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出分季,亦是「頂級學霸」集中亮相的時候。他們的高分令人豔羨,他們的成功經驗更是備受關注。
細查今年高考狀元們的「高分秘籍」,不難發現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閱讀廣泛。
重慶理科狀元謝欣穎,總分726分。三年前,她還以727.5分斬獲重慶中考狀元。謝欣穎一歲時家裡就有很多幼兒畫報、繪本。謝爸爸說,「小時候她看不懂,我們就給她講,她主要是看圖。慢慢地,她自己看了給我們把故事講出來。」謝欣穎因此愛上了閱讀,也逐漸養成了高效閱讀的能力。
湖南省杜青雲,以718分摘下理科狀元桂冠。在介紹經驗的時候,杜青雲的班主任興奮地說,閱讀是杜青雲最大的興趣愛好,他平時勤於博覽群書,而《史記》《資治通鑑》等史學類書籍更是他的「心頭好」。
江西省楊詩雨,以671分斬獲文科狀元。據悉,楊詩雨的母親是新華書店的職工。在學習之餘,母親常帶她到新華書店看書,楊詩雨很早就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廣泛閱讀不僅讓狀元們收穫語文高分,更造就了他們學霸的眼界與格局。
自2017年一系列語文改革、高考改革政策頒布以來,高考語文難度加大,閱讀理解和作文題量大幅上升。
如果研究一下近幾年的高考語文卷子,就會發現考核正在往課外知識儲備量和閱讀能力方面傾斜。高考語文對閱讀的要求已遠遠超出了平時學校所教授的水平,選文範圍也遠遠超出教材和一般中學生的認知範圍。
比如,今年全國語文I卷就以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的歷史故事為材料出題。
再來看,2018年北京高考卷小作文(10分)
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
(1)在《紅巖》《邊城》《老人與海》中,至少選擇一部作品,用一組排比比喻句書寫你從中獲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寫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2)從《紅樓夢》《吶喊》《平凡的世界》中選擇一個既可悲又可嘆的人物,簡述這個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節。150-200字。
(3)讀了《論語》,在孔子的眾弟子之中,你喜歡顏回,還是曾參,或者其他哪位?請選擇一位,為他寫一段評語。要求:符合人物特徵。150-200字。
試想,如果沒有讀過這些作品,或者對作品印象模糊,如何作答?
教育部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曾說:「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
人們不禁大呼:大語文時代到來了!
其實,不光是語文。
新高考改革對理科題目的閱讀量和理解難度也有所提高。
有人說:以前,如果孩子不愛閱讀,只會影響語文成績;現在,如果孩子不會閱讀,無異於放棄所有學科。
廣泛閱讀不僅能豐富知識貯備,提高中文語感,文史名著更能開闊眼界、豐盈內心,讓孩子心懷遠志、堅韌不拔。
面對狀元的榮耀,高考語文146分的湖北理科狀元唐楚玥處之淡然,她說:「高考只是人生長河中的一瞬間,我們應當做到胸中有丘壑、眼底存山河。」若不是胸懷寬廣、心有高志,如果能說出這樣大氣磅礴的話?
從倒數第一逆襲考入清華的浙江男生趙啟琛,分享了他的逆襲經驗:
「最重要的是一種堅持的信念。無論何時,無論你成績優異抑或『吊車尾』,決不能放鬆懈怠。既不自暴自棄,也不驕傲自滿。從高一到高三,沒有任何時間可以鬆懈浪費。而刻苦努力,從何時起都不算晚。任何一分努力,都有它的價值。」
趙啟琛酷愛科幻,收集了很多大師的作品,自己還曾獲得過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高中組)全國三等獎、華東賽區二等獎。
正如清華心理學系學習實驗室執行主任宋少衛老師對清華106名在校學生深入調研時發現的那樣,真正的學霸們不僅有極強的認知能力,更有過人的「價值決策」:他們面對學習、生活表現的更積極主動、善於管理情緒,面對挑戰更富樂觀精神和強大的心理韌性。
在富裕而和平的年代,孩子們的生活狀態都差不多,缺乏跌宕起伏,沒有太多的波瀾,生活本身難以給予他們更多的磨鍊,那麼閱讀便是讓孩子們強大內心的重要手段。
閱讀的重要性隨著高考改革,特別是語文改革的到來而被推到了新的高點。各大商家都在大聲疾呼「得語文者得天下」,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大語文課程、閱讀訓練營、分級閱讀圖書、必讀書目圖書……
在這種令人焦灼的氛圍下,哪個家長還能若無其事繼續佛系?在閱讀上下功夫「推」娃的家長越來越多。
走得快不一定走得對。根據近兩年我們處理過的關於閱讀問題的諮詢個案,發現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閱讀興趣尚未喚起就被打壓
