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聽覺口語法」是利用聽障兒童的剩餘聽力,通過助聽器的擴音系統把聲音放大,或以植入人工耳蝸等方式,幫助聽力受損的兒童重新獲得聽覺潛能後,將聽覺、語言、認知,依其自然發展順序,在自然且有意義的情境下,通過會話式的互動,讓聽障兒童學習傾聽、說話及語言。
聽覺口語法是根據一套有邏輯性的指導原則(AG Bell Academy for Listening and Spoken Language, 2011)而執行的方法,對象為聽障嬰幼兒或學齡兒童,家長選擇口語為溝通模式。指導原則中強調早期診斷、早期介入,聽障兒童由科技助聽設備擴增其殘存聽力,康復教師指導父母或監護人在自然且有意義的情境下,通過語言輸入的聽能刺激,發展孩子傾聽聲音並開口說話的能力。聽覺口語法的目標,是期望聽障兒童能在一般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中成長,使他們能夠成為獨立自主、積極參與且有所貢獻的主流社會公民。
由於戴上助聽設備只能使聽障者聽到,要能夠學會傾聽或注意聽,是需要通過教導和訓練的,因此聽覺口語法的十大指導原則中,第三條即強調使用聽覺為主要的感官以發展聽障兒童的聽能和口語能力。為了使聽障兒童學習使用聽能,而不依賴視覺線索(如讀唇),康復機構的康復教師會適時地使用遮口技巧,幫助聽障兒童學會專注於聽覺信息,進而發展出良好的傾聽能力,做為發展口語溝通的基礎。以眼罩為例,說明使用遮口技巧的原理:眼科醫師會使用眼罩遮住視力較好的眼睛,來加強較弱眼睛的視力,就如同康復教師利用遮口杜絕視覺(聽障者較優勢的感官)線索,來加強聽覺感官能力。聽覺口語法強調聽覺的運用,其理論依據在於大腦可塑性,也就是大腦在長期缺乏某一感官刺激的情況下,大腦神經元會重新組織以彌補感官缺失所造成的信息不足。例如,一般而言視障者的聽覺傾向於較眼明者敏銳。而沒有使用助聽設備習慣的聽障者,視覺能力會比健聽者要好,以視覺線索彌補其聽能線索的不足。 這樣的現象,來自於大腦的聽覺區被視覺所佔用。有研究利用腦磁圖(MEG)證實,聽障者的大腦聽覺皮層會因視覺刺激而有反應,而此現象在健聽者的大腦是很少出現的。
聽障兒童由於聽力損失,如果沒有及早配戴優質的助聽設備並建立科學有效的傾聽習慣,長期缺乏聽能刺激的結果是會發展出極佳地視覺學習能力,依靠讀唇和其他視覺線索了解口語對話。如同聽覺口語學家 Doreen Pollack 女士所說,「從與聽障孩子的互動中,我學習到,我們不能以為幫孩子戴上助聽器後,便期望他們發展出正常的聽能。如果孩子仍習慣使用讀唇或手語,他仍將會是個視覺學習者,而忽略聲音的存在。我也了解到,我們不僅教導孩子看,還需要教他們聽。助聽器只能放大聲音,而聽能則須由學習獲得!」
然而,遮口技巧是一個經常引起討論和爭議的話題,主要原因有兩大因素: (1)遮口可能會扭曲語音信號,(2)遮口手勢在一般社交互動中是不自然的。以下針對這兩大因素進行討論。
相關文獻研究探討遮口對於語音信號的影響表明,針對語音的不同頻率、音源的不同距離與角度,以及耳別(近側耳或遠側耳)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以手遮口時整體語音音量衰減的最大值是 2.64 分貝,發生在音源距離 20 公分、位於45度角且以近側耳聆聽。 當以各個頻率進行分析時,4000 赫茲以上的衰減比低頻語音要多,最大的衰減發生在近側耳聆聽來自90度角、距離 20 公分的8000赫茲語音,其衰減值為15.33分貝。有趣的是,1000赫茲頻率的語音是會被擴大的(在任何角度和距離)。
以音源距離而言,音量衰減的影響並無依照一定的比例關係。若以音源角度來看,對各種不同距離、無論是近/遠側耳而言,當聲音來源位於 45 度角時音量衰減是最大的,90 度角時的音量衰減最小。
綜合以上,由於康復教師坐在優耳側進行康複課程,因此近側耳為優耳且音源角度為90度,遮口所造成音量衰減的影響應是輕微的,需特別注意高頻訊息的接收。另一個考量則是認為遮口手勢在社交互動中是不自然的,甚至可能會造成孩子與對話者沒有眼神接觸的習慣。事實上,康復教師並非無時無刻地使用遮口手勢,而且遮口並不是聽覺口語法惟一或最主要的技巧。許多人將遮口視為聽覺口語法的主要特色,但事實上聽覺口語法強調的是以聽覺為主要的口語學習方式,遮口技巧只是達到此目的的方法之一。遮口的用途是在提醒聽障兒童注意聽,而不要依賴視覺線索(讀唇)。因此,當聽障兒童已經建立良好的傾聽習慣,或者沒有直接看著說話者的臉並搜尋嘴型線索時,康復老師可以嘗試不使用遮口技巧。
除了運用遮口外,坐在聽障兒童身旁、使用玩具、圖片或書本自然地擋住嘴形,或是利用視覺牽引技術(VDT; visual distraction technique,Boschini, 2012),也就是將聽障兒童的注意力引導至玩具或教具上,都是康復教師會使用的技巧,達到聽覺訓練的主要目的。同時,聽障兒童在學校上課及一般日常生活互動中,是不需要使用遮口技巧的,只要自然地對話和互動即可。當聽障兒童在學校上課時,一方面環境比較吵雜,一方面孩子正在學習新的知識,使孩子能夠運用所有線索了解老師的說話內容是很重要的。因此,一般康復教師都會應用FM系統, 也會避免長時間地在面對黑板書寫(背對學生)時說話,而是面對著學生說話。
總之,遮口技巧只有在言聽初期(聽障兒童未建立傾聽習慣),且在特定時機(如:孩子搜尋說話者的嘴型時)才會使用。另一方面,聽覺言語康復中也很重視建立孩子與對話者眼神接觸的溝通行為,因此正確使用遮口技巧並不會造成聽障兒童在社交互動上的不自然。以上針對遮口技巧引起爭議的兩大因素進行了討論。事實上,聽覺口語法的指導原則中強調的是指導家長使聽覺成為聽障兒童發展聽能和口語的主要感官方式,並使聽障兒童將聽能融入生命中的每個層面,能夠遵循這樣的原則,才是聽覺口語法的核心價值,遮口只是達到此目的的一個小技巧罷了。
更多精彩,請點擊 閱讀原文中國聽力在線微信號: audonline_CN(←長按複製)關注我們,您將及時掌握聽力學、言聽康復、人工耳蝸、助聽器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了解行業內的最新動態。
更多精彩,請點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