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海歸「降身價」、應屆生漲年薪

2021-01-07 新京報

  人才缺口現分化,2017年海歸人才「挑老闆」,如今崗位「先到先得」;李開復預計2018一批公司將「倒掉」

  「在美國招一個剛畢業的計算機視覺方面的博士,年薪在30萬-40萬美元」,「國內剛畢業的學生拿到了與資深架構師不相上下的薪酬」。2018年1月7日下午,在北京某高校舉辦的AI招聘會上,一位獵頭向新京報記者介紹了AI行業人才招聘的「行情」。

  2017年,人工智慧大熱,人才需求量增長近2倍。多家招聘機構數據顯示,AI相關崗位人才需求飆升,然而缺口依然超過百萬。為爭奪入場券,BAT早早跑馬圈地,百度聘任陸奇大刀闊斧重構AI業務,騰訊設立AI lab並在西雅圖成立人工智慧實驗室,去年10月,阿里「達摩院」創立,人才陣容史無前例。

  「火爆」之下,現實卻顯「冰冷」。2018年1月,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稱,過去兩三年已有很多人湧入AI,再過三四年會有很多AI資深工程師、研究員,彼時就會發生工資不協調的狀況。在項目估值過高的環境下,「年底估計有一批公司倒掉」。

  【基礎獵物·應屆生】

  初創企業挖角BAT待遇上浮20%-40%

  「一個實驗室中找工作的只有三分之一,大概只有三四個博士找公司,其他人可能去高校、或者去國外讀博士。」來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的博士張豐(化名)的專業是進化算法,原本在2018年初畢業的他,在2016年底就籤訂了三方合同。

  張豐說,「博士階段的研究會和公司業務合作,所以我之前一直在其中實習,前後也看了四家公司,薪酬水平差不多的,都在35萬-50萬之間,最終綜合生活考慮選擇了西安,希望能將自己的研究和可應用落地的產業相結合,所以選擇的時候並不糾結。」

  和「鳳毛麟角」的博士相比,人工智慧相關的碩士「產出」更多,張豐的碩士學弟之中,今年需要找工作的一百多人中,平均拿到4個offer,年薪在20萬-40萬之間。

  數據顯示,由於大批公司涉足AI領域,2017年AI人才需求已達到2016年的兩倍,2015年的5.3倍,人才需求直線上升,大部分崗位三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00%。AI應用層職位需求增速尤為顯著,增速最高的三個崗位依次是算法工程師、語音識別和圖像處理。

  「待遇是高過預期的。」人工智慧研究院碩士畢業生、圖片視覺方向的李強在面過一輪BAT之後,最終選擇了北京一家剛剛完成B輪的創業公司,年薪35萬,在他的同學中屬於「中上」。

  AI領域創業公司多,來自於極客公園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國內人工智慧產業鏈中,80%的企業屬於B輪或B輪以前的初創企業。

  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李強(化名)發現,二梯隊的科技公司在和「BAT」爭奪人才的過程中,玩起了心理戰——「有的公司會先籤好學生,待遇沒有敲定,但承諾保證高過BAT,等BAT校招開始,待遇流出之後,再在BAT校招待遇基礎上上浮20%-40%,留住應屆學生,還會挖到一些早先籤了BAT的學生。」

  「去年7月份BAT先來招聘掐尖,往年很早就招聘完,但去年同樣一個崗位,BAT的年薪比大疆、地平線這樣的二、三梯隊的科技企業,會少10萬左右。」李強透露,2017年七八月早早投了BAT的同學,在九月份時出現了一波違約,年底BAT又有一些崗位補錄。

  【中部獵物·海歸工程師】

  人才回國,第一站被BAT鎖定

  對於矽谷和西雅圖的華人科技人才來說,回國是一件既需要勇氣還需要好時機的事情。放棄美國西海岸溫潤的氣候和恬淡的生活,在美國一家科技公司工作7年的張瑞(化名)決定回到中國工作,「職業上升通道來說,回國會是快車道的選擇。在美國大公司的平均薪酬增長幅度約為5%每年,而一旦回國,基本待遇是40%-120%的增長,幾乎是翻倍,如果有期權,就會更可觀。」

