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正的東西實在無益於人;公正的東西至少無損於人。——享喬治
人人生而平等,乃是當今世界不可否決的一大主題,對於絕大多數國家而言,維繫人間的相對平等,乃是治理國家的一大挑戰。
不過平等只是相對的,生活之中更多的則是處處不平等,實質上只要人類存在著自我意識,那麼絕對的平等便無法達成,因此關於國家是否要追逐絕對的平等,素來是人們熱議的話題。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曾言: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國家並不能改變什麼。
一、李光耀眼中的不平等
作為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一生素來敢說敢做,在他的心目中新加坡便是他的一切,而新加坡人更是他的子女。他談及任何一個話題皆是毫不遮掩,直述自己的想法與見解。而在人類本身是否平等這一問題上亦是認定了生而不平等的事實。
他曾提倡新加坡國內的高知識分子多多生育,同時也表示希望底層人民孕育一胎便足以。其中所涉及的便是李光耀認為的高低階層基因的不平等。他的這一思想褒貶不一,畢竟圍繞著人類社會的不平等現象雖然比比皆是,但從基因層面的不平等註定不為更多人所接受。
當然,李光耀也絕非對於底層人民的摒棄,在他看來無論高低階層皆是屬於他的人民,相應的福利兜底建設,亦是李光耀所致力的一大方面。
李光耀所謂的「基因不平等」,實質上認為人類經由無數年的發展走到今日,從最初相仿的基因逐步因為遺傳而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基因上有所不同。而又因基因所致,導致每個人智商等關鍵因素也有異同。
李光耀的這一說法實質上是存在一定根據的,但又因並不符合廣大群眾的利益,且容易激化不同種族之間的矛盾,因此多說提出「基因不平等」的學者皆是遭到了相應的抵制。那麼「基因不平等」是否存在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縱觀不同膚色人種之間,先天體力的上限與下限便證明著基因不平等的廣泛存在。因此,站在基因不平等這一基礎上,人類生而平等顯然就是不存在的。所以李光耀認為國家即便出臺相應的措施去宣揚平等,但終歸改變不了問題的本質。
基因的不平等,令不同的人面對生活有不同的優劣勢,同樣有不同的選擇。而在李光耀眼中,前蘇聯毫無疑問便是頗為明顯的一個例子。
曾經盛極一時的前蘇聯最終以分裂作為結局,通常多數人看來在於美國明裡暗裡的策劃。的確,美國起到了「功不可沒」的推動作用,但實質上問題的根源依舊在於蘇聯一味地追求平等,而忽略了絕對的平等並不存在。
彼時蘇聯所追求的平等宏觀看來主要凸顯在民族方面,組成蘇聯的大小民族之間是平等的,但平等只是相對的,蘇聯民族平等的本質實質上是以犧牲大民族利益為代價,去補貼給少數民族。那麼對於大小民族各自而言,平等顯然是不存在的。
在蘇聯成立之初,俄羅斯人作為蘇聯的主體民族佔據85%以上的龐大基數,然而在蘇聯後期俄羅斯族人的整體卻是銳減到50%左右,而少數民族則在優待之中生出了優越感,因此俄羅斯也希望蘇聯分裂,停止被少數民族吸附。
那麼當少數民族和主體民族同樣渴求獨立之時,蘇聯的分裂已成定局。因此,在李光耀看來即便國家出臺一應政策來致力於平等,但實質上根本改變不了不平等這一事實。而刻意的追求平等,反而會更大程度的激化矛盾,令國家陷入更大的不平等當中。
實質上不平等的存在乃是大自然的基礎法則,一如萬事萬物之間的優勝劣汰一般。而一味地追求於人人平等顯然是逆天而行,這一過程註定是舉步維艱的。
那麼縱觀上述之中,個體的不平等,國家內部民族的不平等,以及蘇聯最終以分裂作為告終的結局,若將這些因素放在我國是否存在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二、貧富差距所凸顯的不平等
縱觀現如今世界各國的不平等之中,最為明顯的莫過於貧富差距所造成的不平等,並且站在貧富雙方不同角度,有著不同的問題根源。
站在窮人角度來看,貧富差距造就的原因不乏機會不對等所致。因為富人本就掌握著絕大部分的財富,擁有著更為眾多的選擇與機會。而反觀窮人,原始資本的積累無疑是一大難題。
