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臺灣青年廈門創立螃蟹博物館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圖為「神奇的盔甲武士」螃蟹博物館 李思源 攝

中新網廈門5月28日電 (黃詠綢)「這是世界上最大型的螃蟹,完全伸展能達到兩三米;這是長眼看守蟹,最大的特點是有細長的眼柄,眼柄還可以上下移動;這是可以攀巖的蟹……」螃蟹博物館館長柳政鴻向參觀者介紹著館中各式各樣的螃蟹。

28日,「神奇的盔甲武士」螃蟹博物館在廈門曾厝垵文創中心開館。據介紹,此次螃蟹館展出了來自世界各地超過300種、上千隻的螃蟹標本。

圖為館長柳政鴻正在講解館內收藏的螃蟹標本 李思源 攝

館長柳政鴻是來自臺灣澎湖的「90後」,從小就對於海洋非常熟悉。在父輩的感染下,也開始收集、製作螃蟹標本。他告訴記者,製作螃蟹標本十分需要耐心,從打開螃蟹的背甲關節、清除蟹體內的蟹肉和內臟、浸泡、晾乾再還原其形態,至少需要3個月到半年的時間,對於大型的蟹類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

圖為「神奇的盔甲武士」螃蟹博物館的螃蟹標本 李思源 攝

「其實更困難的是找到、收集它們。」柳政鴻介紹道,除了臺灣、澎湖本地豐富的蟹種,館內還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螃蟹標本。比較特別的有館內收藏的角眼沙蟹,被稱為「螃蟹中的飛毛腿」,在沙灘上最快每秒可跑1.8公尺,按比例換算相當於人類時速60公裡。「這些標本來自於家族幾代人近二三十年的收藏,目前所展示的只是收藏的一部分,未來,將陸續帶更多種類與大家見面。」

除了將螃蟹標本從澎湖運來展出,柳政鴻還將集合臺灣的青年文創人才,著力開發以螃蟹為主題的文創產品。柳政鴻坦言,選擇落地廈門曾厝垵,不僅因為這裡豐富的旅遊資源,而且這裡具有豐厚的海洋文化氣息,與螃蟹博物館的氣質十分契合,另外,這裡的環境也對創業青年十分友好。

圖為「神奇的盔甲武士」螃蟹博物館的螃蟹標本 李思源 攝

「我們也希望借著這裡,讓更多人看到這些『神奇的盔甲武士』,去了解、保護海洋的多樣性。」柳政鴻說。(完)