小學中低年齡階段,本是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引導孩子從圖文閱讀逐漸過渡到純文字閱讀的階段。
但是由於家長過度幹預——評判孩子的閱讀喜好、替孩子選書、給孩子制定閱讀任務、報名閱讀訓練班——孩子的閱讀興趣在標準化、任務化的操作中被一點點消磨。當閱讀成為一種負擔時,就很難讓孩子再去享受它了。
2、泛讀過多,精讀太少,知識與能力難以遷移
有一些孩子平時閱讀量也不少,文學名著、文史經典都有涉獵,但是語文成績一般,作文也不出彩,閱讀並沒有助力學業。深入了解不難發現,這類孩子閱讀求多、求快,只看了熱鬧,缺乏思考和積累,也就是精讀不夠。
2013年北京語文單科狀元孫婧妍在分享經驗時說自己遇到好書會讀2到3遍:
「第一遍略讀以滿足自己的閱讀興趣並了解書的內容與結構,第二遍精讀以摘抄、把握整本書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鋪墊與伏筆,如果還能再讀一遍,我就會抽時間寫一些類似專題研究的心得,比如對整本書思想的一個探討,或者對書中某種表達的質疑。」
精讀實際上是對信息進行「深加工」,一方面可以掃除泛讀中隱藏的理解盲點,提高語義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對信息的再度注意與深度編碼有利於知識進入長時記憶,形成積累,與此同時,判斷、推理等邏輯加工也會被調用,鍛鍊邏輯力。
所以,您的孩子如果抱怨「閱讀無用」,請讓他精讀幾本好書。
3、閱讀與寫作脫節,兩者沒有形成良性循環
還有一些孩子不能將閱讀積累用於寫作之中,作文總是乾巴巴的,或者缺乏思想深度。這是因為在他們的閱讀與寫作之間沒有通過合適的練習建立起良性的互動。我們更習慣於給孩子布置閱讀任務,讓孩子寫讀後感,這實際上是在訓練理解力的基礎上鍛鍊表達力。但是反過來,給孩子布置寫作任務,讓孩子帶著一個要解決的寫作問題去閱讀,這樣的訓練就不多了。
其實,任何一個話題的寫作都可以從閱讀開始。對於人生經歷有限的孩子們來說,從閱讀開始的寫作,更能引發有益思考,更能有話可說。
其實閱讀教育,應該是家校合作完成的事。學校負責專業的閱讀方法指導與能力訓練,而家長做好配合與補充就好。這裡給大家幾點建議。
1、引導孩子了解圖書
現在已不再是一書難求的時代,在信息大爆炸的環境裡,圖書只是我們獲取信息、知識的一種渠道,我們要讓孩子了解在滿足何種認知需求時,讀書才是相對較好的途徑。
隨著出版業的發展與紙張成本的降低,出書也不再是頂級專家、少數文人的專利,因而市面上的圖書必然是良莠不齊的。根據二八原則,所有圖書中值得讀的不過20%,值得當下馬上讀的那就更少了,我們要引導孩子學會選書。
「做正確的事」遠比「正確地做事」重要,「選正確的書」要比「正確地讀書」重要,一個道理。
另外,不同種類的書也有不同的讀法。實用型書籍的讀法不同於文學類書籍,歷史書籍又不同於科學書籍。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如同分科一樣,書籍也分為很多類,在閱讀過程中慢慢摸索不同類書籍的方法,才能提高閱讀效率。
關於如何選書、如何決定泛讀還是精讀、不同種類書的讀法等問題,在美國學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有系統的講解,值得參考。
2、引導孩子明確讀書的目的,根據不同的目的採取不同的策略
孩子普遍課業負擔重,課餘還要上各種興趣班,說實話留給獨自閱讀的時間不多。諮詢中我們也發現,「沒有時間」是孩子們拒絕閱讀最常見的藉口。
那麼,在閱讀興趣和習慣培養起來之後,就要著重引導孩子提高閱讀的效率。除了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讓孩子養成有目的地讀書,是保證閱讀效率的重要前提。
如果是為了完成某個研究任務而進行的閱讀,就要有計劃地精讀,要做完善的筆記,更要安排出大塊的時間。
如果只是為了在學習之餘換換腦子,順便擴展知識面,那麼就要以泛讀為主,更多地採用碎片時間,僅對書中某個特別感興趣的章節、片段做思考、做摘抄即可。
3、用優秀的圖書升級孩子的價值決策
如果要問在閱讀教育中家長最應該教給孩子什麼?我想,不是如何分析文意、拆解結構,也不是如何記讀書筆記、寫閱讀心得,而是通過與孩子溝通閱讀心得,在孩子心中種下諸如好奇、自律、堅毅、樂觀這些優秀品質,升級孩子學習系統的價值決策模塊。
根據清華專家宋少衛老師的研究,決定孩子成長方向的是價值決策,給孩子提供學習動力的也是價值決策,它處於學習系統最核心的位置。
培養良好的價值決策,不是技術操練、單項說教就能解決的,它更需要靈魂之間的碰撞,需要喚起孩子的反思,而閱讀優秀書籍正是一種絕佳的方式。
與孩子談談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成敗的原因;與孩子探討作者觀點哪些可取,哪些可存疑;聆聽孩子對於書中世界的喜好、看法……在不經意之間,引發孩子的思考,種下積極的種子。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希望孩子們都能愛上閱讀,更能智慧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