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很多家長朋友的反應:最讓他們頭疼的時段就是0~3歲,12~16歲,因為這個時間段是孩子的叛逆期。一說到孩子的叛逆,很多家長都會把它與不當行為聯繫起來,總會想盡辦法去糾正它,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去要求他們。可結果卻是:孩子的叛逆行為並沒有減少,有時反而會變本加厲。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一起來走進孩子的世界!
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我小時候是家裡的孩子王,姑姑們家的孩子每到周末都會聚在一起玩,我負責帶他們玩。有一次我帶小姑家的姑娘玩,那時候她才1歲多,在學著走路。當時我在臥室看動畫片,她就自己學著走路,走遠了或者超出我控制的範圍,我就一把將她抱回來,妹妹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繼續掙脫向前走,卻再次被我抱回來……最後,我失去了耐心,直接將她抱在地上,將她的雙腳綁住,妹妹感覺被控制,傷心地大哭起來……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只是單純覺得妹妹應該安安靜靜地待在我身邊, 至少是在可以保護的範圍內,而不是完全不管不顧地到處亂走,這樣不僅我累,妹妹也很危險。於是,我不斷地阻止妹妹,直到最後失去耐心,綁住妹妹的腳,既是發洩憤怒,也是希望妹妹從中會老實一些。
妹妹覺得即委屈又困惑,她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妹妹剛學會走路,走路對她來說是一件非常好奇的事情,她發現自己不用藉助別人就可以走路了,於是好奇地走向這個全新的世界,享受走路帶來的成就感。當我一次一次地把她抱回原地後,她認為自己的成就感被控制,因此就會大哭大鬧。
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盧老師告訴我們:孩子出現的所謂不當行為,很多時候只是因為缺乏知識、技能的不熟練,年齡與行動不協調,或是情緒失控而產生的行為而已。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多了解孩子各個年齡段的特點和發展規律,知道孩子的某些不當行為只是他們的一些適齡行為,並不是故意要跟你對著幹。
當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四處亂走時,請耐心一些,在可以保護的範圍內給予孩子最大的自由,讓他勇敢地去探索。
孩子的行為就像一座冰山,我們所能看到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而孩子行為背後是什麼樣的感覺,他們追尋的是怎樣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卻是隱藏在海面下更大的部分,是我們看不到的。zhe'ngi
我們對自己以及孩子的行為了解得越多,與孩子溝通就會越有效。一個良好的開端,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的第一把鑰匙。積極的關注,當你的心跟孩子在一起時,你不僅用眼神或肢體動作跟他交流,還能站在他的角度傾聽他的心聲,看見他的需求,讓孩子感到他的重要。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歸屬感與價值感,是無比重要的事。
所以,家庭教育是根,想讓孩子枝繁葉茂,就必須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給他充足的養分。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願你在育兒道路上如順水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