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權編究竟給「人」帶來了什麼?
2 「以人為本」:對人格權的體系性保護 人的本質問題,人的人格,對於法律的本質來說是決定性的。「法的標準,即法的觀念本身,是人。」從世界範圍看,強化對人格權益的保護是各國民法所共同面臨的任務。我國從《民法通則》到民法典,從總體上看,對人格權的保護經歷了從消極保護到積極確權的發展過程。人格權獨立成編也將消極保護扭轉為一種積極保護。
-
《民法典》講堂第三十五期 | 人格權編究竟給「人」帶來了什麼?
「以人為本」:對人格權的體系性保護人的本質問題,人的人格,對於法律的本質來說是決定性的。「法的標準,即法的觀念本身,是人。」 我國民法典中所體現的對人格權的體系性保護不僅是立法的重大創新,更是注重人的精神本性與精神追求的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印證了民法典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
-
王澤鑑梁慧星縱談兩岸民法典(上):人格權、債法總則與擔保法是否獨立成編|法與思·民商法
去年4月7日,《民法總則》剛剛頒布不久,民法學界泰鬥梁慧星教授作客「歌樂山大講堂」第34期,解讀新頒布的《民法總則》,講座的文字與視頻流傳很廣,受到業界極大歡迎。時隔一年,一個機緣,我們邀請到王澤鑑老師、梁慧星老師共同作客大講堂,展開兩岸法學泰鬥的高峰對話。從報名系統開啟40多分鐘名額全部爆滿的參與熱情看,這一定是一場學術的饕餮盛宴!
-
崔麗丨民法典第1009條:基因人格權的創設、證成與實現
從基因作為人體構成的物質性要素看,其能夠涵蓋基因物質性及其可以遺傳的周邊物質。基因作為人體基因組的物質材料,決定了其與身體權、健康權保護客體的一致性,民法典第1009條將基因權利的保護納入「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部分,側重物質性人格權的保護,具有邏輯起點上的正當性。因而,無論是從基因自身的特徵還是從現有規定看,把與生命、身體、健康等這些相關的基因權利稱之為物質性人格權,幾乎沒有什麼異議。
-
人格權受到侵害時應該承擔什麼責任
人格權是法律認可以及賦予民事權利主體為維護自身生存、發展和尊嚴所必須具備的人身權利,在人格權受到侵害,被人污衊、損害時,我們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對方賠償侵害人格權對我們身為公民所帶來的傷害。那麼,人格權受到侵害時應該承擔什麼責任?
-
「一般人格權」到底是什麼?
原標題:規定「一般人格權」的價值與修改建議 作者:楊立新 2016年6月27日全 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第一百條明確規定了「一般人格權」,即:「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
人格權受到侵害的要求承擔什麼責任
下面由宋科伸律師進行解答:一、人格權受到侵害的要求承擔什麼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條 【保護範圍】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
楊立新:人格權是民法的確定性概念
認為人格權為不確定法律概念的依據,是在民法典上,人格權的民法表達未成規範體系化而是碎片化,同時,對於人格權問題的討論,在我國已有20乃至30年的歷史,如果算上近現代,民法理論上對人格權問題的討論和分析有長達百餘年之久。到目前為止,究竟什麼是人格權都還在爭論不休,搞不清楚人格權的概念或範疇,哪怕僅僅是人格權的邊界都沒有確定。
-
【看視頻 學法條】檢察說民法之帶你看清「格式條款」
【看視頻 學法條】檢察說民法之帶你看清「格式條款」 2020-08-28 0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國民法典中的人格權請求權
二、我國民法典中人格權請求權的類型值得研究的問題是,我國民法典中的人格權請求權究竟有哪些類型。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條規定:「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
網際網路時代的人格權保護
而在我國民法典中將人格權獨立成編,這不僅僅是立法體制上的創新,在人格權法的內容編排上更是符合當前網際網路時代下人格權的完善、拓展、運用的現實需要。 立足傳統人格權保護模式,促進人格權司法保護功能的實現 從傳統人格權保護模式看,無論是發軔於19世紀初的《法國民法典》,還是制定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民法典》《日本民法典》,或者20世紀30年代的《中華民國民法典》,其對人格權的保護,均是採用侵權法一般條款的方式。
-
民法典來了|潘傑:民法典人格權編理解與適用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此次活動採取現場授課+視頻直播的方式進行,三中院部分黨組成員、局級幹部、中層正職、負責人,民商庭全體幹警和其他部門部分幹警代表約180餘人在現場參會,並採取視頻直播的方式,邀請全市各級法官幹警、部分人大代表等在線觀看。
-
民法典編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格權立法?
