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鮮為人知的民間航海史 汪大淵下「西洋」

2020-12-17 騰訊網

[摘要]汪大淵給我們呈現出的奇幻島夷世界,是由99個區域構成的。在王成組看來,這些區域有的是具備通航條件的港口,剩下的似乎只是避風港,還有極少數是大小不一的島嶼。

在探索海洋世界方面,中國古代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新唐書》記載的「廣州通海夷道」遠至非洲。當然,最有名的是鄭和七次下西洋,《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其中明確標明了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在鄭和之前,元代還有個叫汪大淵的航海家,他寫了一本書,名叫《島夷志略》,記載了他海外遊歷的見聞,其中就包括菲律賓,也包括現在的澳大利亞。

中國科技館展出的中國古代福船模型

汪大淵,字煥章——這是一組從字面到內涵上都足夠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名字。「煥章」二字或許取自《論語·泰伯》中「煥乎其有文章」一語。遺憾的是,名字雖然流傳下來,但名字的主人卻生平事跡不詳,甚至連確鑿的生卒年月、出生地也無從得知,後人考證其出生於1304年。雖然號稱「西江」「豫章」人,但各個版本的南昌方志中,仍舊找不到他的名字、事跡或詩文。究其原因,可能汪大淵作為民間航海家,其個人的經歷難入古代官史。不過,但他的《島夷志略》被《四庫全書》收錄,這給後人研究中國古代的航海事業提供了難得的素材。

汪大淵的海上旅程,或許和同時代千百位在海浪中謀生的舶商沒什麼本質區別。不同的是,汪大淵懷著不同尋常的好奇心,用文字記錄下各種詭異。於是,他的《島夷志略》充滿了「可怪、可愕、可鄙、可笑之事」。汪大淵自稱這些事情:「皆身所遊覽,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

身世不明的小人物

汪大淵名列中國航海史、中西交通史等領域,是中國地理學史上不得不說的地理學家兼航海家。

汪大淵

但是,關於汪大淵的生平事跡,只是隱約見於《島夷志略》的序跋和正文片段中。汪大淵是小人物,明代官修《元史》中沒有傳記,甚至不願意在他的名字上浪費筆墨。在修撰正史的這幫筆桿子看來,汪大淵和身邊的阿貓阿狗一樣,都是不值得書寫的小人物。

因為是小人物,所以汪大淵以與大人物交往為榮,未免要借大人物的名氣抬高自己。汪大淵《島夷志略》提到的大人物有兩個。一個是給他作序的張翥(1287年至1368年),另一個是名列元代「儒林四傑」及元詩四大家之一的虞集(1272年至1348年)。

張翥的學術、詩文,在元代算得上一流,官也當得足夠大,給汪大淵作序時還是翰林修撰,後來則官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翰林學士承旨。張翥在《島夷志略》序言中說「煥章將歸,復刊諸西江,以廣其傳,故予序之」,這裡的「西江」是南昌的別稱。也就是說,汪大淵想在自己的老家重新刊刻《島夷志略》,為了擴大影響,所以請張翥作序加以宣揚。

虞集在元代文壇上的地位要遠遠高於張翥。汪大淵雖然沒有能請他作序抬高身價,但在書中「大佛山」一節提到了他與虞集的交往。不過,虞集似乎並不把汪大淵不辭辛苦帶回的珊瑚樹當回事。虞集有數部詩文集傳世,今人輯有《虞集全集》,收錄詩文過萬首,其中充斥唱酬應和之作,但是也找不到汪大淵的名字,更沒有提汪大淵不辭辛勞帶來的奇珍異寶。

至於汪大淵的身份,有人說「他可能是一個從事海外貿易的舶商」,也有人說他「為船主或客商擔任文墨工作」。如果回到歷史場景,元代外貿船隊的人員一般包括舶商、船主、綱首、事頭、火長、梢工、碇手等。在這些名頭中,肯定有一個適合汪大淵。至於航海家、旅行家等名號,不過是今人毫不吝嗇的饋贈。