  回國之後掙錢更多,幾乎毫無爭議。對於張瑞和他的朋友們,還需要考慮家庭,「妻子和孩子是否回國接受教育,也是個很關鍵的因素。所以在選擇的時候,首選北上杭深和大公司。」

  對於不願放棄美國舒適生活的工程師,中國公司正主動擁抱他們。近年,阿里、騰訊、滴滴出行、百度等公司已經陸續在矽谷建立或擴建實驗室。

  獵頭公司THANK星球創始人邢志明說,AI人才回國,第一站都會被BAT鎖定。「在2017年的時候,一個海歸回來找工作會見到5個老闆,都見一遍最後挑一個錢最多、誠意最足的。2018年可能都見不到了,崗位先到先得,海歸回國會面臨各種壓力。在海外團隊可能是被人帶領的,回來之後就需要獨自帶團隊,而實際上可能並沒有太多帶團隊的經驗。」

  「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就算要了很高的價格,可能也無法勝任。」邢志明說,海歸回國常常會參考已回國同事或同學的薪資水平,一般不會接受低於其他人,但形勢在發生變化,如果一年前沒有回來,年薪200萬的崗位已經招到了人,現在即便你有同等能力,可能今年就只有120萬的崗位了。

  邢志明說,你跟他們聊天,會發現探討性的問題非常多,比如說,現在的技術或者應用是退步還是進步,各家公司最後誰會勝出,大家都願意去比較。但我們很少談年薪多少,畢竟綜合報酬和成長機遇都值得期待。

  對於海外人才的流動趨勢,邢志明提出了「良禽擇木而棲」的觀點——「(他們)都知道自己在這個市場很透明,都知道自己要什麼」,「海外回國的(人才)會先流向BAT,然後從BAT離職創業,或者在BAT之間流動,亦或流向成長型公司,其中很少一部分因為創業又帶著一批研發人員流動,選擇『抱團』的大部分是前同事和校友圈。」

  「越來越多的中國工程師最終發現,加入一家成長迅速的中國公司是一個更為明智的職場選擇,」張瑞向記者表示。

  【頂級獵物·科學家】

  按團隊挖人「爭」的是公司的未來

  目前,BAT完成了自己在AI領域的跑馬圈地。

  2017年1月17日,百度宣布任命陸奇為百度集團總裁和CEO,主要負責百度的產品、技術、銷售及市場運營,兼任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總經理。一個月後,陸奇成為百度董事會副主席,對百度AI業務進行大刀闊斧地重構。去年3月,李彥宏算過一筆帳:過去兩年半,百度研發投入高達兩百億,絕大部分投入到了人工智慧。

  在百度入局三四年後,2016年騰訊成立AI Lab(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專注於人工智慧的基礎研究及應用探索,為騰訊各產品業務提供AI技術支撐,原百度研究院副院長、大數據實驗室負責人張潼宣布出任騰訊AI Lab負責人。去年5月,騰訊宣布任命語音識別技術頂級專家俞棟博士為AI Lab副主任,並在西雅圖成立人工智慧實驗室。

  2017年10月,阿里宣布成立阿里巴巴研究院——「達摩院」,人才陣容史無前例,不久,阿里人工智慧實驗室宣布兩位重量級AI人才——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聶再清博士,谷歌Tango和DayDream項目技術主管李名楊博士,此舉被外界稱之為:阿里達摩院成立後打響的人才強奪戰第一槍。

  「對於稀缺人才來說,如果請到他會對公司的發展有很重大的影響,那他的酬勞,很可能就是雙方來協商的,並沒有標準。相對一個人才的價格來說,股價的影響可能會更重大。」

  邢志明介紹,一個頂級稀缺人才,往往會有自己的團隊,團隊價值會提升團隊成員的價格。對於團隊中參與者的價格,則按人頭計算,如一個人值100萬,團隊有七個人,則這個團隊至少700萬。「有的成熟創業團隊一共20個人,被四五千萬美元買走,是因為打包整個團隊挖走,所以看起來價格才會這麼高。」

