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柘遠LEO
來源:學長LEO(ID:leozheyuanli)
1907年9月,停泊在上海港的「滿洲裡」號郵輪正要啟航前往對岸的美國。
船上除了來往兩地的商客,還有清政府教育顧問溫秉忠夫婦帶領的15名年輕留學生。其中,還有四名女學生。
清政府教育顧問——溫秉忠
她們是胡彬夏、王季茞、曹芳雲和宋慶齡,最大的曹芳雲30歲,最小的王季茞剛剛13歲——她們是中國第一批公派赴美女留學生。
在晚清的出國浪潮中,每個留學生的命運都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正如梁啓超所說,「女子教育乃強國保種之本。」
梁啓超
從1905年,清政府送出第一批公費留日女生開始,為女性爭取更好的教育機會,為國家儲備更多的知識人才,成為這個古老帝國的重要任務。
但是,對於這幾個留美女學生來說,相比於國家命運的宏大母題,在她們身上,更能體現出來的,是女性對於自己命運的掌握。
曹芳雲——與年齡抗爭的女人
01
三十歲,別說對中國女性。在人均壽命不足40歲的20世紀,在任何國家都是一個關鍵的年齡。
在中國,絕大多數三十歲女人的命運是這樣的:早已婚嫁,早已生育,早已經在生活的循環中被消耗殆盡。
但是,三十歲的曹芳雲卻登上了留學美國的郵輪。
早在1898年,她就曾隨父親的朋友,一位美國傳教士到內華達的哥特學院就讀。可命運卻跟她開了一個玩笑,在4年後她即將大學畢業的時候,卻收到了父親病重的消息。
萬般無奈,她只好回到國內。此時,她已經25歲,在自己的母校「上海中西女塾」謀得一份差事——當一名老師。
上海中西女塾
兩年的教師生涯波瀾不驚。本來她認為自己的命運即將塵埃落定,此時,轉機又出現在她的面前。
1904年,清政府籌劃「立憲運動」。政治的改革需要實業、文化、教育的支撐。
於是,清政府便派出一支考察團,出國考察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由於早前在美國留學的經歷,出國欽差之一的端方在考察美國女校教育的時候,想起了曹芳雲。
五大臣出洋照
主張女性教育的晚清重臣——端方
跟著端方在美國考察將近一年的時間,就像是在她原來平靜的生活裡扔下了一顆石子。輾轉美國歸來,曹芳雲開始不甘心現在擔任教職的安定生活。
而此時,她的弟弟,日後成為清華校長的曹雲翔也獲得了留美機會。
不服氣。生在一個開明家庭,從小接受西方教育長大的曹芳雲不僅僅擁有了超越同時代女性的人生跳板,更重要的是,當一個人見識到天地之大之後,自然也會擁有一顆不甘於眼前生活的野心。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多年後網際網路流行的金句,用來解釋100多年前曹芳雲」彪悍「的人生再合適不過。
一年後,端方在自己管轄的江蘇,安徽,江西等地為清政府選拔第一批公費留美的學生,點名要選拔3-5名女性隨隊一同去美國留學。
端方軍戎照
而當初追隨他出國考察的曹芳雲抓住了這次機會,成為了入圍的4名女生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以30「高齡」入選的女性。
這個30歲還在跟自己的命運扳手腕的女人,僅僅用了兩年就完成了在衛斯理大學的本科學習,又用了兩年的時間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教育學碩士學位。
1912年,曹芳雲學成回到她曾經供職的母校,上海中西女塾。此時,她已經35歲。
而從35歲學成歸國,到她45歲去世,這中間只有短短10年的時間。
有人可能會說,用自己的青春僅僅拼搏出來10年的生活,而且這10年的生活跟自己出國之前並沒有什麼質變。這種抉擇,是不是不划算?
