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有父母的影子。
作為陪伴孩子整個成長階段的人,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老師所承擔的教學責任雖然重要,但是和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比起來還是差一些,因此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之所以要強調家長對孩子的影響,不只是需要家長對孩子進行正面的引導,同樣也是為了避免家長給孩子做出錯誤的示範。家長的寵溺與驕縱,讓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了一般人普遍認為的「熊孩子」。然而「熊家長」才是熊孩子真正的締造者,他們的所作所為和闖下的禍,都有著家長的一部分責任在其中。
最近這幾天,一則幼兒園的監控錄像視頻在網上流傳,這一次視頻的內容不是老師的行為不妥,而是因為小朋友的不禮貌行為引起了大家的討論。
事情發生在四川雅安一家幼兒園的休息吃飯的時間,一名男童用座椅猛丟向老師,雖然老師的反應足夠快接住了椅子,但這種毫無預兆的突然襲擊,依然讓人膽顫心驚。而當時如果老師沒接住,不僅會傷到老師,還會傷到其他孩子。
小朋友的惡意比成人更為純粹,如果不及時糾正,可能會向更嚴重的方向發展。
而小孩做出這種舉動的原因是,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亂動,老師簡單批評了孩子幾句,或許老師在批評的時候有措辭欠妥,但這名男孩的行為無疑是缺乏教養的表現,老師在批評過程中有底線,孩子的做人做事也應該是有原則和底線的。
因此從根源上解決孩子教養問題,不讓孩子成為「熊孩子」,有必要從家長這裡做出改變。家長必須更為細緻地履行自己教育職責,孩子的成長不是家長給足了吃穿用度就足夠的,讓孩子長大成人,需要家長幫助孩子去明白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則。
但往往有些家長把「他還是個孩子啊」這種話掛在嘴邊,平時看一些視頻作品也能看到對這類現象的諷刺,但依然改變不了許多家長對孩子過分寬容的心理。對自己的孩子有寵愛之心可以理解,但是也要明白,父母不在小時候教明白孩子什麼是教養,長大後進入社會自然會有人教,但到時候用的方式就不會那麼溫和。
但在孩子合理的成長和需求範圍內,父母還是應該儘量滿足。如果必須拒絕,也要儘量讓孩子明白,他自身的要求出了什麼問題,將孩子的想法朝著正確的思路和方向上引導,同時一定要制止孩子的暴戾反抗。有些孩子達不到目的,就又鬧又作,家長為了清淨就服了軟,其實是無形中認可了他這種不正確的做法。
其實根本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心理,習慣了父母保護的孩子,什麼事都由父母代勞,逐漸就失去了自己進步和思考的能力。過分的保護之下,會讓孩子抗拒那些不順心的事情,環境裡有一點不符合心意了就會發脾氣,老師的幾句批評都可能成為心結。
我們通常是以自己的舊經驗和老看法,去教導孩子哪些事情是對的,哪些事情是錯的,但偶爾因為與孩子所處的角度不同,父母就會很容易給孩子偏離正確軌道的建議。因此時常更新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也是在幫助孩子。
而有了自己作為鏡子,家長就能更清楚,應該把什麼樣的品質傳遞給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