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前的兩個月,總是「虎媽貓爸」們最忙碌的時候。在杭州、寧波等地,不少民辦小學、中學甚至需要搖號排隊入學,競爭比例高達1∶8,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們進入教育資源更優質的民辦學校可謂是「操碎了心」。
相比之下,紹興的「虎媽貓爸」們卻大多很淡定,「真搞不懂他們在搶什麼,民辦教育就那麼好嗎?紹興前兩年不是也辦過,後來還不是拼不過公辦的。」
然而,記者在深入調查後發現,這種「想當然」正在不知不覺中悄然改變。
現象:能考上一中的孩子想讀「紹外」
經過一個月的招生,紹興蕺山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紹外」)的「交大合作班」已經基本滿額,入選的20多名學生是從全市各地報名的80多名學生中選拔上來的,錄取率超過1∶4。「在這些學生中,有30%以上的學生都是平時學習成績很好的,考上紹興一中或稽山中學是沒有問題的。」學校招生處老師王婷婷說。
元培中學初三學生小濤年段排名在100名左右,在「紹外」的選拔考試中他以總成績95.5分位列第一。「我不是為了躲避國內的考試才來『紹外』的,我很想去英國倫敦念書,希望從高中階段開始就接受國際化的教育。」他說。
雖然一學期4.4萬元的學費並不低,但前來報名的家長卻對「紹外」這所剛誕生的民辦學校寄予厚望。「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在公辦教育體制中念書的,民辦學校不像公辦學校那樣受嚴格課時影響,課程設置更豐富,育人理念也可適當超前,我的小孩蠻有個性和想法的,挺合適。」一位從上虞趕來陪孩子參加選拔考試的家長說。
公派的校長、公派的名師、軍事化的教官團隊、中西合璧的育人理念、由劍橋大學提供的課程教材、由上海交大保駕護航的留學之路,目的就是把學生送入全球或全美前100位的一流大學……「紹外」高配置的「全副武裝」,很難不讓人眼前一亮。
「我們不是投石問路,而是志在必行。」許吉安,這位原紹興縣魯迅中學校長以公派形式來到「紹外」,作為市直首個民辦中學的「掌門人」,他充滿信心。
樣本:民辦教育的「諸暨現象」
說起紹興民辦教育,就不得不說「諸暨現象」。諸暨的民辦教育經過20餘年的發展已是風生水起、遍地開花。
截至2014年底,該市擁有民辦全日制中小學6所,民辦學前教育機構81家,民辦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86家,在校生總數超過3.5萬人,約佔該市全部學生總數的19%。該市還計劃到2015年底,全日制民辦教育機構在校生人數達到全市在校生人數的25%以上;到2017年,全日制民辦教育機構在校生人數達到全市在校生人數的40%以上。
今年,恰逢海亮教育集團成立20周年,作為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民辦教育品牌,企業又花大手筆重金打造了海亮教育園,建成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一站式教育聚集區。佔地1280畝、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投資超過25億元、中國工程院院士親自參與審定方案……這一民辦教育園區的工程建設標準為目前國內中小學校最高。
「高大上」的不僅僅是硬體設施,更體現在軟實力上。海亮教育集團面向全球招募拔尖人才,來自美國的資深校長Rocio Fisher女士已經到崗。國家科學課程標準研製項目負責人、中國教育學會小學科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南京師範大學研究中心負責人郝京華教授已開始著手為海亮教育園內的學生量身設計一套全新的課程體系。
「我們現在是中國最大民辦教育集團之一,下轄6所學校,擁有中外師生20000餘名,實現了省一級幼兒園、省示範小學、省示範中學、省重點高中的全學段覆蓋。」海亮教育集團總校長辛穎說,「我們的目標就是把海亮教育辦成百年名校,成為民辦教育的樣板。」
潮流:姓「民」姓「公」逐漸平等
「無論是北上廣,還是杭州,甚至諸暨,凡是民辦教育辦得特別好的地方,都是政府特別支持的地方。」「紹外」的創始人之一、我市資深教育工作者楊先生說。
從諸暨20餘年來的民辦教育發展史來看,在發展民辦教育過程中,諸暨市委、市政府和教育局等部門,始終堅持「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一視同仁」的工作理念,且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資源傾斜。當地三大民辦教育集團,諸暨市就公派編制內教師近300人;僅每年民辦學校水、電、氣等價格性收費優惠就達數千萬元。
記者採訪了當地多家民辦教育機構的負責人,他們對該市和相關部門的總體評價是「只要在法定政策內,很多方面我們比公辦學校更得利,而且隨著改革推進,這方面的紅利還在不斷釋放」。今年起,該市又從優化民辦學校師資隊伍角度出發,積極探索試行民辦學校自聘人員參加事業保險等制度。
去年起,這樣的政策新風吹到了市區。我市出臺了《關於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意見》,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投入教育事業,深化民辦教育綜合改革,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意見》明確了民辦非營利性學校享受與公辦學校同等稅收政策和水、電、排汙等公用事業經費支出優惠政策;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民辦教育專項經費,主要用於資助民辦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內涵建設、基本建設和實驗實訓基地建設以及業績獎勵;還允許公辦教師身份的教師在公、民辦學校間雙向流動。
「這一政策的出臺,標誌著在紹興,民辦和公辦教育有了同等的政治法律地位,這是我們期盼了多年的夙願。」為「紹外」成立足足奔走了四年之久的楊先生對一系列利好拍手稱快。
展望:社會擔心仍待破除
從2005年「魯外」和「南洋」的折戟,到如今「紹外」的又一次興起,市區民辦教育走過了十年的漫長沉寂;而諸暨海亮從成立之初的備受質疑到如今的名聲在外,更是經歷了二十年的漫漫修煉和鳳凰涅槃。成立一所民辦學校並不難,要倒下,很容易,要站住腳以及站穩腳,靠的是苦練紮實的內功,靠的是外部東風的借力,也靠的是這座城市賦予它的關注、期待和信賴。
「紹外」校長許吉安告訴記者,他們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社會認可度,因為紹興市區沒有成功的先例,部分家長還帶著「有色眼鏡」來看民辦教育,甚至認為民辦教育等同於私人企業。
「怕辦不好,怕學校倒掉,人跑掉,那麼我的孩子怎麼辦?」採訪中,不少小學生家長和初中生家長也表達了類似的擔心。
「就是基於家長這樣的擔心,我們市教育局不僅給紹外公派了校長,還首批公派了10位名師,他們都是公辦學校的學科教研組長和學科帶頭人。」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這樣的師資配備無疑給這所尚在襁褓中的民辦學校注入一劑強心劑。
「其實現在大家還存在一種誤區,認為民辦教育是公辦教育的補充,其實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資深教育工作人士認為,民辦教育比公辦教育在體制機制上有更大的靈活性,其產生的「鯰魚效應」,有利於打破「千校一面」的局面,改善人才培養的大生態,影響甚至倒逼公辦學校創新,推進教育的改革進程。
採訪中,不少有識之士認為,民辦教育無疑是在眾多學子為攀上公辦學校的「獨木橋」披荊斬棘之時,為有需要的學生打開了另外一扇門。對他們而言,這扇門外,會有著另一片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