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類孩子,在家裡跟家人在一起話很多,也願意主動交流,可一進學校,就變成悶葫蘆,在一邊呆呆的,話也不說。
其實不難發現這類孩子在語言的表達上、理解上,還有適應能力上多少存在一些困難:
如:媽媽我要吃飯,媽媽我餓了,我要上廁所等等,句長不夠,對生活的理解能力弱,無法對事物進行描述,只會從內心需求出發說一些簡單的句式或回答簡單的問題。
如:能簡單描述動畫片裡的場景,跟媽媽一起逛超市的事情等等,但表達時,句式不清,熟悉孩子的人能懂,但是別人不一定能聽得懂。如果在學校裡,老師或同學聽不清前因後果,可能總是會讓孩子多說幾次,有些孩子就慢慢地不太願意說了。小齡或者大齡孩子都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
有些孩子想要說一件事情不知道如何組織語言。一件事情說下來,沒有一個人可以懂,句子條理非常不清楚。如:我們不要動物園去玩;今天好好;你吃了飽嗎等等。
聽不懂老師的指令,也不懂小朋友在跟他說什麼,語言理解上跟同齡孩子存在很大差距。
在新的環境,面對新的人,對新事物不能馬上理解,害怕、不知所措,小齡孩子更多一些,但學齡後孩子也有很多會有同樣的表現,雖然不哭不鬧,但在新的環境下,語言減少、不願跟別人交流也是存在的。
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首先從視聽動能力上分析孩子語言表達和理解的關鍵問題所在,找到孩子能力不足的具體原因,是幫助孩子建立語言表達和提升理解的根本。建議家長可以找專業的機構檢測,進行學習能力提升訓練為佳。
除了在專業機構訓練以外,家裡我們還可以嘗試哪些小技巧呢?
當孩子語言表達不夠好時,可以先練習用短句來描述事情,在學齡前就可以開始練習起來。可以利用圖片、照片、畫圖等方式來讓孩子練習,需要注意的是,能用簡單句說出大概意思即可,不要有太多的要求。
相關文章學習
不要刻意強調讓孩子去打招呼或講話,我們可以說:「今天某某的書包跟你是一樣的,他的漂亮還是你的漂亮呢?」還可以利用需求,如孩子想要別人的氣球,可以讓孩子說:「某某,給我玩一下氣球,可以嗎?」。從生活的事物中慢慢建立孩子對某個同學的印象,增加他們的熟悉程度。對於語言組織不好的孩子,家長要幫助孩子整理句式,教給他正確的句子。剛開始有些孩子可能不願意講,我們要多鼓勵他們講出來,但注意鼓勵不是強迫。
多讓孩子參加學校活動,增進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最好是家長也有參與到其中的活動,可以方便及時給予幫助。
家長需多跟老師交流溝通,讓老師多關心理解,幫助孩子與同學進行正常的交流。
孩子不願意交流,除了跟語言能力因素有關以外,還跟孩子的玩法、天生特質、對環境的適應程度等等有關。家長要注意從孩子的具體特徵入手去幫助他們,不要過多的強迫,放平心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