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中國副食流通協會17日發布《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團體標準,將於6月15日起實施。這是中國第一個專門關於零食的標準,也是關於兒童零食的首個標準。
4月17日,在陝西西安北大街一處商場內,一家名為「小時候」的零食店售賣各種「復古」糖果、零食、飲料等,喚醒民眾兒時記憶。(圖片來源:中新社)
北京《新京報》報導,目前,中國對嬰幼兒(0至3歲)食品監管的標準有《GB10765-2010嬰兒配方食品》、《GB10767-2010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GB10769-2010嬰幼兒穀類輔助食品》和《GB10770-2010嬰幼兒罐裝輔助食品》等,主要是針對嬰幼兒配方奶粉、米粉和泥類輔食提出的,對於嬰幼兒零食及一些其他類食品並沒有涉及。
《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團體標準於6月15日起實施。該團標將兒童按照年齡分為兩個階段:3至6歲為學齡前兒童,6至12歲為學齡兒童。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生長特徵,確定不同的重點營養素需求。針對兒童健康飲食,參考《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指南》,提出少添加糖、鹽、油的規定,並要求規定氯化鈉、蔗糖、脂肪的限值。而在包裝設計安全性上,該團標要求兒童零食的包裝除符合相關國家標準外,包裝結構的設計還需充分考慮兒童的安全性,在兒童使用過程中不應對其產生傷害,如割傷、誤食等風險。
另據《北京商報》報導,據統計,目前兩餐之間的零食佔美國兒童每日能量攝入量的1/3,佔一些歐洲國家兒童每日能量攝入量的1/4。而在中國食品產業的巨大增幅中,零食類產品也佔據了較大份額。
但長期以來,中國並沒有標準對「零食」進行明確的定義,「零食」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往往偏向負面。在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看來,國際對零食的研究有很多觀點和成果值得借鑑和學習,「比如兒童在上午吃零食可以更均勻的分配能量,對學齡兒童的記憶提高有一定的幫助;夜間能量補充可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氮平衡等。」
超七成家長給孩子買零食先翻配料表
《武漢晚報》通過微信小程序發起兒童零食小調查,調查對象是武漢100個擁有3-12歲孩子的家庭。調查顯示,接近一半的家長花費在每月50-100元,超三成的家長花費在300元以上,花費在100-200元,200-300元之間的均在一成左右。
6歲「妞妞」媽媽每月給孩子在零食上的花費大約300元。她介紹,孩子非常喜歡吃糕點和糖果、薯片之類的零食。每次挑選零食,她首先看配料表,裡面五花八門的食品添加劑數量如果太多就乾脆放棄。「也搞不清楚這些添加劑吃了會怎麼樣,只是覺得不能多吃。」
另外,看到人造奶油、植脂末、防腐劑、甜味劑等配方、配料,她也會果斷放棄。「買蛋糕的時候,寧願選擇貴一點的糕點,會在意是不是用的動物奶油,更營養和健康一點。」
另據廣州《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當日,由中國副食流通協會、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天貓食品、良品鋪子等單位聯合制訂的《兒童零食市場調查白皮書》也正式發布。
《白皮書》顯示,80後、90後、00後家長購買兒童零食時,天然/健康/無添加是媽媽們最關注的因素,其次是營養/成分/配方搭配、保質期和品牌。但兒童卻截然不同。根據相關調查,70.9%的兒童在選購零食時比起營養安全等,更關注零食包裝上的卡通人物是否足夠吸引、零食是否好吃、是不是喜歡的口味等。
「食品過敏,輕者引起皮膚、胃腸道過敏症狀,重者可致哮喘發作、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目前國標只是推薦標示過敏源信息,並未強制要求。此外,對兒童在食用過程中,可能會造成誤食、受傷、窒息等危險,或需成人陪伴食用的產品,需標註醒目提示。」參與標準起草的陳志峰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