  「對於AI科學家,公司間爭奪這樣的人,大致三個目的。」邢志明分析,一是要在公司內部起到技術帶頭人作用;第二是向市場傳達公司業務發展方向的信號;三是讓科學家成為一面旗幟來建立一個團隊,有些人才會慕名而來。

  「而且,如果招到這些科學家,其實也是對對手的打擊,這也是BAT招人為什麼願意付出的原因之一。頂級人才的人力價值是無法用數字評估的。我有你沒有,沒有就比我慢,所以『爭奪頂級人才』是一個競爭性的問題,爭的是這個方向公司的未來。」

  【僱主】

  最需要做「應用」的人,純算法更適合高校、研究院

  金字塔式的AI人才結構,在用人單位眼中卻有著不同的視角。

  IBM全球技術研究院院士林詠華,將AI人才分為硬體、深度學習和應用三類。

  「實際上目前算法已經有了,一些技術例如語音識別也比較成熟了,這時最缺乏的是如何把AI和行業結合起來的人才。換言之,AI人才的專長可以不只是深度學習以及算法。」林詠華稱,在IBM的幾十萬員工裡,能做深度學習的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人並非做算法,而是做應用。

  如IBM一般的頭部企業尚為少數。

  2017年,智聯招聘發布《2017人工智慧就業市場供需與發展研究報告》,近十年來全球AI市場規模呈現爆炸式增長,市場規模年平均增長率為50.7%。其中規模在100-499人的企業需求佔比最高,達到35%,20-99人的企業需求佔比29%,500-999人的企業需求佔比11%,由於人工智慧領域多數以創業型公司為主,BAT等頭部大企業的業務布局需求為輔,中小微型企業在人才上的需求更加迫切,需求量也更大。

  愛因互動就是尚處創業階段的公司之一,其主營售前智慧機器人對話。

  「作為一家從事AI應用的創業公司,從我們的需求出發,最需要的是能夠把AI技術應用到具體場景去的人,也就是落地的人才。」公司聯合創始人、CTO洪強寧坦言,雖然AI技術最核心的是算法,公司也需要有算法專家追逐最新研究成果,來判斷是否足以成熟應用到實際應用環境中,不過對於純研究算法的人才,可能各個高校以及大公司的研究院更需要。

  在洪強寧看來,未來AI可能會成為普通程式設計師的基礎技術,「雖然我們需要各種人才,但他們都需要懂AI知識。」

  「谷歌現在面試工程師時不管在哪個崗位,都會考察工程師的AI能力,而且他們有傾向把這個作為必選項。」洪強寧舉例稱,做工程的人需要知道數據是怎麼組織的,模型是怎樣加載的,這樣才能夠給算法工程師提供最合適的工具。

  Face++人力總監尹利介紹,未來3-5年,會迎來人工智慧相關人才的黃金時代,從底層算法到AI產品、運營、市場、銷售等等,人才的稀缺性會讓市場價值在未來兩年存在一定不合理性;名校情結會更加嚴重,人才市場上的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

  「這個行業更喜歡真正專注的人」,尹利認為越來越多的北美前30名高校的畢業生,因為美國政治因素、中國市場環境因素將回流中國北上廣深等大城市,「2018年,跟底層算法技術相關的職位,能帶來AI從技術轉向產品化的職位會更熱門。」

  然而,市場挑戰與行業機遇並存。智聯招聘集團RPO事業部黃摯分析:第一,人才缺口的壓力會繼續發酵,90後已經開始靠AI拿下百萬年薪;第二,人才跨界是大勢所趨,大數據人才將成為最容易實現跨界的人群;第三,技能迭代產生成長焦慮,在技術的洪流中,技術更新迭代的速度將限制人才的成長。

  【獵頭】

  「大家炒來炒去,受傷的是人才」

  AI的火熱不僅在公司與就業市場蔓延,還有遊走在人才與僱主間的他們——獵頭。

  「獵頭服務付費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預付費,一種是到崗付錢,第二種就像是一種懸賞招聘,招不到就百忙,就像是一種人才眾包。」邢志明坦言,獵頭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

