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不安全感,是如何毀掉親密關係的

2021-01-20 潘幸知

作者:meiya

來源:meiya(ID:OneStepUp)


在心理諮詢中,會遇到這樣一類女性來訪者:


她的第一任男友出軌了,出軌的對象可能還是她的女同學、女同事,第二任男朋友也背叛了她,變了心,愛上了其他的女人,第三任即現在的男朋友或是丈夫又在手機上和其他女人玩曖昧,正大步走在出軌的這條路上。


在她的親密關係中,她總是會遇見背叛她、欺騙她的男人。


也許很多人會說,這樣的女人真是命不好,總是遇到管不住自己下半身的出軌男呢!


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和這類女性進行幾次諮詢,對她們在親密關係中的互動模式有了更多的了解後,我會看到這類女性自己在這段不良的親密關係中所承擔的責任。


為什麼這麼說呢?她與這些男人最初是自由戀愛,因彼此吸引而在一起,剛開始他們是幸福甜蜜的一對戀人,男人對她很好,關心她,愛護她,對她也很忠誠,但是隨著關係的深入,他們之間的相處方式慢慢發生了變化。


女人開始沒事就查看男人的手機,趁著男人睡著、洗澡或者其他不注意的時候,看他的微信聊天記錄,看他的朋友圈,看他的qq聊天記錄,在他的微博留言上看他與哪個女人互動比較頻繁和親密。


如果男人很嚴肅地告訴她,不喜歡她查自己的手機,覺得這是自己隱私的一部分。女人會說,你不讓我看,就是心裡有鬼。


男人百口莫辯,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只好讓女人繼續查看自己的手機,但其實心裡不滿不舒服的感受正在慢慢累積。


在查手機的過程中,只要找到一丁點蛛絲馬跡,讓她稍微感覺自己的男人和其他的女人有些不正常的親密,她就會質問男人,你和這個女人怎麼回事啊?


男人當然會解釋:沒什麼啊,就是一普通朋友或網友。


但是無論男人怎麼解釋,她的心裡就是不相信他們什麼事情都沒有,她開始覺得男人已經不愛自己,要離開自己了,或者對其他女人有了心動的感覺了。


當男人不在她身邊時,她給他打電話,如果他沒有接到,或者發簡訊他沒有秒回,她又開始各種疑神疑鬼,腦補男人已經不愛自己,要離開自己的畫面。


後來,某一次男人和朋友一起聚餐喝酒,說好10點回來,結果11點才回來了,女人對此很生氣,不停地問他,和誰一起聚餐?在哪裡聚餐?說好10點回來,為什麼11點才回來?為什麼晚了一個小時?為什麼要騙自己?


男人又解釋了一大通,女人還是不相信。為了讓女朋友高興,男人第二天還買了禮物,沒想到女朋友又開始懷疑:你是不是做了什麼對不起我的事情了?


男人這時心裡覺得好累,好麻煩。


後來當男人再跟同事、朋友一起吃火鍋、打麻將或者K歌什麼的,為了讓自己少一些麻煩就不告訴女人,甚至騙女人說自己在公司加班,可惜女人是個偵探,騙局很快就被女人識破了。


女人對男人的不信任感就更加嚴重了,不信任感、不安全感、焦慮、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女人天天和男人鬧,和男人「作」。


兩個人經常為類似的事情吵得不可開交,身心疲憊。懷疑、謊言、追蹤與反追蹤、偵查與反偵查、爭吵、憤怒、不滿、怨恨、受傷等情緒都在關係中出現了。


緊接著男人出軌了,和其他女人上了床,或者告訴女人自己愛上了其他的女人。


女人情緒崩潰了,同時還有真相大白的快感:原來他就是一個靠不住的渣男,原來他對我不好就是因為他早喜歡上別人了。


最終,兩個人關係破裂,慘烈分手。


我有一個來訪者,交往過三個男朋友,三個男朋友都背叛了她,與每一個對象戀愛、爭吵、分手的過程都如出一轍,像前文描述的那樣。


她的第三個男朋友出軌之後,和她談了一次,說自己其實一點都不喜歡單位裡的那個女同事,只是因為她對他的不信任感將他越推越遠,每次和她吵架之後,他的情緒都很低落,這時這個女同事總是對他噓寒問暖,一時衝動之下才和女同事滾了床單。


