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12月21日電(記者王民)「現如今沙家門傳人枝繁葉茂,我相信先師一定會理解和支持我!」河北東光縣沙家門武術掌門、第九代傳承人楊志剛站在大運河畔的先師像前說。 沙家門武術是明末清初發源於東光縣的一個稀有拳種,分為套路、器械、養生功三大類,包括八趟拳、十二趟彈腿、粘手、截打、六合槍、沙家嶽刀、春秋大刀、沙家六合大槍以及環陽功、童子八手、純陽養生功、五指梅養生功等門派「絕活」。 7年前,楊志剛還在為沙家門武術「藝不輕傳」的門規而糾結。據楊志剛考證,沙家門先師參與反清復明失敗後出家,隱姓埋名傳授武藝,並且沙家門武術以實戰為主,若傳授給無德之人,恐怕給社會帶來危害。「師傅有規矩,沙家門武術都是口口相傳,輕易不外傳,早些年前,我們都是關著門練功,在我之前武術是代代單傳。」楊志剛說。 「藝不輕傳、藝不外露、藝不撂地,『寧幫十吊錢,不把藝來傳』」——這些數百年不變的門規,曾讓沙家門武術尷尬不已。2008年第八屆滄州國際武術節開幕式上,滄州53個武術門派悉數登場,唯有沙家門只見豎著牌子,不見真人亮相,人們誤以為這一門派已經失傳。 楊志剛當時心裡很明白:「只怪沙家門傳藝過於保守,人丁稀少。」老祖宗留下的遺訓不能壞,可是時代在變,若仍嚴守「藝不輕傳」的老理兒,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沙家門武術將面臨消失的窘境。就在那一年,楊志剛幾番掙扎後決定,自費建武館,義務授徒。 楊志剛自籌數十萬元,創立英雄武館,親自任館長和教練,還與東光縣兩個社區聯合成立社區武術隊。破了門規,自然引來一些同門長輩的非議。在傳授武術過程中,楊志剛並沒有完全拋棄「藝不輕傳」的古訓,同時更加注重武德培養,讓學生懂禮儀、知孝義,做一個正直善良、懂得感恩的人。 7年來,楊志剛教過的弟子多達上千人,既有本地青少年兒童,也有慕名而來的海外知名武術搏擊家。每逢節假日,他都會帶領弟子到大運河畔的沙家門先師廟前訓練,學生們多次在武術大賽中獲獎。自2012年至2016年,沙家門武術先後被列入縣、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志剛成為代表性傳承人。 今年已經48歲的楊志剛8歲開始習武,受教於沙家門傳人呂桂桐,又師從武術名家齊景春等幾位師叔,勤學苦練數十載,將沙家門武術傳承至今。雖說義務教授海內外大量徒弟壞了沙家門傳承幾百年的門規,卻使這一門派發揚光大。 楊志剛告訴記者,他謀劃將沙家門武術帶進校園,讓孩子們強身健體;將沙家門武術帶進警營,讓民警在面對犯罪分子時多一份自信與技擊;將沙家門養生功帶進公園,讓中老年人在健身的同時多一分養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