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爸爸是一種病,卡夫卡的成長悲劇不應重演!

2020-12-11 粒粒西遊記

作者:粒粒

卡夫卡,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弗蘭茲卡夫卡,他是世界文學大師,現代派文學的鼻祖,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他的作品經久不衰,深受世界各地讀者的喜愛; 而且他的寫作風格影響了如王小波, 村上春樹等知名作家,在他們的文學創作中,都可以嗅到一點卡夫卡式的氣息。

田村卡夫卡,村上春樹的小說,《 海邊的卡夫卡》 中的主人公,一個15 歲的少年。 離家出走, 立志要成長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少年。 他經歷了迷茫、孤單、恐懼和內心的苦苦掙扎, 最後也成功地走上了一條充滿光明的人生之路。

從一定意義上說,他們都是成功的; 而他們的人生卻都有著相同的痛苦糾結。 村上春樹使用卡夫卡的名字作為他筆下男主人公的名字,也許也是因為作家卡夫卡曾經有一封著名的信,寫給他的父親,《致父親的信》,在這封信裡,卡夫卡詳盡剖析了他的心靈成長之路,這條路荊棘密布,為他的人生帶來了困惑與痛苦,恐懼與不安,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卡夫卡與父親的惡劣關係。

作家卡夫卡這樣描述自己的父親, 「 惟獨作為父親,你對我來說太強大了,特別是因為我的弟弟們幼年夭折,妹妹們都比我小很多,這樣,我就不得不獨自承受你的頭一番重擊,而我又太弱,實在承受不了。 」

可見,童年的卡夫卡眼中充滿了對父親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對他的一生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影響,他敏感,多慮,悲觀,而又不自信。

於是,村上春樹把自己筆下的少年卡夫卡與自己父親的關係描寫的更加令讀者感到抑鬱。他沒有得到足夠的母愛,父親冷酷無情地詛咒他,心中懷著尋求母愛的美好嚮往,他是一個有著「 戀母情結」 的問題少年。 如同希臘神話中的的俄狄浦斯,他潛意識中想要弒父娶母。並在夢境中借他人之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結束了令他痛不欲生的這種關係。

父與子的關係,更容易產生一種敵對。尤其當父親是一個通過自己的雙手,打拼出事業的「 硬漢」,他吃了許多苦,歷經艱難,心中鮮有對於生活的柔情。對於兒子,他又寄予著一種別樣的期待,希望他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如果這種期待裡缺乏充滿父愛的溫暖溝通,父親又在不自覺中把自己的成績在兒子面前誇耀的話,很容易給兒子造成羞辱和蔑視的感覺,因此嚴重影響男孩的心理健康。

心理學家提倡孩子年幼時,要儘量弱化性別。對於女孩來說,不要有刻板性的理念灌輸,讓她特別學做家務; 同樣對於男孩,也不能忽視他的心理需求,作為幼小的男孩子來說,他也需要親吻,擁抱,傾聽與溫柔的愛。而傳統教育上,往往會忽視了男孩的這些愛的訴求,過於生硬地把他像男子漢的方向推進,結果事與願違,使男孩成長為極為不自信的卡夫卡。

作家卡夫卡一生活在父親威嚴的陰影裡,懼怕著父親,同時到死都渴望得到父親的柔情的愛。在《致父親的信》 中,他這樣說,「你的臉上也會綻出一種特別美麗、十分罕見的微笑,一種沉靜、滿意、讚許的微笑,你向誰這樣一微笑,他就會深感幸福。我不記得你曾明確地對孩提時的我這樣微笑過,不過多半有過,你當時怎麼會吝嗇向我微笑呢,因為我那裡在你心裡還是無辜的,還是你的厚望。」

而這封信最終也沒有被父親讀到,他的生命卻在年僅四十歲終結了,一生都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

他曾經訂婚,也遇到了心儀的結婚對象,不止一個,卻又因父親的負面影響而取消了婚約,他只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足夠的力量承擔起家庭的責任。況且,他的成長過程中充滿了對於父親的恐懼,所以一直想逃離倍受壓抑的家庭。這樣一來,他無法相信家庭會營造幸福與愛的氛圍。

不能否認,這兩個卡夫卡都取得了成績。真實的卡夫卡的文學成績斐然,而小說中的卡夫卡真的成長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少年。

只是梳理他們的人生成長與成功軌跡,這些成績又帶給人們難以抑制的鬱悶,因為除了壓抑,你無法體會到一種幸福感。

這裡的母親們,一個逃離生活,一個向生活屈服讓步,都沒有扮演出或許也無力扮演與暴力父親抗衡的角色,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卡夫卡的成長悲劇。

「父親的形象一旦受到質疑,整個世界就會受到很大震動。」。

作家卡夫卡的世界就是這樣被父親無情地震動了,父親粗暴,冷酷,蔑視,諷刺著少年時期的卡夫卡,而與此同時,卡夫卡驚慌失措地看著這個世界,獨自開創著一條適合自己的出路。成績不能否定,但尋找幸福的失敗也是顯然易見的。