據史記載,汪大淵的家鄉自唐代以來,便是造船基地和水上交通良港。唐貞觀時期,朝廷命洪州(南昌)造海船,這種船可載六七百人或500噸貨物。到了南宋,所造的「楊麼車船」則可載上千人。明永樂年間,江西工匠也到南京參加鄭和「大寶船」的建造。可以說,家鄉航運業的發達,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汪大淵的奇幻漂流之旅。

漂洋在島夷世界

「泉州」這個城市和汪大淵有著解不開的淵源。元代的泉州,絕非今天這座屈居於福州、廈門之下的閩東南城市可比。泉州在元代港口中的地位首屈一指,用元代人吳澄的話說就是「番貨遠物,異寶奇玩之所淵,殊方別域富商巨賈之所窟宅,號為天下最」。馬可·波羅、伊本·拔圖塔等西方來華遊歷者,均對泉州大加頌揚。

作為最大的外貿港口,元朝在這裡設置市舶提舉司。伊本·拔圖塔說規模最大的中國船隻「只在中國的刺桐城建造」,可見泉州是當時的造船業中心。既有專門行政機構,又有高水平造船工業,泉州當然是理想的外貿港口。

傳統時代的外貿商船,沒有發動機,人力也無法駕馭碩大的船體,憑藉的唯一動力就是風。風有周期性,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也就是季風。於是,「諸處舶商,每遇冬汛北風發船……至次年夏汛南風回帆。」可以想像,元代某個冬天的泉州港碼頭上,在掛滿帆,拉起錨的商船上,人頭攢動中就有汪大淵的身影。

從泉州南下,順風順水兩晝夜就可達到澎湖列島,下一站就是琉球(今臺灣)。《島夷志略》全書分節記錄了南洋諸島及印度洋沿岸的99個地區或國家。此外,《島夷志略》還附帶提及若干鄰近地區。兩者合計,全書記錄的地區或國家名稱超過220個。這些地區或國家,東起菲律賓,西至非洲桑給巴爾島。王成組先生對這99個地名的分布進行了分類統計,就範圍之廣、路程之遠、記錄之詳而言,汪大淵《島夷志略》的價值是不容低估的。在正統的地理學史研究中,《島夷志略》被賦予兩項發明權:其一,古代中國人對桑給巴爾地理的詳細認識首推汪大淵;其二,最早使用「東洋」、「西洋」地域概念的也是汪大淵的《島夷志略》。

汪大淵給我們呈現出的奇幻島夷世界,是由99個區域構成的。在王成組看來,這些區域有的是具備通航條件的港口,剩下的似乎只是避風港,還有極少數是大小不一的島嶼。那麼,在這港口、避風港、島嶼密布的海上,哪些島夷才有資格寫進志略呢?其實,汪大淵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只有出產「異產」,具有經濟價值,足以建立買賣關係的地方才值得寫。《島夷志略》提到的眾多地名,之所以僅僅羅列名稱,原因無外乎「無所產,舶亦不至」。有些地方,顯然是是非之地,動輒有性命之憂。但因為既有物產可以購買,又需要從舶商那裡採購商品,所以商船不得不去,汪大淵也就不得不記錄在案。

這些高風險地區頗有幾個。例如,佔城(今越南中部)「俗喜侵略。歲以上下元日縱諸人採生人膽,以鬻官家」;暹(羅),「俗尚侵掠」;重迦羅,「不事耕種,專尚寇掠」;毗舍耶,「俗尚虜掠」;龍牙門,「俗好劫掠」;崑崙,「舶販西洋者,必掠之」;喃巫哩,「俗尚劫掠」。今天活躍在亞丁灣的索馬利亞海盜如果讀到《島夷志略》,一定會熱淚盈眶對著鏡頭說:「原來我的前輩、我的知音都在這本書裡啊!」這99個地區或國家的大名單確定後,接下來就要進入細節,描摹每一塊土地的個性。否則,《島夷志略》就成了乾巴巴的《島夷地名錄》。 (文/丁超)