她的回應卻是:你個不負責任的渣男,自己做錯了還有理了,還想推卸責任,把問題推到我的身上。


這個男人出軌行為是不對的,他需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從道德上講,他應該被譴責,但在心理上,這個女人也應該承擔起一半男朋友出軌的責任。


我能夠理解她在情感中被背叛被傷害的憤怒與痛苦,但是她確實需要為自己的親密關係出問題付很大責任。


男人出軌,的確有性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時候還是親密關係出了問題,男人在親密關係中被信任、被尊重、渴望自由、理解的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當一個異性戀的女性內心的信念是:男人都不是好東西,男人是不值得信任的,男人最終會來傷害和拋棄我。我敢肯定,她和男人談戀愛,男人最終一定會背叛或者拋棄她。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為自己構建了一個男人不值得信任的世界,但是你又在和一個男人談戀愛的話,你會怎樣?你是不是看男人做什麼都像在騙你?你是不是每天需要對男人一跟二查三套話,以確保自己能識破他的騙局?


當男人撒了一個很小的謊,你會不停地放大,然後驗證自己的想法:看吧,我說,男人不值得信任吧!你反覆強化這個信念,不停地證明自己構建的世界就是那樣。


時間一長,男人終於被整傻了,覺得自己出不出軌都是一樣的——反正我不出軌也會被你說成出軌,我不出軌簡直對不起你對我的懷疑,為了配合你,幫助你心想事成,我還是出軌一下吧!


這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的預言」,也是親密關係中的投射性認同遊戲,你把自己內在的不安全感,對世界的不信任感投射到伴侶身上。


你完全看不到伴侶身上值得你信任的地方,只盯著他那些未及時回的電話,那些撒過的小謊,那未遵守的一個約定……


時間一長,你成功的讓你的伴侶認同了你,於是他就出軌了,成了一個不值得信任的男人。


說實話,這類在親密關係中沒有安全感的女性,如果沒有反思和自省的能力,認識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她的親密關係永遠都好不了,人生和命運永遠都在進行著這樣不幸的死循環。



那是什麼導致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缺乏安全感呢?


①社會大環境讓我們沒有安全感。


在我們的身邊小三、出軌、婚外情等現象越來越多見,離婚率逐年攀升,很多看起來恩愛的明星夫妻也頻頻爆出出軌的消息,讓很多人對愛情,對親密關係失去信心,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②我們在最初的親密關係中遭受了情感創傷。


有的女性初戀時,愛得很真很深,卻遭到男性的欺騙、背叛,甚至身體上的傷害和虐待,比如被毆打、被騙走自己辛苦賺來的所有錢,情感上遭受了重大的創傷。


於是,再也不相信男人,不相信愛情。只有這份情感創傷獲得療愈,安全感才能重新建立起來。


③我們沒有遇到一個給我們安全感的男人。


他必須像一個非常好的心理諮詢師,而且24小時都會在你身邊,努力告訴你:


我絕對不會背叛你,我絕對不會離開你,我是絕對安全的,我給你無限的保證。

就算你非常煩人,我還是對你非常有耐心,照樣對你死心塌地,不離不棄。


當然這樣的男人其實非常難找,即便是心理諮詢師,也還需要按小時收費。


④女性習慣性地將自己放在一個弱者的位置上,將男人放在一個強者的位置上,讓男人為自己的安全感負責。


「我是一個女人,我是需要保護的,我是需要男人讓我依靠的,男人應該為我的一切負責,為我的安全感負責,為我的快樂、幸福負責。」


當女人這樣想的時候,女人在親密關係中感到不安全感就是必然的,因為你的安全感是放在男人身上的,而不是抓在自己手上的。


當一個男人不受你控制時,你就沒有安全感了。你的安全感都取決於他會不會在微信上勾搭其他的女人,你說這樣你怎麼可能有安全感呢?


