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周末的時候,清理家裡的東西。
看到了大學時用的電腦,插上電試了試,居然能打開。
於是,又忍不住回味了下大學時曾為之心動的好文章。
這些文章大都和成長有關,如何戰勝拖延症、如何學英語、如何調整情緒、與人相處的小技巧……
說實話,無論是現在知乎上點讚過萬的回答、微信裡閱讀十萬的文章,甚至我自己寫的東西。
裡面的很多核心內容,早在很多年前的人人網、開心網、貼吧、博客時代,就已經有無數人寫過,也有無數人看過,分享過,收藏過。
然而,世界還是同樣的世界,人生還是一樣的人生。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什麼也沒有改變。
高二的時候,李陽帶著他的瘋狂英語來到了我們學校。
全校師生被集中起來一起聽李陽和他的團隊講奮鬥經歷,放煽情的音樂,一起感恩父母,一起愧疚於自己「不好好學(英語)」。
全校至少有80%的人當場痛哭流涕,有些人激動得恨不得當場咬破手指寫血書。
這場瘋狂的「售賣」結束後,很多人還長久地沉浸在那種要改變世界、改變命運,要感恩父母、報答師長,要向過去墮落、迷茫的人生徹底決裂的激昂情緒中,課上課下都在瘋狂學英語。
據我觀察,這個「長久的時間」大概持續了一兩天。
最長的大概也就一個月。
全班40多名學生,到學期結束,沒有一個堅持下來。
02 //
和高中我那幫痛哭流涕的同學們一樣。
大學裡,我也曾被那些或雞湯或雞血的文章所打動。
深夜裡,熱血沸騰。
想像著從明天起我就要早起,我要到圖書館上自習,我要開始學英語,我要每天鍛鍊身體。
可悲的是,往往第二天早上就一覺不起。
在大學畢業都好多年以後,當我再回溯那段時光。最後悔的事情大概就是8個字:
想的太多,做得太少。
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想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
小時候,我坐在山上放羊,躺在野草坡上,能望著藍天、遠山想一天。
在現實裡需要付出極大努力,耗費數年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在腦子裡只要動動念頭就好了。
往往深夜裡想到熱淚盈眶,起床沒多久就變得麻木不仁。
我把這種模式稱為「大腦按摩」。
就像按摩身體的某些部位會讓身體很放鬆、很舒服一樣,通過文章、音樂和幻想,刺激到了大腦的某個區域,也能讓腦子感到很舒服,很喜歡,欲罷不能。
多數時候,我們受到了啟發和激勵,在那一刻總能感到力量無窮,就是因為腦子裡的某些區域被「按摩」到了。
但也僅此而已。
這就是我想說的,絕大多數人喜歡看的東西,要麼是立竿見影的「武林秘籍」,要麼就是這種看過之後覺得很受激勵和啟發的「按摩」。
你只想要體驗李尋歡和傅紅雪刀光一閃的爽,卻絕受不了他們十多年裡默默練刀的痛苦和磨練。
其淺層次原因和解決方案,我在另一篇文章裡曾經寫過——年輕的時候做點什麼,才能讓今後受益終身。
但深層次的東西,我一直沒有機會講出來。
為什麼,到底是為什麼,我們看了那麼多激勵人心的好文章,有時候甚至被激勵到感動落淚,最終卻只堅持了那麼幾天?
