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兵法和謀略,估計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孫子兵法》和《鬼谷子》。
實際上,這兩部經典都有一個共同的思想源頭,這個源頭不是那種只有幾句話,可以蘊含多種解讀的思想要點,而是一套燦然完備的可實踐、可應用的,體用兼備的思想體系。孫子和鬼谷子他們背後的齊國田氏家族和琅琊王氏家族幾乎也壟斷了從春秋戰國一直到秦漢的這一思想體系的傳承。
《孫子兵法》更側重於和戰爭直接相關,同時重點強調戰場相關的軍事思想,《鬼谷子》更側重於個人如何作為主導者去主導形勢的變化,也就是個人如何運用權謀,在深刻把握對方的心理的基礎上通過遊說來實現合縱連橫的目標。這種深刻揣摩、把握對方的心理,說到底是對人心、人性的深刻洞察。
《孫子兵法》不需要多說,歷來被尊為兵學聖典。《鬼谷子》對很多人的吸引力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鬼谷子的學生們,也就是孫臏和龐涓,蘇秦和張儀之間的鬥法,這種戲劇衝突般的張力產生的神秘的吸引力。他被後世尊為「謀聖」,他隱於世外,將天下置於棋局,弟子出將入相,決定列國存亡,推動著歷史的走向!不謀之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鬼谷子》也被稱為智慧禁果,曠世奇書。二是,和很多儒家、道家經典不同,他對於道德本身的論述和約束很少,更多的是談如何洞察人性、揣摩人的心理,充分調動各種力量為我所用,實現自身的目標。
我們都知道,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政治手段無法實現目標的時候的終極選擇。所以說,軍事、戰爭只是大的政治的一部分。如果說《孫子兵法》是軍事戰略方面難以逾越的理論高峰,那麼《六韜》則大戰略方面難以逾越的理論高峰。
其實,不管是《孫子兵法》還是《鬼谷子》,都不像我們認為的那麼複雜。他們的思想源頭,也就是這套完備的戰略戰術思維體系,其實就是《六韜》,也被稱為《太公六韜》或者是《太公》,不過,我們現在通行本的《六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可能有些朋友聽說過下邊這兩種說法:
天下謀略出太公,鬼谷之徒出山東。
天下謀略出太公,說的是中國智謀韜略文化的源頭就是姜太公,而姜太公的智謀韜略思想的系統化就是《六韜》。
之前我專門講過一個公開課,也就是中國文化的六次重大突破,而第一次的重大突破,其實就是商周之變,也就是周滅商,取而代之的過程,姜太公也就是這一過程的主導者和主要指揮者。
相對於周而言,商王朝不管是文化層面還是生產力發展水平方面,都相對要發達和強勢的多。周是以農業為本的,相對落後的部落。我們之前專門講過,商王朝精通天文學,先商部落善於長途販運,也就是開展商業活動,同時手工業也非常發達,而到商王朝的中後期,他們的金屬冶煉技術也達到了非常先進的程度。周滅商之後,周公旦在營造成周,也就是洛邑的時候大量使用了商朝的遺民,其自身的金屬冶煉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周和商的力量對比,就決定了,周只有團結天下諸侯(也就是長期被商壓迫的各部落),才有可能滅掉商,取而代之。商王朝的統治,應該說還處於國家形態的萌芽階段,它對於各部落的統治,更多的是通過武力徵討之後的徵服和納貢體系,而納貢當中最為重要的除了各種實際的生產生活資料以外,就是用於祭祀上天的人牲,商人認為用戰爭中俘獲的俘虜和臣服於自己的部落獻上的人牲祭天,是對於神秘之天最虔誠的祭祀,而這個神秘之天也就是他們認為的天命的來源。
商對各部落的索求無度,特別是對於人牲的索求,是周能夠團結各部落的心理基礎,商周之變最重要的突破,就是商和周不同的天命觀。一方面這是周滅商的過程中,周文王、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他們從中總結的經驗和從商的滅亡過程中汲取的教訓,另外一方面,也就是他們為了解釋自身獲得天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將天命解釋為民命,也就是我們都熟悉的天命即民命,這決定了之後中國文化的人文底色,用我們現在都熟悉的話來說就是人命關天,這也就決定了之後的中國社會更關注人的價值,更關注如何激發人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姜太公輔佐周文王、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史記·齊太公世家》);文王去世之後,他又輔佐周武王,實現滅商的大業,師尚父謀居多(《史記·齊太公世家》)。最初周文王拜他為「太師」,周武王尊他為「師尚父」。歷史上,很多人都將這兩個稱呼當做是武官名,實際上他不僅負責軍事,還要問政。
可以說《六韜》(也就是《太公》)就是他結合之前的歷史上的治國理政和戰爭的經驗,加上自己的治國和戰爭實踐,對治國理政和戰爭的經驗和原則進行的系統總結,這也就成為了中國智謀韜略文化的原典和集大成之作。
也就是司馬遷在《史記·齊太公世家》說的: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這裡的陰權,很多人直接理解為陰謀,其實和我們現在理解的陰謀的含義不同,這裡的陰權指的是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權變。
傳統上,很長時間都認為《六韜》是一部偽書,但是隨著臨沂銀雀山漢墓和河北定縣八角廊出土的竹簡都證明了《六韜》絕不是一部偽書。
需要說明的是,現在通行本的《六韜》雖然不是偽書,但也不是說姜太公就是這本書的直接作者。《六韜》的成書,應該是在戰國的中後期,這個應該是比較準確的時間。但是,他其中的重要的思想基礎,思維方法,我們可以說是來自於姜太公,這是沒有問題的。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十幾年來一直在研究《管子》,這幾年也一直重點在講《管子》。在最初的階段,我就一直在思考,管子的這些思想都是他原創的嗎?難道就沒有借鑑和源頭嗎?可以這麼說,《管子》的思想60-70%是來自於《六韜》,剩下的部分來自於管子自己的實踐和進一步的深化,以及後世的稷下學宮的學者們的系統梳理。《六韜》的成書應該也和稷下學宮的學者們有著密切的關係。
那姜太公的系統化的智謀韜略思想是如何傳承下來的呢?