⑤我們自卑,對自己缺乏信心。


我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有魅力將這個男人留在自己身邊,我們不相信在這個充滿競爭和誘惑的社會裡,我們和其他女性比起來有贏的可能性。


我們也不相信,這個男人離開我們之後,我們還會有其他更多更好的男人來愛我們,我們更不相信女人一個人可以將自己的生活過得很精彩很幸福,所以我們害怕男人離開我們。


⑥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出了問題。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父母之間發生家暴、外遇、永無止境的謾罵和爭吵等情況,長期讓家庭的氛圍缺少安全和快樂的感覺,我們不相信有男人和女人在一起能夠幸福和諧的相處。


尤其是當我們有一個非常不負責任,又對我們情感忽略的父親時,要讓我們對男性建立起信任感也很不易。


們的內心深處缺乏基本安全感,我們對於人本身就是不信任的,我們對於這個世界也是不信任的,所以對於親密關係我們也感到不安全,不信任。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安全感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安全感的需要得到滿足了,我們才會派生出其他更高層次的需要。


如果我們小時候安全感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那我們的一生都會執著地追求安全感,除非我們自己有覺察,有認識,然後能夠改變和超越。


這幾大原因裡,內心深處缺乏基本的安全感,是很多女性在親密關係中缺乏安全感的根本原因。


我們的內心存在著三個基本假定:一是對世界,二是對人類,三是對自己。這三個假定基本可以看出我們一個人人生的底色,是悲觀還是樂觀,是消極還是積極。


有什麼樣的假定,我們就會有什麼樣的內心感受。


如果我們假定世界是安全,美好的,人類是友善,值得信任的,自己是可愛的,有價值的,值得被人愛的,我們內心就比較安全、平和,積極、樂觀的情緒就會比較多,也更願意探索外面的世界,有更多更豐富的體驗。


反之,我們則感覺不安全、焦慮,消極、負面情緒較多,容易封閉自己,也不願意更多地探索外面的世界。



那是什麼造成這三個基本假定的不同呢?


無論是弗洛伊德、霍妮還是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都強調孩子2歲前是形成安全感的重要時期。


埃裡克森認為個體在這個時期是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的階段。在個體剛出生的一年中,十分弱小,孤立無援,幾乎完全依賴成人的照顧。通常幼兒的主要照看者是母親。


如果在這一時期母親能夠恰到好處地滿足幼兒的需要,他餓了有人餵吃的,尿溼了有人換尿布,心情不好有人撫慰,讓幼兒感覺慈愛溫暖,自己有所依賴,不必擔心母親會離開自己,失去照顧,他就會形成基本信任感。這個信任感包括對自己和對別人的信任。反之,就會形成基本不信任感。


後來精神分析心理學家John Bowlby通過對母嬰關係的研究,提出著名依戀理論,把我們在嬰兒時期跟母親(或者主要撫養人)形成的依戀關係分為三種: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矛盾型。


心理學家後來發現依戀關係會直接影響到我們成人後的親密關係。安全型依戀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最受歡迎並且也最幸福。


1987年學者辛迪•哈贊與菲利普•謝弗在《洛基山新聞報》(RockyMountainNews)刊登一則「感情測試」,邀請讀者從3個選項裡選出最符合自己的一項,每個選項對應著一種依戀風格。這3個選項內容如下:


A. 我感覺自己容易與別人親近,也容易和別人互相依戀。我不擔心遭到伴侶的拋棄,也不會因為伴侶與我關係太過親密而感到緊張。


B. 和別人親近會讓我感到不自在。我很難完全信任別人,也不願依靠別人。如果別人和我太親近,我會緊張。我的戀人經常想更接近我,這讓我不耐煩。


C. 我喜歡親密的關係,可是別人似乎不太喜歡。我經常擔心戀人不真心愛我,還擔心對方會甩掉我。我渴望完全融入戀人的生活,但是這種想法讓對方感到害怕。


基於測量的結果,學者們發現,成人類型的分布情況類似於嬰兒。在成人中,約 56% 認為自己是安全型(A)、約25% 把自己描述為迴避型(B)、另有約 19% 把自己描述為焦慮-矛盾型(C)。


小時候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模型會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如果從母嬰關係以及依戀理論這個角度講,在親密關係中特別沒有安全感的女性,在她們小的時候往往很缺愛,沒有得到母親(或者主要撫養人)足夠多的關注與愛護。


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我會接觸到這類女性來訪者。當被問到小時候和媽媽的關係時,一個來訪者告訴我:


她媽媽平常工作很忙,除了上班,每天還要做很多家務,每天中午回到家,給剛出生三個月的她餵完奶就又回單位了。離開時怕孩子從床上摔下來,會用兩個枕頭夾著她的身體兩側。


她一歲不到就被父母送到所在單位的保育院裡了,二三十個小孩,只有兩個保育員照顧。當然這些都是她的父母告訴她的。通過這些描述,可想而知,在她嬰幼兒時期得到的照料和關愛是非常不充分的。


在缺愛,沒有給到足夠安全感的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如果她足夠幸運,她會是安全型的依戀類型,不夠幸運就會是迴避型和焦慮-矛盾型。


焦慮-矛盾型的女性對於親密關係非常渴望,但是又非常焦慮不安,擔心另一半會離開或拋棄自己,內心世界很痛苦。


而她們又很容易吸引到迴避型的異性伴侶,結果一個追著要親密,一個逃著迴避親密,兩個人相互吸引又矛盾多多。



我們能夠改變我們的依戀類型嗎?從不安全型變為安全型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要掙得這份安全感非常不容易。


要麼你找到一個依戀類型是安全型又非常愛你的男朋友,他能夠承受你所有的不安全感,你的使勁各種「作」,然後在他的長年累月的安全呵護下,你慢慢獲得改變。


要麼你通過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微信添加xingzhizaixian20即可)的幫助,進行長期的心理諮詢,在一起努力工作一年甚至數年,讓諮詢師在心理上把你再養一遍,重新建立起你內心的安全感。


一個好的母嬰關係是心理健康的基礎。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媽媽們非常不容易,有的媽媽不僅要養育孩子,要工作,還要做很多家務,經歷著喪偶式育兒的艱難。


外在社會環境也非常惡劣。出個門沒有像樣的母嬰室可以餵奶,被人看見了還會遭遇冷嘲熱諷;經常被要求成為女超人或者完美的媽媽;熊孩子鬧騰的時候媽媽們總要背鍋沒有教育好孩子;安全靠譜的託兒機構又太少……


因此,為了更多孩子的人生幸福,希望家庭和社會給媽媽們更多的關愛和支持,幫助她們更好地養育孩子。


如果你是一名女性,內心沒有安全感,為了自己人生的幸福,也為了以後孩子的健康快樂,可以從自己開始,從現在開始,去認識和發現自己,然後慢慢改變自己內在的模式,做一個內在安全,外在幸福的女人。


面對當下的困頓,你是否隱約覺得,童年的經歷影響著今天的自己?如何排除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兩性相處中揚長避短、恰當處理傷害? 如何充分了解自己,掌控未來的人生?

幸知學院


課程形式:在線語音,可隨時隨地反覆收聽。

課程費用:特惠價99元 (原價299元)

授課導師:宋立, 幸知在線高級情感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科院心理學研究所在讀博士。擅長婚姻及情感諮詢、婚姻情感修復、婆媳關係修復、親子關係修復。在分析原生家庭問題上有獨特經驗。電話諮詢1200/小時(會員1100/小時);面詢1350/小時(會員1250/小時)。

哪些人不容錯過這門課?

①無法走出原生家庭傷害或童年創傷的朋友。

②缺乏安全感,並因此遇到親密關係困境的朋友。

③敏感、易怒性格的人群。

④其他有意願探索自我、提升自我、優化自我人格的朋友。


報名方式:

掃描下方二維碼 ↓

點擊立即購買

支付完成後

微信客服 xingzhizaixian20

加入幸知在線閨蜜群,參與討論
*老朋友聯繫任意客服*

付款不成功,可直接聯繫 ↑↑↑


或許你還想看:

殺婚姻於無形的,竟是這幾件小事

《幸福三重奏》:揭秘明星夫妻最真實的婚姻生活

「活了40多年,我不知道自信是什麼」


潘幸知

攜手  千位情感諮詢師

百位婚姻律師

為你的婚姻和成長保駕護航

長按二維碼訂閱我 ↓

夫妻溝通|出軌|冷暴力修復

性和諧|離婚適應|自我成長

 

