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做閒魚
編輯/田豔紅
校對/也行、段琳玉
隨著近幾年火鍋行業的爆發,「家庭火鍋」一時成為餐飲新焦點,也衍生出一些新業態——火鍋食材便利店。
大部分火鍋食材便利店品牌是由食材供應商向下遊延伸而來。例如鍋圈供應鏈(上海)有限公司成立的鍋圈食匯,做食品批發起步的九品鍋,擁有20年商超連鎖經驗的我的鍋,蜀大俠的後端供應商「自然饞」......
火鍋食材便利店的前景如何?經營模式是什麼?未來發展格局如何演變?
01家庭火鍋市場爆發
我國餐飲市場規模已達四萬億元,正處於穩步增長階段,其中火鍋是餐飲行業的優質賽道。
公開數據顯示,過去五年火鍋產業發展迅猛,保持著22-35%的份額。《2019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火鍋業實現收入8757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14年增長超52%,佔全國餐飲業收入(42716億元)的20.5%,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細分品類。預計未來將持續保持快速增長,2019年達到9600億元左右,2020年突破萬億。
但是,由於今年疫情的爆發,「到店火鍋」的營收情況不理想,這讓「到家火鍋」迎來機遇。這種場景的創新讓火鍋消費搬上了普通大眾的家庭飯桌。
其中,採取實體門店+網際網路銷售平臺模式的火鍋食材便利迎來爆發,多家品牌在今年格外獲得資本青睞和消費者關注。
企名片Pro顯示,鍋圈食匯目前已經獲得4輪融資,其中今年2月和7月分別獲得B、C兩輪;懶熊火鍋目前獲得3輪融資,其中今年5月和10月分別獲得天使和Pre-A輪兩輪;餐爆食材今年9月獲得A輪融資;火鍋物語今年10月份獲得天使輪融資。
隨著入局者越來越多,火鍋食材便利店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不少新秀品牌先在「自家的地盤」上發展壯大,然後再向外逐步拓展。
例如火鍋物語出自武漢,在湖北省的門店比較多;自然饞出自四川,目前在本省內開店數量最多;鍋圈食匯在河南大本營門店最多,同時開始在中原、華北、東北、華東、華南、西南裂變......
而火鍋食材便利店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抓住了家庭消費的便利性和性價比這兩個核心需求。
原來消費者想在家裡吃火鍋,一方面僅僅是買食材就需要去好幾個地方購買,之後還需要擇菜、洗菜,這一系列的過程比較麻煩。另一方面,火鍋口味、吃法、蘸料與火鍋店裡沒法比。而現在的火鍋食材便利店,基本上可以讓消費者一站式把所需食材購買齊全了,而且比火鍋店便宜。
96年的郭亮(化名)作為一名火鍋的喜愛者,向24新聲介紹,他是成都人,平均一周三次吃火鍋,甚至有一段時間天天晚上吃。「不管是到門店吃、叫賣外,還是在火鍋食材便利店買材料都嘗試過,一般和朋友出去玩會在門店吃,但現在稍微火一點的門店都要排隊,所以現在基本上是去火鍋食材便利店或叫外賣買來食材在家做。既不用排隊等餐位,吃的時間也沒有限制,感覺更好。」
中國食品零售分析師朱丹蓬向24新聲表示,火鍋食材便利店其實就是餐飲行業的一個細分市場,當一個母品類到了一定的體量以及規模的時候,是允許出現細分品類的。從整個業態以及快消品的屬性來看,火鍋食材便利店是有可行性的,但各個玩家突圍的關鍵條件是要看品牌化、規模化、資本化等能力。
02群雄逐鹿
火鍋食材超市品牌開啟群雄逐鹿的競爭。
「火鍋食材便利的市場前景肯定很好,不然我們也不會投資鍋圈食匯。我們認為火鍋是餐飲行業裡價值最大、規模最大的賽道。」嘉御基金投資總監任廣向24新聲介紹,實際上,在家吃火鍋的形式一直存在,但始終沒有被市場重視。
直到鍋圈食匯於2017年在國內首創了食材連鎖便利店模式後,業內以火鍋食材為主的超市零售形態興起,讓「在家吃火鍋」的消費場景成為可能,一下子打開了這個市場。
「我們認為1-2年後,火鍋食材便利店的市場規模很有可能超過到店吃火鍋的市場規模。」 任廣說道。