簡單的說就是在他的封國的齊國的公室內部進行傳承的。孔老夫子之前,中國的學術的源流就是王官之學,學術都是通過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公室進行傳承的,孔老夫子開啟了民間講學和學術研究的傳統,至此之後,學術才真正的開始脫離王室和諸侯國的公室,走向民間。
而齊國公室傳承的應該主要就是姜太公的謀略思想,而周公旦的封國魯國傳承的則主要是周公的制禮作樂,也就是禮樂思想。姜太公的這套謀略思想體系,第一次發揮出它的價值應該就是管子輔佐齊桓公實現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同時,在這一時期,剛才我們提到的孫子背後的田氏家族和鬼谷子背後的琅琊王氏家族也都開始進入齊國的權力核心,成為齊國主要的卿大夫家族。
田代姜齊的齊國田氏家族的始祖是陳國的公子陳完,也就是田完,為了躲避陳國公室的內亂,避居齊國,齊桓公本來準備任命他為卿大夫,但是他不肯,只接受做齊國的工正,也就是負責手工業的官員。在他的孫子輩,也就是齊國田氏的第三代,就已經可以左右齊國君主的繼承人選了,到了第五代成為齊國的正卿,第八代徹底篡奪了姜氏的齊國。孫子也就是孫武的祖父孫書開始姓孫,孫書也就是田書,是齊國田氏的第五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採用的各種謀略,其實在《六韜》和《管子》當中,都有明確的記載。比如如何收服民心的謀略,也就是通過大往小來,對於普通百姓,貸出去的糧食用大鬥,而收回的時候使用小鬥,而對於齊國的原有的貴族們,比如齊國的監國大夫國子、高子家族,也包括管子、鮑叔牙等家族,甚至是齊國公室的成員中的貴族們,提供廣泛的救濟,用了幾代人的時間,徹底收買了民心,所以在之後田代姜齊的過程中,齊國內部幾乎沒有出現反對的聲音。
孫子、孫臏、田忌賽馬的田忌,司馬穰苴(田穰苴)、田橫、田單這些都屬於齊國的田氏家族,歷史上重要的幾部兵法:《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司馬穰苴書》都和這個家族有關。後來篡漢自立的王莽,其實也是齊國田氏家族的後臺,他們是齊國最後一位君主齊王建,也就是田建的直系後裔,這一支王姓是元城王氏,和我們馬上要講到的華夏第一望族的琅琊王氏之間並沒有血緣關係。
琅琊王氏的始祖是王子成父,他是周桓王(姬林)第二子,原為東周都城洛邑王城的城父,為逃避子克之亂,避居齊國,成為齊桓公手下第一大將,也就是齊國的大司馬。他的後代也長期擔任齊國的大司馬。琅琊王氏最高光的時候是在漢朝魏晉之間。王與馬共天下的王指的就是琅琊王氏,而馬指的是晉朝的王室司馬氏,在東晉時期,出自於琅琊王氏家族的子弟和門生最多的時候,佔到了整個朝廷官員的比重超過70%。
鬼谷子也是琅琊王氏的後裔,我們更熟悉的王導、王羲之等等這些都是琅琊王氏的後裔,這個家族從西漢之後,先後出了36個皇后、36個駙馬和92個宰相,以及600多位文人名士。
現在通行本的《六韜》講的到底是什麼呢?
