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 | 我院王晉軍教授課題組「分離流動及控制JFM團隊」榮獲北航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獎學金

2021-02-18 北航微航空

11月15日上午,2019年北航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獎學金評選答辯會在東辦公樓110會議室舉行。經學校答辯評審,我院王晉軍教授課題組的「分離流動及控制JFM團隊」榮獲該項獎學金(全校共5支團隊獲獎)。

「分離流動及控制JFM團隊」來自流體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由曲嫄、朱航宇、王將升和賀曦四位博士研究生組成,團隊指導教師為王晉軍教授(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團隊立足國際學術前沿,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及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下,探索鈍體和飛行器的分離流動及控制方法,取得了創新性研究成果,為實際工程應用提供技術指導。團隊成員不求數量,但求質量,累計發表論文23篇,其中SCI論文11篇,含流體力學頂級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JFM)論文4篇和實驗流體力學頂級期刊Experiments in Fluids (EIF) 論文3篇等。JFM是國際流體力學界公認的最好的期刊,也是國內流體力學領域各類人才評選的必備期刊文章。團隊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項,軟體著作權1項。團隊成員獲得博士研究生卓越學術基金、博士研究生新生獎學金、研究生發表優秀學術論文獎等各類獎學金共計25萬餘元,獲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優秀團員、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優秀研究生等多項榮譽稱號

潛艇和大飛機作為「國之重器」,是國家綜合實力強大的具體體現。潛艇號稱「水下殺手」,是鞏固海防、維護國家領海安全的戰略性武器。大飛機則是「大國之翼」,是國家航空工業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標誌。潛艇的先進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噪聲水平,指揮塔圍殼周圍複雜的分離和旋渦是水動力學噪聲的重要來源。控制這些分離和旋渦,對於降噪進而提升潛艇隱蔽性至關重要。減阻是商用大飛機設計過程中的重要方面。壓差阻力與機翼周圍的分離、旋渦等繞流結構有關。控制分離和旋渦有助於減阻,降低飛機的燃油消耗,也能提升飛機起降過程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分離流動及控制JFM團隊」基於潛艇指揮塔圍殼和大飛機機翼這兩個具體外形結構,將複雜構型簡單化,從鈍體和翼型出發,運用先進測量手段和多種分析方法,在繞流結構方面有了新發現;應用新型流動控制方法控制繞流流場,抑制流動分離、改變旋渦脫落,為潛艇和大飛機的降噪、減阻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

在鈍體繞流方面,團隊應用導師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層析PIV技術觀察到繞有限高圓柱尾跡中的三維瞬時渦結構,明確了三維大尺度渦結構的脫落是該構型阻力和寬頻噪音的重要來源。相關結果於2017年發表在JFM上。史丹福大學的John O.Dabiri教授(JFM rapids副主編)在發表於Energies的文章中肯定了該論文中新渦結構的發現及其生成機理;日本學者Akira Rinoshika在發表於Ocean Engineering的文章中特別提到該論文首次用三維測量技術成功觀測到瞬時的拱形渦結構。鑑於噪聲的產生與繞流過程中伴隨的流動分離和旋渦脫落密不可分,團隊利用合成射流主動控制技術控制方柱繞流流動,發現一定激勵條件下,合成射流能夠改變尾跡渦脫落,顯著抑制流動分離,有助於降低流致噪聲,且合成射流還具有顯著的減阻效果,在潛艇的降噪、減阻方面具備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先後於2017年、2019年發表在JFM上。

在翼型繞流方面,傳統研究將機翼的氣動噪聲歸因於橫向渦,團隊結合多種先進的測量技術發現一定雷諾數範圍內多段翼繞流中同時存在橫向渦與流向渦結構,為大飛機降噪提供了新的控制思路。該發現及相關物理機理解釋先後於2018年和2019年發表在JFM與EIF上。在掌握了特定翼型的流動分離、渦動力學特性後,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柔性機翼氣動力、翼面變形和流場同步測量的實驗研究,發現柔性翼面在機翼增升、抑制分離和延緩失速方面效果優異,擬基於已有研究成果尋求優化機翼氣動性能的主動控制方法。

團隊成員注重學術交流,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學習跟進國際先進的研究技術和分析方法,啟迪創造性思維,拓寬科研思路。近年來,四人共計參加國際會議8次,國內會議3次,與中船重工、中國商飛、慕尼黑工業大學和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等開展項目合作研究。

