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前總理稱"穆斯林有權殺死數百萬法國人"

2020-12-16 澎湃新聞

10月16日,法國中學教師薩米埃爾·帕蒂遭極端分子割喉身亡。馬克龍因此對伊斯蘭教發表一系列批評言論,這引發了法國與包括土耳其在內的多個伊斯蘭國家之間的外交衝突。許多伊斯蘭國家的民間也掀起了一股的浪潮。

北京時間10月29日,法國尼斯發生一起。襲擊者在持刀殺死三人(其中一人同樣被割喉)後遭到警察逮捕,被捕時高呼伊斯蘭教的「真主至大」口號。同一天,法國阿維尼翁警方也擊斃了一名高呼「真主至大」並用手槍威脅路人的持槍者。

當天晚間,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穆罕默德在其個人社交媒體上連續發表多篇推文,就這一些列風波發表評論。

馬哈蒂爾用英語共分13段發出了這些推文。他在前面部分的推文中強調要尊重不同信仰與文化之間的差異,並表示西方不應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他國。

而在最後幾段中,馬哈蒂爾聲稱「馬克龍的表現並不像是文明人。在因無禮教師被殺案而指責伊斯蘭教與穆斯林時,他表現得像個原始人(primitive)……但無論是信奉那種宗教,人們在憤怒中都會殺人。法國人在他們的過往歷史殺死了數百萬人,其中有很多是穆斯林。穆斯林擁有對過去的屠殺感到憤怒,並為之殺死數百萬法國人的權利。」

「但是大體上,穆斯林並沒有將法律中的「以眼還眼」付諸實施。穆斯林沒有這麼做,而法國人也不應該如此。相反,法國人應當教導他們的民眾尊重他人的感受。由於你們將一個憤怒的人的行為歸咎於所有穆斯林與其宗教信仰,所以穆斯林有權懲罰法國人。抵制行動無法彌補法國人這麼多年來犯下的錯誤。」

截至發稿時,法國政府官方或馬克龍尚未對馬哈蒂爾此番言論做出回應。不過目前推特官方已將其推文中最引人矚目的第12條即「穆斯林有權殺死上百萬法國人」段落標記為「這條推文違反了關於禁止頌揚暴力的Twitter規則。但是,Twitter已確定,保留此推文可訪問可能符合公眾利益。」用戶需進一步點擊才能查看具體內容。

馬哈蒂爾推文。

根據該國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馬來西亞人口中有大約61.3%為穆斯林。該國在憲法中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同時也宣布「非穆斯林群體擁有宗教自由」。

馬哈蒂爾·穆罕默德現年95歲,曾在1981至2003年、以及2018至2020年間兩度出任馬來西亞總理。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在2003年因「猶太人利用代理人統治世界」、「他們(猶太人)讓別人當炮灰」等反猶言論而遭到不少西方國家的「炮轟」。而他在2016年對此爭議的回應是繼續重申「猶太人正通過代理人來統治整個世界」。

附:馬哈蒂爾13條推文全文(翻譯不代表觀察者網贊同其觀點):

尊重他人(英語大寫)

1.一名法國教師被一名18歲的車臣男孩割喉。殺人者被這名老師展示的有關先知穆罕默德的誇張漫畫(caricature)激怒了。這名老師想要表現出言論自由。

2.作為一名穆斯林,我不贊同殺人的行為。但是,儘管我相信言論自由,但我認為這並不包括對他人的侮辱。你不能僅僅因為自己相信言論自由就去侮辱他人。

3.在馬來西亞有著很多來自不同種族、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我們避免了種族之間的嚴重衝突,因為我們意識到對他人的敏感性保持敏感是必要的。如果我們不這麼做,那麼這個國家將永遠不會和平與穩定。

4.我們經常模仿(Copy)西方的行為方式。我們向他們一樣著裝,採用他們的政治制度,甚至包括了某些奇怪的做法。但我們也有著自己的價值觀,就像在種族與宗教之間一樣,我們需要保持這些不同。