面臨同樣的機會之時,富人能夠直接跳過資本積累這一過程,在起跑線上領先窮人一大截,與此同時他們所需要承擔的風險與影響,與窮人之間也有著根本上的不同。
富人有了龐大的財富基礎,即便虧損對於生活的影響也不會殃及根本,而窮人一旦稍有差錯,便是以整個人生作為代價的。
站在富人角度來看待不平等這一問題時,富人雖然擁有著龐大的財富,卻是面臨著更為高額的納稅活動。他們承擔著相較於窮人更為龐大的壓力,為了維繫財富而需要作出更多身不由己的選擇。
而窮人則可以隨心所欲的選擇自己想要的方向,對於舉足輕重的富人而言,每一步都是舉步維艱的。龐大的財富帶來優渥的生活,同時亦有著逃不過的重重限制,將他們牢牢固定在一個狹小的範疇當中。
因此不少富人眼中,自身的財富實質上並不屬於自己,而是替整個社會「代為看管」,一如屠龍勇士成為惡龍的最終結果。而站在國家角度來看待貧富差距的話,其中的不平等更是呼之欲出。
對於窮人,國家要想方設法的予以福利補貼等政策,以此來維繫國家穩定,人民基礎生活保障等。一旦人民的基本生活受到殃及,那麼必然掀起由下而上的暴動,顛覆一個國家的統治。
但是底層人民之中亦不乏有人坐吃等死,一味地依賴於國家補助措施,絲毫不願意通過自身努力來改變現狀。
對於富人,國家亦不能夠任由其毫無限度的增長,最終成為「富可敵國」的存在,所以對於富人的稅收額度往往更高額。與此同時國家亦要限制富人剝削底層人民的手段,以此來維護相應的平衡。那麼綜上所述,與貧富差距相對應的福利制度實質上與蘇聯大小民族之間均衡的維持殊途同歸。
皆是通過扼殺上層利益來回饋給底層,通俗來看可以這樣比喻,一片樹林之中每一棵樹有著不同的生長速度,而為了將所有的樹木維持在同一高度,便將其中拔尖的一部分剪掉,對於低矮的一部分予以「特殊照顧」。
三、人類後天教育、環境的不平等
貧富差距所造就的不平等是流於表面的,更多的則是因此而帶來的潛在不平等。
每個領域傑出的人往往在思維理念、不同領域知識儲備等各有見解,對於周邊人群有著一定的感染力,而作為其子女更是最直接的接觸者。相應能夠汲取到更多特定領域的知識,相較於普通人有著立竿見影的優勢。
商人家庭當中的思維理念傳承亦是如此。所謂的富二代絕非現如今浮躁的影視作品渲染的那般不堪入目。更多的是一位位自幼耳濡目染,富有商業頭腦的人物。而這些人即便不從父母那裡直接獲取經濟或關係援助,亦能夠通過這些內在傳承獲得優勢。
反觀不具備這些的人,想要在這些領域獲得發展是非常艱難的,首先需要突破的便是固有家庭觀念以及自身所處的環境。其中的不平等自然顯而易見。當然,許多人認為通過後天的教育能夠極大程度的「逆天改命」,但是縱觀世界各國教育資源的不平等亦是廣泛存在。
教育資源主要呈現在教師質量以及基礎配套設施兩大方面,而教育資源的分配在世界各國皆是優先於大城市的,相應山村之中是非常落後的。
最先從基礎設施當中獲得受益的顯然是大城市當中的孩子,因為城市整體的發達能夠支撐起,這些設施投入使用的代價,而反觀落後山村的基礎設施顯而易見是落後的,並且即便將新型的某一教學基礎設施落實在偏遠山村,相應的配套設施必不可少。
又或者教師力量的分配,每一位老師基礎上都是一個擁有自我思想的獨立個體,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未來生活。因此教師普遍傾向於在大城市之中獲得發展,尤其是其中的頂尖者,唯有與良好基礎設施並存,才能更好的發揮出自身的價值。
除此之外,即便城市當中的孩子亦有著不同的教育資源分配,其間在於父母本身的努力,是將前代人的餘蔭落實在了孩子身上。富人家的孩子,如果父母重視教育,那麼將會花費重金將孩子在原有城市教育環境基礎上,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
如果自身處於省市級教育環境當中,在孩子業餘時間便會想盡一切辦法,聘請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相關領域專家予以培訓,而這些孩子但凡有求學之心,必然獲得更好的發展。
一如當今盛行的一句話,「十年寒窗憑什麼換人家三代人的努力?」對於教育整體而言,每個人所能夠受到的教育各不相同,其中的差異性決定了所謂的平等,是根本無法完全存在的。
針對以上現象,就李光耀的觀點,想來諸位已經有了自己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