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瘋傳「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大概說這句話的人本身就是一個重度拖延症患者。愛拖延的人們常常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原計劃中的事情無限推遲……
拖延症被認為是一種現代病。而過去的人們真的就那樣嚴格自律嗎?其實,拖延症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古希臘。
▽
赫西俄德
勸誡拖延症弟弟
大約在公元前700年,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在長詩《工作與時日》寫道:「今天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後天。懶漢不能充實谷實,拖沓的人也是如此。勤勞就工作順當,做事拖沓總是擺脫不了失敗。」其實,此詩是赫西俄德寫給弟弟的勸諭詩——他的弟弟靠不公正的訴訟得到父親留給兄弟倆的大部分財產,好吃懶做敗壞乾淨後又回頭找哥哥救助。
▽
喬叟(1343-1400)
提醒他人不要拖延總是簡單的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喬叟曾寫道:「今天可以完成的事情就去完成它,不要拖到第二天了。」喬叟自己卻拖延了……他原本打算在這本故事集中收錄100多個故事,但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只有24個故事被完成了。
▽
達文西(1452-1519)
不想畫了就開始塗鴉
比起許多高產量畫家而言,達文西的畫作不多,只有不到二十幅作品被真正完成。並且,他單獨花了16年去畫《蒙娜麗莎》。在他應該專注做畫時,達文西常常在筆記本上塗鴉。這種拖延從形式上看與我們普通人無異,可他的那些塗鴉手稿卻是各種偉大發明的設計圖紙,比如直升機、機器人等……
▽
明代畫家文嘉(1501-1583)
用一首《今日歌》
勸勉當時的拖延症患者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
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
塞繆爾·詹森(1709-1784)
「我真的該動筆了……」
1756年,塞繆爾·詹森向一位出版商提議出版一份新編莎士比亞劇作合集。那位名叫Jacob Tonson的出版商同意了,卻整整等了七年才拿到塞繆爾的書稿。當時,塞繆爾確實立刻著手此事,不過卻又用幾篇逗趣的文章推遲了這個項目。其實,之前在塞繆爾自己出版的The Rambler一書中,他就坦言了自己的拖延傾向:
「我冥想了好一陣子卻沒有作出任何決定,我越來越優柔寡斷,遲遲不願意著手已經確定下來的事情。然後,我被催稿了,那時我才想起來自己應該在今天就交上一篇文章。哎,我現在還在猶豫而且有些疲憊,不過真的該動筆了……」
▽
雨果(1802-1885)
打敗拖延症就要脫個精光
為了讓自己不去找女人,好好待在屋子裡寫完《巴黎聖母院》,雨果可謂對自己施以「極刑」。他將自己扒得一絲不掛,並吩咐僕人將他的所有衣服都從房間裡撤走,這樣他便束手無策只能待在室內了。
▽
卡夫卡(1883-1924)
時間都用來討好未婚妻了
當夜深人靜時,卡夫卡便會開始動筆寫作。不過,那些本應創作的夜晚常常被卡夫卡用來寫情書——他給未婚妻Felice Bauer寫了超過500封情書,而開了頭的三部小說卻沒有完成多少。
▽
海明威(1899-1961)
不讓別人找到自己
每天早上,海明威都會嚴格地遵循自己的寫作計劃。不過,他有一個軟肋——來拜訪他的人太多了,而他無法抗拒那些有意思的交流與對談。這樣一來,寫作計劃便常常被擱淺。持續幾年後,海明威決定杜絕這樣的誘惑。他開始躲到自己的船上,將它停泊在「某個港灣的背風處」,如此這般,訪客們就很難找到他了。
▽
戴維·福斯特·華萊士(1962-2008)
咬咬手指,看看電視
1997年,華萊士對脫口秀主持人查理·羅斯說道:「如果過去的經歷都是真的,我可能每天只會花一個小時寫作,餘下的八小時裡,我都將咬著自己的手指,煩惱自己遲遲不願動筆。」除了咬手指這個小嗜好,華萊士還非常愛看電視。他可以坐在電視機前連看好幾個小時,並相信這會對寫作有所幫助。
▽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1939- )
都怪網絡……
相比於很多作家而言,瑪格麗特在Twitter上很活躍,她也很樂於通過電子渠道發表自己的作品。不過,為了不讓自己在網絡上消耗太多時間,瑪格麗特定下了嚴格標準:每天只能上10分鐘Twitter,並將自己的兩臺電腦分開放置在辦公室兩側的桌子上,然後只有一臺電腦是可以聯網的。
-
來源:mentalfloss
編輯:咬咬
Lens 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