  「有的用人單位,只有一個崗位,卻找了十家獵頭公司,只要他不嫌煩,可以找更多。」如何判斷用人單位只找了一家獵頭呢?邢志明稱,自己在與對方見面聊過需求後,會注意用人單位後續有沒有跟進和反饋,如果沒有,就證明對方找了很多家獵頭公司。

  對於此前有傳言稱百度被「蹲點挖人」,邢志明稱,「挖人,首先是人選有鬆動意向,否則獵頭是挖也挖不走的。但也不排除有惡意挖人的情況,在意自己名聲的獵頭是不會這麼幹的。」

  相對於獵頭間的競爭,邢志明對AI行業有著自己的看法。

  「一個普通的功能性APP,用得著頂級科學家的技術嗎?」

  邢志明記得,曾經有一個科技公司老總找他,花2000萬招聘一個首席科學家,「我就開他的玩笑,2000萬中貨幣給多少,股權給多少?當一家公司被投資熱炒的時候,股權給1%都值個幾百萬,5%就值2000萬,但你知道這是傷害,太超過就是傷害。」

  在邢志明看來,人才的價格都是供需關係決定,沒有泡沫,如果說有泡沫,必源於貪婪和投機。「大家炒來炒去,受傷的是誰?是人,不是企業,是那位身在其中的人才」,「我把你抬到300萬以後,你沒下家了,難受不難受?難受。」

  投機的背後,隱藏著全民的焦慮。

  「在AI方向上,現在無論大小的公司,都存在著一種焦慮。如果我不做AI,競爭對手做了,我怎麼辦?」邢志明認為,人工智慧這個技術傳統公司有沒有,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很大比例AI初創公司很可能最終淪為解決方案或者外包公司。

  智聯招聘集團RPO事業部黃摯介紹,人工智慧的人才需求量處在整體爆發式增長中,主要集中在幾個熱門職位,其中算法工程師增速最為迅猛,而程序化、重複化的崗位下降趨勢出現。同時,人工智慧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而市場上相關的人才沉澱和培養還比較滯後,人才供不應求的態勢明顯,面臨巨大的人才缺口,很多企業不惜用高薪吸引AI人才。

  在APICloud創始人、CEO劉鑫看來,目前對於一些企業只要招聘AI方面的員工就會給出高薪的現狀,是由於這些企業對AI並不了解所致。

  「對於絕大多數企業來說,不管多大,都不需要真正招聘人工智慧的專家,只需要招聘懂自己業務和需求的人,再找到具備人工智慧能力的提供方即可,AI只是一項技術能力,一些炒作學AI剛畢業就年薪四五十萬的人,其實不了解AI,如果這種論調成功,很多公司會走冤枉路。」

  【投資人】

  李開復:2018年底估計有一批公司倒掉

  「泡沫」之下,冰冷的現實漸漸浮現。

  「最近很多AI人才的身價確實被炒作到一個不太合理的狀況,人才確實是不多,但現在所謂的『行情』,應該是超過了一個合理範圍,長久來說,肯定是不可持續的。」

  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坦言,過去兩三年已有很多人湧入AI,再過三四年就會有很多很有經驗的AI資深工程師、研究員,彼時就會發生工資不協調的狀況,「同樣資歷的人,AI領域的工資收入可能為非AI領域的兩三倍左右,就像發展IOS、安卓的時候,真的很懂的人特別少,所以(他們)被挖,但是後來就多了。」

  「任何一個領域,這麼熱的時候,肯定會有很多人在簡歷上寫上(AI),也會有很多創業公司在公司方向上寫上AI……而有行業的累積和經驗才能識破這些所謂的包裝,」李開復說,AI人才創業最大的瓶頸是在商業,AI還是要和行業連接對接,「這樣才能夠有特殊的認知和價值」。

  據普華永道推測的人工智慧價值分析,就最保守的財務領域,人工智慧也將在2030年為中國帶來20%左右的GDP增長。李開複分析認為,人工智慧有4波浪潮:第一波是網際網路AI化、第二波是商業AI化、第三波是實體世界感知AI化,最後是全自動AI化。

