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媽經驗分享:我用這種方法將女兒送進了斯坦福

2020-10-14 阿布笛時光機

沒有人是天生就會做父母的,我們都是從孩子降生那一秒開始,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才慢慢成長起來的。

就像沒有兩片樹葉會完全相同一樣,每個孩子也是不一樣的。

小編一直認為,與其照著書去學怎麼教孩子,不如參考一些成功父母的經驗,學習如何做一位優秀的父母。

比如下面這位成功的媽媽,她的一兒一女均被國外知名大學錄取,女兒更是收到了哈佛、斯坦福等七大知名高校的Offer。


以下內容節選自《我把女兒教進世界名校》一書,作者粱旅珠。


一,低年級,盯功課,高年級,就放手

我從不諱言孩子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我很用心盯功課,但到高年級,功課方面我幾乎全放手了。

於珺(作者女兒)上小學五年級以後,除了她偶爾拿不會的題目來問我,我好像再也沒有主動看過任何作業和考卷,頂多是考卷籤名時若看到成績不盡理想,我會問孩子懂了嗎,需不需要幫忙,只要他們說沒問題,我信任他們,就不會再追問。

我見過好些念書比孩子更認真的父母,即使到了中學,還是天天在家管理小孩所有的功課細節,研究過濾每一張考卷。

我覺得盯功課、管孩子應該是有階段性的,目標是幫助孩子儘快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和方法,父母不該到孩子已經初高中了,還繼續當書童,孩子可能因此養成依賴性。

不過,帶老大時,我並沒有清楚的概念預知什麼時間點該怎麼做,就是邊看邊走,自己觀察孩子的自理能力已經差不多,就逐漸放手。

(圖文無關)

曾有人問我,為何會有小學低年級時要陪著孩子做功課的概念。

很多年前孩子三四歲時,有一次吃飯的場合,旁邊坐了一位大女兒已經上中學的朋友。聊天中她談起教育小孩的經驗,我記得她說:「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要盯緊一點,把習慣培養好,以後就輕鬆了。」

我回想自己小學一年級時,媽媽就花了不少時間坐在我旁邊看我寫功課。好的開始的確很重要,我認同小學一年級要把習慣養好的說法,因此朋友的提醒讓我特別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這位朋友在孩子長大了以後,重返職場成了女強人,她的大女兒也成為一位亮眼的新聞主播。每次我在電視上看到她女兒台風穩健地播報新聞,總會忍不住想起當年我們吃飯的場景和談話的內容。

人生很奇妙,有時不經意聽到的一句話,可以讓自己受用無窮,也記得一輩子。


二,十歲前,與孩子打好良性互動

孩子小學三年級以前,父母的影響力大,我們的指令和建議,孩子比較願意聽從。到了四年級,尤其是女孩子,伴隨著一些青春期發育帶來的生理變化,自主意識就變強了(男孩子通常會慢一點,開始的時間約在初中一年級)。

我比較記得的是,之前我給於珺什麼課外書,她就讀什麼,但小學四年級以後,我則清楚感受到她開始有比較強烈的偏好,尤其愛讀驚悚推理小說,至於她完全沒興趣的主題類別,就很難強迫她接受。

這是孩子隨著生理變化學習獨立自主的正常現象,家長要有心理準備調整心態做法,不應解讀為「孩子變叛逆,開始不聽話了」。

(圖文無關)

因此,十歲左右是一個自然轉變的時間點,跟孩子之間的良性互動,在這之前就要打好基礎。

想協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父母必須建立權威,但不是一味地高壓。我整個概念就是從小到大,由緊到松,因為好習慣不嚴格是養不起來的。

待孩子習慣養成後,做家長的再依狀況一點一點地放手,孩子會覺得父母越來越好相處,整個轉移過程就可以很順暢,不會有太多衝突。


三,小學一二年級培養專心與時間控制

一、二年級時,每天晚餐後,我就和孩子一起到房間把聯絡本和功課拿出來,我會引導他們從當天的功課中先決定出順序,並判斷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做像練鋼琴或讀英文這一類的才藝功課。