實驗流體力學研究既要付出腦力,也要付出體力。在持續數周乃至一兩個月的實驗周期內,團隊成員們在實驗室廢寢忘食,通宵達旦。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正是這樣的磨礪使得團隊成員之間互相鼓勵,互相幫助,培養起深厚的袍澤之情。成員們認真探索,集思廣益,才有如此傲人之成果。個人力量有限,團隊力量無窮,播種個人的螢火,才能點亮團隊的星空。「分離流動及控制 JFM 團隊」將始終以科研探索為初心,以奉獻祖國航空航天航海事業為使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不斷充實思想,落實行動,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相關焦點

  • 交大這些研究生導學團隊,優秀!
    近三年有15人次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15人次獲得各類榮譽稱號及專項獎學金。導學團隊師生合作發表高水平論文100餘篇,論文總引用次數956次,其中ESI高被引論文7篇,在國際高水平會議上獲獎5次。產出校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篇,校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5篇。疫情期間,為每個研究生制定了詳細的學習科研計劃,導師們把部分實驗設備搬回家中,學生通過外網遠程登錄進行科研實驗,確保各項學術、科研工作有條不紊進行。
  • 【市中醫|微訊】我院王小平教授團隊榮獲2020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市中醫|微訊】我院王小平教授團隊榮獲2020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 2020-12-11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工大十大科研育人示範團隊來了!
    該團隊是首批「國防科技創新團隊」、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魚雷技術」首批國家級教學團隊、首批陝西省「三秦」創新團隊、陝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獎」、並被評為「2018年國防科技十大創新團隊」。
  • 西北工業大學十大科研育人示範團隊來了
    該團隊是首批「國防科技創新團隊」、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魚雷技術」首批國家級教學團隊、首批陝西省「三秦」創新團隊、陝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獎」、並被評為「2018年國防科技十大創新團隊」。
  • 榆林學院 中國科學院潔淨能源創新研究院招收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調劑公告
    根據榆林學院與中國科學院潔淨能源創新研究院招收聯合培養的協議及2020年報考我院碩士研究生考生整體情況,我院材料與化工專業將接受調劑考生,熱忱歡迎全國各地優秀考生諮詢報名。3.學校設有學業獎學金,一等學業獎學金10000元,二等學業獎學金6000元,三等學業獎學金3000元。我校新生學業獎學金覆蓋面為80%。       5.凡被我校錄取的新生均可享受「懷遠集團獎學金」,獎金10000元。      6.學校設有研究生「三助一輔」崗位津貼,受聘者每月津貼500—1000元。       7.學校設有研究生創新基金,每項3000-5000元。
  • 北航李曉光團隊20餘年研究獲突破性進展,受損神經有望再生
    北航李曉光教授團隊歷時20餘年,成功用自主研發的活性生物材料,促進非人靈長類恆河猴的截癱肢體功能恢復,為成年哺乳類脊髓損傷治療奠定了基礎。這項成果於5月29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相關研究成果5月29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5月31日《科技日報》頭版報導:《成年哺乳類中樞神經損傷不能再生結論被顛覆》。
  • 喜報|我院學生團隊榮獲第十二屆「挑戰杯」競賽金獎
    我院學生團隊榮獲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組別全國金獎,同時在網絡投票中獲得群眾的廣泛認可,榮獲網絡人氣項目獎。面對基建匱乏、規劃落後、環境惡化等「鄉衰」現狀,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當代建築學子,生逢其時,責無旁貸,團隊紮根祖國大地,用建築改造村落,用規劃興旺產業,用設計共築鄉魂,解決鄉村振興發展中最迫切、最實際的問題。
  •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宇波教授榮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稱號
    在研究生課程教學中,先後獲得研究生教學優秀教師獎、教學成果一等獎、優秀教研型青年教學骨幹教師獎、勞動模範等校級獎勵。他指導的研究生中,有14人獲得國家獎學金,5人獲評北京市優秀畢業生,有8名博士生畢業繼續在高校從事科研工作。
  • 我院王昶、朱學紅教授團隊獲得自然資源部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近日,根據自然資源部2020年第6號公告「2019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我院王昶、朱學紅教授團隊會同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聯合申報的《高技術礦產資源利用評價理論及應用
  • 超級學霸:這25人將「爭奪」北航本科生最高榮譽,都非常優秀!
    曾獲全國大學生物理競賽北京賽區一等獎、北航物理競賽一等獎(第三名)、北航數學競賽二等獎、國家獎學金、學習優秀獎學金特等獎、社會工作獎學金特等獎、航空材料獎學金、校三好學生、校優秀團員、校優秀生等。在科技創新方面表現突出。