  「其中在AI人才方面,中美差距很大」,「我們也在跟教育部、高校溝通,培養更多年輕的AI工程師。」李開復說,其實AI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前提是你理工、數學、計算機很好,你在上面加6個禮拜,就可以成為AI工程師。

  「相比美國,中國有更大量的數據,移動網際網路、共享單車、行動支付……這些新業務產生巨大的數據,可以推動做出更好的AI。」不過,李開復稱AI項目「確實貴了」,中國的AI項目是矽谷的一倍,矽谷是東岸、加拿大的一倍。

  「AI項目(融資熱)是去年上半年開始的,融資差不多夠18個月花」,李開復稱,項目估值高也看領域,但是整體高一倍確實過高,「2018年底估計有一批公司倒掉」。

  認為AI市場估值偏高、存在「泡沫」的,並非只有李開復。

  APICloud創始人劉鑫也坦言,接下來兩年左右的時間,會有很多公司對自己的AI投入產生很大失望:花了很多錢,沒有做出什麼有價值的事情。對此,他給出的建議是成熟的AI要和業務快速結合,而不成熟的AI「現在參與也沒有用」。

  劉鑫稱,目前不少專家認為已經將AI技術成熟商用的一個案例是語音識別,代表公司則是科大訊飛。但需要注意的是,科大訊飛進入語音市場已經十餘年的時間,這期間所積累和沉澱的數據並非天天講AI概念就能達到。

  「像科大訊飛一樣實打實做AI的公司,已經被市場認可了。但他們的成功並不是因為技術值錢,而是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他們基於過往數據,把模型訓練成熟了,值錢的是這個已經訓練好的模型本身。」劉鑫表示。

  「目前AI是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不像外面傳播的那樣。」IBM全球技術研究院院士林詠華表示,「如果對精準度的要求不高,這個技術可能很快普及,比如給小孩子的對話玩具。但如果精準度要求高,比如銀行理財推銷、醫療行業對話等,還要好些年才能辦到。目前很多企業都希望趕AI的噱頭,但它的產品是否嚴肅,我們也無法核實,處於『霧裡看花』的狀態。」

  企業「霧裡看花」,技能迭代的「生長焦慮」下,個人卻擁有不同選擇。

  今年年初,來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張豐,最後進入了華為西安研究院工作,成為了一名算法工程師;而他的碩士師弟李強,與北京一家初創企業籤約,選擇做圖像識別工程師。

  至於海外工程師張瑞,歸國後進入了一家剛剛完成B輪融資的創業公司,擔任CTO,他說,「如果認為自己是有實力的,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候,與其拿期權不如去創造新的估值」。

