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將至,雖然大家都在想著能回家好好休息一番,但對於大多數備考的同學來說,這絕對是個「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只不過,假期中的變數實在太多了,即使做足計劃和準備,大家的時間管理依舊會受到極大的挑戰。比如忙著各種習俗儀式聚會,飲食睡眠不規律,即使是有著秩序感很強的生活習慣的人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所以假期來臨,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合理、高效地規劃好自己的複習時間。
很多人假期每天把日程排得滿滿當當的,最後卻連百分之五十的計劃都沒能完成,其實,大家不過是被「偽忙碌」的低效學習蒙蔽了。
「偽忙碌」,意味著一個人的大腦始終沿著慣性運轉,沒有停下來思考的空隙;
意味著在身心的疲憊下,我們傾向於「做到」一件事情,而非「努力將它做好」;
意味著為了儘快完成這些任務,我們傾向於套用過去的思維來解決問題,而未曾想過總結和改進的方法。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多,才能避免這種「偽忙碌」的低效學習呢?
首先,我們需要分清事情的輕重主次,找出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點內容。
很多人複習時都會有點強迫症,不管懂不懂,也不管難易程度,反正全部內容從頭到尾都刷一遍就對了。我以前也是,但這樣一來容易出現一個弊端——沒有重點。浪費時間不說,那些基礎薄弱的章節和難題依舊沒有解決。
所以大家可以嘗試先過一遍科目框架,這裡可以藉助思維導圖的幫助,分清內容的輕重主次,把簡單易懂的內容標記出來,然後先著重攻克難點。假期時間本來就不多,想要複習時更進一步,這樣做絕對能事半功倍。
安排複習科目前要考慮到個人精力與內容的複雜程度。
雖然假期大家幾乎都是晚睡晚起,但早上和晚上一般是精神比較集中的時間段,可以安排一到兩個小時的複習時間,攻克複雜科目。
時間一旦精簡,無形中就會產生一定的緊迫感,但又不至於產生學習壓力,反而能提醒自己更專注。
利用好碎片化時間,每個不起眼的時刻都潛力無限。
把零星的時間利用起來,比如說在外出的公車上背點基礎概念,強化理解和記憶,或是關注一下預測信息,做一套模擬試題或者真題適應考試狀態。
前段時間看過一個哈佛學霸的每日作息視頻,因為學科很多,他的時間都分得比較細碎,各科作業幾乎都是在上課前半小時的間隙裡完成的。這樣不但效率高,切換不同的學科思維也有助於提高個人精神邏輯的清晰度。
在合理安排之後,如果前一天的複習量沒有完成,次日最好加班完成,千萬不要再順延。
想必大家都知道,到最後越積越多反而容易自暴自棄,尤其是春節假期各種各樣的聚會活動,拖延的理由也就更充分了。
其實對於某些拖延症末期的人來說,最困難的不是保持學習進度,而是打開書本和練習冊那一刻。
所以不妨每次複習完之後抽出五分鐘時間,給下次複習開個頭,寫一下章節大綱或是準備好要用的資料,這樣可以減少準備時的麻煩,也能給自己增加一點按時複習的動力。
假期空閒雖多,但也要「且行且珍惜」啊!我們不能創造更多時間,但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在有限的時間裡取得更大的成效!
最後,小鹿在這提醒一下,已經提前進入假期的小夥伴,可以充分利用節前時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