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另一條路:體制外學校

2020-12-27 資深分析娃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這是一個公正的社會,但不是公平,有的人天生就站在肩膀上登高遠望。

高考也是,並不是所有學生都需要經歷高考,今天探討高考的另一條路-體制外學校。

體制外(外籍人士子女學校):未來不準備參加國內的中考、高考,目標是去國外讀高中或大學。

雙軌制(公立高中國際部):兼顧國內課程和國際課程。比如平和雙語,既學國內課程,也學香港朗文採用美國 教材外教授課。小升初70%擇校進入體制內重點中學, 剩下30%體制外。

雙語學校:以母語(漢語)和第二語言(一般為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學校,通過教學和環境,經過若干階段的訓練,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語的表達水平。

一、新政下體制外學校的影響

1)外籍人士子女學校影響不大。

2)義務教育階段民辦雙語學校同樣需要搖號升學。

3)外籍子女在選擇入讀民辦雙語學校或普通民辦時也同樣需要經過搖號。對於部分外籍子女佔比較高的民辦,有可能單設外籍子女招生計劃,單獨進行搖號錄取。

國際學校三大分類對比

二、國際學校:上海典型升學路徑

由於政策因素,外籍人士子女與中國學生在國際學校升學方面有著截然不同的路徑。其中,外籍子女多選擇專門的外籍人士子女學校,該類學校不對中國學生開放。而中國學生則可在義務教育階段自由選擇接受中國教育體系還是純國際課程。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何時切換至國際課程體系或雙軌制,都很難再走回頭路參加高考,海外升學成為唯一選擇。目前還是建議學生在小學及初中階段選擇國內課程打好基礎,可以選擇公立學校的國際部或者是雙語學校,這樣同時也可以享受到出國留學的便利(升學率)。

三、學校數量及就讀人數持續提升

四、國際學校的四大課程體系分類

目前世界主流的教育課程分為Level, AP, IB,BC四種。一般而言各家國際學校都會向學生提供1-2種國際課程體系以供選擇。 每種課程類型都對應著不同的升學目的地,不同課程之間存在著不小的轉換成本。因此選擇以國際學校作為留學跳板的家庭, 尤其是高中生家庭,應根據授課類型慎重選擇學校,以免影響留學打算。

