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鮮奶市場爆發前夜?中資外資乳企都在「跑馬圈地」

2020-12-22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訊(記者張鈺芸)隨著中國市場的消費升級,營養損失更少、口味更好的低溫鮮奶增長快速,瞄準這一塊市場,中資外資乳企都在加大投入,跑馬圈地。今天下午,光明乳業宣布,旗下優倍、致優、暢優等均有升級版新品上市,而在一周前,恆天然公司旗下的安佳品牌也在上海推出了首款自有品牌低溫鮮奶。

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等九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重點生產巴氏殺菌乳、發酵乳、奶酪等乳製品,積極培育鮮奶消費市場。這一表態,為中國低溫鮮奶市場的「升溫」,再添一把火。

圖說:光明乳業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2016年到2018年,中國液態牛奶市場的低溫新品佔比處於持續增長中,雖然常溫奶目前仍是主要產品形式,但低溫牛奶一定是未來大勢所趨。」英敏特信息諮詢(上海)有限公司中國消費者調研總監李夢表示,2018年中國液態白奶市場價值為158.8億元,其中液態冷藏奶佔到46.3億元,液態常溫奶佔到112.5億元,但從增長速度來看,前者是10.8%,後者只有3.4%。「隨著未來冷鏈運輸的進一步完善,消費者對牛奶品質的要求提升,特別是對新鮮的追求,低溫液態奶是未來液態牛奶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光明乳業副總裁羅海表示,新城市、新青年、新零售、新品牌的出現,將驅動著乳製品尤其是新鮮品類的持續增長。數據顯示,2018年新鮮市場總容量已超過427億,包括新鮮牛奶、新鮮酸奶、新鮮乳酸菌產品,年度的增速達到6.1%,而普通食品的年度增長率僅為5%。

根據AC尼爾森數據,長期深耕鮮奶市場的光明乳業在國內市場的份額達到40%,佔據首位,排在其後的三全、伊利、蒙牛,加起來佔到20%。此次光明乳業的新品發布,亦是加碼新鮮領域的宣言。

圖說:安佳鮮牛乳

記者在現場看到,今天推出的新品是在優倍現有0脂肪、全脂鮮牛奶的基礎上,上市了2款新品即減脂肪50%鮮牛奶和優倍濃醇鮮牛奶。暢優全新推出了適合中國人腸胃健康的「益菌多」系列風味發酵乳新品。每瓶含1000億活性乳酸菌及3.3克膳食纖維,新品還特別添加光明獨有專利的植物乳桿菌ST-III。羅海還「劇透」兩款將在6月上市的新品,分別是如實高蛋白產品和光明致優高階鮮奶。

而就在一周前,恆天然也宣布殺入鮮奶領域,繼與盒馬鮮生、家樂福合作在鮮奶市場上小試牛刀之後,正式以自有品牌「安佳」布局鮮奶市場,目前已經上市。恆天然大中華區市場總經理葛麗丹表示,消費升級的中堅力量是我們的目標群體。「安佳鮮牛奶的目標市場主要有四大人群。一個是針對家庭型的,稱之為年輕中產家庭,二是辦公室白領,三是健康運動人群,四是小齡兒童家庭。」 恆天然大中華區消費品牌事業部副總裁曹輝則表示:「我們預判,未來三五年內,鮮奶市場需求還將持續高增長,這也是作為外資品牌的恆天然為何會布局鮮奶市場的理由之一。」