但是,對於那一代鼓起勇氣出國的女性來說,擺在她們面前的命運,不是「划算不划算」,而是「服不服」。
站在30歲檔口的那個曹芳雲,她不服。
宋慶齡——不輸男生的自信
02
在赴美留學的四名女生中間,宋慶齡是年齡第二小的,當時才剛剛14歲。
但是,她卻有著不輸男孩兒的自信。
1907年,宋慶齡在上海
在留學期間,宋慶齡曾在自己撰文的《現代中國婦女》中提到過當初參加考試的經歷,她說:
「1907年,教育部門為派遣女學生出國留學而舉行了擇優錄取的考試。被選派的留學生享受由威爾斯利(衛斯理大學)提供的獎學金。這場考試的成績使那些男主考官們認識到,女學生在智力方面並不亞於男學生。」
最後一句話,擲地有聲。
這當然跟她出身的環境有著莫大的關聯。
父親是中國第二批留美幼童。而自己的姨父,正是此次陪同這15名學生遠赴美國的教育官員溫秉忠。
這種家庭其實潛移默化為她打下了一個基礎:
父母親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形成的遠見,無形中成為子女未來發展的一筆財產——讓她也擁有了同時代女性,甚至是同時代很多男性都不具備的遠見。
自然,年僅14歲的宋慶齡在跟其他更加年長的學生競爭時,有一種超越年齡的自信。
1913年5月,宋慶齡畢業於威斯裡安女子學院(衛斯理安學院),獲文學士學位。
在她畢業之前發表的那篇《現代中國婦女》一文中,她這樣總結自己所代表的這批中國女留學生:
由於受過更高層次的教育,她們比其他國家的大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為了共同的幸福,她們要比別人承擔更多的義務。她們所取得的畢業文憑,並沒有使得她們自命不凡,自視高人一等;她們也沒有因此而希望自己成為置身『象牙之塔』的精神貴族。
宋慶齡
正是帶著這樣一份自信,包括她在內的宋氏三姐妹,回到中國之後日益在那個充滿了巨變洪流的時代裡激流勇進。
也是這份自信,讓宋慶齡所代表的中國女留學生,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中扮演了不可小視的角色。
胡彬夏——一生為女性奮鬥
03
早在1903年,胡彬夏便與友人發起成立了「共愛會」,自己擔任負責人。
從1902年她入學日本女子實踐大學,到1907年隨隊留學美國的這五年裡。她做得最多的工作,都是圍繞著女性展開的。
留日期間,她就在自己創刊的報紙《江蘇》上發表過題為《論中國之若女子不得辭其咎》的文章。
她提倡「振興女學,恢復女權」,號召同僚為女性解放發聲。
如果說,在那個女性教育都尚處於初步階段的中國,敢於為自己的受教育權利發聲已經是一件非常勇敢的事的話。
那麼,勇於號召女性解放是一件更勇敢的事。胡彬夏是這麼說的,也是這樣身體例行的。
在衛斯理大學留學期間,她與哈佛大學就讀的留學生朱庭祺相愛。
彼時,胡彬夏已經有家庭為她說好的婚約在身。但她偏偏要為自己的愛情搏一把。
好在,她的三個兄弟也非常支持她自主戀愛的婚姻,在經過數年的抗爭之後,她也終於跟朱庭祺結成連理。
胡彬夏與她的三個兄弟
後人評價胡彬夏,說這個女孩兒看起來文靜清秀,但骨子裡那股執拗勁兒,卻讓她成為了中國女性自主婚姻的先行者。
1913年,從衛斯理本科畢業,胡彬夏也沒有選擇其他的道路,而是去了康奈爾大學進修了七個月的婦女教育。
回國後,她輾轉幾份工作,幾乎都與女性工作息息相關。
1916年,胡彬夏受邀開始擔任商務印書館《婦女雜誌》主編一職。也是在這個時候,她關於女性與社會關係的論調開始成型。
她的「女子可做之事,改良家庭」,也是在中國第一次從女性視角出發,重新審視女性在這個社會中的位置。
胡彬夏演講《女子解放之原理》