主流國際課程對比

五、上海優質國際學校清單

上海市各區體制外學校部分清單
部分國際學校錄取結果
部分國際學校授課類型

相關焦點

  • 體制內轉軌體制外學校,這些事你必須知道!
    對於許多選擇走體制外教育這條路的學生和家長而言,最擔心的莫不如雞飛蛋打,既不能走中高考的傳統道路,在國際學校中又不能學有所成,甚至最終連申請的餘地都無比狹小。體制內的很多學生會有這種期待:開放式的學習模式可以讓自身能力全面發展。在國內普通中學的課堂,大多是「聽講」模式,尤其是衝擊考試期間,都是埋頭苦學,題海行舟的狀態。
  • 乾貨匯總 | 想上體制外學校?盤點滬16區偏體制外的小學!
    隨著國際教育的低齡化,越來越多的家長都開始考慮從小就讀偏體制外的小學。今天,小編邀請了一位論壇大神@陶奕希,為大家盤點一下關於偏體制外的上海小學。這些學校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目前從小就走體制外課程的學校,第二類是學校中的某些班型是偏體制外的融合班,第三類是一貫制學校,其高中是有國際課程的。
  • 從體制內轉到體制外學校,應該準備什麼?
    而面對體制內激烈的升學競爭,近年來很多家長把目光紛紛投向了體制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國際教育。如果想讓孩子從體制內的學校轉向體制外學校,家長需要如何準備?又該注意什麼呢?國際/國外小學→國際/國外初中→國際/國外高中→國外大學用等級劃分,學生只要達到一定區間即可,不存在「1分差千人」的情況。
  • 留學退熱、公民同招後:體制外這條路還靠譜嗎?
    因為想像「固化」了,你就會擔心,孩子未來只有一條路可走:進了「菜小」,只能接著讀「菜中」;書讀得不好,或是家裡有礦,才會選擇國際學校;讀A-Level只能去英國,為了英美雙申,必須選IB... 但你知道嗎?不同選擇的結果,也許並沒有那麼單一。
  • 臺灣教育創新探底:體制內與體制外學校一起「野蠻生長」
    臺灣自1987年開始社會轉型,民間的教育逐漸生長,在體制外出現的「另類學校」,既是對標準化的體制內教育的質疑,也是一種逃離和自救。制度該為學習者調整」的非學校型態不再被視為體制外。這個重新定義,走了至少二十多年。常有臺灣老師問大陸同行:什麼是「小升初」?即使在相似的傳統教育模式中,兩岸教育面貌也大不相同。
  • 體制外學校之間轉學也有「坑」?國際學校學生和家長要注意這幾點!
    體制內公立學校轉國際學校的情況這幾年很常見
  • 體制外學校之間轉學也有「坑」?國際學校學生和家長要注意這幾點
    體制內公立學校轉國際學校的情況這幾年很常見,不過現在從體制外學校轉到另一所體制外學校的學生也不少。除了父母在工作地點上的調動、搬家等外部原因,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並不適合國際學校,可能只是不適合這所學校,也可能就是不適合走國際化教育這條路。
  • 體制內or體制外,擇校究竟該怎麼選?
    最簡單的對比,小時候我們只用考慮如何做好這道題,但為人父母后我們面臨的卻是幫助孩子走好一生的路。所以有些知識點,我們更應該提前了解與考量。比如,體制內外學校的選擇。升學路徑差異體制內國際/國外小學國際/國外初中國際/國外高中國外大學體制外小學初中中考/自招/名額分配高中高考/自招國內大學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選擇體制外學校,就仿佛踏上了一條單行道
  • 真實故事 | 孩子在「體制內」和「體制外」學校讀書,到底會有什麼區別?
    所以我很早就和老公達成共識,不讓孩子參加中國高考,肯定去美國讀本科。但是我們都覺得中國的基礎教育是好的,而且也希望孩子能打下紮實的中文基礎有文化認同,本來是希望孩子在公立學校完成初中教育或者至少是小學,再轉到體制外的。所以我們買了學區房,讓孩子進了一個很著名的公立小學。但是首先是孩子對公立學校老師的嚴厲有些恐懼。
  • 體制內是深井,體制外是江湖
    分析了這麼多體制內外的利弊,想必你應該開始明白,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選擇,或者,你是否應該從體制內跳出來,或者從體制外考入體制內?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保留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裡面提到一個觀點,我至今認同:在體制內的人,永遠不要以為自己的生活穩定,就可以浪費時間的天天打遊戲、上班等下班、下班等工資,這樣的生活只會讓人在晚年的時候後悔。
  • 素質教育只是體制外學校的「專利」?