5.新觀點的問題在於,後來者傾向於增加新的解釋,而這些解釋並非其最初創始人想要的。因此,自由對婦女而言曾意味著選舉權,而今天我們則想要消滅男女之間的一切差異。

6.我們在生理上是不同的,這對我們之間的平等做出了限制。我們必須接受這些差異與這些差異對我們造成的限制。我們的價值體系同樣是人權的一部分。

7.是的,有些時候某些價值觀似乎是不人道的,它們令一部分人遭受苦難,而我們需要減輕這種苦難。但若是阻力很大,則不要動用物理手段。

8.在某一個時代,歐洲女性的著裝曾受到嚴格的限制。除了臉以外,身體的其他任何部位都不能暴露在外。而近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身體部位都被暴露在外了。

如今,一小根繩子掩蓋著最私密的部位。事實上,在西方的某些海灘上,很多人是完全赤身裸體的。

9.西方人接受了這些並視之如常事。但西方不應試圖將其強加於其他國家,這樣做是在剝奪後者的民眾的自由。

10.通常情況下,西方人不再信奉自己的宗教,而只是名義上的基督徒。那是他們的權利。但是,他們絕對不能不尊重他人的價值觀與宗教信仰。表現這種尊重是他們文明程度的體現。

11.馬克龍的表現並不像是文明人。在因無禮教師被殺案而指責伊斯蘭教與穆斯林時,他表現得像個原始人(primitive)。這與伊斯蘭教義不符。

但無論是信奉那種宗教,人們在憤怒中都會殺人。法國人在他們的過往歷史殺死了數百萬人,其中有很多是穆斯林。

12.穆斯林擁有對過去的屠殺感到憤怒,並為之殺死數百萬法國人的權利。

但是,總的來說,穆斯林並沒有將法律中的「以眼還眼」付諸實施。穆斯林沒有這麼做,而法國人也不應該如此。相反,法國人應當教導他們的民眾尊重他人的感受。

13.由於你們將一個憤怒的人的行為歸咎於所有穆斯林與其宗教信仰,所以穆斯林有權懲罰法國人。抵制行動無法彌補法國人這麼多年來犯下的錯誤。

來源|觀察者網

原標題:《馬來前總理稱"穆斯林有權殺死數百萬法國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馬哈蒂爾聲稱「穆斯林有權殺死數百萬法國人」,被推特打「頌揚暴力...
    在因無禮教師被殺案而指責伊斯蘭教與穆斯林時,他表現得像個原始人(primitive)……但無論是信奉那種宗教,人們在憤怒中都會殺人。法國人在他們的過往歷史殺死了數百萬人,其中有很多是穆斯林。穆斯林擁有對過去的屠殺感到憤怒,並為之殺死數百萬法國人的權利。」
  • 法國危矣?馬哈蒂爾怒了:穆斯林有權「屠殺數百萬法國人」 法國竟有...
    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據《馬來郵報》等媒體報導,在法國不斷升級的暴力事件中,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Mahathir Mohamad)周四(10月29日)表示,穆斯林「有權懲罰」法國人對社區犯下的所謂錯誤。
  • 巴基斯坦總理髮公開信,呼籲對抗西方「穆斯林恐懼症」
    【文/觀察者網 龍玥】巴黎教師「斬首」系列事件持續發酵,不僅點燃馬克龍與埃爾多安間的「戰火」,還激起了穆斯林世界對整個西方國家的「怒意」。10月28日,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公開呼籲,穆斯林國家應團結起來,一致對抗西方國家的「穆斯林恐懼症」(Islamophobia)。 當天,伊姆蘭·汗在推特上發出一封公開信。
  • 印尼穆斯林圍堵法國大使館:馬克龍才是真正的恐怖分子
    【文/觀察者網 龍玥】法國總統馬克龍針對「極端穆斯林」的強硬表態,正讓位於印度尼西亞的法國大使館與外交人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據路透社報導,11月2日,在這個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千上萬憤怒的抗議者正試圖「圍攻」法國大使館,還高喊馬克龍才是「真正的恐怖分子」。
