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學子西安參觀于右任書法博物館談感受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臺灣青年學子西安參觀于右任書法博物館談感受

2015-08-10 20:30:1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西安8月10日電 (記者 張遠)10日下午,參加「臺灣青年華夏文明之旅」的27名臺灣師生來到西安于右任書法藝術博物館參觀,並暢談陝西7日之行的感受。

  此次由中華海外聯誼會、陝西省海外聯誼會、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共同主辦的「臺灣青年華夏文明之旅」,意在讓臺灣學生了解華夏歷史、感受中華文化。

  在于右任書法藝術博物館內,27名臺灣師生濟濟一堂,暢談陝西7日之行的切身感受,從大陸的發展速度、空氣的好壞到當地的美食、綠化甚至是公共衛生間,話題五花八門。

  8月4日至10日,青年學生們陸續前往大雁塔、黃帝陵、秦兵馬俑等諸多歷史古蹟,還參觀了延安革命舊址楊家嶺、棗園以及延安革命紀念館等地,並品嘗陝西小吃。

  就讀於臺灣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熊敏告訴中新社記者,這是她首次來到大陸,西安的文物保護讓她感觸頗深。「這裡的文物保護、城市建設都非常好,之前對大陸帶有主觀想像,現在有了很大改觀。」熊敏說。

  來自臺灣政治大學的餘慶俊表示,自己來過很多次大陸,去陝北則是第一次。「之前以為陝北是黃土高原,黃沙漫天,連一棵樹都沒有,沒想到卻是滿眼綠色、綠化得這麼好。」餘慶俊坦言,此次陝西7日之行讓同學們拓寬了視野、看到了大陸的飛速發展。

  談到于右任時,不少臺灣青年學生則表示並不十分了解。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理事長羅海雲告訴記者,在那個「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的特殊年代,于右任終究沒能回到他的故鄉陝西。雖然在臺灣中年、老年一輩之中是「大名鼎鼎」,但隨著時間推移,現在臺灣「90後」對于右任卻是「耳熟不能詳」了。

  此外,談到陝北之行時,羅海雲表示之前都一直非常期待。「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所以去了延安很有意義。」羅海雲說,希望同學們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到那一段歷史。(完)