正如人們要求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愛需要溫柔與堅定;那麼我們也同時應該要求一個父親,樹立榜樣,培養堅定,用鼓勵代替羞辱,用引導代替諷刺,用肯定代替嘲笑。

作為父親,如果你是一個巨人,就把你的肩膀借給孩子,這是成長的高度,也是用充滿愛的教育所建築的肩膀,孩子有了這個肩膀,可以看到更遠、更廣闊、更美好的世界。

END

相關焦點

  • 卡夫卡《變形記》:一個科層制下底層人物的悲劇人生
    一、科層制及其弊端科層制,又稱官僚制,最初指政府機構內部的文官制度,後來由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擴展了其內涵,它既是一種組織制度,也是一種管理方式。韋伯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逐步由原始與粗放走向理性與效率的過程。
  • 這樣的悲劇,別再重演
    因為大人的疏忽,一個幼小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了,因為大人的不負責任,讓本不該發生的悲劇發生了。 看到宿遷遊泳館溺亡事件,我久久不能平靜,作為一個七歲孩子的母親,我真的可以深刻體會到這位母親的悲痛與絕望。 上一刻還活蹦亂跳的孩子,下一刻卻成了一具冷冰冰的屍體,上一刻還嬌憨地叫著「媽媽,媽媽!」,下一刻卻成為這個世上的絕響。
  • 卡夫卡的父子悲劇(下)
    卡夫卡在《致父親》一文中反覆指責父親:小到吃飯、挨罵等細節;大到工作、戀愛等挫折。卡夫卡承認自己這一生是失敗了,但卡夫卡把自己的一切失敗都歸罪於自己的父親。同樣,卡夫卡有這樣一個粗暴的父親固然是卡夫卡的不幸,但卡夫卡因此成為了一個卓越的人性分析專家,布拉格少了一個幸福的少年,世界卻多了一個藝術大師,這似乎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好事。
  • 敬畏自然,珍愛生命,悲劇不再重演
    女大學生離去了,留下萬分悲痛的父母,看到女孩父母的呼籲——呼籲所有的家長們,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好好珍惜他、愛護她、保護她,讓這種類似的悲劇不再重演。是的,為人父母者,看到這種悲劇反覆重演,我們是否要反思,我們當代的大學生為何安全意識這麼淡薄,我們的大學安全教育是否高度重視,父母在對子女安全教育是否缺乏,這位女大學生去西藏青海旅遊之前是否有知會老師和父母,這些我們不得而知?
  •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海邊的卡夫卡,是青春一瞬,生活隱喻
    今天,小編要推薦的是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一書,海邊的卡夫卡,是青春一瞬,生活隱喻。下面,讓小編來簡略地介紹下《海邊地卡夫卡》地大概內容:《小說由奇數章和偶數章兩個故事交替展開,平行推進,這有點像《1Q84》奇數章講天吾,偶數章講青豆,但是兩個故事是平行卻又相交的。奇數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少年,故事以卡夫卡15歲生日前夜獨自離家出走開始,他獨自坐上了開往四國的巴士。
  • 11歲孩子被倒吊起來打,希望這樣的教育悲劇不要再重演
    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重演。 一天,鄰居來到小男孩樂樂家,跟樂樂爸爸說:「昨天你們家樂樂跟我小孩一起玩遊戲機,現在不見了,是不是你們家樂樂偷了?」 樂樂今年11歲了,媽媽去世得早,都是爺爺奶奶帶大,有點調皮。爸爸一聽,出去就把樂樂給抓了回來,二話不說,回家就開始就打:「你拿人家遊戲機沒有?」
  • 孩子安全事故頻發,讓悲劇不再重演,你我攜手並進!
    很多的時候孩子出事了,一個家庭就毀了,父母整日以淚洗面的事例不在少數。貪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不到15歲的孩子,各種調皮搗蛋,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也往往是發生意外最多的年齡。作為孩子監護人的父母,務必要負起責任,雖然說不能時時刻刻看著孩子,但是絕大多數沒有保障安全的情況下,最好不要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範圍。
  • 打手心、罰跪,四川一小學生被老師體罰後身亡,望悲劇不再重演
    孩子全身淤血發黑,說了一句:「爸爸,我起不來了。」 無論是作為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建議在孩子犯錯時,可以先平復情緒,然後耐心地去了解事情原委,傾聽孩子的想法,平等地進行溝通,再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成長進步。
  •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卡夫卡這個名字一聽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見照片——這麼苦命。從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這麼苦命,和中國的賈島一樣。——木心」關於卡夫卡,木心先生如是說。有評論家將卡夫卡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足見卡夫卡的文學地位。然而從小體弱多病的卡夫卡卻英年早逝,享年41歲,留下了《城堡》、《變形記》、《審判》等顛覆性作品,引發世人激烈的爭論。
  •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遊戲得才華橫溢
