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節課我們學習多項式乘多項式,這次課我們經歷探索平方差公式的過程,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義,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結構特徵,並能夠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運算。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從前,有-個狡猾的地主,把-塊邊長為20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給張老漢種植.第二年,他對張老漢說:「我把這塊地的-邊減少5米,相鄰的另-邊增加5米,繼續租給你,租金不變,你也沒有吃虧,你看如何?」張老漢-聽,覺得好像沒有吃虧,就答應道:「好吧.」回到家中,他把這事和鄰居們-講,大家都說:「張老漢,你吃虧了!」他非常吃驚。你知道張老漢是否吃虧了嗎?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們可以把這個故事還原成圖形,不難看出剩下的面積等於20的平方減去5的平方;從而得到一個等式(a+b)(a-b)=a2+b2。我們也可以利用多項式乘多項式進一步驗證。
我們不難證明出平方差公式:兩數和與這兩數差的積,等於它們的平方差。有了這個公式,以後再算這類多項式乘多項式時,我們就能快速準確求出答案。
對平方差公式的理解應看到公式的本質所在,能突破公式字面意義的局限性,建立起較高層次的有意義的條件反射,而不是機械的記憶公式。結構是穩定不變的,即:只要是兩個數的和與這兩個數的差的乘積,就一定等於這兩個數的平方的差。公式中的字母a和b是可變的,可以是其他字母,可以是正數,也可以是負數;可以是單項式也可以是多項式。
經歷探索平方差公式的過程,認識「特殊」與「一般」的關係,了解「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領悟數學發現的成功感,感受數學中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和歸納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