更早的時候,所有關於女性的論調,都是以梁啓超為首的男性改革者所提倡觀點:女性應該得到尊重,但女性的目標首先是成為「賢妻良母」。
此時,女性還是作為男性社會的一個「附庸」。
胡彬夏之後,中國的女性開始真正關注到那些跟自己切身利益更加相關的主題上來:女生有沒有資格跟男生同校,要不要經濟獨立,婚姻是不是自由的,以及,女子是否需要參政。
這些都是今天網際網路上討論得最多的女性話題。
但是,早在100多年前,在第一批留美女生中,就有一個名叫胡彬夏的女生,用自己一生,為女性在這些問題上發聲。
王季茞——有一種方式是為自己而活
04
由於時代的關係,這四名留美女生的身上,或多或少都烙上了家國民族的影子。
無論是曹芳雲,胡彬夏,或者是宋慶齡。
只有年齡最小的王季茞最終跳出了大時代裡,為國家、為民族、為他人而活的框架。她是這些人當中,唯一一個,也是真正意義上拋開了這些束縛,為自己的喜歡而活的人。
1914年,已經20歲的王季茞從衛斯理畢業。而且,在留美期間,她徹底熱愛上了化學。
王季茞(右一)和她的衛斯理同學
於是,隨後她進入了芝加哥大學攻讀化學博士。並且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取得歐美博士學位的女性。
在其他留學生陸續回到國內之後,她卻選擇了留在美國,繼續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樣的決定,在今天這個相信選擇自由,個體價值至上的年代,不是什麼艱難的抉擇。
可把時間往回推100年,這個背負著國家期待,13歲就留學海外的女孩兒,她的任何選擇,只要不是以家國民族為中心,都將背負上一重道德的負擔。
但是,王季茞就選擇了自己熱愛的東西,也這樣堅持了下來。
如果說,從事女性工作的胡彬夏是把自己的人生投入到「責任」和「擔當」上,那麼,王季茞就是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熱愛」和「專注」上。
博士畢業之後,她在芝加哥最大的醫院——麥可·裡斯醫院,任職醫學研究主任。並且在隨後多年中,先後就職美國著名的「梅奧診所」,芝加哥退伍軍人醫院。
2004年,在王季茞去世25年之後,芝加哥為了表彰這名華人女科學家在生物化學和兒童生理學上的巨大貢獻,將一座新建的街心公園用她的名字命名。
芝加哥「王季茞公園」
在王季茞身上,可以看見另外一件事:任何選擇了自己內心最熱愛的東西,全力以赴去追逐的人,不需要有負擔,時間終將會給她一個滿意的答案。
記得當年中國第一個自費留美女生金韻梅學成歸國的時候,《紐約時報》曾經這樣評價她:
「她是當世最古老帝國中的新女性。」
金韻梅
對於《紐約時報》來說,那時候像金韻梅一樣的中國「新女性」是什麼樣的呢?
不過是比起其他完全不識字的女性,受到了更多的、更先進的教育。
但是,當時間來到胡彬夏、王季茞、曹芳雲和宋慶齡她們這個時代的時候,中國的「新女性」早已經不再是受教育,有知識那麼簡單了。
她們身上有了現代女性的影子,向整個社會展示了「新女性」的一種標配:不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勇於宣誓自己的價值。
在她們身上,可以看到的是:
作為第一批公派留美女性,她們並不是被時代選擇的幸運兒。
而是作為獨立的個體,她們選擇了在那個時代裡勇敢地實現自己的價值。
這也是,我們身處當下的時代,每個人能夠從這些傳奇的人生中獲得的一點力量吧。
參考資料:
宋慶齡與近代中國首批官費留美女生
中國人的百年留學夢
中國第一個女留學生:被稱為世界最傑出女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