    說《挪威的森林》在玩孤獨,並玩得如此華麗,《海邊的卡夫卡》則在遊戲人生,並遊戲得才華橫溢。轉自搜狐  日本文學裡,多半有「情色」成分摻雜,「情色」的登臺又力追唯美。它拒絕脫衣舞娘般赤條條袒露,著意於營造一種如霧嵐四起般迷惘朦朧的氛圍,逗引得慾念探身出來,卻不知不覺滑入人生目的追求的明晃晃大道。然而,很少有《海邊的卡夫卡》如此膽量,竟然將慾念對象先後設置成母親與姐姐。從世俗眼光看,犯了「亂倫」的天條。轉自搜狐  15歲的田村卡夫卡(捷克語卡夫卡意為「烏鴉」)懷著憎惡父親的念頭,隻身逃離東京,在一陌生邊遠小城高松的私人圖書館棲身。
  • 《海邊的卡夫卡》:十五歲少年在追尋自我救贖之路上的離奇故事
    《海邊的卡夫卡》還是延續了村上春樹一貫虛構故事的行文風格,用荒誕奇幻的文筆,把這個故事講得讓人感覺既荒誕同時又具有某些現實意義。一個離家出走的少年少年卡夫卡是為了逃離孤獨才離家出走的,對於卡夫卡來說,冷漠的父親是他成長中的最大阻礙。
  • 卡夫卡《變形記》:變成蟲子也許是一種幸運
    我在波哥大一間陰森的學生公寓裡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後,我再沒有這麼激動過。——馬爾克斯很多人知道卡夫卡這個名字是從《變形記》開始。關於《變形記》,人們對「標準」式評並不陌生,諸如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底層小人物命運等等。
  • 重視心理疾病  莫讓悲劇重演——談毛洪濤自殺事件對我們的警示
    我的感覺很像是一種病態。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對自己要求過於完美,工作要求過高,造成壓力過大,是導致心理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職位並非越高越好,不堪重負對人是一種難言的痛苦。一個人理想的工作狀態是遊刃有餘勝任愉快,壓力過大會把人的心理大壩擊垮。他在信中說的這些問題,都是在他的職責範圍內應該由他解決的問題,而且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解決不了說明自己力不從心。
  • 卡夫卡《城堡》中荒誕意識的價值
    城堡內部的混亂和特有的導向式操作在卡夫卡的特意營造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不合理和扭曲的關係,矛盾和不符合邏輯事情的發展都成為一種可能性,這是現實的悲哀和人性的異化.運用象徵主義的筆調進行藝術創作,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從權力的象徵、荒誕世界、作者寫照、專家拯救、覓津探路等五個方面,對《城堡》的象徵意義進行初步的探索。
  • 卡夫卡小說主題的探討
    由此可見荒誕是卡夫卡作品中無法繞過的主題。荒誕作為卡夫卡的內在精神,無不在其作品中透露出來。卡夫卡在美學上追求超現實主義,不關注於社會的表象,而是剝離現實用最直觀的視角去直擊人類的本質,捉摸超感覺的情緒和內在現實,在作品上以整體荒誕和細節的真實的完美結合,來表現一個黑色幽默的悲劇性荒誕主題,用人類有限的原始機體性能與思想時空的無限性相悖來透露著最深層次的悲哀。
  • 別說拖延症是現代病,連雨果、達文西、卡夫卡、海明威都怕Deadline!
    愛拖延的人們常常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原計劃中的事情無限推遲……拖延症被認為是一種現代病。而過去的人們真的就那樣嚴格自律嗎?其實,拖延症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古希臘。▽赫西俄德勸誡拖延症弟弟大約在公元前700年,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在長詩《工作與時日》寫道:「今天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後天。
  • 3 個月寶寶睡眠中猝死......注意這幾點睡眠安全,別讓悲劇重演
    02事實上,嬰兒趴睡一直是 AAP(美國兒科學會)非常不建議的睡姿。在 1 歲之前,都不建議趴著睡覺。在中國香港,每 10000 名嬰兒中就有 1~3 名死於 SIDS,近幾年時常有這樣的悲劇發生:2012 年 3 月,南京的一位年輕爸爸帶著孩子睡覺,卻不慎將孩子捂死。
  • 熱愛養生,為小女孩寫信,你所不知道的卡夫卡的另一面
    卡夫卡與這個世界有著分歧,而這個世界對卡夫卡也存在著誤解。在《尋找卡夫卡》一書中,以卡夫卡成長經歷為主線,貫穿了他的家庭環境、時代背景、成長曆程,在大量精美圖片的陪同下,走進卡夫卡的世界,更好地理解他,找到他。
  • 卡夫卡的輕逸,卡夫卡的「失誤」
    卡夫卡小說結尾的困惑,也是作家的困惑。《煤桶騎士》的結尾,也是卡夫卡的困惑。往何處去,找不到答案。 哥倫比亞的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中國的作家餘華,還有一些著名作家,在邂逅了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茅塞頓開:小說還能這樣寫? 卡夫卡提供了小說的一種可能。卡爾維諾用一個詞來概括:輕逸。
  • 解讀卡夫卡文學|卡夫卡筆下的「門」都有什麼含義?
    1、完全緊閉的門——內心封鎖卡夫卡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多次表達了他對於完全關閉精神領地的渴求,他希望過著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狀態,但是人總是與社會產生著聯繫,想要完全脫離是社會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在卡夫卡藝術作品中,這種對於完全關閉個人內心領地的訴求是多次出現的,而且由於對於個人領地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