我要他們在一開始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先完成最難的作業(通常是數學或語文),再做其他科目,像美術勞作或報告模擬較輕鬆愉快的放在最後面。

(圖文無關)

我會坐在孩子旁邊,陪他們念書、寫作業,完成後,盯他們檢查或複習,確定每天的計劃都要實行。當他們有困難時,我會立刻協助他們找出解決的方法,比方說查字典或找參考書。

不過陪在旁邊最重要的目的,除了利用長期的反覆操作形成他們的慣性,還要讓他們學會專心和時間控制。我不希望他們邊寫邊玩,儘量幫忙約束他們集中精神,功課寫完,休息時間再好好玩。


四,小學三年級,教孩子做計劃表、畫重點

三年級後,我不再坐在旁邊陪寫功課,只要他們應該已經學會的事,我就要求他們自己處理,但我會教孩子怎麼做計劃表。

尤其是兒子個性比較散漫,他每晚一回家,都要先在紙條上寫下他當晚時間的安排方式給我確認,然後照著預估的時間表執行。雖然我不坐在旁邊,但我會檢查成果。

我對「功課要好好做」這件事非常嚴格,比方說生字若寫得不好,我會擦掉要他們重寫。好好認真寫,可能寫一遍就可以馬上去玩或休息,潦草應付的下場,反而得重做兩三遍。

(圖文無關)

於珺三年級開始,我教她用不同顏色的螢光筆和紅筆畫重點,自己學著從課文中找出各種可能的出題方式,讓她了解讀書不能只是傻傻地從頭念到尾,必須要從不同的角度與方向理解思考。

像社會科,若念到某項內容有呼應到前面教過的東西,可能被拿來做整合比較的,我就會指導她找出來,在兩課頁面上都記下另一頁的頁數及重點。

做幾次以後,小孩子自己就會懂得怎麼整理出自己的觀念架構,不會養成不加思考就死啃參考書的習慣。


五,小學四年級,教孩子上課做筆記、整理考卷

上四年級後,我買筆記本給她,要她從社會科開始嘗試上課做筆記。記筆記可以幫助孩子上課專心,也可以學會抓重點。我給她的提示只有儘量做到邊聽邊寫、記多少算多少,不要為了記筆記而錯過老師的授課內容。

一開始,她筆記本上只有短短幾行字,也常對我抱怨她不知道該記什麼,不過慢慢地她就摸索出竅門,後來她不但會幫自己出複習卷,還會出題目給弟弟做。

四年級以後,我要孩子自己整理考卷及做段考複習表。我幫他們準備很多講義夾和透明文件袋,用標籤標示,然後孩子就會自己把發回來的大小考和段考考卷依順序收入。

我常笑說自己是A4媽媽,所有東西都以A4為標準規格,教他們收納歸檔。由於平常就已經整理好,考試前拿出該科的夾子,曾犯錯過或不會的考題一目了然,對考試前的複習很有幫助。

我幫孩子設計的段考複習表,表格橫軸是分課分段的考試範圍,縱軸則是科目,每科下面再分課本、習作、參考書、評量和考卷。

三、四年級以後,段考一兩周前,小孩自己就會把空白表格印出來填寫,然後貼在衣櫃的門上,每做完一項就在格子內做記號。

這樣一來,哪些部分已經念完或念過幾遍就很清楚。萬一有來不及念或沒複習到的地方,下次考試或期末考時可以特別注意補強。

(圖文無關)

小學高年級以後,我不再過問課業細節,只提醒他們學習若有困難,無法自己解決,一定要來找我商量。

於珺高二的第一次段考後,她有點懊惱地對我說:「高二科目變多了,段考複習一個禮拜時間好像不夠。」

從那時起,她就自動把段考的準備時間提早為兩周。兩個孩子初高中以後,讀書和應付考試都完全自己負責。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父母盯功課的目標和方法正確的話,就像是給孩子一支釣竿,親身示範釣魚的技巧與方法。短短兩三年時間的密集基礎訓練,足以讓孩子未來具備自製釣竿、拓展漁場的能力。


