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門在外要家長抱抱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隨著寶寶年紀越來越大,體重也逐漸增長,很多父母也逐漸力不從心抱不動了,這時如何讓孩子自己走就成了個大難題。
朋友的家2歲的女兒就是「父母牌軟臥」的VIP用戶,平時出門不到一個小時就不願意走了,吵著要抱抱。朋友只能苦口婆心的勸說:「寶寶,咱們是個大孩子了,自己走行不行?」她女兒小腦袋搖的就像個浪鼓似的,朋友沒辦法還是只能抱起來。其實,生活中有類似煩惱的寶媽有很多,每次出門都要跟寶寶「鬥智鬥勇」。
有一位寶爸分享了家裡兩個「活寶」鬥智鬥勇的全過程,這位寶爸有個3歲的「樹懶」兒子,平時出門就要抱抱,但是今天由姑姑帶著孩子出去玩,姑姑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總能見招拆招。
這天,姑姑帶著侄子去商超玩,3歲的萌娃又走不動了想要抱抱,而這位「鬼才」姑姑的應對方法太有趣了,真是一點形象都不要了!
只見,姑姑並沒有拒絕,反而是嘗試著抱了孩子一下,隨後就開始對侄子說:「哎呦,不行了,我腿抽筋了抱不動你了!」,隨後這一天姑姑都是拖著一條腿走路的。這位姑姑「抽筋式」的應對方法逗笑網友。
網友紛紛評論說:「您可真是個人才啊!這還不如抱著呢!更累了!」
其實,孩子喜歡抱抱讓家長抱是很正常的事情,這種情況從他們還是個嬰兒時就初見端倪。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孩子們在嬰兒時期總是醒來就要爸爸媽媽抱,睡覺也要在爸爸媽媽懷裡睡。面對這樣的情況,有些家長覺得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歸於依賴自己,往往會拒絕他們或者是視而不見。
事實上,家長這樣不問原因就「一刀切」的做法不利於孩子心靈的成長,容易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當孩子出現「要抱抱」的需求時,家長要迅速判斷出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再做出應對。
1. 孩子需要安全感
寶寶在出生之前被羊水包裹著,這給他們提供了安全感,而出生後這種安全感就消失了,所以寶寶每天醒來都會覺得非常害怕,如果睜開眼看不到媽媽就會用哭聲來尋找。
有些寶媽會發現,當他們哭泣時只要自己抱起孩子搖一搖,小寶寶很快就能止住哭聲,這是因為在抱的過程中孩子感受到了媽媽熟悉的氣息,他們重新獲得了安全感。建議:孩子嬰兒時期的哭泣和擁抱要求,家長一定要及時回應和滿足!
2. 孩子走累了
有些時候孩子想要家長抱是因為他們真的走累了,小寶寶腿部的力量和腳部的耐力跟成年人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有些父母邁的步子比較大,孩子需要小跑才能跟上,這會加速孩子的疲憊,當他們走累了自然會要求父母停下來抱自己。建議: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可以帶著寶寶原地休息,同時注意自己走路的頻率速度,遷就孩子一些。
3. 孩子需要父母安慰
孩子在外面玩耍時可能會受到委屈,這時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撲到爸爸媽媽懷裡求抱抱。這其實是因為父母的擁抱是類似於「避風港」的存在,孩子們可以通過擁抱獲得力量,這種環繞的姿勢能夠讓孩子覺得安心。建議:這種情況不建議父母推開孩子
每個孩子出生都是一張白紙,會長成什麼模樣,取決於家長如何教導!在3-6歲其實就是給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最重要的時期,可能有很多家長平時比較忙,忽視了這一點,家長要抓住3-6歲這個性格關鍵期,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品質,未來的路才會更好走。
為各位寶媽寶爸推薦一套有關好性格品格培養的繪本《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輕鬆幫助孩子培養面對挫折、擺脫困難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誠實守信、不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做最棒的自己、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每個主題後面都附有「給父母的話」,給父母們補充相應的兒童心理學知識,幫助他們更好的與孩子相處,解決育兒過程中的困惑。
繪本閱讀對語言發展的作用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也是普遍認同的繪本閱讀的最大價值。繪本閱讀不僅可以增加幼兒的詞彙量,還可以增強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其中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