相關焦點

  • 上千「盔甲武士」定居廈門 澎湖臺胞在曾厝垵開螃蟹博物館
    博物館給每種螃蟹都配了說明。 螃蟹博物館內擁有上千件標本。 公雞饅頭蟹 千餘件不同類型的標本從臺灣澎湖漂洋過海,成為廈門的「奇妙一角」。日前,一家名為「神奇的盔甲武士」的螃蟹博物館在曾厝垵文創中心開館,共展出300多種、1000餘件甲殼類生物標本。
  • 在廈門創業「有點甜」!臺灣90後女孩在廈開創甜品品牌
    臺海網9月18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16日,臺灣青年潘怡君剛參加了2020年海派文創IP設計大賽的決賽。這名90後的臺灣女孩在廈門創業近兩年,開創了一份「甜蜜事業」,有了自己的甜品品牌。中秋佳節臨近,月餅禮盒的訂單接踵而來,接單、打包、發貨,這些事她都親力親為。在她看來,在廈門創業的確「有點甜」,這裡的人友好和善,對臺青創業的扶持政策也很給力。
  • 臺灣「90後」眼裡的海峽論壇
    原標題:臺灣「90後」眼裡的海峽論壇  「我覺得年輕人不要先入為主給海峽論壇抹上什麼色彩,應該實地走走,眼見為實。」臺灣「90後」男孩溫佳學說。   在臺灣飛碟聯播網工作的溫佳學,因為海峽論壇第一次來到大陸。
  • 廈門敞開胸懷擁抱臺灣青年 越來越多臺青愛上廈門
    (通訊員 陳邵珣 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詹文)一邊是愈加熟悉大陸的臺生不斷留在廈門就業創業;一邊是對岸臺青不斷掀起「西進潮」,來廈揚帆圓夢,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一代跨過海峽,循著父輩祖輩的腳步而來,循著無限美好未來而來。廈門敞開胸懷擁抱一撥撥前來的臺灣青年,從場所、資金、住房、社會保障等各方面全力支持他們在廈就業創業,讓他們「家在廈門、拼在廈門、樂在廈門」。
  • 臺青故事|屏東「90後」帥哥,廈門跨行創業樂在其中~
    從臺灣上市公司實習生到連鎖加盟店老闆,「90後」屏東男生張維剛用了不到
  • 臺灣青年學子西安參觀于右任書法博物館談感受
    臺灣青年學子西安參觀于右任書法博物館談感受 2015-08-10 20:30:15」的27名臺灣師生來到西安于右任書法藝術博物館參觀,並暢談陝西7日之行的感受。
  • 臺灣青年和廈門新娘:確認過眼神,遇上對的人
    臺灣青年張志傳和廈門姑娘林惠歷上個月登記結婚。這位來大陸工作、創業的臺灣青年,拿出喜餅,熟稔地泡起閩南功夫茶,林惠歷則靜靜地坐在丈夫一旁,不時為茶壺添水,招呼記者「飲茶」。   1977年,張志傳在臺灣高雄出生。30歲那年,有感於兩岸民間交流越來越順暢,對平淡生活感到倦怠的他決定換一種全新活法——到大陸闖一闖。   兜兜轉轉多年,基於語言、氣候、朋友圈等原因,2014年張志傳決定在廈門定居。
  • 90後、00後青年藝術家在此「夥聚」!小美術館有「大」動作
    策展人沈楚楚、李政鍾、湯一祺攜手蒼秋石、東醒、蔣祺、顧汀汀、李兆祺、孫慕潔、施皓敏、博聞、螃蟹等61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齊聚小美術館,展示其近期所創作的插畫作品。&nbsp>■彭茉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左)、沈家羽 《迷路公園》(右)《夥聚插畫藝術展》參展藝術家以90後及00後的青年藝術家群體為主,策展人沈楚楚將90後及00後的青年插畫藝術家創作特點總結為「象形圖示」、「光色視覺」、「故事敘事」、「多元融合「及「夥聚群聚
  • 臺灣青年看大陸:廈門有臺北路 臺灣也有南京路
    新華網福州11月15日電(劉豐)「我們發現廈門有條臺北路,在臺灣,也有很多道路以大陸的地名來命名,像南京路等。」在14日下午舉行的「兩岸交流30年」臺灣高校社團幹部體驗營結營儀式上,臺灣青年李天賜分享了在福建幾天的感受。  今年是兩岸開啟交流交往30周年。
  • 2017「銀鷹臺灣青年廈門銀行實習計劃」正式啟動
    中國臺灣網7月6日訊 上午,2017年「銀鷹臺灣青年廈門銀行實習計劃」開學儀式在廈門銀行總行舉行,來自輔仁大學、東海大學、金門大學等臺灣多所高校的79名學生和4名帶隊老師參加。廈門銀行領導為臺灣青年學生授予實習牌,並現場與學生籤署了實習協議書,標誌著「銀鷹」臺灣青年廈門銀行實習正式開始。
  • 臺灣大學生來廈門旅遊企業見習
    首批22名臺灣高校青年學生前來廈門市旅遊企業見習。 楊伏山 攝中新網廈門7月2日電 (記者 楊伏山)22名臺灣大學生2日抵達廈門,開始他們在廈門市旅遊企業的暑期見習。當天,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2018年「華夏文明·薪火相傳」臺灣青年學生來廈門見習活動在廈門靈玲國際馬戲城拉開帷幕。首批臺灣大學生出席了廈門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和集美區政府舉行的歡迎儀式。臺灣青年學子受到廈門靈玲國際馬戲城演藝人員的歡迎。
  • 2017銀鷹廈門銀行實習結業 臺灣青年完成大陸職場初體驗
    2日,登陸廈門銀行實習的臺灣輔仁大學金融系學生林立翔,用PPT與一同完成大陸職場初體驗的臺灣多所高校青年學子相互交流實習見聞時,投射在屏幕上的這段充滿詩意的感性文字,引起了在座臺灣師生共鳴和掌聲。  當天,來自輔仁大學、東海大學、金門大學等臺灣多所高校的79名青年學生,在廈門銀行順利完成為期30天的實習、正式結業之後,在該行總部舉行2017銀鷹臺灣青年廈門銀行實習結業儀式,相互交流登陸實習一個月來的見聞和收穫。臺灣實習生學南音。
