人生」系列能夠幫助你重拾堅定與信心,在這次全球性危機中重新思考未來之路。
  • 你對「因信稱義」理解對了嗎?——有關誤區及其矯正
    可是新教走過這五百年,中國教會走過這兩百年,我們對因信稱義的理解有沒有陷入一些誤區,以至於偏離了其本來意義呢?以筆者的觀察和思考,以下四個問題需要我們重新檢討,否則我們對因信稱義可能理解偏了還不自知:「信」是頭腦知識?「因」是表因果關係?有信心可以沒行為?稱義只是為上天堂?
  • 數學界的神奇定律,莫比烏斯環和克萊因瓶,理解宇宙幾維空間?
    數學中有一個分支叫拓撲學,專門研究幾何圖形,圖形連續變換形狀時有特徵規律,莫比烏斯環和克萊因瓶就是很有趣的例子,大家可以一起研究其中的奧秘。莫比烏斯環是一個拓撲學,就是幾何學模型,當時由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和約翰李斯丁提出。為了方便理解應用,把一張紙塗成不同的顏色,將紙一端扭轉180度,再與另一端相連,就形成了一個橢圓,也就是莫比烏斯環。
  • ...典理解適用學習答疑系列⑭:依據《民法典》,因添附而獲取物的...
    法學園地 ▏民法典理解適用學習答疑系列⑭:依據《民法典》,因添附而獲取物的所有權時,原物之上的權利… 2020-09-01 14: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信任是建立溝通、理解和關懷的基石
    既然這樣,就該相信人與人或人與事物之間都有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可能性,你信任他,才能夠互相溝通,進而互相理解、互相關懷。不理解,沒關懷之心,怎能去改變一個人?老人孩子都一樣。我發現許多家長解決不了的煩惱事,其實並非事情多嚴重,多難以解決,關鍵只是「互不信任」。信任是相互的,你信任對方,才能期望對方相信你。
  • 員工絕不會跟隨的五種領導,你的領導在列嗎?
    而非員工討厭的領導就是員工不願意跟隨的領導。你的領導值不值得你跟隨呢?一、老是開空頭支票---早晚把員工的信任透支掉恐怕這是諸多領導最喜歡幹的事情,開始把員工說的激情滿滿,最後需要兌現的時候卻成了縮頭烏龜,這種領導就是傳說中老是喜歡開空頭支票的領導。員工之所以不喜歡跟隨這樣的領導,是因為這種領導早晚會把員工的信任給透支掉。
  • 三毛的人生,因旅行而有意義,因文字而成就自己
    三毛的人生,因旅行而有意義,因文字而成就自己。我們透過文字去了解並理解三毛,也透過她的文字去體會旅行的意義——那不是單純的旅行,而是用心去愛那一片片土地,和那些土地上善良的人們!
  • 魏無羨因3句話誤會藍湛,可他並沒有理解,話中真正的含義!
    魏無羨因3句話誤會藍湛,可他並沒有理解,話中真正的含義!《陳情令》16年前,魏無羨修陰虎符之後,他一次又一次的推開藍湛,這裡面有兩個原因。其一,怕藍湛知道自己因何修鬼道,藍湛要是知道了不僅會連累他,而且他把金丹給江澄的事也瞞不住了。其二,是因為藍湛的3句話,讓魏無羨誤會藍湛。人就是這樣,別人怎麼想都無所謂,可就怕自己在意的人跟別人一樣,看待自己。正是因為誤會藍湛跟別人一樣不信任自己,所以不夜天師姐死後,他覺得自己也沒什麼留戀的,才會選擇跳崖了結此生。
  • 因事而化 因時而進 因勢而新
    原標題:因事而化 因時而進 因勢而新 「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三因」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的。「三因」不僅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科學的思想方法的深刻概括。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 法學園地 ▏民法典理解適用學習答疑系列⑭:依據《民法典》,因...
    民法典理解適用學習答疑系列第14期問題依據《民法典》,因添附而獲取物的所有權時原物之上的權利是否繼續存在?相關法條《民法典》第三百二十二條我們認為,首先,添附作為所有權取得的重要方式,屬於原始取得的範疇,因此,因添附而新取得的所有權,將不再承受原有的權利負擔,即該物的所有權因添附而消滅後,該物上的權利負擔即告消滅。其次,對此可以參照善意取得的相關規則處理,《民法典》物權編中的第 313 條規定:「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後,該動產上的原有權利消滅。
  • follow someone不只是「跟隨某人」,follow suit也不是「跟裝」
    跟隨某人Would you mind showing me the way to the shopping mall?(2)follow someone 關注某人一直跟隨著某人的行蹤,知道ta的一切,這不就關注某人嗎?很好理解對不對?You can follow us on life. 你可以在生活上關注我們。
  • 因4000萬與好朋友陷入談判僵局,商界段子手馮侖用這兩招輕鬆化解
    思來想去,馮侖給好友打了個電話,把具體情況說了個清楚,並且提出一個方案:「這個價格是董事會所能給的底價,我們得寫進合同裡,其餘款項先付,這4000萬暫時掛長期應收款,等你想付的時候再付。」朋友原本一直看好這份股權的價值,聽完馮侖的一番話,明白馮侖也有自己的難處,立馬就同意了。
  • 如何理解佛教裡講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意思就是說我們做善事雖然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看到,但是自己造的善業會時刻跟隨著自己。自己修善,佛菩薩自然知道。當然,若人做惡事,即使沒有人看到,但佛菩薩會看到,因果會看到。莫疑積德天不見,百年頃刻回頭見。有些人可能不太理解題目的意思,大家不要被字面意思迷惑,小編先來解釋一下。
  • 馬可福音|跟隨耶穌走十架路
    他曾經跟隨保羅和彼得(徒12:25,15:37-39;西4:10;提後4:11;門1:24;彼前5:13),熟悉彼得的見證和教會所流傳的耶穌故事。但眾人並不真正理解耶穌將要成就的。在人生的最後一周,祂與耶路撒冷的各路領袖面對面交鋒,駁倒他們。
  • 利物因:是酷到沒邊兒的家具館,更是愛與自由的據點
    比起嶄新的物件,帶有痕跡的器物顯然更有故事——它被使用、被延續,跟隨時間自然演進,生出細紋與劃痕,呈現出關於生命厚度的美。當你走進LIVIN' 利物因時,這種感覺尤為強烈。利物因沒那麼好界定,它喜歡與普世定義的美「唱唱反調」,收錄物的印記與裂痕,發現那些不規律、不平滑的瑕疵之美,優雅且從容地面對歲月留存在器物中的痕跡,在不完美中覺察到美。
  • 遷移是素養的果,理解是素養的因
    學生都說理解了,但是一考試才發現根本沒理解,課上講過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更別提學科核心素養和遷移了。什麼是真正的理解?理解和素養、遷移之間有什麼關係?我將通過這篇文章試著回答以上問題。要想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我們先通過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感受一下有學科素養的表現是什麼樣的,以及學科素養和知識的關係是什麼。
  • 寄生在法條上的利益:因錯誤理解法律而主張享有的權利
    當然,並不是法律製造了這類糾紛,而是人們對相應法律的錯誤理解而導致這種糾紛的發生。二、糾紛類型在司法實務中,因「法條寄生利益」而產生糾紛,本文以以下三方面的情況為例。(一)房屋承租人優先購買權糾紛。對農村外嫁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的處理,涉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法》第30條的理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