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軼琳6月4日報導:脖子上總是被衣服摩擦到的那顆痣切還是不切,帶著這樣的糾結,家住新涇社區的李阿姨到家門口的社區衛生中心走了一趟,沒想到醫生給自己那顆痣「拍了張照片」,竟有「意外收穫」,得到了一份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專家給出的診斷建議。
原來,新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醫聯體的成員單位,並且最近還用上了「新式武器」,一款老年皮膚腫瘤人工智慧遠程診療工具。「只要把通過皮膚鏡獲取的患者圖片、症狀描述等上傳到手機上的一款應用程式裡,就能立即得到輔助診斷結果,如果想進一步尋求專家診斷建議,還能通過人工智慧『連線』華山醫院皮膚科,這樣一來社區居民就不用為了皮膚問題來回奔波了。」新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蔡民強醫生有點小興奮。像新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樣的基層醫療機構,在華山醫院皮膚科醫聯體內共有200多家。
隨著上海老齡人口的增加,「老年病」的數量也出現增長,老年皮膚腫瘤就是其中之一。脂溢性角化,俗稱老年斑,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發病率為100%。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徐峰表示,老年斑是一種良性皮膚腫瘤,如果短期內出現變大、發硬、潰爛等,則需要引起警惕,患者應該及時就醫,確診是否受到皮膚惡性腫瘤的侵襲。
有了皮膚問題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跑一趟,對於老年群體而言是最省力的做法。只是,大多全科醫生對於皮膚病尤其是皮膚腫瘤並不熟悉,這是基層醫療機構中普遍存在的現實。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多數皮膚腫瘤病人不會有生命危險,然而,很多皮膚惡性腫瘤早期容易與其他的皮膚疾病相混淆,導致沒有及時被發現,等到確診時已是晚期。」徐峰醫生表示,脂溢性角化病和色素痣、惡性黑素瘤之間的鑑別以及一些特殊部位皮膚腫瘤的診斷等在臨床中漏診誤診率較高,在基層醫療機構診斷難度更大。
「醫聯體內的基層醫療機構,可以把患者轉到華山醫院,但患者還是要往返奔波,現在通過人工智慧遠程診療工具,患者在社區門診甚至在家裡就能得到專業的診斷建議。」新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蔡民強難掩興奮。
記者在蔡醫生的門診中看到,他用手持式皮膚鏡給患者身上的一處「色斑」拍攝照片,然後上傳到手機上一款應用程式(APP)中,程序立即給出了良惡性判斷及輔助診斷的疾病名稱。隨後,他在應用程式的頁面裡繼續輸入患者的主訴、臨床表現等文字信息,按下提交按鈕,十幾分鐘後,頁面上出現了來自華山醫院皮膚科專家給出的診斷建議。
「患者去大醫院的熱門科室,排半天隊,醫生就看兩分鐘,分級診療就是要幫助患者解決這樣的苦惱。」蔡民強醫生直言,選擇去哪裡看病,患者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滿足自己的「信任感」,他們願意去大醫院排隊,就是相信「大品牌、大專家」。如今,在基層門診中運用人工智慧遠程診療工具,患者可以得到基層醫生的診斷,人工智慧給出的輔助診斷結果,如果基層醫生仍舊「吃不準」或者患者還有疑慮,那麼通過系統內的遠程協作模塊,就能得到華山醫院專家團隊的診斷建議,這是現實版的一舉多得。
更讓蔡醫生欣喜的是,由於這款人工智慧工具採用的是「手持式皮膚鏡+手機APP」的組合,因此具有便攜優勢,「現在不僅實現了智慧診療,還實現了移動智慧診療。」對於經常需要為一些居民提供上門服務的蔡醫生來說,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便民措施。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主任徐金華教授指出,人工智慧在皮膚腫瘤的識別方面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如根據疾病的形態、皮膚鏡下模式和顏色識別基底細胞癌,鑑別良性色素痣和惡性黑色素瘤,指導臨床醫生確定活檢部位,對皮損進行跟蹤隨訪等。值得一提的是,皮膚鏡作為一種無創性的檢查手段,能夠用於觀察肉眼難以發現的結構及其變化,從而提高醫生對於皮膚腫瘤的識別。
在新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何方看來,人工智慧遠程診療工具的運用,不僅減少了患者到大醫院看病的往來奔波,對於基層醫生而言更是「授人以漁」之舉。「有了這樣的輔助診斷工具,原本不善於診治皮膚病的全科醫生也能給患者看病了,也能把病看明白了,天長日久,就會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
打造一款醫療人工智慧產品,機器深度學習是基礎,而機器深度學習需要數據支持,中國人群皮膚影像資源庫項目(CSID)為華山醫院皮膚科老年皮膚腫瘤人工智慧遠程診療工具提供大數據支持。隨著CSID項目的推進,皮膚影像的全國性協作網已經建立,目前協作醫院數量已達600家,接收了40萬組高質量圖片數據,其中超過一半為皮膚鏡數據。「對於一款皮膚病人工智慧而言,皮膚鏡數據是更高質量的數據,對提升AI產品的疾病識別能力更具意義。」
眼下,華山醫院皮膚科與新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人工智慧遠程診療工具開展協作的試點工作已經完成,下一步,將在華山醫院皮膚科醫聯體內推廣「新涇經驗」;這款人工智慧遠程診療工具的研發也在繼續,不久即將覆蓋更多病種。
「只有把三甲醫院優勢學科助力基層的模式跑通,才能更好地將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落到實處。我們期待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廣泛、深入的應用,能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更多群眾身邊,真正讓患者少跑腿、更便利。」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