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出生之後,作為寶媽的你,第一件事想的是什麼?是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健康,更聰明?或許這是很多寶媽共同的心願。
因此很多媽媽在孩子剛出生不久後,就在「苦思冥想」寶寶應該吃什麼,到底什麼時候才是營養健康的呢?特別是孩子迎來一定年齡的時候,讓很多家長苦惱,到底該給娃吃什麼,能吃「大人飯嗎」?
其實在是否吃「大人飯」方面,家長還需要仔細斟酌,一方面要考慮寶寶的健康問題,另一方面還要小心掉入「餵錯輔食」的陷阱當中。
孩子2歲之前能吃「大人飯」,傳統與科學方法的碰撞,誰勝一籌?
在傳統觀念當中,老一輩的人都秉持著「粗狂餵養」的理念,認為孩子不能太嬌生慣養,到了2歲左右,就可以和大人吃一樣的飯了。
瑩瑩的媽媽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別的寶寶以「土豆泥」為輔食的時候,姥姥已經讓孩子吃上「大人飯」了。
瑩瑩也勸過媽媽,說她餵養孩子的方式不科學,但母親可聽不進去,在她的觀念中,以前的孩子都是這麼養大的,有什麼不妥呢?
就這樣,在母親的堅持下,孩子一直將「大人飯」吃到了快三歲,有一次帶娃去檢查時,醫生告訴瑩瑩,孩子無論從身高,還是智力發育來說,都不及其他孩子發育得好。
醫生給出的原因是太早給孩子食用「大人飯」了,因為裡面包含很多的高鹽和高糖,對孩子的身體發育不利,所以才會形成現在這個局面。
看到這個結果,我們才發現,在孩子吃輔食這個問題上,最終勝利的還是科學,傳統的餵法真的不值得推薦,那2歲之前的孩子一定不能吃「大人飯」嗎?不一定,得看情況。
孩子兩歲前能吃「大人飯」嗎?世衛組織:想喂,需要符合三個標準
著名兒科醫生曾經給過父母們一個忠告:寶寶在吃輔食階段,有一個忌諱,就是大人在吃東西的時候,也想讓寶寶「嘗嘗」,慢慢地,孩子便適應了這個味道,放棄了科學輔食。
那寶寶想吃「大人飯」,需要符合什麼標準呢?世界衛生組織給出了一個建議:通常而言,寶寶1歲之後,可以開始嘗試「大人飯」,但真的想喂,還需要符合三個標準。
1)寶寶的咀嚼能力,是吃「大人飯」的基礎
很多寶寶在1歲的時候,牙齒還沒有完全長出,這時候如果讓他吃「大人飯」,他又怎能嚼得動呢?
有科學研究表明,等寶寶到了7歲的時候,他們的咀嚼能力也只能實現大人的45%,所以,過早地食用「大人飯」,對孩子並不好。
2)寶寶是否能擁有健壯的「消化能力」
寶寶器官的發育,需要時間的積累,他們的消化系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著增加,對於嬰兒來說,他們的消化能力顯然不如大人。
也正因為如此,寶寶才會有專業的輔食來幫助寶寶成長,如果過早地食用大人飯,很容易傷害嬰兒的消化系統,到時候就得不償失了。
3)口味是否「清新淡雅」,沒有太多「增添劑」
很多家長都希望寶寶能夠更快地適應大人的生活,其實出發點是好的,但問題是「拔苗助長」並不可取,畢竟那些事物中,有一些味道並不太適合孩子食用。
因此,寶寶2歲之前到底能否吃「大人飯」,可以遵照世界衛生組織的3個標準,那有很多家長問了,到底該如何給寶寶做輔食呢?
其實好的媽媽還需要好的幫手,都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對於父母而言,書籍還是育兒的助手。這本《每周輔食吃什麼》就可以成為媽媽的「左膀右臂」,要說這本書有什麼優勢,具體有這些。
書中包含了215道科學輔食,讓寶寶每周吃到不一樣的食物,既安全又健康,還吃得開心。寶媽們不用太過擔心自己不會做,因為裡面有配套視頻,可以輕鬆上手,給孩子一個健康的保障。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兒科醫生兼營養專家,相信他的專業程度能帶給寶媽和孩子們更多的驚喜。
所以,對於寶媽而言,孩子的健康才最重要,不要給他們過早食用「大人飯」,科學的輔食才更加重要。對於輔食,你還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嗎?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