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團上海市委18日主辦的「8·18青春守護日」主題活動中,上海市青少年服務和權益保護辦公室發布《2020年上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上海未成年人身心狀況呈現整體心理面貌越來越好、健康生活方式面臨挑戰等6大趨勢,值得家長、學校、社會關注。
其中第五項顯示,未成年人的煩惱需要被更清晰地看見。60.1%的受訪未成年人表示學習成績問題是「第一煩惱」,緊隨其後的煩惱是家庭關係問題和身材相貌問題。超10%受訪未成年人認為自己有焦慮症、強迫症、抑鬱症,近三成認為自己可能有拖延症。
成績問題是很多孩子的第一煩惱無可厚非,但家庭關係這個孩子們的煩惱卻可以靠著作為家長的我們去努力幫助孩子解決煩惱。
今天優小加就給各位家長帶來了3條小小的建議,希望能夠對父母改善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有所幫助。
尊重孩子並不是放任孩子,比如:孩子比較喜歡畫畫,只要有筆就喜歡畫,我們要尊重孩子的這個愛好,給孩子提供畫畫的物質條件和精神上的支持。但如果孩子不管任何地方,隨手就畫,因為畫畫犯錯後,父母也不能夠放任他,錯了錯誤該批評時還要批評,不能怕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對錯,而父母給她提供的條件,也能夠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尊重他的,希望他能夠去追求自己的愛好。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犯錯就要責備,但是一定注意千萬不要夾雜情緒的字眼,比如:你是笨蛋嗎?這麼簡單事情都不會做?、你太可惡了,媽媽不要愛你了等等。
不要小看負面言語的力量,也許這些話在你看來只是一句口頭上的責備,但對於孩子來說情緒性的字眼更容易讓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
有的父母信奉「打壓式教育」,中國很多家長都有一樣的誤解,認為孩子是不能常誇的。所以孩子們經常遇到以下問題:喜歡街舞卻被說是沒什麼用的技能,只會耽誤學習;學習名次進步了,也會用「繼續努力」代替「你真棒」;就連學霸的父母也免不了打壓孩子:「你別的科目都能考好,怎麼體育這麼差?」
不論孩子做的多好,從不會去表揚孩子。但批評並不一定就會讓孩子發奮圖強,表揚也並不一定會讓孩子驕傲自大。
表揚能夠讓孩子受到鼓舞,表揚是正向的,表揚孩子可以讓他充滿能量,受到鼓舞,更加有信心去面對接下來的事情。
表揚能夠讓孩子更加的自信開朗,表揚能夠讓孩子更加的有信心和開朗,特別是當孩子做對一件事情,受到了表揚的時候,他會變得更加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夠很好的處理事情。
著名的心理學家霍曼斯曾經說過: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互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很容易因為過重的責任意識而過於強勢,習慣對孩子下指令,一旦孩子不從,父母就會搬出」都是為了你好」來給孩子一道無形的枷鎖。其實,關係的相處就像個蹺蹺板,當一方的給予的壓力越大,另一方反彈的力道也就越大,唯有取得平衡,才能讓親子關係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