  • 南方科技大學葉懷宇團隊招收博士/研究生
    ,博士生導師;深圳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封裝項目負責人;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訪問教授。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ASA)卓越創新青年,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ASA)2018年度聯盟貢獻獎,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國家省市級項目評審專家,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電子器件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 電子科大傑出學生(研究生)候選人名單新鮮出爐,他們都有多優秀?
    曾獲得國家獎學金、人民獎學金、學業一等獎學金、匯頂科技一等獎學金;榮獲省優秀畢業生、優秀研究生、院級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曾獲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銀獎(負責人)、「青海省科學技術成果獎」、「優秀研究生獎學金」、中歐「龍計劃」大氣遙感高級培訓班「最佳論文獎」、「李謙獎學金」、「中科宇圖」 獎學金等。帶隊課題組成員開展野外科學試驗10餘次。足跡遍布柴達木盆地、青海湖流域、四川天台山、四川瀘山、雲南昆明、山西沁源等地,為團隊積累了極其寶貴的第一手實測數據。
  • 廣東醫科大學劉建強教授團隊又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劉建強教授課題組一直以來致力於設計和構建多模式和多模態新型藥物載體的研究工作,該研究工作可為多種藥物協同治療、實時可視化和葉酸靶向的診療一體化載體材料提供了新思路,為製備新型金屬-有機骨架藥物載體以及臨床前應用提供了理論和實驗基礎。近年來,該課題組在該領域上取得了相關研究進展,發表了系列研究論文和取得科研課題。  劉建強教授是廣東醫自己培養的優秀青年科研骨幹。
  • 傅利平教授「健康養老」團隊2021年研究生招生計劃
    Institutions in Tianjin」等論文在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舉辦的國際會議上進行學術報告;團隊成員參與「華為雲杯」開放數據應用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團隊研究生廣泛參與國際學術合作和交流,部分研究生前往海外名校進行聯合培養。
  • 十佳創新創業團隊,我院獨佔兩席
    1月15日,華南農業大學年度優秀創業項目評比在創客空間落幕,本次考核以3+2的形式進行,即三分鐘路演與兩分鐘回答問題。此次基地團隊年度考核共有24個隊伍參賽,其中我院「綠農夫團隊」與「自然峰青團隊」不負眾望,斬獲佳績。在基地團隊年度考核路演中,綠農夫團隊以93.17分的總分位列第三,自然峰青團隊以87.83分的總分位列第十,最終榮獲「十佳團隊」的稱號。
  • 「十佳導學團隊」評選結果出爐!你pick哪一個?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甘肅省領軍人才和甘肅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引力導學團隊源於我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段一士先生,是一支奮鬥在科研前線,服務國家戰略——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的研究隊伍。團隊包括2位教授,4位副教授和30位研究生,其中魏少文教授榮獲青年長江學者稱號。團隊發表SCI論文200餘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餘項。
  • 北航入選國家第三批雙創示範基地名單
    學生獲得工信雙創獎學金特等獎9項,累計600多萬,斬獲青少年科技創新領域最高榮譽。 左上:2016年8月,北航學生航模隊獲評「小平科技創新團隊」;右上:2018年8月,化學學院2014級本科生苗偉寧獲評「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左下:2018年6月,北航在2017年度工信創新創業獎學金評選中榮獲
  • 潘曉晴教授團隊/聶越峰教授課題組在氧化物薄膜界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量子材料微結構研究中心潘曉晴教授團隊的聶越峰教授課題組發現在單原子層精度原位監控化學成分變化的新方法,可進一步提高氧化物界面製備的精度
  • 北京林業大學森林經營教師團隊
    趙秀海曾榮獲「國家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培養的研究生獲國家獎學金11人次,並有多名研究生獲國家、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團隊骨幹田呈明教授潛心教學改革探索,在探索林業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榮獲「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號;彭道黎教授面向森林多功能綜合監測的國家需求,注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林業技術進步做出突出貢獻;崔寶凱教授長期深入林區帶領研究生進行森林菌物調查,每年在野外工作不少於150天,堅持學術自由與學術規範相統一,成功入選「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