預 約 付 費 諮 詢

請 聯 系 微 信 號

xingzhizaixian20


嘿!寶貝,點擊閱讀原文,有個人成長的秘密哦!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不要做這件事,因為它是毀掉親密關係的開始
    這麼說或許有人會有疑問,難道說,親密關係中,我們不能有期待嗎?準確地說,親密關係中,不該有高期待,因為那是毀掉這段關係的開始。那麼,親密關係中什麼樣的期待才是高期待,什麼樣的期待又是合理期待呢?為什麼高期待會破壞關係呢?
  • 被「假性親密關係」毀掉的中國式婚姻
    而許多失敗的婚姻,源於既不理解對方,也不願接納對方。那麼,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處於「假性親密關係」中呢?我做了一下這些歸納:刻意迴避正面衝突;在一段感情中感受不到需要和被愛;不願跟伴侶袒露自我,封閉自我情緒;排斥與對方心理和生理上的接觸;不願意試著與對方溝通,甚至不能好好說話......如果以上這些,你中了好幾條,那麼也許你正處於一段「假性親密關係」中。
  • 焦慮型依戀人格:聽說你總在親密關係裡沒安全感?
    03  你是焦慮型依戀者嗎在親密關係中,如果你常有以下想法和行為,則很可能是焦慮型依戀者。很渴望親密關係,粘人,想和愛人隨時保持聯繫。如果對方沒有滿足自己的期待,或給予足夠多的關注,則容易表現憤怒和焦慮。擔心被拋棄和被拒絕,患得患失。
  • 你的安全感,或許真不能維護感情,反而會毀掉關係,你了解過嗎?
    人都需要安全感,不管是哪個範圍,人都是需要安全感的動物。所以我們都渴望安全感,也希望周遭環境有足夠的安全感,更希望能從人的身上獲得安全感。要獲得安全感,於是有了不一樣的身份,戀人之間稱之為男女朋友,在這個身份下,能相互幹涉對方的生活。
  • 如何在親密關係中獲得安全感?理解和接受各種「不確定」
    但即使和伴侶形成了忠誠的排他的親密關係,這種不確定性依然有可能存在。比如,有些人會擔心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的伴侶,或者憂慮是不是可以很融洽地融入對方的原生家庭。在婚姻關係裡,一方出軌或背叛也會造成關係的波動,破壞原本關係的確定性和穩定性,以及伴侶的安全感及雙方的信任感。
  • 如何擺脫親密關係中的不安全感?看完你就明白了!
    假定這個世界,我與TA之間,還有自己都是我所期望的樣子,所有的事情是不是就大不相同?很多女孩子不管是在愛情裡,婚姻裡,總是說自己缺乏「安全感」,甚至因為安全感的缺失而自動放棄一段感情或者婚姻,因為怕受到傷害,所以自己先選擇逃離了。不得不說不安全感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那麼對於我們所謂的不安全感,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
  • 「不確定」是你親密關係中的致命傷
    心理學家Knobloch 和 Solomon將親密關係的不確定性定義為,個人對自己和對方,在一段關係當中的「參與」和「付出」的信心程度。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常提到的安全感。它處於親密關係中的各個階段,但在親密關係中的轉折階段會格外明顯。
  • 看似親密,卻不交心?「假性親密關係」正悄悄毀掉你們的感情
    看似親密,卻不交心,是現在很多夫妻的現狀現在很多夫妻關係中,明明沒有原則性矛盾,卻總有一人身心俱疲,感覺壓根走不到對方心裡去,這種「看似親密,卻不交心」的關係,心理學中有個專業的名詞解釋它:假性親密關係。
  • 你有親密關係恐懼症嗎?你怕的不是關係,而是……
    關係的內核是連結,它滿足了我們扮演不同角色時的各種需求。深層次的連結滿足了我們對安全感的需求。安全感是一種對方可以依靠,信賴的感覺,即便摔下來也有安全網接著。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在母親無條件(non-judgemental)的溫暖懷抱中,感受到被愛和安全。我不需要做什麼事去贏得對方的愛,只需要做自己,擁抱和接納心中的小孩。親密關係讓彼此感到安全,就像回到了母親的懷抱。
  • 親密關係下的陌生人
    我們每個人 內心都會缺乏不同程度的安全感,有些人會拒絕情感,拒絕親密關係,這種心理封閉傾向意味著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有些人渴望幸福,追尋幸福,這同樣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從戀愛到婚姻,我們都在嘗試跟另一個人構建親密關係,在追逐親密關係的過程裡,我們的心態也會不斷受到影響,發生轉變。