    不高考的高中生暑期生活多姿多彩,要高考的學生卻埋在教輔書裡  這個暑假,武漢楓葉國際學校高二學生王詩博沒有回在雲南昆明的家,而是和6名同學待在學校專心做自己的暑假作業——一部名為「Oh Reno」的泥塑動畫片。
  • 高考和出國並非「水火不容」兩條路
    而我在認識今天的主人公Peter Mao後,也更堅定地認為:體制內學生,是可以同時走高考和出國兩條路的。Peter來自體制內「神仙學校」杭州外國語學校(簡稱杭外),是去年從該校本部拿下藤校錄取的三名學生之一,而今年在拿到哈佛大學錄取的7位國內學生中,就有1名來自杭外。
  • 體制外的人真的了解體制內嗎?丨體制內生存實錄(下)
    ,就像體制外覺得體制內都很輕鬆,體制內覺得體制外都能賺大錢一樣,信息不對稱造成雙方都是在用片面的了解去看待對方。畢業後體制外工作四年,因為有了娃,轉而備考體制內,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體制內工作三年,壓力不小於之前的工作,畢竟考試學科還是要看成績的,每天工作時間可能會多於上班時間,有時候心力交瘁。職業危機感:嗓子已廢,每年體檢都極其擔憂自己的壽命😄 建議:如果想走仕途這條路,建議考公務員,多努力,多付出。女孩子的話,老師還是不錯的選擇的。
  • 上海16區體制外學校學費匯總!養一個孩子要燒多少錢?看完扎心了…
    這位專家的觀點概括而言就是:已經在體制外國際化教育賽道上的家庭,從雙語幼兒園到高中的學生,請堅定腳步走下去,體制外的優勢還是顯而易見的,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抓牢校內課程GPA,第二標化,第三活動。注意排序。如果是孩子年齡尚小、遊移不定的猶豫派,可以從體制內開始,根據轉軌意願高低,決定轉軌時間節點。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高中再轉。那麼,是不是要走體制外?
  • 2020年高中生報考定向培養士官學校「落榜」,還有3條路可走
    對於想當兵的高中生來說,最好的兩條入伍途徑分別是考軍校和考定向培養士官學校,這兩條途徑無論實現哪一條,都能實現留部隊長期發展。如果考軍校畢業之後是軍官,下連隊就是排長職務,中尉軍銜。考定向培養士官學校,畢業後下部隊是士官,下士軍銜。
  • 到底是選擇國內體制學校還是國際學校?
    今天,ACE老師帶大家認真分析一下國內體制學校和國際學校之間的選擇問題以及就讀問題。一、選擇的大方向:國內教育體制還是國際教育體制?要講清楚k12階段選擇國內體制學校還是國際學校,首先要明確的是未來的教育體制選擇,尤其是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教育體制選擇。
  • 《沒有圍牆的學校:體制外的天空》圍牆之外,是教育的境界
    一、全人學校現名為《苗慄縣私立全人實驗高級中學》的全人學校是第一所給青少年的體制外學校,位於苗慄縣卓蘭鎮的山上,創立於1996年。該校秉承「完整的人」的教育,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其教育教學方式給孜孜不倦求索的教師以極大的啟發。
  • 高考後留學泰國吧,另一條名校路
    2020年高考終於落下帷幕,同學們努力奮鬥十幾年的成果將最終體現在高考成績上,但是高考並不是人生選擇路上的終點,很多同學不是在分數上輸給了別人,而是在院校選擇上敗北。  放眼在國內,適合你的院校非常局限;放眼海外,你可以憑藉高考成績申請比國內大學更好的海外大學。高考結束,去國外留學的小夥伴越來越多,選擇一個好的國家和好的學校非常的重要。  歐美學費太貴了?
  • 中考倒計時丨距離中考不足一個月,體制內or體制外到底如何選?
    這個時間點,大部分學生和家長都已經明確了今後的求學路徑和規劃,走體制內參加高考或是走國際化教育出國留學都不失為有了明確的奮鬥目標。當然還有一部分家長,對孩子的學業沒有規劃,對走體制內還是國際化之路心裡沒譜,把國際高中當成一種「中考失利」後的退路。這個階段,是他們內心最為糾結和矛盾的時間段。他們一方面對體制內教育頗有微詞,另一方面又對國際學校存在各種疑慮;他們心疼孩子太辛苦,卻又害怕進一步選擇。
  • 那些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教育都想要的家庭,最後怎麼樣了?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四位花友 「親歷不同教育體制」 的故事,有國外、國內的對比,有國內體制內、體制外的對比,還有東西方的對比 ...哪種體制好?沒有標準答案。就像花友@Ying.R 說的:體制內外,皆有利弊 ... 學校教育的理念和內容是否和家庭的需求契合度比較高是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