  • 土耳其總統稱「把澳大利亞人塞進棺材送回去」 澳總理惱了
    結果埃爾多安不僅沒收斂,反稱廢除死刑是個錯誤,要求紐西蘭安排法律,讓清真寺槍擊案疑犯塔蘭特有被判死刑的可能,如果紐西蘭「做不到追究責任」,土耳其會用「各種方式」讓兇手「付出代價」。 埃爾多安說起2016年土耳其政變,稱有251名平民、警察和士兵被政變分子殺害。他表示,「儘管政變分子被判以終身監禁」,但「餵養政變分子」還是讓他感到反感(It offends me),「取消死刑是個錯誤」。
  • 看,「幫腔」澳大利亞的美國、法國、紐西蘭,也成了笑話!
    看看西方世界是如何奉行雙標理念的吧:——力挺冒犯了穆斯林群體的法國《查理周刊》先知漫畫,卻給中國漫畫家創作的諷刺漫畫貼上「虛構」標籤。——只允許「自己人」批評駐阿富汗澳軍的暴行,但「別人」不行。這是什麼邏輯?
  • 澎湃思想周報丨法國與伊斯蘭恐懼症;紐西蘭與安樂死合法化
    而正是這份刊物,在2015年1月因諷刺伊斯蘭先知而遭到宗教極端分子的襲擊,12人因此喪生,進而引發全法數百萬民眾的反恐示威遊行,並造成了世界性的政治影響。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稱此案為「一起典型的伊斯蘭恐怖襲擊」,並表示對帕蒂的攻擊,就是對法蘭西共和國及其啟蒙運動價值觀的攻擊,他呼籲法國人民團結起來,抵禦極端主義。
  • 傳教士稱在兩百萬朝覲穆斯林中 有部分穆斯林夢見了耶穌並受到呼召
    有傳教士稱,一些朝覲的穆斯林夢到耶穌。「美國陣線」(Frontiers USA)的佩利·拉海爾(Perry LaHaie)指出,根據伊斯蘭曆法,每年12月8日至12日為朝覲日。在這幾天中,全世界數百萬的穆斯林會環繞麥加城禁寺中央的立方形高大石殿克爾白的周圍。克爾白為一黑色立方體建築,據信是安拉安身之所。
  • 慰問穆斯林團體時,紐西蘭總理被邀請信教
    【觀察者網訊】 「我希望有朝一日你能成為穆斯林,和我一起上天堂(Jannah)。」紐西蘭基督城2座清真寺近日遭槍手襲擊,致50死50傷。該國總理阿德恩在悲劇發生後四處奔走,慰問穆斯林團體並獲得稱讚,其中一名男子就對她發出了這樣的邀請。
  • 法國人遭屠殺現場曝光!數十個國家誓言圍剿法國,將其變成伊斯蘭...
    10月29日,法國再次發生了一起震驚世界的血案。當地時間上午八點半,兇手持刀進入了位於尼斯市中心的聖母院,在半個小時內,兇手殺死了三個人,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人受傷。法國警方一度用「極度可怕」來形容案發場景。尼斯市長表示,有一名女性的死亡方式與帕蒂老師一樣。媒體報導,在此次恐怖襲擊中,兇手與殺害帕蒂老師的恐怖分子一樣,高喊著「安拉胡,阿克巴」(真主至上)的口號。尼斯市長認為,兇手在聖母院進行屠殺的行為是在向法國的信仰宣戰,並稱伊斯蘭教為「伊斯蘭法西斯主義」。
  • 駐法使館:法國容不下中國的「漫畫權」,還有什麼資格談言論自由
    西方國家一直打著「言論自由 民主自由」的口號,然而,真正的「言論自由」是有針對性的,自由言論的前提必須是迎合西方國家的主流思想,對西方國家有利的。否則揭露事實真相,毀壞他們國際形象的言論都會被視為「錯誤且有攻擊性」的不當言辭。
  • 法國的穆斯林群體都做了什麼?誰才是真正的「和平使者」?
    鏡頭中的行人本就有些懷疑,看到這一幕紛紛被嚇得靈魂出竅,有呆住面色慘白的、有睜大眼睛驚呼大叫的,更有甚者,前一秒還在邊走邊看報,下一秒看見此景,一瞬遲疑後直接丟下手中所有物品,轉身狂奔…… 從「阿拉伯之春」到「法蘭西斯坦」在歐美,人們因極端宗教主義帶來的死亡威脅憂心忡忡。
  • 法國部分學校不再提供清真餐,穆斯林學生只能吃配菜了
