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對外界一些事物產生恐懼,兒童心理學家賽爾瑪.弗雷伯格曾經說過:沒有任何養育方法可以讓孩子完全體驗不到焦慮,人類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傷害和危險。所以,家長必須明白:害怕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恐懼是人類任何發展階段都無法全部避免的。作為家長如何處理孩子對事物恐懼的問題尤為重要。
在不同年齡階段,恐懼心理會有不一樣的發展趨勢。家長為減小恐懼對孩子的傷害,最重要的一點是家長樹立好榜樣,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孩子,讓他們對世界事物有正確的認知,有足夠的安全感抵禦恐懼。
在孩子童年期,以下是幾種是常見的恐懼的類型。
有些孩子怕黑暗、怕放鞭炮、怕蟲子、怕巨大的響聲、怕雷鳴閃電。當孩子因為這些說:「我害怕」時,許多家長只會說:「別害怕,有媽媽陪著」。其實,這種回答並不能克服對事物的恐懼,當下次遇到同樣害怕的事件時,孩子一樣會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會助長恐懼的情緒。
所以當孩子說感到恐懼的時候,家長首先應該找出害怕的根源,與孩子商量如何克服事物對他的恐懼,循序漸進引導孩子,與孩子共同面對,千萬不要只跟孩子說:「這沒什麼好怕的,就一點點小事而已」。
當孩子不聽話時,家長習慣用恐嚇來制止調皮搗蛋的孩子。例如,許多家長曾經說過「你再不吃飯就讓大灰狼把你叼走,你再不寫作業就把你賣掉」等等。這些看似無心的話語,卻讓孩子產生焦慮,今後在許多場合下特別容易產生焦慮和不安的情緒。
所以在孩子不聽話時,不應該要挾威逼,在孩子失敗時,不應該一味的去指責孩子。家長應該儘量避免這種恐懼心理的產生,讓孩子聽話懂事,並不是靠恐嚇能夠解決的,學會用激勵政策讓孩子主動去嘗試事物並勇於面對挫折,跟孩子強調,失敗是成功之母,勇敢面對失敗和挫折才是正確的做法。這樣才能不斷增強他們的自信,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性格,
當孩子看電影或者電視劇時,裡面有許多恐怖的橋段和場面,會讓孩子產生現實恐怖畫面的聯想。而當現實生活中出現類似的場景時,孩子會害怕甚至逃避出現在這種場合,比如有的孩子不敢打開衣櫃,怕藏著壞人。有位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說過,在孩子4~8歲時,是缺乏主觀的認知,對事物的認知是混亂的,對於事物間的因果關係,孩子會進行毫無邏輯的聯想。所以,為克服這種恐懼心理,家長應該正面引導孩子,消除這種恐懼的心理。
為儘量克服這些恐懼,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讓孩子成長過程中,能夠有良好的身心發展,別讓孩子因為這一恐懼心理而阻礙今後的發展。以下幾點父母應該特別注意:
1、父母應該多帶陪伴孩子出去接觸事物,創造體驗感,體驗成功的喜悅,建立孩子的膽量和自信心。
2、對孩子不應該限制太多,讓他們勇於去嘗試,有些父母為保護孩子安全,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頭來讓孩子養成膽小的性格。
3、不把壞情緒傳遞給孩子,特別是當他們失敗時,沒有能力時,多鼓勵孩子,增強他們堅韌的性格,創造溫馨的家庭環境,建立足夠的安全感。
總之,當孩子產生恐懼心理時,家長應該冷靜思考,認真對待孩子的心理狀況,尋找正確的方法去克服這一障礙,讓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才能不斷增長他們的自信和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