■補白

中國古代民間航海家

提起中國古代航海家,鄭和盡人皆知,事實上,除了鄭和之外,中國古代還曾湧現出多位民間航海家,他們也給中國航海史留下了寶貴財富。

杜環:航海歸來的戰俘

在汪大淵的《島夷志略》之前,唐朝有個叫杜環的旅行家,他寫過一本名為《經行記》的書,著意描述他從耶路撒冷啟程,經過埃及、努比亞到衣索比亞的阿克蘇姆王國的見聞,涉及亞非若干國家的歷史、地理、物產和風俗人情。可惜的是,《經行記》已失傳,僅有後人摘錄的千餘字得以留存。

杜環之所以踏上「旅行」的道路,源於唐朝對外戰史中著名的恆羅斯之戰。在那場大唐與大食(阿拉伯帝國)的戰役中。唐將高仙芝長途奔襲700裡,最終被大食援軍包圍,慘敗後杜環被俘,流亡大食12年,成為第一個到過北非並有著作的中國人。公元762年夏,杜環結束了其遊歷生涯,從衣索比亞馬薩瓦港踏上回國的徵程,到波斯灣後搭上了大唐的商船,隨商船在廣州登岸,回到了他闊別多年的中國。由此可見,唐朝對外的海上貿易已經非常發達了。據史料記載,唐代從廣州出發到波斯灣和東非以及歐洲的海上航線,全程約14000公裡,這是16世紀以前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在航海方面的領先地位。

海商家族楊氏三代

元朝,朝廷制定海外貿易制度——政府出船出錢給商戶,承擔經營風險,然後收取利潤的七成。在這樣的優惠政策下,海商家族「楊氏三代」出現了。

楊發領浙東西市舶(海上貿易機構,也可稱為海關)總司事,他兒子楊梓早年從事對日本、高麗和南洋貿易。後來,因熟悉南中國海路和東南亞風情,參加了元軍入侵爪哇的海上戰爭,為元廷海上遠徵軍出錢出船,並親任遠洋導航。楊梓徵戰歸來,受封為安撫總司,後任杭州路總管,是海商海軍兼而有之的航海家。楊梓的兒子楊樞19歲遠赴印度洋經營海外貿易,歸來在波期灣停泊時,巧遇波斯合贊王派出使中國的那懷等人一行,那懷於1303年平安到達中國,在大都覲見元成宗後,請求乘楊樞的海船返回波斯。1304年(大德八年)初冬,季風盛吹,楊樞護送那懷一行出發,風暴一再掩滯行程,直到1307年大家才安全抵達波期灣忽魯模斯港,完成使命。楊樞的勇氣和毅力為後人所稱道。

法顯從海路取經歸來

在中國佛教史上,西行取經的和尚中,東晉的法顯名氣雖無法和後來的玄奘相提並論,但他的經歷甚至比玄奘還要傳奇,他65歲時從陸路西行取經,取經成功後,從海路隻身歸國。

東晉義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顯完成了取經求法的任務,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東歸。舶行不久,即遇暴風,船破水入。幸遇一島,補好漏處又前行。就這樣,在危難中漂泊了一百多天,到達了耶婆提國(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一說爪哇島)。法顯在這裡住了五個月,又轉乘另一條商船向廣州進發。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風,船失方向,隨風飄流。正在船上糧水將盡之時,忽然到了岸邊。法顯上岸詢問獵人,方知這裡是青州長廣郡(山東即墨)。法顯前後共走了三十餘國,歷經13年,歷經艱辛,回到祖國時已經78歲了。正如他後來所說的:「顧尋所經,不覺心動汗流!」 (文/楊昌平)

