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介紹巖礦的古早推文裡,
一位熱心的粉絲朋友
給我們出了一道題:
於是乎
說幹就幹
我們搬來了
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
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
首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
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現已失散多用宋朝版本……的
(此去省略xx字自行百度)
《說文解字》
許慎老爺爺在寫《說文》時,
創立了五百四十個部首,
分別放入14卷中。
加上序目卷,
全書成冊15卷,
收錄了九千餘個漢字,
另有一千餘個重文。
(PS:《辭源》對重chong文解釋為:」凡字音義俱同,而形體不同者,古謂之重文」)
我們所要關注的是
玉部
經過統計,
玉部共收錄了126個漢字,
重文17個,
是收錄字最多的部之一。
這些字涵蓋了
和玉相關的各個方面,
從開採、產地、類別、
到聲音、色澤、功用
……
都有涉獵
古人以玉比德,單單一個「玉」字就有無數不同的漢字描述。
如「璙」[liáo]、「琳」、「瓘」[guàn]、「璥」[jǐng]、「琠」[tiǎn]、「玒」[hóng]、「珦」[xiàng]、「璐」、「珂」[kē]、「玘」[qǐ]、「珝」[xǔ]、「琡」[chù]、「珙」[gǒng]、「瓊」等,均表示美玉;
如「珢」[yín]、「璅」[zǎo]、「璁」[cōng]、「琂」[yán]、「璶」[jìn]、「琟」[wéi]、「瑦」[wǔ]、「瑂」[méi]、「璒」[dēng]、「玗」[yú]等字表示「石之似玉者」,即說他是普通石頭又有點委屈,說他是玉又有點不夠格,在巖石礦物裡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
再如「瑎」[xié]表示「黑石似玉」,即像玉一樣的黑色的石頭;
再細化一下, 「璵」[yú]、"璠"[fán]表示從魯地產出的美玉……
不得不道一句——我國文化真真是博大精深!
實際上,除了感嘆底蘊深厚的文化,這種細分的玉名帶給當時人的實則是規則,或者是階級的嚴格劃分。
《周禮·冬官·考工記》中有對不同社會階層使用不同玉質等級的記載:「天子用全,上公用龍,侯用瓚,伯用將。繼子男執皮帛。」 天子使用純玉,上公使用略帶雜質的玉(有稱「石」),侯、伯等使用的玉質依次下降,到子、男時只能「執皮帛」,連玉都沒有。禮器承載的禮制規範著社會成員的行為,維護王權的威嚴。
再舉個直觀的例子。我們經常會用「懷瑾握瑜」形容一個人有美好的品德。「瑾」「瑜」即是美玉的代稱。
還有讓人大開眼界的「球」字,其實是古代重要的皇室藏寶府庫(球府);把「排球」一詞顛倒過來(球排),竟是我們手腕上佩戴的玉串;再如,「球琳器」居然是賢才能者……
如果你身邊有一對兒玉石,不妨將它們輕輕敲擊。此時,你的耳畔一定響起清脆悅耳的聲音。不同種類的玉石敲擊成樂,也構成了眾多表示玉聲的漢字。
對於玉聲的描述實際上來自《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採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距,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
在《說文解字》當中,玉聲是根據玉和其他器物相擊發出的聲音差異來區分的:
如「瑣」特指玉件相擊發出的細小、零碎的聲音,所以現在有「瑣事」「瑣碎」等體現微小、細枝末節的詞語;
如「玲」字有玲玲作響、玲玲盈耳、和鑾玲玲,體現聲音的清亮而連續;
如「瑝」[huáng]字側重碰撞的聲音很洪亮,「玉之大聲者」,和「瑣」相對。
還有如「玎」[dīng]、」琤「[chēng]等均表示玉石相擊的聲音。
特別地,當「瑲」字表示玉的聲音時讀作[qiāng];而當其表示玉的形貌時讀作[cāng]
當我們端詳品賞一件玉器時,首先感受的並不是其聲音的清脆,而是外貌——光澤、顏色、透明度等。
在《說文解字》中,也有很多與玉外貌有關的詞:
如「瑛」、「璀」、「璨」、「瑩」形容玉器的光澤;
如「玼」[cǐ]、「瑳」[cuō]、「璊」[mén]等表示玉的顏色。其中,「瑳」表示潔白的玉;「璊」表示赤色的玉;
如「璱」[sè]表示有橫紋相間排列的玉石;