相關焦點

  • 低溫鮮奶:市場受寵 乳企競逐
    目前,這一鮮奶產品已經在線上線下渠道鋪開。「新人」入局在低溫鮮奶領域,身為河北最大乳企的君樂寶是一名「新人」。君樂寶乳業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魏立華稱,這一布局是看重低溫鮮奶產品的市場前景。這家以低溫酸奶起家的乳企,「野心」不止於酸奶。據君樂寶乳業集團副總裁、低溫事業部總經理楊洪濱介紹,3年前,君樂寶即決定入局鮮奶領域。不同於常溫奶,保留了更多活性蛋白的鮮奶保質期較短,帶來的一大問題就是銷售半徑較窄。君樂寶方面坦言,為了延長鮮奶的保質期,過去3年,其投入了較多的人力、物力及資金。
  • 恆天然25億出售牧場群 鮮奶市場擴大乳企加碼奶源布局
    長江商報注意到,乳企布局奶源愈演愈烈,僅今年7月以來,蒙牛、伊利、中國飛鶴等龍頭就相繼加入「搶牛大戰」。  對於此次三元和天然乳業收購恆天然在中國的牧場,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三方是各取所需。
  • 競相購買牧場、推新品鮮奶,乳企大公司都打的什麼算盤?
    中國的乳製品行業素有「得奶源者得天下」的行業共識,大型乳企收購上遊牧場股份、投資自有牧場是常見手段。但最近1年的上遊牧場收購規模之大仍然少見。在伊利、蒙牛兩大乳企外,陸續又出現了幾宗上億元的牧場併購案。這還沒有計算乳企近幾年公布的上遊牧場興建計劃。
  • 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日本乳企們在中國狀況如何?
    儘管明治中國方面表示其牛奶業務未受此影響,但明治乳業盈利乏力卻是不爭事實。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購買力下降及進口高端乳品競爭加劇,業內預計明治乳業在華將迎來新的挑戰。而從明治、和光堂、森永陸續退出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到山東朝日綠源乳業巨虧「賣身」新希望,再到明治低溫液奶入華多年難獲盈利,業內認為日本乳企在中國市場一直處於「水土不服」狀態。
  • 2020年頭部乳企為何加速奶源地投資建設?
    而就在幾天前,蒙牛乳業認購12億股超越公司董事局主席邵根夥所持攤薄後約15.8%股權,成為了中國聖牧單一最大股東。其實近幾年,養殖端規模化、加工端集中化、乳企兼併重組等加速進行,乳企上遊規模化、集中化格局愈加明顯。2020年雖受到疫情影響,但頭部乳企對奶源市場建設的熱情依舊未減,甚至更加明顯。
  • 重磅:中國或再現100億乳企!剛剛,「鮮奶爸爸」出手,新乳業17億收購...
    中國百億乳企俱樂部或添新軍胡說有理注意到,目前夏進乳業年銷售約為15億規模,利潤超過1億元,淨利率達到8.1%,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成本管理和團隊管理實力優秀,在現金流方面表現健康,資金儲備充足,近年來一直增長穩健。
  • 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 日本乳企們在華還好嗎?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日本乳企們在華還好嗎?而從明治、和光堂、森永陸續退出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到山東朝日綠源乳業巨虧「賣身」新希望,再到明治低溫液奶入華多年難獲盈利,業內認為日本乳企在中國市場一直處於「水土不服」狀態。
  • 汽車信貸:外資步步緊逼 中資秣馬厲兵
    種種跡象表明,在外資金融巨頭步步緊逼之下,中資銀行已經加緊跑馬圈地。  「由於制定過程複雜,汽車消費信貸管理辦法的出臺還沒有具體時間表,而外資汽車金融公司正在等候批覆,一時無法進入市場。這個時間空隙對中資銀行太重要了。」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個人金融部副總經理韓德友表示。
  • 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日本乳企們在華還好嗎?
    而從明治、和光堂、森永陸續退出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到山東朝日綠源乳業巨虧「賣身」新希望,再到明治低溫液奶入華多年難獲盈利,業內認為日本乳企在中國市場一直處於「水土不服」狀態。但僅隔一個月,明治就公布了其蘇州工廠生產的酸奶和鮮奶產品在蘇州、上海、杭州、寧波四地上市的消息,成為首個大規模進入中國低溫乳品市場的外資乳企。目前,明治在中國銷售的乳品主要為「明治醇壹」牛乳、保加利亞式酸奶、乳酸菌飲料及餐飲用產品,以牛乳和酸奶產品最為常見。中國市場在售明治乳品。
  • 低溫鮮奶市場已經刺刀見血,為什麼光明乳業董事長還要選擇它當...
    光明濮韶華  2020年的新冠疫情,讓中國乳企的集體高增長時代成為過去,"抗疫"持續存在,母嬰店進店人數不斷減少,很多企業都開始尋求新的解決之道。  "我們在安徽進行投資合作,不是單純的跑馬圈地養牛建廠的做法,而是要和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比如要和當地的存量企業進行合作,為當地已有的供應鏈、生態鏈做加法,這也是光明乳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理念。"濮韶華表示。