相關焦點

  • 汪大淵和他的《島夷志略》
    《辭海》1979年版中記述:「就清中葉以前有姓名可知的中國航海家而論,其遊蹤之廣遠,汪氏當居前列。」西方學者稱他為「東方的馬可·波羅」,他的著作《島夷志略》被收入影響中國的100本書中。 他就是680多年前走向世界的元代大航海家汪大淵,他兩次遠航東、西洋,足跡遍及亞洲、非洲,甚至到達了非洲東岸的坦尚尼亞桑給巴爾島。
  • 祖先是中國人,每年回中國祭祖,回去後卻否認自己是中國人
    中國文化對很多國家都有影響,尤其實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後,絲綢之路不僅開通了陸上的,還有海上絲綢之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下,許多的國家也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有這麼一個國家也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甚至他們的祖先都是中國人,他們也會回中國來祭拜祖先,但是會否認自己是中國人,這個國家就是新加坡。早在三世紀的時候新加坡就已經有了人類居住,三國時期吳國的康泰寫了一本【吳時外國傳】。裡面記錄了他跟朱應出遊南海的時候經歷和聽聞的各國情況,其中就記載了新加坡的情況。
  • 澳大利亞土著原住民是中國人汪大淵最早發現的
    有些史書記載說是歐洲人先發現了這些土著人,其實不然,最早發現他們的是中國人汪大淵。相傳在14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時候,汪大淵隨中國商船遠遊到大洋洲並第一個見到了這些土著人,但他並沒宣揚引起世界的注意。汪大淵遠航回國後,便著手編寫《島夷志》,把兩次航海所察看到的各國社會經濟、奇風異俗記錄成章,作為資料保存下來。當時泉州路正在修郡志,泉州地方長官偰玉立(稱達魯花赤)與主修郡志的人吳鑑,因泉州是「市舶司」(海關、航運、外經貿職能)所在,「諸蕃輻輳,不能無記」,所以將《島夷志》收入《泉州路清源續志》中,作為附錄。
  • 上海海事大學新開兩門通識選修課:《中國航海史》和《中國航運史》
    上海海事大學新增兩門通識選修課《中國航海史》《中國航運史》,正式開課。 《中國航海史》課程從通史與專題史的雙重角度,構築中國航海活動的「經線」、「緯線」,講述中國航海活動的興起、發展、衰落及再興的歷史過程。
  • 鄭和下西洋七至滿剌加
    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外牆壁畫上繪有中國海船,船幡上大寫「鄭」字,旁邊標明「1409」。這明顯是指鄭和第三次下西洋途中,於1409年到達滿剌加。鄭和七下西洋究竟幾次到達滿剌加?這是理解鄭和與滿剌加王國關係的關鍵問題,明代史料記載多有缺失,使得疑點重重,迄今沒有得到全面的考察與辨析。問題的關鍵點在於,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否有可能作為正使到滿剌加齎詔賜印、封王建碑呢?茲就此再做全面稽考。
  • 陳衡哲:中國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 閔凡祥
    但她對西洋歷史的教學與研究卻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與思考,形成了在當時具有較大開創性的史學觀念與治史方法,並將之作為自己教學與研究的指導思想。總的來說,陳衡哲的史學理論與實踐是魯濱遜新史學在中國的延續,但她又同人們常常提及的中國新史學代表人物胡適等人的觀點略有不同。
  • 馬六甲海峽崛起的歷史邏輯——鄭和七下西洋七至滿剌加考實
    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滿剌加,確定為七次,需要進行全面考證,以彰顯海峽的重要。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消除了海峽的海盜問題,為海峽安全建立保障,對於海峽崛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全球史的視野出發,我們對鄭和下西洋的研究,不僅是在追蹤明代中國揭開人類大航海序幕的軌跡,還涉及如何看待和理解全球史的重大問題。鄭和下西洋如何改變了世界?對此可以從滿剌加海峽的崛起來理解。
  •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重大,航海圖的被毀,中國錯過了偉大轉折點
    永樂時期的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造船和航海技術等方面,不僅遙遙領先於中國以往任何一個時代,而且在世界上也處於領先地位,這些都為明朝初葉波瀾壯闊的航海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如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所描述的:在15世紀上半葉,在地球的東方,從波濤萬頃的中國海面,直到非洲東岸的遼闊海域,呈現出一幅中國人在海上稱雄的圖景。而馬六甲是遠洋航行的必經之地。
  • 鄭和七下西洋外還曾下過東洋