六,中學後不再管孩子卻被認為裝模作樣

孩子上中學以後,我很少像他們小學時那樣,常常為了幫忙班上的事去學校,但由於長期擔任家長代表,偶爾有事必須去學校時,我總是很害怕在校門口碰到一些天天到學校報到的媽媽。

其中一位別班的家長,孩子成績很好,常常名列前茅,每次在校門口遇見,她多半正在和另外一兩位媽媽討論前一天發回來的某一張考卷。

有時她會把我叫住:「高媽媽,昨天發回來的生物考卷,第一張第九題選擇題答案有問題,你知道嗎?正確答案是B,可是C應該也可以。我已經幫他們查過課本和參考書,我認為……」

(圖文無關)

通常我只能一臉茫然地回說:「不知道耶,我完全沒看考卷內容……」然後快步「落跑」。一方面為自己似乎是個很混的媽媽感到有點不好意思,另一方面也擔心別人認為我裝模作樣。明明兩個孩子成績都不錯,在家裡一定嚴格督促,卻愛在別人面前假裝沒管小孩。

正如有關專家指出,成功靠自己,成人父母。我們常說美國青少年如何獨立生活,如何獨立思考,其實這些都是父母教育出來的,不是說美國人天生跟我們不一樣。

觀念改過來了,借鑑這些成功家長們的經驗,結合我們自己(孩子)的特點,相信我們一樣能培養出獨立自主、獨當一面的孩子來,也能收到美國常春藤盟校的offer。

其實我們都被父母說過:越長大越不聽話。而這句話,以後我們可能也會用來評價自己的孩子。

中國還有句「三歲看八十」的俗語,可見在孩子年紀小時注重培養他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多重要。

對於作者「從小到大,由緊到松」的教育理念與方式,小編覺得非常值得借鑑,各位寶媽們覺得呢?