目前,在「火鍋超市」賽道,逐步呈現出梯隊,主要分為三類:一是以海底撈、蜀大俠、大渝為代表的傳統火鍋品牌,依靠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和食材供應鏈的優勢,布局家庭式消費市場。例如蜀大俠的後端供應商「自然饞」今年在疫情期間開始從幕後走向臺前。目前自然饞在成都已有25家門店,全國有56家門店,預計2020年在全國開放500家門店。
二是盒馬、三全等跨界選手,作為新零售的代表進入火鍋零售領域,他們可通過數據沉澱研究市場消費需求。例如今年雙11期間,盒馬火鍋銷量是去年的8倍,7成訂單來自線上外賣,業績表現亮眼。
三是以鍋圈食匯、懶熊火鍋、餐爆食材、火鍋物語、九品鍋等為代表的垂直玩家,增速與規模穩居行業前列。
此外,傳統商超包括做生鮮賣場的零售企業,未來可能也會陸續依託原有的供應鏈優勢,推出火鍋消費產品。
郭亮表示,小區附近有一家懶熊火鍋,去買過幾次,食材很齊全,價格確實比去門店便宜至少三分之一。
「我租住的小區附近沒有火鍋食材便利店,我一般是點盒馬外賣的火鍋食材,2個人的花費比在門店減少40-60元,而且也很省事,平均每個周末會和朋友吃一次。」93年的盧俊(化名)說道。
任廣認為,對第一類品牌的入局並不擔心,雖然海底撈或者蜀大俠布局火鍋衍生品,例如自熱火鍋、自熱米飯等,但不會真正去做火鍋食材便利店。因為這種業務其實是革他們自己的命,相當於消費者可以在家吃海底撈,就不會再去餐廳吃了,對他們主業的損害比較大。
而第二種的跨界企業有可能成為鍋圈食匯等玩家的競爭對手,尤其是盒馬、美團等巨頭。但他們目前基本上是在一線二線城市,沒辦法下沉市場,暫時不構成威脅。而鍋圈食匯等品牌已經下沉到四五線城市,因為門店比較小,而且又是加盟模式,所以能夠一直往下走。
第三類是專業玩家行業內部競爭。「鍋圈食匯從來沒有把其他品牌作為競爭對手。因為他們無論是規模、供應鏈能力,還是擁有的資源、資金都與鍋圈食匯有較大差距,鍋圈食匯現在是在細分領域的第一。」任廣說道。
據悉,在火鍋食材便利店的賽道中,鍋圈食匯是第一,懶熊火鍋排第二。
03收不收加盟費?
目前,在火鍋食材便利店這個細分賽道中,主要有兩種營收方式,一種是像鍋圈食匯一樣不收加盟費。另外一種是其他品牌,以收取加盟費為主要收入來源。
「公司4年開了5000多家加盟店,只有47家關閉,關店率為0.94%,目前在中國社區便利店連鎖領域最低。二是老加盟商平均開店2.2家,其中河南3.8家,江蘇2.5家,這體現了加盟商門店運營的穩定以及盈利能力,回報周期比較短。」鍋圈食匯創始人楊明超向24新聲介紹,公司的主要收入完全靠加盟店食材的銷售分成,每家門店每個月的毛利40%多,公司與加盟店是按1:2分成。其明年計劃加盟店由5000家增至8000-10000家。
據了解,目前大部分火鍋食材便利店品牌多以撮合式的方式經營,門店賣的產品都是別人的牌子,只是把它作為一個渠道。
而鍋圈食匯有研發廠,產品都是自己研發。目前鍋圈食匯還在不斷的豐富品類,包括燒烤、小龍蝦等,此外還包括大盤雞等預製菜,希望做家庭廚房,能夠滿足周邊社區家庭裡面越來越多的用戶需求。
「未來考驗火鍋食材便利店品牌的是上遊供應鏈的資源控制能力,物流冷鏈的效率能力,還有終端門店的標準化能力,以及未來更堅固的產品力、品牌力。這5個能力才是未來行業不斷進化的趨勢。」楊明超說道。
目前,火鍋食材便利店品牌「遍地開花」,存在較多誕生大品牌的機會,但多注重門店模式複製,對產品升級及品牌塑造關注太少,行業整體效率並不高。
任廣認為,整個火鍋市場一直在增長,還沒有出現內卷,雖然很多區域性的火鍋食材便利店品牌爆發,但他們短期內不會成為鍋圈食匯的競爭對手,希望更多的品牌加入,共同培育市場,把市場做大。
中國食品零售分析師朱丹蓬向24新聲表示,整個中國的新零售趨勢就是往產業一體化發展,所以很多上遊公司都在布局下遊。火鍋食材供應商向下遊延伸的方向沒有錯,那關鍵的問題是資金實力、資源以及落地能力到底如何?這個才是決定品牌是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火鍋業態的競爭將趨於白熱化,而這則表現於對於場景和渠道的細分,以滿足消費者不同層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