  B06-B07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任嬌 羅亦丹

相關焦點

  • 海歸博士生年薪20萬,出國前年薪30萬,自嘲薪水不漲反降
    海歸博士生年薪20萬,出國前年薪30萬,自嘲薪水不漲反降以前說起海歸很多人羨慕,那時候能夠出國留學再回來工作都非常不錯。但是這幾年海歸在國內的待遇卻越來越不行了,甚至於一些海歸回來成了海帶。很多的用人單位對於海歸也不再另眼相看,相反在用人上會慎重考慮是否用這些海外回來的人員小邱出國留學前在上海的一家公司上班,年薪30萬。為了提升自己,辭去了工作考入了美國的一所大學讀博士。去年畢業後回來中國找工作,最後找到現在的一家企業年薪20萬。小邱自嘲花了一百多萬留學,回來不但身家沒有漲反而降了。
  • 啟德教育、前程無憂、應屆生求職網 聯合發布《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留學生源國,2018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了66.21萬人,而同期留學歸國人數則以近24%的年均增長率逐年提升,由2007年的4萬人次增長到2018年的51.9萬人次,形成蔚為壯觀的「海歸潮」。 這些留學歸國人員,被時代賦予了「海歸」的標籤,他們付出了什麼?收穫了什麼?他們在求職就業中面臨何種優勢與困境?
  • 近六成海歸,正在跟你搶工作
    期望年薪在10萬元以下的佔比34.31%,相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01%;但期望年薪在10-20萬元之間的佔比為36.09%,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我採訪了幾位「相關人士」,他們跨界網際網路、教育、諮詢、事業單位,有的自己是海歸、有的是曾經的海歸已經在自己的崗位上成為骨幹、有的還在為offer拼搏、也有已經籤好僱傭合同坐等翻開新篇章的。採訪下來的感受是:留學畢業生就業的實際情況比調研數據看上去樂觀一些。
  • 2019海歸起薪超國內應屆生30%,這3類職位最吃香
    近日,國內BOSS直聘發布了《2019年應屆生求職趨勢報告》。一時間,「2019年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為5610元」的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報告顯示,2019年應屆生崗位供給充足,就業市場趨於穩定,應屆生起薪為5610元,同比提高7.5%,其中本科生平均薪資漲幅最大、力學專業人才居各大專業類榜首。與此同時,應屆生扎堆新一線城市,一線城市吸引力首次跌破30%。此時,拉低平均值拖後腿的你怎麼想?扎不扎心?嗯?
  • 畢業生降身價仍難就業 多原因致應屆生一職難求
    畢業生自降身價仍一職難求 研究生就業難敵本科生受經濟大形勢影響,今年的應屆畢業生找工作有點難,許多應屆畢業生自降身價也難以找到心儀的工作。更有很多企業表示,今年受經濟形勢影響,招工人數要比往年少3成左右。怎麼辦?只能在待遇上做點文章了,畢業生們自降身價:「最低工資1800元左右吧。」
  • 本科畢業生平均月薪曝光後,70萬海歸:人艱不拆......
    (留學生:看了眼我的學費,暴風哭泣ing)漲漲漲不停的學費,回國求職薪資卻低於預期海歸,每年都要經歷學費不斷上漲的階段,但一回國求職發現高學費≠高收入...► 美國留學學費一直漲作為教學質量or教學環境都一流的美國高校,學費一直處於增長狀態。根據USnews數據顯示,2018-19年的學費平均上漲了3%。
  • 留學生工資大揭秘,海歸平均工資是多少?
    前段時間,某個在線教育機構在北京發布《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這也是2019年國內首份對於海歸就業情況的全面調研分析。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18年,出國留學人數已經超過66萬穩坐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寶座。
  • 思考:外援年薪稅後300萬歐元,中超球隊能買到身價多少的外援?
    扎哈維外援年薪稅後300萬歐元,中超球隊能買到身價多少的外援?拿武磊在西甲所效力的俱樂部來說,西班牙人年薪最高的球員是門將迭戈-洛佩斯,這位西班牙門將周薪為8.4萬歐元,年薪就是437萬歐元左右,明顯是高於了中超的最高年薪的限制。那麼他的身價是多少呢?100萬歐元而已!
  • 海歸求職,用好「應屆生」身份
    日前,上海歐美同學會「海歸職通車」人才招聘會在滬舉行,特斯拉、臨港集團等參會企業引起了海歸濃厚興趣。圖為求職海歸正在與招聘方諮詢崗位相關事宜。孫 雲攝又是一年校招季,國內許多大型公司已發布自己的招聘公告。
  • 今年歸國就業留學生80萬暴增7成,4成海歸年薪不足10萬