相關焦點

  • 于右任盛年碑派書法首次在臺北展出
    「雲鶴飛鴻——于右任盛年碑派書法」8日起在臺北展出。  「靜坐使人無俗氣,虛堂畫日轉溫風」,「持身有高節,力行無遠途」等30餘件古樸而內含雄強之勢的于右任早期碑帖書法亮相展覽。  據主辦方何創時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介紹,于右任早期的魏碑書法,一方面因年代較早,存留不易;另一方面由於戰亂遺失,因此對大眾來說較為陌生。
  • 大寫西安-全國書法篆刻名家邀請展在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開幕
    翰墨抒懷,大寫西安。12月28日,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成立30周年慶祝活動「大寫西安-全國書法篆刻名家作品邀請展」在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隆重開幕。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的創立,一直備受文博界、書法界、藝術界的廣泛關注,30年來堅守初心,弘揚傳統,注重海內外書法界的交流,傾力書法藝術的普及推廣,吸引了大批觀眾,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 于右任書法
    他的書法藝術,一般認為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以魏碑為基礎,寫出具有強烈個性的行楷書時期;二是創立標準草書的時期。  于右任對魏碑下過很深的功夫。清代中葉以來,學魏碑而能出己意者,還是寥寥。他滿帶「碑味」的行草書,可以說是風格獨具了。尤其是行書,中宮緊促,而結構多變。在一種看上去十分隨便不經意的把握之中,獲得一種奇絕的、從容大氣的效果。
  • 于右任及其標準草書(名家談 )
    我們欣賞于右任先生字字標準、筆筆皆活的書法藝術作品時,透過琳琅滿目的形式美的種種表象,會感到於先生一顆激蕩的愛國赤子之心,會與他的心線一起波動起伏,會被他書法藝術韻律所陶醉,會被他博大豪放的激情所感染。」 ——鍾明善(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陝西省于右任書法學會名譽主席,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 于右任書法究竟好在哪?
    于右任從光緒十六年(1890)開始,學書於私塾,因科舉尚未廢除,趙董書風遺緒尚在,故在私塾先生的指導下師法趙孟頫,以工整秀潤的帖學書法為主。于右任學書極勤奮,手不釋筆,打下了深厚的帖學書法基礎。這其實是一個較常規的學書途徑,大凡碑派書家其早年的啟蒙範本往往都是帖派一路,幾乎很少有人從北碑入手學習書法的。碑派書法大家阮元、康有為、包世臣莫不如是。
  • 于右任書法選粹
    于右任早年是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和復旦大學、私立南通大學校董等。  于右任的書法,便是在北魏楷書中融入了行書和隸書的筆意,可謂融碑帖於一爐,形成他獨特的書作。
  • 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等恢復開放 民眾有序參觀
    【來源:中新網】【解說】3月25日,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博物館對外恢復開放。記者當日在陝西歷史博物館門口看到,已有不少民眾排起了長隊,依次通過掃碼、測溫、消毒等步驟,進入展館遊覽。遊客需全程佩戴口罩,排隊和參觀的時候保持1.5米以上的距離。往日熙熙攘攘的展館,此時有些空曠。工作人員稱,此次陝西歷史博物館恢復開放後,採取線上線下預約參觀,每日限額為2000人次,預約分為不同的時間段。
  • 西安旅遊,來到碑林博物館,書法愛好者的天堂!
    旅遊來到西安碑林,良多感觸,散記如下,留作日後紀念,也歡迎書法愛好者們一起欣賞觀摩。有個別圖片和標題可能張冠李戴,因為記不得了,供參考吧。正在展出的唐朝詩人墓誌展寫在前面: 西安碑林裡絕大部分字都很小,顏真卿勤禮碑、家廟碑算是大的,字徑也不過五六公分的樣子
  • 于右任de對聯
    《滄海一粟---古今書畫拾穗》P93,(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8年。2.《藝海集珍---近現代中國書畫作品集第九輯》第187頁,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3.《于右任---書聯集錦》P118,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5年。于右任楷書五言 對聯 紙本
  • 西安三日遊攻略,帶你深度了解十三朝古都
    回民街作為西安特色小吃最集中的街區,是中外遊客來西安的必打卡地之一,街道兩旁的叫賣聲一家壓著一家,人們比肩接踵地擁擠在這條煙燻火燎的街上,但總有種在商業街中走馬觀花的感受,若是想體驗最地道的西安味道,那麼回坊裡背街小巷的一些"蒼蠅館"才是最佳的選擇,那裡也常常是西安本地人扎堆的地方。
  • 于右任:在書法中「為萬世開太平」
    于右任(1879-1964)書法成就的取得首先源於天賦學養。其自少時即飽讀四書五經,熟諳文史,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洗禮。曾以第一名成績考入縣學,成為秀才。與吳宓、張季鸞並稱為「關學」餘脈。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參加歲試,以第一名成績補廩膳生,被陝西提督學政葉爾愷譽為「西北奇才」,可見其傳統文化積澱之深。其於詩文學養之厚,時人亦重之。
  • 臺灣學子傾聽古都西安的「心跳聲」
    新華社西安9月1日電(記者 蔡馨逸)「這座老城裡很多故事還在延續……少一點冷漠 多一點協同……」31日,在一首由兩岸學子共同演唱的《西安的心跳聲》歌聲中,為期一周的「2018西安古都探訪研習」活動結束。
  • 西安書院門文化街,因為網紅的出現,現在遊客更多
    在西安的時候,因為要回酒店,就選擇了步行從書院門穿過。古城南門裡的書院門,因為關中書院在這條街而得名,現在已經成為了西安有名的文化旅遊一條街。關中書院是明、清時期陝西省的最高學府,和全國許多歷史上知名書院已經成為純粹的觀光景點不同,現在關中書院仍然屬於教育場所,是西安文理學院的所在地。
  • 到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品讀「古為今用」的密碼
    厚重凝固歷史文化的藏品    矗立在新開通的經九路與友誼東路十字的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目前已經開放的有陝西秦腔博物館、歷代藝術文物館、書法碑石館、西部農民畫館、邢良坤陶瓷藝術館、書畫展廳共五館一廳,館藏陳列包括地下負一層及地上一、二、三層。
  • 于右任是20世紀以來中國書法史上璀璨的巨星
    他不僅以革命功勳、識見學問、道德規範,而且以書法藝術蜚聲海內外,為世矚目。關于于右任的書法藝術,當今書法界已有許多準確而精湛的評價。他的書法藝術是一顆璨爛的巨星,閃爍著耀人眼目的光輝,為國際書壇所重視。他的書風已成為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於體」。
  • 于右任到底有多厲害?為何能被稱為西北奇才?
    在當時眾多的大師當中,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他涉足了政治、教育、書法等多個領域,從政能常年擔任國民政府高級官員,甚至競選民國副總統,從教能擔任上海大學校長、復旦大學校董,書法更是水平高到被譽為"當代草聖"、"近代書聖"。這位非凡之人,便是有著"西北奇才"之稱的于右任。
  • 學霸于右任
    後悉數轉贈西安碑林,為中國書法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立下不滅之功。于右任先生於草書尤用心力,其於二十年代末,即開始研究草書,其以碑意入草,熔鑄百家,終成其雄肆醇厚、瀟灑流落的藝術風格。成就卓然,人譽「三原草聖」。
  • 厲害了太平老人于右任與和平女神媽祖隔空隔海對話
    5月15日,媽祖信士陸炳文博士,乘著受邀前往北京中國美術館,參加「為萬世開太平—于右任書法作品展」開幕便中,為紀念和平女神媽祖誕辰1058周年暨湄洲媽祖神像分靈北京朝陽區東嶽廟海神殿5周年,特地攜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副院長劉彬彬,約同北京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關三多,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海神殿董事會董事長
  • 臺灣史暑期研習營走進哈工大 兩岸學子分享新媒體創作
    (中國臺灣網 李傑 攝)中國臺灣網7月24日哈爾濱消息 (記者 李傑)「臺胞學子2017臺灣史暑期研習營」今天進入第四天,80多位臺灣青年大學生營員今天走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參觀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博物館,並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學生們一起,舉辦了一場「昨天、今天、明天」兩岸學子新媒體作品創作賞析交流會。
  • 于右任書法精品50幅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中國近代書法家,被譽為「當代草聖」 、「近代書聖」、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