如「瑕」、「玼」等表示玉石表面的缺陷。「瑕」指玉中非原生的斑點,或者說次生色(個人理解),有成語「瑕不掩瑜」(形容優點多於缺點);「玼」讀[cī]時和「瑕」的表意基本一致。更嚴重的瑕疵可以被稱為「珛」[xiù]。
古人從新石器時代起便在文明的起源和發展中孕育了成熟的治玉技術。
《詩經》裡的一句話給人印象特別深刻:「有匪君子,如切如瑳,如琢如磨」。「瑳」、「琢」便都是玉器加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再有,「琱」[diāo]、「理」也是在加工過程中逐漸成型的漢字。正可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原始先民認為玉是通靈之物,可通天地鬼神,於是對其加以崇拜,以求能夠得到神靈的佑助。許多最初起源於祭祀的玉部字,有「璧」、「瑗」、「環」、「琮」[cóng]、「璋」、「琥」、「璜」、「瑒」[yáng]、「瓏」、「瓚」[zàn]等。
曾侯乙墓出土谷紋玉璧
直徑大約等於整件玉器直徑的三分之二的小孔者為玉璧;孔徑為整件器物直徑的一半是「環」,因「環」與「還」同音,故用作召回被貶臣屬之象徵;大孔者為瑗,是天子召見下臣的憑證,也是攙扶君王時手執之物。
曾侯乙墓出土獸面紋玉琮
琮內圓外方,《周禮》中有「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記載,多為祭祀使用。
璋在古代朝聘、祭祀、喪葬、發兵中用以表示瑞信。其形猶如圭之上端斜削去一角。「半圭為璋」,而形制大小厚薄長短,因所事不同而異。
梁莊王墓出土乳釘紋玉圭
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
除了被用於祭祀、喪葬、朝聘、軍事等方面,中國人十分重視「身後事」,因而形成了獨特的喪葬禮俗——玉殮葬。人們認為玉可以闢邪也可以保護屍體,故而以玉做陪葬。
比如「琀」,《說文·玉部》解釋為「送死口中玉也」,再如《抱樸子》中寫「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等,無一不顯示古人對身後事的重視。
玉的美感,加上士大夫階層所追求的「玉之五德」,佩玉的風尚在古代中國十分流行。譬如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拋卻禮儀用途的玉器,裝飾性的玉器可謂從頭到腳都有存在。
如「珩」[héng]、「璜」[huáng]、「瑀」[yǔ]、「琚」[jū]、「瑬」[liú]、「璪」[zǎo]、「瑱」[tiǎn]、「珥」[ěr]、「珈」[jiā]等,組合起來幾乎是古人盛裝時一身玉飾的合集。
曾侯乙墓出土捲雲紋玉珩
玉珩,佩玉上面形狀像磬的橫玉;如果從字音上以「衡」通假,即維持玉組佩平衡之意。
曾侯乙墓出土金縷玉璜
玉璜,一般都認為「半璧曰璜」,其實多數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是四分之一,只有少數接近二分之一
山西黎城黎國墓地M2出土玉組佩
在玉璜之間的串珠即是琚、瑀
古代皇帝冠冕前後的串珠即「鎏」或「璪」;
分垂於兩耳側的玉飾即「瑱」
曾侯乙墓出土谷紋和雲紋玉玦
玉玦也是耳飾,也有禮儀用途
還有一些字來自劍飾:璏、珌、琫。實際上,玉劍飾從手執處到劍尖包括四部分——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
事實上,還有一些看似和玉無關,也非礦物巖石,實則和玉有同等欣賞審美價值的物件,被先民奉為圭臬:如「璣」、「珠」、「珊」、「琲」[bèi]、「琛」[chēn]……
實際上,這些與玉有關的王字旁的漢字,絕大多數都與和田玉(軟玉)有關,和翡翠的美貌並沒有很多關係(無拉踩,輕噴)。為什麼呢?許慎老爺爺將漢字整理成冊的時間是漢代,而現在頗為流行的翡翠在明清時期才開始流行,因此絕大多數流傳的關於玉的描述都是對和田玉而言的~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陸建芳. 中國玉器通史·戰國卷[M].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4.
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墓[M]. 武漢:文物出版社, 1989.
張崇寧. 山西黎城黎國墓地[M]//國家文物局. 2007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北京: 開明文教出版社, 2008: 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