    近日,在線職前教育平臺UniCareer發布的《2020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受疫情及就業移民政策收緊雙重影響,海外留學生紛紛轉向國內求職,歸國就業留學生暴增7成,達80萬;近4成海歸年薪不足10萬。據統計,2020年回國求職的80萬海歸還要與874萬國內應屆畢業生站在同一賽道,向有限的崗位發起衝擊。後疫情時代幫助海歸提升就業競爭力成為了新課題。
  • 理工科「金飯碗」勢頭不減,海歸年薪高於國內同等學歷畢業生
    啟德教育發布的《中國學生理工科留學報告》顯示,理工科海歸畢業一年後左右的年薪本科生為8.48 萬元,研究生為12.13 萬元,研究生的年薪為本科生年薪的143%。在2018 屆本科學科門類中,畢業生畢業半年後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學(5,485 元),其次是經濟學與理學(5,037 元)。與《2019 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顯示的2018 屆工學與理學學科畢業半年後的月收入相比,理工科海歸本科生的年薪高出34%。
  • 海歸與海不歸的糾結:今非昔比回國身價大跌?
    你能說這個"三本"女生是"大海歸",而那個清華男生是"小海歸"?  我有兩個舊年同事,都是帶著國內數年工作經驗出國的,一位是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出國,現在回國了,在我們這個清水衙門當上了副廳級幹部,但收入肯定不足萬元;另一位則是改行到國外學計算機,現在也回國了,在一家大網站工作,年薪是50萬元。
  • 高校招聘不降反增,只為尋得海歸博士
    ——畢業在家失業半年的海歸還記得一年前力爭考研上岸的慘狀,今年研究生又擴招了,等我讀完出來學歷都縮水了吧。沒本科生有工作經驗,沒博士學歷高,哎!此外,今年應屆春招求職人數較去年增加56%,企業對應屆生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2%。僧多粥少的局面必然導致求職者收穫的offer數減少,有超過一半的求職者沒有獲得任何offer!
  • 熱點透視|2020海歸人數突破80萬!留學生卻反映回國求職前景轉好?
    澳大利亞海歸佔比為16.11%; 美國海歸佔比為12.63%。 求職人數猛增125%,開啟「團戰」模式 再有一個數據統計,根據《2020年第二季度應屆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相比去年,今年二季度應屆生招聘需求減少8.2%,但求職申請人數不降反增...注意!還不是一點點,增幅竟達125%!
  • 史上最難考的3個證書,比法考還難,考上身價倍增,年薪幾十萬起
    但是也有的專業的證書可以說是巨難考,其中這3個證書堪稱史上最難考的證書,比法考還要難很多,但是考上之後身價倍增,年薪幾十萬起,讓人羨慕。但是考取之後就不一樣了,這可是一大高薪的行業,就業很吃香,年薪幾十萬起都沒有問題。精算師精算師的證書考試難度也是巨大的,而且需要紮實的數學功底,對於經濟,財政、金融、投資、保險、統計等方面的知識也需要掌握,需要的是全能型的技術人才。
  • PreTalent 2018海歸回國求職報告:近七成認為薪資低於預期
    2018年PreTalent(璞睿諮詢)連續第四年利用自身智能求職平臺TalentDB累計數據就中國海歸就業情況開展調研,並於2018年12月25日正式發布《2018應屆海歸求職力研究報告》,報告樣本面向90後出國留學人員,並且首次比較了求職市場中海歸留學生與國內應屆生的求職情況。
  • 21屆校招應屆生Offer薪資曝光:年薪35萬,倒掛老員工是常態?
    因為就在最近,一張美團應屆生薪資的截圖,在各大社區和校招群裡火了。僅僅算法崗、開發崗的薪資白菜價,就有27k*15.5,算下來,年薪就有41萬。雖然這兩年美團氣勢如虹,業績和市值股價雙起飛,僅次於騰訊和阿里。但薪資方面受熱議,好像還是第一回。
  • 21屆校招應屆生Offer薪資曝光:年薪35萬+,倒掛老員工是常態?
    僅僅算法崗、開發崗的薪資白菜價,就有27k*15.5,算下來,年薪就有41萬。所以,校招應屆年薪35w,權當參考。而且縱覽下來,似乎也不算最高。只能感慨一句:現在的應屆生,真的趕上了好時候哇。薪資倒掛?今年很普遍同時,大家關注的還有另一面的問題——這樣的薪資水平,倒掛老員工沒有?還是先從最先被熱議的美團來看。招聘網站上,已經難以找到往年信息,當下只能結合不同求職者社區的統計情況分析。
  • 英國海歸人數最多?2018海歸就業形勢全剖析
    教育部2018年3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達60.84萬人,同比增長11.74%。同年留學人員回國人數較上一年增長11.19%,達到48.09萬人,創歷史新高。   那麼, 留學生回國後的平均薪資為多少?   留學生最傾向於在哪個城市工作?
  • 海歸別慌,留學生歸國優勢大盤點
    受訪海歸認為在國內發展的主要優勢 2018年,59%的受訪者表示「具有國際視野」是海歸最主要的優勢之一,2019年該佔比更是直接增加至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