  • Bravo mama (倍樂曼)上市銷售 北歐乳企Food union  攜手永輝...
    在超市就能買到國外乳企生產的新鮮牛奶啦!在國內乳製品需求升級,消費者對高端乳品需求增加的背景下,Bravo mama (倍樂曼)的推出為中國高端乳品市場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  北歐乳企Food union  攜手永輝 聯手打造高端乳品  「作為一名職場媽媽,除了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外,還要安排一家人的一日三餐。不僅要讓家人吃飽,更要考慮營養均衡,最好還能便捷、省心。」
  • 本土乳企持續撬動奶酪市場
    在國內乳企加碼奶酪業務下,國內奶酪產量快速增長。據智研諮詢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奶酪行業市場需求前景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零售奶酪終端市場規模約65.5億元,2010—2019年複合增速達到22%,預計2024年將達到112億元,預計2020-2024年年均複合增速12%。毋庸置疑,奶酪消費的逐年增加,也為國內乳企發展奶酪業務留下了空間。
  • 併購加速,爭推超巴產品,巴氏奶市場「卡位」戰術升級
    以此為起點,光明乳業欲將巴氏奶版圖延伸到蘇皖魯等地,而助推其搶佔二三線市場的一大「神器」,正是超巴長保產品。在業內看來,以巨頭跑馬圈地、長保超巴產品湧現、生產工藝不斷提升為三大特徵,巴氏奶市場「卡位戰」已悄然進入白熱化階段。無論在巴氏奶存量市場還是增量市場上,各乳企都在竭力突破銷售半徑,搶佔消費者心智,否則很可能失去競爭機會。
  • 「偽巴氏奶」冒充鮮奶!大連、錦州三家乳企上「黑榜」
    鮮奶被認為是我們身邊「最接近完美的食品之一」很多人都有早餐、睡前喝牛奶的習慣~~點擊播放 GIF 0.1M然而,遼寧省食藥監近期公布了檢查報告三大乳企被曝產品不合格有很多人可能都喝過......據乳業專家介紹,之所以乳企會生產出「偽巴氏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源於乳企的奶源被用來生產「巴氏鮮奶」的原奶標準高,如果奶源不達標,可以通過調高殺菌溫度以放寬原奶標準。不符合生產標準的高溫熱處理對牛奶外觀、味道和營養價值都會產生不良後果,牛奶中的蛋白質經過高溫後將變性,更可能產生有害身體健康的其它物質。
  • 三聚氰胺事件後中國乳業困局:洋品牌佔半壁江山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2012年發布的數據顯示,進口奶粉的市場佔有率已從2008年前的30%左右,躍升到50%以上,而在高端奶粉市場,這一數據更是超過70%。目前,在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中高端奶粉幾乎是外資品牌的天下。
  • 液態奶遭遇天花板,伊利蒙牛增速下滑,乳企發起鮮奶閃電戰
    過去幾年,一直研究鮮奶的君樂寶乳業副總裁、低溫事業部總經理楊洪濱稱,常溫奶初步解決了中國人喝牛奶的問題,由於保質期長,可以運到全國各地。但縱觀全球市場,歐美以及與中國飲食習慣類似的日韓,市場佔主導地位的都是低溫鮮奶,因為鮮奶保留著大量活性蛋白物質,營養價值要高於常溫奶。
  • 百億市場規模,乳企巨頭紛紛入局,巴氏奶之爭誰是贏家?
    今年4月,可口可樂中國與蒙牛乳業有限公司新設合營企業落定,雙方將共同生產和銷售全新的低溫奶產品。輪番激進的陣仗下,蒙牛鮮奶業務的市場份額迅速翻倍。據蒙牛2019年財報顯示,其鮮奶業務的市場份額從3.1%增長到7.1%,實現銷售同比三位數增長。與此同時,產品覆蓋區域也隨即擴張。
  • 區域乳企為搶「鮮」頻出招
    乳企巨頭布局低溫鮮奶領域,在推動這一品類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讓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區域乳企若要保持低溫鮮奶的品類優勢,「新鮮」仍然是核心競爭力。宣傳鮮奶優勢之前,國內乳企大多都是以生產低溫鮮奶為主的,但是由於冷鏈體系不夠完善、鮮奶產品不易保存,使得銷售半徑有限,因此低溫鮮奶是區域乳企的傳統優勢品類。
  • 恆天然25億出售中國牧場群 乳企「爭奪」奶源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乳企布局奶源愈演愈烈,僅今年7月以來,蒙牛、伊利、中國飛鶴等龍頭就相繼加入「搶牛大戰」。對於此次三元和天然乳業收購恆天然在中國的牧場,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三方是各取所需。
  • 「這杯鮮奶,是上海能找到的最好牛奶!」剛剛,還有這麼多乳企合力...
    其實,在全國,還有不少企業像光明一樣,始終堅守給消費者提供更優的巴氏低溫鮮奶,當天,光明、新希望、長富、衛崗、燕塘、天潤、花花牛等眾多乳企就新鮮巴氏乳達成共識,一致同意發表《首屆中國奶業新鮮峰會》上海宣言:讓我們合力推動「新鮮巴氏乳」國家標準出臺,讓活性物質指標成為新鮮巴氏乳第一標準,讓具有活性蛋白活性酶的新鮮巴氏乳惠及更多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