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海已經10天了,島城5000餘條漁船紛紛揚帆起航,為市民捕撈新鮮的海產品。這些漁船都在哪裡作業?會給我們老百姓餐桌帶來哪些美味?今年海貨產量和行情怎麼樣?記者近日進行了一番探訪。
發布
近海捕撈以增殖品種為主
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發布的公開信息顯示,今年秋汛開捕後,不帶冷凍設備大馬力漁船主要作業海區分布在黃渤海交匯區域的石島漁場和連青石漁場等一帶,漁獲物主要以鯷魚等低質魚類為主,捕撈產量同比增加10-20%,對船(兩船拖一網)日產量2-2.5萬公斤,日產值4萬元左右。部分帶冷凍設備大馬力漁船南下作業,捕撈對象也以鯷魚為主,經濟魚類如帶魚、花魚、魷魚、大鮁魚、鯧魚、沙丁魚等所佔比重較大,特別是大鮁魚產量增加較多,鮁魚資源較往年有好轉的跡象,中等規格的帶魚產量也比去年同期增多,往年不多見的沙丁魚,也有了較好的產量。
小馬力漁船主要分布在沿岸近海作業,以捕撈增殖品種為主。目前全省已回捕海蜇、中國對蝦、日本對蝦、梭子蟹等增殖資源3.9萬噸。除渤海情況相對較好,山東南部受氣溫異常、滸苔旺發等惡劣環境影響,對蝦捕撈產量不如去年。梭子蟹資源量好於去年,單船一般日產梭子蟹50-100公斤,最高500公斤。到目前為止,渤海灣小馬力漁船得益於前期增殖海蜇資源產情較好,收益好於去年,其他地區小馬力漁船的產情不太理想,收益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約10%。
探訪1
靈山島附近海域
鮁魚刀魚鯧魚比較多
來自膠南齋堂島的船老大石發存手底下的兩條鐵殼漁船發動機功率都在400馬力左右,是積米崖漁港靠泊船隻中當之無愧的「巨無霸」。「出去一趟兩條船光是柴油就要準備100桶,每桶200公升,冰塊要加15噸,船上工人也有10個左右。成本太高,沒有收穫也不敢輕易回來。」
石發存告訴記者,往年自己的船一般是在離岸20海裡左右的靈山島附近海域作業,但是因為近海漁業資源日益枯竭,出海收穫往往很不理想。「沒辦法,那些一二百馬力的船都開始往遠處跑,基本上都到離岸五六十海裡的地方了,我們也不能無動於衷了,今年準備往深海裡走一走,碰碰運氣吧。」
「和往年慣例一樣,剛開海這些天,一般是鮁魚、刀魚、鯧魚比較多,雖然個頭和產量不太理想,但是現在離中秋節近了,今年價格能好一些,差不多每斤能貴5毛到一元錢。」
探訪2
沙子口東南海域
鰻鱺魚一船能捕20噸
記者來到沙子口國家中心漁港管理處,工作人員郝振梅告訴記者,沙子口國家中心漁港平時靠泊的大型收購船隻大約在70餘艘,平時這些收購船的作業範圍距離岸邊較遠,一般都在距岸東南方向100海裡左右,所以往往出去一趟,在海上停留的時間都比較長,「基本上都是根據捕撈船漁獲物的情況以及船隻收購情況來決定什麼時間返航。」
「沙子口和南姜碼頭的近海小馬力捕撈船回來早,大型收購船則一般得十天半個月才能回來。最近這段時間,上來的海貨主要是對蝦和蟹子等小海鮮為主,有小黃花魚、舌頭魚和蝦虎、大對蝦等小海鮮。因為現在出海的都是一些小型漁船,開海後當天就能歸港,所以大量本地小海鮮上岸早。等大收購船回來,就主要是鰻鱺魚了,特別是專門打鰻鱺魚的,一船能打20噸。」在沙子口碼頭,漁民姜永迅這樣告訴記者。
探訪3
膠州灣灣內海域
大對蝦一年能產上億尾
在每年的國家海洋局與青島市海洋局兩級部門共同組織的中國對蝦增殖放流活動中,僅僅在膠州灣沿岸就有5家對蝦育苗良種廠,其中城陽區上馬街道東張社區村民苟煥坤就是海洋部門指定的對蝦增殖放流站,每年要放流中國對蝦7500萬尾。「這些對蝦生長速度很快,6月份放流之後,到10月份就可以達到十幾公分的長度了,完全可以捕撈。」所以,在膠州灣灣內海域,漁民捕撈最多的當之無愧是中國對蝦,每年出產量達到上億尾。
另外,膠州灣也是小黃花魚的主要產地。小港碼頭收魚船老闆周先生告訴記者,開海之後這幾天,小黃花能賣到5元一斤,比去年和前一段時間市場上的海鮮價格能低一成左右,但是後期隨著中秋節臨近價格會有所上漲。
探訪4
朝連島和黃山村海域
一網能撈兩千多斤海蜇
說起朝連島和黃山村這兩個地方,漁民們最津津樂道的就是海蜇了。黃山的海蜇自古就有名,每年從7到9月份,600萬斤的產量,成就了這裡「海蜇第一村」的美譽,也讓沿著鄉間小路的各種海蜇宴飯店一時間賓客盈門。
除此以外,朝連島附近海域近幾年也聚集著大批的海蜇。因為這裡洋流交替作用,而且浮遊生物等基礎餌料豐富,加上今年8月份海水溫度一直比較高,海蜇生長速度特別快,吸引了一大批膠州來的漁民。「小的海蜇二三十斤,大的能有兩百多斤,一網打兩千多斤不成問題。」
專家分析
水溫與餌料造就「四灣三島」
青島市周邊為什麼會形成這些很集中的漁場呢?除了世代與海打交道的漁民們,科研院所的專家們當然是非常清楚了。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教授李成林分析認為,島城大多數小型漁船主要分布在膠東半島周圍大約60米水深的海岸帶上,距離陸地大約40到50海裡,其中以海州灣、靈山島、靈山灣、膠州灣、丁字灣、萊州灣等地海域魚群豐富,因為這裡屬于洋流交匯處,水溫合適,而且基礎性餌料和魚類的食物豐富,生產鮁魚、刀魚、鱸魚、黑頭、對蝦、海蜇,所以成為漁民們捕撈本地海貨的首選地。
「其實青島周邊傳統的近海漁場是海州灣、膠州灣和萊州灣,但是近年來因為人為活動對水質環境的影響以及人們對於這些漁場資源的過度捕撈,傳統漁場退化嚴重,大型捕撈船目光投向遠海,小型捕撈船因為自身續航能力有限,只能在近海一些小型的漁場維持營生。」黃海水產研究所魚類資源研究室主任王浚告訴記者。(記者 趙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