    法國右翼政治家們不斷強調,是法國人就應該把培根和香腸當作校餐。此舉已經引起了許多反對者的法律上訴以及政治抗議,他們擔心該爭議性十足的變更校餐菜單行為無異於在告訴那些穆斯林或者猶太孩子們:如果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法國人,就必須要吃烤豬肉。
  • 法國穆斯林譴責恐襲,不滿總統雙標:言論自由有邊界
    「每個人都有被震驚的權利,但沒有人要求所有人都去買這個報紙,他們可以看點別的或者尊重一下不同的思想。」她12歲便來到法國,迄今已在法國生活了二十年。 但與此同時,面對法國政府對穆斯林群體和伊斯蘭教的態度,身在穆斯林群體當中的他們並非全無意見。
  • 法國標緻一廠關門法政客甩鍋穆斯林
    美國極右翼網站「布萊特巴特」1月4日報導稱,法國民主與獨立派聯盟(UDI)領導人讓-克里斯多福·拉加德1月3日現身法國新聞廣播(France Info)的節目,被問及了伊斯蘭教的「社群主義趨勢」(communitarian trends),這些社群越來越宗教化和孤立。拉加德一開始表示,宗教和工作沒什麼關係,但是隨後承認伊斯蘭教在他代表的地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 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談「中國夢」
    拉法蘭先生是法國前總理,現任法國參議院副議長。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中法關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我和席哈克總統決定,必須展示我們對中國政府抗擊非典行動的信心,我在訪華時也向中國政府強調了法國的這一立場。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對我的做法非常讚賞。後來,數千中國人對我的行動表示支持,在華的法國人也對我的決定持肯定態度。
  • 馬來西亞總理:穆斯林應該更加努力工作,而不是對別人發火
    94歲的馬來西亞現任總理馬哈蒂爾也是一個穆斯林,他被譽為是「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曾經在1981年~2003年擔任總理一職,並在2018年5月再次當選總理。他在文中表示,穆斯林應該更努力的工作,而不是拒絕工作,對別人發火。
  • 法國的穆斯林移民及其與主流社會的互動
    2015年,在法國前總統薩爾科齊的全力支持下,一些右翼市長(如希利馬札蘭市)做出了在學校餐菜單上去掉「不吃豬肉」選項的決定。這些踐行世俗主義的法令因操之過急與缺乏溝通而激起了穆斯林群眾的怒火,他們不斷請願、上訴。 根據法律,法國政府在宗教方面是持中立態度的,允許在不妨礙到公共秩序的前提下,每一個公民都有遵守、執行自身宗教信仰教規的自由。
  • 法國對去極端化採取更強硬立場,埃爾多安憤怒「永遠別買法國貨」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呼籲土耳其民眾抵製法國商品,因為法國政府最近對宗教極端主義採取了更強硬的立場。在一次電視講話中,埃爾多安表示,「如果法國有針對穆斯林的壓迫」,世界各國領導人應該保護穆斯林。
  • 法國總理瓦爾斯訪華 講稿稱中國為「忠實的盟友」演講時避稱
    作為政府首腦,法國總理工作多以內政問題為工作重心,而此次訪華之行被看作瓦爾斯首次將「商業外交」延展到歐洲以外的大國。正因如此,這場首秀頗受矚目。 這次訪華之行中,瓦爾斯不僅帶來了包括法國外交與國際發展部部長洛朗·法比尤斯、法國政府與議會關係事務國務秘書讓·瑪麗·勒甘、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等多位法國政界大佬,同時也帶來了包括食品、農業、衛生、環境等領域的領軍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