《六韜》被很多現代研究者稱為一本軍事百科全書,實際上他談的不僅僅是兵法,兵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過《六韜》當中對於兵種的使用、戰場戰爭策略、戰法的論述確實極其詳細,確實對得起軍事百科全書的稱呼。
通行本《六韜》共六卷六篇,分別以文、武、龍、虎、豹、犬為標題,各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萬字,是先秦六部經典兵書中最長的。它以周文王、周武王與姜太公的對話的形式全面地的論述了治國、治軍和軍事戰略問題,在軍事思想、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等許多方面都有不少創見。《六韜》的道家思想比較突出和黃老之學有著深厚的淵源,「道」字出現72次,先後談到了「天道」、「人道」(《發啟》);「先聖之道」(《明傳》);王者之道 (《上賢》);舉賢之道(《舉賢》).;立將之道(《明傳》)等等,並明確提出了無為的思想。
總體上《六韜》內容廣博,在各個方面都有比較精闢的理論分析,對人性有著深刻的認識和洞察,認為人「好德歸利」,並以此作為經國治軍的依據,提出需要從德和利兩個方面入手,同時明確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要求統治者克制自己的私慾,愛民、少擾民,此外,其用人思想和文伐思想乃是其他先秦兵家所罕見的,至於其治敵思想則對戰爭的一些細節問題關注較多。
很多人也直接把《六韜》歸入了黃老道家一派,也有人把它歸入兵陰陽家一派,不過這麼說也不能說不對,只是思想的起源和成書的年代之間,很可能是搞錯了。也就是說,雖然《六韜》、《管子》這些書的最終成書年代可以說是戰國的中後期,但是,他們的核心思想則是來自於姜太公和管子,這個可以說是確定的。
之前在講《長短經》的時候,我專門講過,如果簡單劃分的話,諸子百家之前,其實可以統稱為古道家,而道家真正的確立是在諸子百家逐步興起之後,而道家又可以分為老莊道家和黃老道家,老莊道家注重思想,黃老道家更注重具體的術。包括法家,也可以說是黃老道家的一個極端化的分支。
很多人誤把《司馬法》作者當成是司馬穰苴,實際上,現在通行的《司馬法》中確實有司馬穰苴的一些解讀或者說經驗對《司馬法》的佐證,但是,它的主體應該是《司馬法》,司馬穰苴自己的著作應該是《司馬穰苴書》。
應該說現行的通行本的《司馬法》、《六韜》都是最初的《太公》的一部分內容。
限於篇幅,我們就不展開論述了,可以說歷史上提到的《太公金匱》、《太公陰謀》、《太公兵法》或《六韜》都是《太公》的內容。
如何講《六韜》?
之前一直有朋友建議我開《六韜》的課,我猶豫了一段時間,主要的原因就是現在通行本的《六韜》的內容不夠全面、完整,二是其中涉及到的具體的古代的戰爭、戰場的內容比較多,也就是有些內容和我們的現代生活沒有多大的關係。
講《中庸》的時候,我就在考慮,如果開《六韜》的課應該如何講,經過通盤考慮,這次我們講《六韜》的課,以《六韜》為主線,套講《司馬法》、《鬼谷子》、《管子》中的一部分內容,再加上《群書治要》中引用的不見於現行本《六韜》中的內容。
這麼講的話,我們相對來說,看的的應該是一個相對更完整的,更接近於最初的《太公》的版本,而不只是現行本的《六韜》的內容。
熟悉我們的朋友都知道,只講文本,只講學術,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我們更希望把這些經典能夠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去,
所以,我們這次的《六韜》的課程中,涉及到具體的古代戰場相關的部分,相對來說就會講的少一些,而其中對於我們當下的生活和工作依然有用,有價值的內容,我們會重點結合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管理,與人合作、協作,以及個人如何提升自身的智慧水平,更好的處理好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來展開講。
依照我們之前的慣例,如果給這次課程設定關鍵詞的話,可以說是三個:謀略、策略、戰略,如果歸結為一個詞的話,就是韜略。韜這個字的本意是,用來裝箭或者弓的袋子,意思就是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一箭中地,解決問題。
我們不要把這些詞想的過於高大上,這些幾乎和我們的每一個選擇都會有關係,我們也都知道選擇大於努力,但是,如何做出合理的選擇,需要我們具備思維的方法、思維的工具,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給出解決方案,並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持續不斷的優化我們的思維邏輯、行為邏輯,實現我們的自我進化和自我完善。
韜略的運用簡單的說就是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價值,也就是姜太公在謀劃滅商的過程中,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思維。這首先決定於我們自身的自我進化和自我完善,也就是實現我們自身的能力和境界的提升,在此基礎上,所謂的用兵之道,說到底就是用人之道,也就是通過適當的方法,實現更好的管理與協作,我一直強調,好的管理絕不是控制,而是激發與成長。用我們剛講完的《中庸》的話來說,就是盡己之性,然後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而我們這次《六韜》的課程講的就是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的具體的辦法。
什麼人適合學習?
想系統學習中國的智謀韜略文化,搞清楚他的源流、發展脈絡,並為我所用的人
想系統提升自身的決策水平、決策能力的人
想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與人協作的能力的人
想提升自己解決問題能力的人
誰來講?
主講人:曹傳虎 大樸文化、利好中國文化書院創始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者、傳播者。致力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應用。曾任山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中國第一部橫跨人文與商業兩大領域的文化紀錄片《大道魯商》執行總製片人。
現已系統講解的經典有《管子》、《大學》、《莊子》,《長短經》、《中庸》,接下來講繼續講解《論語》、《孟子》、《人物誌》等經典
授課方式:
30節音頻直播課+3節直播答疑大課。
課程安排:
9月14日-11月10日
每天6:30-7:00直播,直播結束後,錄音可隨時反覆收聽,同時發布講稿全文。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報名,限時優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