關注【阿布笛時光機】,星標並置頂公眾號,獲取更多育兒資訊吧。

相關焦點

  • 50個教育方法,把三個孩子送進斯坦福,這位媽媽分享經驗
    著名的教育專家說:學生在幼兒園學的是規矩,在小學學的是習慣,在中學求的是方法,而在大學開發的就是創造力。對於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中,家長抓住小學六年級,讓孩子養成好學的好習慣,孩子學習會非常輕鬆。有一位媽媽,她的名字叫做陳美玲,她沒有給孩子報任何補習班,靠著自己邊看邊學的育兒方法,把三個孩子送進著名的史丹福大學。她說:教育需要百分百的愛和正確的方法。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學習能力的培養,而是身心兩方面綜合人格形成的過程。
  • 金華妞媽用自創的學英語方法 把女兒送進了美國名校
    「妞媽」自稱是一個對中國教育離經叛道的母親,她不是英語老師,英語水平跟大多數媽媽一樣———基本都還給了老師,可是,她卻用了8年時間,陪伴女兒學習英語,摸索出了十條「用學習中文的方法學英語」的攻略,並在微信公眾號上分享。
  • 三個兒子都被她送進斯坦福,陳美齡有哪些成功教育經驗
    她先後在日本上智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求學,1989年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2015年,繼大兒子、二兒子後,陳美齡的三兒子也成功被史丹福大學錄取,她一躍成為話題人物。日前在文化論壇《大家說》,陳美齡和上海觀眾分享了她的求學經歷和教育經。
  • 3個把全家孩子送進哈佛的媽媽:如何讓孩子玩的瘋,也能坐得住
    一.三位牛媽我們都知道哈佛,劍橋,斯坦福等世界頂尖大學是非常難考的,如果孩子能考上這樣的大學,可謂是前途無量,可是如果把2個,3個,甚至是6個孩子,都送進這樣的頂尖大學,那可真是牛中之牛了。今天,我們來介紹三個牛媽,因為她們把自己所有小孩,都送進了世界名校。
  • 中國英語專八碩士媽:把孩子送進新加坡的國際學校後,我幾近崩潰
    因此成為很多中國學生與家長夢寐以求的象牙塔~然而最近,一位中國英語專八的碩士媽卻哭訴,把女兒送進了新加坡一所國際學校後,自己卻幾近崩潰。這究竟是發生了什麼呢?中國媽媽哭訴孩子讀國際學校後我崩潰了這位媽媽本以為將女兒送進新加坡國際學校後,孩子的英語學習就不用自己多操心了。
  • 從沒上過大學的爸媽,卻把我送進了斯坦福....
    19歲的斯坦福女孩瓜子兒,一般是向別人這樣介紹自己的——三線城市土生土長,和鋼琴相愛相殺13年,喜歡旅遊、外語,以及模仿各地方言。如果問她「你究竟是怎樣從一個連像樣的國際學校都沒有的小城市,考進世界頂尖名校的?」她則會告訴你:「我很感謝我的爸媽的信任和愛。」
  • 沒上過大學的爸媽,卻把我送進了斯坦福....
    ,總是在家長會前囑咐爸媽:老師讓你們分享經驗的時候,別把功勞全攬到你們頭上哦。現在回想起來,我的年紀越小,他們對我的教育就越是「嚴苛」——這種「嚴苛」並不是從小就讓我拼命做題,而是特別注重「生活習慣」的培養。
  • 孩子叛逆期問題經驗分享 - Part 1
    1982年來美。出國裡是華南師大外語系三年級學生。83年至85年在紐約市立大學就讀。從事過製衣廠,兼職做地產保險經紀,地產投資和管理。三個孩子的媽媽。第一任丈夫在大女兒9歲,兒子7歲裡癌症去世,小女兒來自第二次婚姻。第二任丈夫是病態賭徒。第二次婚姻以離婚結束。目前大女兒是執照牙科醫生,在灣區聖荷西開設了診所。兒子是工程師,工程部的軍官,住在德州。
  • 陳美齡:我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
    斯坦福是競爭度最高,錄取率最低的大學之一。不僅考察孩子成績而且還要統覽孩子整個人生,然後才能決定是否錄取,因此家長要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一流大學,就必須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名學習優秀,又有能力和個性魅力的人。
  • 中國英語專八碩士媽:把孩子送進新加坡的國際學校後,我幾近崩潰……
    然而最近,一位中國英語專八的碩士媽跟萬事通哭訴,把女兒送進了新加坡一所國際學校後,自己卻幾近崩潰。這究竟是發生了什麼呢?這位媽媽本以為將女兒送進新加坡國際學校後,孩子的英語學習就不用自己多操心了。這讓英語專八的碩士媽既愧疚,又感到臉上掛不住,好歹自己還有豐富的英語學習經驗,於是決定放棄更多個人時間專心輔導孩子英語,幫女兒迎頭趕上。豈料,在輔導過程中這位媽媽發現中式教學已經不適用於正在讀國際學校的女兒,女兒也對自己當年的學習方法絲毫提不起興趣,花費了自己的大量精力和孩子寶貴的學習時間,但孩子英語成績收效甚微,母女倆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 經驗分享:做足這些準備之後,我把自己送進了劍橋!