《民法總則》高度重視對人格權的保護,雖然該法使用的條文不多(包括第109條、第110條、第111條、第185條),但是該法將人格權規定在各項民事權利之首,而且在第109條宣示人格權保護的價值,即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並通過這一制度確立了一般人格權,為人格權的兜底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而人格權獨立成編是與中國自《民法通則》以來所開創的人格權立法模式一脈相承的。
-
委員說法|法律上的「人格」與「人格權」都是什麼?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法典的重要講話精神,2020年7月初,全國政協社法委開通「學習民法典」讀書群,組織委員在群內學習、討論、交流。本期,我們分享全國政協社法委駐會副主任呂忠梅在群內的發言內容——法律上的「人格」與「人格權」。◎呂忠梅 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人格權關乎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民事權利。
-
從民法典人格權編看我國人格權保障的憲法實施
1982年憲法對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的充分保障,表明了我們已經總結並接受了「文革」帶來的沉痛教訓。為了使「文革」悲劇不再重演,憲法關於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的規定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未成年人保護法、殘疾人保障法、國防法、執業醫師法等多部法律對未成年人、殘疾人、軍人、執業醫師等各領域公民的人格尊嚴作出明確保護。2005年8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婦女權益保障法的決定,首次在法律中使用了「人格權」的概念。第四十二條中規定:「婦女的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肖像權等人格權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婦女的人格尊嚴。」
-
民法典人格權編 每個個體都是生機勃勃的生命
文 | 本刊記者 花蕾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的法條中,人格權編無疑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民法典》中的人格權編包含「一般規定」「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姓名權和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六章,對上述權利作出保護性規定。從體量上看,人格權編只有51條,在七個分編中只比最短小的繼承編多出6條。
-
王利明:論人格權的定義 | 前沿
一、人格權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法律人格與人格法益的分離通過梳理人格權概念產生、發展的歷史,可知人格權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法律人格與人格法益的分離。人格利益與財產利益等其他法益是可以區分開的,其相對於財產利益的分離和獨立,是人格權可被定義的關鍵。人除了物質利益之外,還有其他維度的利益與需求,例如以精神利益體現的人格利益就是人在社會中得以存在的核心利益之一。相應地,法律對人格利益的保護,目的在於維護主體作為人的存在,並且為主體從事財產活動提供前提條件。
-
【學習民法典】我國民法典中的人格權請求權
這是因為,人格權是絕對權,權利人之外的任何人,在未經權利人同意又無法定違法阻卻事由的情況下,其行為對人格權之侵害、妨礙或危險本身就是非法的。基於絕對權的排他性,權利人當然有權排除之。二、我國民法典中人格權請求權的類型值得研究的問題是,我國民法典中的人格權請求權究竟有哪些類型。
-
【學習宣傳民法典專欄】我國民法典中的人格權請求權
二、我國民法典中人格權請求權的類型 值得研究的問題是,我國民法典中的人格權請求權究竟有哪些類型。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條規定:「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
【視頻微課】「未」愛發聲|學用《民法典》保護「少年的你」
點擊標題下「懷集縣人民檢察院」可快速關注親愛的同學們:當你已習慣了網上學習檢察官哥哥姐姐也喜歡為你帶來更多普法小課程幫助大家學會更多的法律知識不斷提高應對成長煩惱的能力...2.上述案例中,小明的行為侵犯了小陽的什麼權利?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正確答案,您答對了麼?」1.小明的行為屬於校園欺凌中的言語欺凌;2.小明侵犯了小陽的人格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