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世通
我們一般說要成功,則天賦、運氣、努力缺一不可,可橋水基金的創始人雷·達裡奧可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成功只取決於努力,而努力這件事在乎每個人的選擇,就看你選與不選。
達裡奧說,要達到目標,只需要五步:
第一,設定目標
第二,發現通向目標的障礙
第三,診斷問題所在並制定計劃
第四,列出解決問題的任務清單
第五,堅決執行任務
然後反覆迭代這五步。
達裡奧自己是這麼想也是這麼做的,這也讓橋水基金成為歷史上最賺錢的對衝基金,也是世界上當前資產規模最大的對衝基金。
賈伯斯說得更簡單粗暴:「成功只需要一紙計劃,你照做就是了!」
史蒂芬柯維在他的書中,更是介紹了一套供人效仿的模式:積極主動,以始為終,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知己,綜合統銷,不斷更新。
如果說成功是有套路的,那麼我們照做就行了,豈不是人人都可以成功?可現實是,成功仍然只屬於少數人。
大多數的問題不在於成功人士的建議錯了,而是我們根本做不到,或者半途而廢。如果執行力決定了成功,那到底什麼決定了執行力?
1,你的行為不是你能夠控制的
在生活中,我們分得清那些事情是好的,做了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可是知道歸知道,做歸做,壓根就是兩碼事。
我們知道早睡早起有利於身體健康,可以空出更多時間來做事,明明昨晚已經下定決心,今天要早起,可是等到鬧鐘響時,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
看到同事練出了馬甲線,羨慕嫉妒恨,你也去辦了健身卡,可去了幾回之後就沒有後文了。
原本說好要減肥的,可你正在參加聚會,主人問你要不要來點薯片,你又不好拒絕人家的盛情,於是說「好,來點」,在心裡卻暗暗對自己說,吃上五六片就好。可人家卻送來了一大袋薯片,比預期超出了很多,於是你決定多吃幾片,半個小時後,半袋薯片都沒了。
我們大腦從來就不是一臺從輸入到輸出的線性設備,大腦的想法自己也做不了主,也控制不了,它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
實際上,我們人類認知是一個非線性的過程,只要牽涉到人,就不存在線性的活動,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個人在任何時間點上都會受到非常複雜的身體體驗、心理狀態和環境因素的影響。這種對人類認知的理解,我們稱之為叫「具身認知」。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所有的認知活動,都不是腦子的事,它是整個身體的事。
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一書總結到,雖然我們想要理性策略,可我們大多數行為都是感性的,自發的,幾乎出於一種生物本能。
2、決策跟身體能量有關
有研究表明,一個保釋官審核犯人申請保釋的時候,如果這個法官剛吃過飯,60%的可能得到保釋,如果他沒吃飯,得到保釋的機率就很低。如果你去問法官,為什麼這個人可以保釋,那個人不可以?他也許會引用政治哲學的各種理論來解釋他的決定,但連他自己都不會意識到,事實上是身體的血糖水平直接影響前額葉皮層做出的決定。
我們常開玩笑說,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實際上,這並不完全是一句玩笑話,作息飲食規律的人,其實更容易減肥。補充葡萄糖確實可以增強我們的自控力。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因為無法長期堅持做事歸結於自己意志力薄弱,不夠專注。可能你不知道的是,意志力是一個有限資源,當你在某方面上消耗太多了,你就很難抵制誘惑,人也容易變得衝動,不願意跟人合作,也不能做出正確決策。正所謂人窮志短,長期處於物質稀缺的窮人,需要消耗更多的意志力去抵抗誘惑,一旦意志力耗盡,就很容易放縱,從而導致注意力稀缺,無法長期專注做事,如此陷進惡性循環。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花時間追求一樣東西,就沒有時間去追求其他東西。那麼如何從有限的時間得到最好的結果呢?
3、學會能量管理、照顧好自己,更容易科學決策
既然人的能量儲備是一種有限資源,那麼就要學會「戰略性地分配能量」,確定什麼時候你的效率最高,就儘量用這段時間來完成你的目標計劃。比如,你的目標是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而早上是你的最佳工作時間,那就多在早上練英語。
改變沒必要消耗能量的生活方式。比如,清理桌上的雜物,從手機上卸載無意義的應用程式。因為,無論是在生活層面還是精神層面,減少混亂,都意味著能讓精力更集中。同時,還要積極補充能量,保證良好的睡眠。
這樣做,並不是說就萬事大吉了,你就一定會成為成功人士,而是策略上,你會更大概率過上更積極生活,
當你健康、快樂、充滿活力時,人們更有可能與你發生聯繫,成為你的朋友,僱用你,有時這一切都發生在同一天。
如果你肥胖、疲憊、不快樂、精神萎靡,那麼適合你的長期解決方案可能不是交友網站。更聰明的方法是首先照顧好自己,做好這一點,再去獲得其他你需要的一切。
玩過《魔獸世界》的人都知道,「戰士」這個職業有三種姿態:「防禦姿態」、「戰鬥姿態」、「狂暴姿態」。你幹不同的事兒,要切換到不同的姿態才行。而且像「狂暴姿態」,還必須得升到30級以後才能掌握。而我們的身體好像一輛汽車要換擋一樣,需要在各種不同狀態中切換。成功人士不是天天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可以積極興奮一整天,而是他們狀態切換會更主動、更自由,能達到的狀態比別人多。
4、心流狀態抵消身體消耗
懶惰是人的天性,我們生活中的很多行為,都是自發的,而理性思考是需要消耗腦力的,大腦消耗佔身體消耗的百分之80以上,所以平時能夠偷懶,沒人想要思考。但是高效的生活方式,又需要我們理性思考,那麼該怎麼辦呢?其實有一種辦法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相信你曾經體會過,專注於某件事情而忘記了時間的存在,但是你消耗又不會太大,這種情況稱為「心流。」心流狀態下,可以專注當下的工作,同時也能夠抵消身體的消耗。
所以你要做的,學會能量管理、照顧好自己,並找到興趣所在,然後專注地做好這件事情。
END
今日話題:
你們覺得在什麼情況下,意志力最薄弱?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