  • 臺灣博物館奇妙之旅 另類博物館值得陸客一遊
    臺灣有各類博物館500多家,除了知名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臺灣博物館等外,還有不少諸如臺灣鹽博物館的另類博物館。隨著越來越多的大陸遊客湧入寶島,這些「古怪」的博物館越發吸引他們的眼球。  鹽、雞精、香腸都有博物館  位於臺南七股的臺灣鹽博物館,是島內最大的產業博物館,鹽堆狀的造型格外有特色,遠遠望去如同白色金字塔矗立在鹽田裡。
  • 三位臺灣青年的戰「疫」感悟
    從「70後」到「90後」,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在閩各行各業臺灣青年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獨特的戰「疫」故事。他們說,疫情的影響是暫時的,大陸市場前景值得期待。  「70後」陳岱明:香草的新契機  每年3月舉行「植樹贈苗」活動,是臺資廈門美格農藝有限公司10多年來的傳統。
  • 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在廈門分享科技教育訣竅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 記者 王東城)「不要用科學來講科學,而要讓科學教育變得有趣味。」昨天上午,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和廈門的老師分享了自己科技教育的訣竅。
  • 「90後」臺灣青年以「生命會館」倡導厚養禮葬
    【解說】開展臨終關懷、拍「生命回憶錄」、做遺體美容、遠程代祭掃……在江蘇無錫,「90」後臺灣青年潘柏銓以「生命會館」提供定製化殯葬服務,使逝者「走」得更有尊嚴。近日,潘柏銓向中新社記者講述了他的故事。  【同期】臺灣青年 潘柏銓  我們家父輩最早的時候是(做)藝術品投資。
  • 臺灣大學生:兩岸青年交流應向縱深發展
    」的部分兩岸青年參訪林語堂紀念館後合影。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7月24日,參加「情系青春——兩岸青年八閩行」的部分兩岸青年參訪漳州市博物館。連日來,她在大陸同學陪伴下遊覽了莆田湄洲媽祖祖廟、欣賞泉州南音、參訪廈門鼓浪嶼等地。  徐于晴告訴記者,兩岸青年接觸的信息有差異,交流非常有必要。「通過面對面溝通可以了解彼此不同的思維或想法,激蕩出火花。」  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系學生郭晴以前主要通過網絡及地理、歷史課了解大陸。到閩臺緣博物館參訪時,她發現閩南文化、習俗和臺灣很相似,「有一家親的感覺」。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策計劃2017」招募青年策展人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策計劃2017」活動海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青策計劃」致力於發掘華人青年策展力量,自2014年創立以來「青策計劃」已連續舉辦3屆,助力20餘位青年策展人實現了9場展覽。回顧過往三年「青策計劃」的發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表示,「青策計劃」經歷了多維度的拓展,展覽空間從美術館的「白盒子」延伸至了城市空間;PSA對青年策展人的扶持力度從本土輻射到海外藝術機構和國際雙年展的舞臺;不斷國際化和多元化的評委團隊帶來更開放和年輕的文化態度。
  • 首批臺灣青年入住廈門公租房 每平米租金最低不足12元
    央廣網北京3月30日消息(記者馬寧)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為切實推進中央「31條惠臺措施」,廈門市最近展開了首批臺灣青年申請市級公租房工作,就在昨天首批15名臺灣青年拿到了公租房的鑰匙。3月29日上午,臺灣青年李明芳和其他14名臺灣青年一起,拿到了廈門市公共租賃房的鑰匙,公租房優惠的價格令她十分意外。「我在島內的思明區住的是一個大的單間,大概是1200左右,現在聽說只要300元,在費用上省很多。」
  • 臺灣青年在廈門鄉村「築夢」演繹「鄉愁」故事
    新華社廈門12月5日電(記者董建國)來自臺灣的李佩珍,已在廈門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駐村」了7個年頭。最令她欣慰的是,在幫助院前社逐漸成為美麗鄉村的同時,她也和村民一起,守護著鄉愁。李佩珍是一名規劃師,在臺灣已有10多年參與鄉村建設和社區營造的經驗。2014年,她隨團隊來到青礁村院前社,參與社區規劃、建設工作。院前社是青礁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常住人口700多人,村民常年以種菜為業。李佩珍依然記得第一次到這裡時的印象:大雨傾盆的夏天,荒煙蔓草的古厝已年久失修,唯一一條通往村裡的小路泥濘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