  •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自己給的」 |為什麼你在關係中沒有安全感?
    你有多久沒有感受到親密關係中的親密了? 感覺不到愛和支持的感覺有多久? 多長時間不擁抱彼此,多長時間不享受性? 在你的生活目標,價值觀中是否存在彼此?仍然是一個人在努力著。
  • 為什麼你無法擁有美好的親密關係?
    在這些紛繁的關係中,對於我們影響最深遠的無疑是親密關係。但是,對於如何建立和維護親密關係,我們卻沒有多少人真正做好準備。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明明很真誠對待,明明很努力維護,為什麼事與願違,總是溝通不暢,甚至相互怨恨,最後關係破裂?
  • 如何分辨親密關係是真是假? 你和他的親密關係是哪種類型?
    如何分辨親密關係是真是假? 你和他的親密關係是哪種類型?時間:2016-06-17 09:57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如何分辨親密關係是真是假? 你和他的親密關係是哪種類型?
  • 你是否也陷入了假性親密關係中?
    認為是因為內心不夠強大才會有這樣的問題,內心強大了,就不會有不安全感。但這其實是一種極端的想法。親密關係應當是能夠讓兩個共同成長的關係,如果一段關係連最基本的安全感都無法帶來,看似親近,卻又貌合神離,那麼並非是正常的。在《假性親密關係》這本書中,就將這種情況稱之為假性親密關係。
  • 親密關係の探索與思考 1.0:為什麼我們需要親密關係?
    這些需求不正是我們現在所有親密關係的基礎麼?難道錯了?如果你願意,可以隨著我跟著這些文字一起探索,也許在最後我無法給予你任何答案,但是至少打開了我們對當下親密關係的質疑和疑問,有質疑才會有新的認知。今天,克師書裡的一個發問,讓我很想要深度的探索這個問題 「細細分析,我們就會清楚人為何會產生依賴感。
  • 教會你如何建立正確的親密關係,讀《假性親密關係》有感
    只不過在我們的學習的教育體系和家庭教育中對如何培養親密關係普遍缺失,致使很多人都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做,很多時候只是模仿一些儀式化和表面化的形式而已。 這種愛無能在將來的兩性關係中更能清晰的體現: 有的人談了無數次戀愛,卻總找不到合適自己的人; 有的人戀愛時明明很相愛,走入婚姻之後,卻與愛人越來越疏離; 這些無法和伴侶擁有長期、穩定、和諧的親密關係的,有一部分人時愛無能,還有的是因為不懂得親密關係中的溝通技巧
  • 真的太不適合親密關係了
    但我處在親密關係之中,就會自動「低齡化」了,表現出極度的渴望被關注,大部分時候脆弱,粘人,是個煩人精,要是感覺被忽視了就很不開心。 很多狀態都是我獨自生活時所鄙夷的,但我又無法自控地表現出來了,真是太糟糕了。
  • 愛情中的親密關係恐懼
    想要表達自己的愛意,卻又不知道如何表達,對方表達對自己的愛意,也不懂得如何接受對方的心意;在愛情面前不斷地徘徊,想去觸碰卻又牴觸,自己獨來獨往,儘管平常大大咧咧,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等到對方到身邊的時候,就會變得不自在,想要逃避;刻意跟對方保持距離,拒絕與對方的過度親密,不喜歡做承諾
  • 毀掉孩子安全感的最快方式,就是「不回應」
    媽媽:你是從哪裡來的呀?孩子:媽媽肚子裡。媽媽:你在媽媽肚子裡做什麼?孩子:我在媽媽肚子裡玩水媽媽:你怎麼到媽媽肚子裡來的呢?有沒有某句話,會讓你瞬間情緒失控?成年人情緒中,很多疑難雜症的問題,都是和童年有關。了解3歲前的秘密,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情緒的鑰匙,也能更懂得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 心理學研究:親密關係中的控制與摧毀,揭露人性最大的陰暗面
    最後一次吵架,妻子再也忍受不了了,她所有的痛苦浮現,最終走向絕路。親密關係中,最可貴的是能在伴侶身上得到歸屬感和安全感,當這一切都被沉默抹滅,那足以摧毀一個人的心志。比如你的伴侶明明是個不喜歡社交內斂的人,你卻要逼著他去社交去參加活動,如果對方不願意,你就會採用萬能句式: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為我做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