    與此同時,朱棣下旨開浚婁江和劉家港口,使之水寬三裡,水深增加,直達蘇州,溝通廣袤的太湖流域。太倉歷來有皇倉之美譽。明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下旨在太倉南碼頭興建運倉,建成倉房919間,貯存國家糧食,俗稱「百萬倉」,史書因而有「天下之倉此為最盛」的記載。然而,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擁有兩百多艘遠洋船舶,其中大型寶船有二十多艘。
  • 一部可以輕鬆的簡明的世界航海史
    儘管本書是以海圖為綱,卻是一部可以輕鬆閱讀的簡明的世界航海史。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人將目光投向海洋,關心中國航海史的人也越來越多。於是,對中國古代究竟是一個大陸國家還是海洋國家,中國古代究竟是封閉的還是開放的,經常會出現激烈的爭論。雙方都能舉出不少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但卻往往沒有深入探討原因所在,也缺乏與世界上同時代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比較。
  • 香港海事博物館國際會議論明代航海史
    為配合香港海事博物館與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Bodleian)圖書館合辦的《針路藍縷:牛津大學珍藏明代海圖及外銷瓷》特展,博物館於6月中旬舉辦了開館以來首場國際學術會議,主題為「中國明代航海史」。會議一連兩天舉行,共分為6節,討論範圍包括﹕明代東西洋航海圖、明代針經、明代沉船考古、明代航海史、《東西洋航海圖再探》及明代中國與東南亞。
  • 中國航海火器丨兇狠的古代集束火箭——一窩蜂
    中國航海火器丨兇狠的古代集束火箭——一窩蜂 2020-08-18 1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你需要知道的航海小知識
    航海歷史 中國的航海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們偉大的祖先就會伐木為舟了。到明朝時,鄭和曾先後七次率領中國的遠洋艦隊,遠下西洋,訪遍了亞非各國,他並不是去掠奪,而是將中國的技術,還有商品帶給了這些國家。
  • 牛津藏明代航海圖背後的全球史
    他開始根據蛛絲馬跡推測和考證,試圖揭開地圖之謎,並將此過程寫進《塞爾登的中國地圖:重返東方大航海時代》一書。 「《塞爾登的中國地圖》中有羅盤圖、比例尺,涉及很多航海知識。如果未曾和李約瑟合作,我可能不會寫這本書。」卜正民說。11月20日,騰訊文化對卜正民進行了電話採訪。
  •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何以獨一無二?
    是因為這三十年來的中國學界,始終在追求「預流」,甚至不得不緊張地追趕西洋模仿東洋,幾乎到了「彼進於此,我必隨之」的地步,然而思想史研究領域卻彼消此漲,這不能不說是「異數」。為什麼說它「合道」?是因為它也恰恰呈現了近年來中國學術的趨向。
  • 中外學者聚談人類航海的維度與面向:航海如何改變世界歷史?
    在近30場學術報告中,有對新發掘文獻史料的整理和介紹,也有對新近考古成果的展示和利用,還有對既有文獻的重新審視,集中呈現了當下蓬勃的航海史研究態勢。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濱下武志教授常年致力於中國社會經濟史、東亞經濟史、華僑華人史、海關史等領域的研究,在主旨報告中,他著重介紹了琉球王國的歷史文獻《歷代寶案》中的亞太海域網絡與太平洋貿易。
  • 什麼是西洋畫 油畫是西洋畫的一種形式
    西洋畫,簡稱西畫,是指區別於中國傳統繪畫體系的西方繪畫。西洋畫包括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鉛筆畫等多種畫種。傳統的西洋畫注重寫實,以透視和明暗方法表現物象的體積、質感和空間感,並要求表現物體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現的色彩效果。
  • 文明之間:《西洋史》之上古史(上)/陳衡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期時被隔離在家,想對歐洲的歷史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便找到了陳衡哲的這本《西洋史
  • 民間文獻、資料庫與作為方法的總體史
    特別是在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既有的社會經濟史學派學術傳統基礎上,在「眼光向下」的學術旨趣影響下,華南、西南、華北各地存留的民間文獻,不但得到了大面積的普查、整理、收藏,而且被廣泛運用於宋明以來區域史以及制度史、經濟史、文化史、法律史、宗教史等研究中,極大地推動了以民間文獻、典章制度、社會理論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跨學科研究的發展。
  • 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民間社團紀念鄭和下西洋
    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民間社團紀念鄭和下西洋     華聲報訊:由臺灣民間社團山河探險協會主辦的「鄭和之夜」募款活動9月21日晚在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