    來源:必益教育BE Education 在不久前的BE Family活動中,今年9月份剛剛入讀劍橋大一工程系的Tony同學給大家做了一次乾貨滿滿的分享,主題是關於自己在中學期間備考劍橋的過程,包括在準備筆試和面試過程中的經驗分享。
  • 一位牛媽分享的小學奧數學習攻略
    下文是一位牛媽分享的奧數學習攻略,據說是最全,最接地氣的奧數學習攻略,現分享如下,供2016重慶小升初家長參考。   經常會有很多媽媽來問:孩子到底要不要學奧數?什麼時候學?要學到什麼程度?等等問題。
  • Elite講座|在牛津交換、Facebook工作的斯坦福學長經驗分享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Thomas在講座裡分享的他在牛津的交換感悟,斯坦福兄弟會的經歷
  • 從和鄧麗君齊名,到三個兒子考入斯坦福,她坦言:孩子未來看小學
    從和鄧麗君齊名,到將三個兒子送進史丹福大學,她表示:小學定一生「34歲前,我是和鄧麗君齊名,與張國榮同臺的歌星。」陳美齡,這個出生在中國香港的女孩,第一次走紅卻是在日本。清純甜美的嗓音讓她紅透日本歌壇,成為當時日本當之無愧的歌壇新星。1985年,陳美齡在北京首都體育場舉行6萬人的演唱會,一時間萬人空巷。
  • 把3個孩子送進斯坦福,媽媽傳授成功經驗:父母不要做的10件事
    ,取得了斯坦福教育學博士學位,隨後二兒子和小兒子陸續誕生。很多人看到這裡不禁想問:自己進了斯坦福,孩子就一定能進嗎?不,因為她是一個教育學博士,是斯坦福的教育方法教會了她如何培養孩子。她說道,自己學了很多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再結合自己的方式去教孩子、帶孩子。這三個孩子的成績都非常的優秀,並且他們的性格和能力的優秀程度都遠遠超過了成績。陳媽媽是如何做到把三個兒子都培養的如此成功呢?
  • 好媽說| 戒夜奶用錯方法會導致嚴重後果?好媽經驗分享
    好媽家裡有兩個寶貝,好媽用不同的兩種方式去幫自己的孩子戒過夜奶。但在兩個寶貝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好媽發現,她最開始用的不同的戒夜奶方式,竟對兩個孩子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把戒夜奶這件事想得太簡單了。
  • 美媒:兒子進斯坦福女兒考上藤校 美華人父親分享教育理念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近日,美國中文網舉辦了「精英培養與親子教育」線下分享會,請來具有豐富經驗的教育導師和心理專家現場與家長們交流心得。而嘉賓之一的尹永義博士,就分享了他的「6-3-1」教育理念。後來,William被六所常春藤大學、以及MIT、斯坦福等頂尖名校錄取,他最後選擇了斯坦福,正在那裡就讀。而尹博士的小女兒今年也傳來了好消息,她拿到了來自包括常春藤院校康奈爾在內的多份錄取信,已經選擇了南方名校範德堡大學,今年秋天也將進入大學校園。
  • 鄧文迪崇拜的「虎媽」,把女兒送進哈佛耶魯,老公卻翻車了?
    因此發行時就曾引起軒然大波,虎媽甚至被指控死亡威脅和虐待兒童。很多專家都認為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是「機器人」,就是有精神疾病。現在,距離這本書出版已經過去了9年,虎媽的兩個女兒相繼從哈佛畢業,大女兒索菲婭後來去了爸媽任職的耶魯大學讀研,現已畢業進入美國軍隊成為軍官;小女兒露露則繼續在哈佛深造。目前看兩個虎娃不僅沒成為預測中的怪胎,還蠻成功的樣子。
  • 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她的這三個教育理念,每個媽媽都該知道
    從斯坦福畢業的陳美齡,眼界和知識層次跟原先做藝人的時候,確實不可同日而語。隨後的幾十年中,她工作之餘,憑著讀博士時學習的教育理論知識,再加上自己的個人經驗和體會,她將三個兒子,先後送進了斯坦福念大學。也因此,陳美齡的名字仿佛一夜之間,家喻戶曉。許多人都跑來向她請教教育孩子的經驗。為了向更多人傳播自己的教育理念,陳美齡教授寫了這本書《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
  • 國內富豪用650萬美金送女兒上史丹福大學,被開除,錢能退嗎?
    近期,美國的耶魯大學,史丹福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被爆出了招生舞弊行為。根據「每日郵報」以及「華爾街日報」等外媒的報導,中國某富豪家庭用650萬美金,通過行賄手段,送女兒進入史丹福大學。另一位中國的學生名叫Sherry Guo,其家人用120萬美金,讓該學生以足球特長生的身份進入耶魯大學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