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一位中學語文教師說,他曾經提問中學生同學們,漢字一共有多少字呢?
有的同學說,漢字有六千多個,因為國家發布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就是收錄的這麼多;還有的同學說,肯定不止,連供給中小學生使用的小型語文工具書《新華字典》,還收錄了一萬一千多個漢字呢。那麼,漢字究竟有多少?
幾千年來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中國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目前全國每年單是出版的圖書也有幾十萬種。那麼,作為文化的載體——漢字,到底有多少呢?
在中國文字史和字典辭書史上,影響較大時間較早的是《說文解字》,它由漢代許慎編撰、成書於漢和帝(劉肇)永元十二年(100)。
《說文解字》,共收錄漢字九千三百多個,加上一千一百多個異體字,超過一萬個漢字。南朝梁代顧野王編撰的《玉篇》,收錄兩萬多個漢字,比《說文解字》還多收了一萬多個。
宋代陳彭年、邱雍編撰的《大宋重修廣韻》,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廣韻》,成書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收錄漢字兩萬六千多個,然而它的注文卻有十九萬一千多字,因而《廣韻》成為研究漢語史的重要資料。
再就是有名的《康熙字典》,它成書於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
20世紀60年代再版此書時,「出版說明」曾說:
「《康熙字典》收字相當豐富,共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是我國字數最多的一部字典,直到1915年《中華大字典》出版,達四萬八千餘字,才超過了它。」
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因為當初編撰《康熙字典》時,所依據的僅僅是明代的《字彙》,和對《字彙》漏誤作了補充修訂的《正字通》這兩本辭書,在此基礎上加以增訂的,總共不過才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漢字。
而實際上,早在宋朝就曾經同時推出過兩部辭書,一部是丁度等修撰的《集韻》,收錄漢字五萬三千多個;一部是王洙、胡宿等修撰的《類篇》,收錄漢字三萬一千多個。
前者比《康熙字典》所收漢字多出六千多個。但是60年代再版《康熙字典》寫「出版說明」時,編撰者們只把191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拿來作比較,卻並未把《集韻》也拿來作比較。
建國後編撰的字典,除了《漢語大字典》收錄漢字五萬四千多個,比《康熙字典》多出漢字七千多個而外,再就是1994年中華書局和中國友誼出版公司聯合出版的《中華字海》了。
《中華字海》共收錄漢字八萬五千多個,它是有史以來世界收錄漢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它不但把歷代辭書中收錄的漢字都收了進去,而且還把歷代辭書未收散見於歷史文獻典籍裡的漢字、歷代碑刻中的異體字以及甲骨文、金文和竹簡、帛書中被學術界公認的隸定字,甚至連流行於港、澳、臺地區的漢字也收了進去。
即使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通行的漢字也酌量收錄了一些,可謂是漢字集大成的一部字典。
那麼,這樣一部收錄八萬五千多個漢字的字典《中華字海》,就把漢字收錄全了嗎?非也。
中國乃至流失國外的典籍文獻浩如煙海,哪就查遍了,查全了?
據專家學者考證,甲骨文已有八千多年的歷史,至今沒有被解讀的,以及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隸書等至今沒有被公認的,《中華字海》都沒有收進去。
那麼這些,都是不是漢字?
當然是。不因為你沒有解讀沒有收錄,它們就不是漢字了。
還有,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國家創造的漢字呢,它們就不是漢字了嗎?
當然是了。但是這些漢字在《中華字海》裡也都沒有收錄。
甚至連1937年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屠殺南京三十五萬中國人罪惡昭著的日本甲級戰犯,時任日本內閣首相近衛文麿的「麿」字,《中華字海》裡也沒有收錄。
那麼漢字究竟有多少?只怕誰也說不清。
國家發布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收錄的漢字為什麼卻只有六千一百九十六個呢?因為作家寫書、媒體報導等等,這六千多個漢字大概差不多就夠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