03 //
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曾經提出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冰山模型」理論。
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就像冰山一樣,我們只能看到他表面上行為——也就是冰山上的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
她的理論原本是用來進行心理治療,透過一個人的行為去查探其內心深處真正的自我。
但在我看來,這個理論還有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解讀角度。
既然造成人外在行為的原因,越往深層次挖掘,越重要、越根本;反過來看,要想真正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僅僅只是影響到淺層次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需要的是深層次的改變。
而我們看過的文章,被激勵被感動,影響到的絕大部分都只是「感受」這個層面,在這個層面裡,我們有了激動、高興、感動等情緒。
但僅僅只是這個層面影響下產生的行動,往往並不持久、也不堅定。
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激動過後,努力一把就完事了。
你要想讓自己的行動更持久,需要的是繼續往深層次去改變:產生動機,形成觀點,發掘意義,直至變成自己的信仰。
這有點像諾蘭的《盜夢空間》,越往下層意識去改變,行動的意志才會越堅定,持續的能量才會越充足。
04 //
我在微信裡寫下過很多關於毛澤東青年時代的文章。
在寫這些文章的時候,我看了很多那個時代的資料。
很多人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受革命的氛圍所感染,懷著一腔熱血,一激動就參加了革命。
毛澤東參加革命時,或許也有過那麼的「一激動」;但他能堅持下來,絕對不是只靠那麼「一激動」。
他是在激動之後,又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分析、研究,反覆地求索後,最終選定了自己要走的路。
那些只有「一激動」的人,很容易就半途而廢;一旦受挫很容易悲觀失望,懷疑「紅旗到底還能打多久」,甚至不聲不響地自己跑掉了。
金一南教授曾經做過一個統計:當年參加中共一大的一共13人,平均年齡27歲,都是青年人。這些人裡面,1人脫黨,1人被開除,3人叛黨,2人投靠了日本人,也就是說一半以上都已半路放棄。
除開犧牲的幾個人,真正堅持到底的不過兩三個人,而毛澤東正是其中之一。
井岡山時期,當有人懷疑「紅旗能還能打多久」的時候,毛澤東果斷站出來予以了堅決的回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靠的不是一腔熱血,而是有理有據的分析。
抗戰時期,有人質疑中國會速亡,還是毛澤東站出來進行了大聲回答。
回答的內容,就是那篇思想驚世駭俗、語言樸實無華的《論持久戰》。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認真看過這篇名氣很大,但讀起來像論文的文章。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之所以那麼振奮人心,不在於他的論調有多積極,他的結論有多光明,而在於——他說的很有道理。
毛澤東,是在對世情國情軍情進行深入分析後,寫下的這篇文章。
他的所有堅持,所有樂觀,所有的革命行動,不是源於淺層次的某種情緒,而是認真思考,邏輯縝密地層層推進後的產物。
據說,蔣介石當年看了這篇文章既氣急敗壞又寢食難安——因為他雖然也很會煽動人心,但這樣深思熟慮的文章他寫不出來。
05 //
能堅持很久的、真正的改變,一定要深深地發自內心。
先有理念,產生動機,再然後激發情緒,於是有了行動。
每一次看完一篇好的文章,學到什麼獨特的「法則」和「技巧」,被什麼經歷所深深打動,都不要只滿足於「大腦按摩」。
你需要的不是一次激勵後的應激行為,而是有意識地去選擇你的行為和反應。
你可以用他們來獲得初始的力量,但你將要面對的卻是艱辛的付出和漫長的歲月。
相信我,你的激動管不了你一個月的行動。
多說幾句。
在我的新書(《所有的奮鬥都是一種不甘平凡》)裡,既有關於方法論的乾貨文章,也有激勵人心的文章。
有一些真實的經歷,我自己每每想起都會熱淚盈眶。
但這些也只是改變我自己的一次契機,一個窗口,一種力量。
真正對我產生根本性影響的,還是在於我在書中所提到的那些法則,那些思路,那些觀點。
書裡一共有49篇文章,壓軸的文章叫《從零開始,搭建屬於自己的思維體系》。
之所以把它放在最後,除了我覺得它擔得起這個分量之外,還因為這篇文章一點也不激勵人心,而是有點晦澀、克制、理性。
如果放在前面,很可能讀者沒看完就放棄這本書了。
但事實卻是,這篇晦澀、讀起來有點費勁的文章裡,才是我成長進步最核心的精華。
在這篇文章裡,我把自己搭建的思維體系,用相對好懂的武俠術語分為了三個層次:
招式 內功 心法
其實也就是對應了這篇文章裡的行為,情緒,觀念。
那篇文章讀起來最費勁,卻最值得多讀幾遍,因為那裡蘊含的才是人生得以改變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