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門口等待孩子放學的時候,孩子同學的媽媽莉莉向我訴說了她的煩惱。
莉莉有兩個孩子,大女兒琦琦7歲,和我的孩子在一個班級,小兒子2歲半,下半年準備上幼兒園。
莉莉說,上次老師家訪時和她說起了琦琦在學校裡各方面的表現,最後說琦琦的表現綜合起來看,孩子有一點缺愛。
莉莉說她當時聽了都有點懵,說家裡人包括爺爺奶奶對琦琦和弟弟都是一視同仁,從來沒有區別對待過,孩子想要什麼家裡也都是儘量滿足她。所以,莉莉不明白,為什麼老師說孩子缺愛。
我就問起了琦琦在家裡和弟弟相處時的情況,以及與弟弟的關係是否融洽。
莉莉說,琦琦在家裡確實是不太喜歡和弟弟玩,如果爸爸媽媽和弟弟做小遊戲的時候,她還會在旁邊生悶氣,而且動不動就哭鼻子。
我問莉莉:「琦琦哭的時候,你過去抱抱她嗎?」
莉莉說:「都上小學了,哪還好意思抱?經常是她一哭,弟弟也跟著哭,就總是先抱起弟弟來哄哄。」
我又問:「那家裡有了弟弟之後,抱過琦琦嗎?」
莉莉說:「沒有。」
或許還有很多個家庭,都有像莉莉家這樣的情況。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家庭,很多父母或許會認為自己的所做所為都是為了孩子好,他們的確愛孩子,但是有些行為未必是健康的。
當孩子慢慢長大,並有了自主意識的時候,情況通常急轉直下,親子間的爭執會變得頻繁,誤會也不斷增加,父母們也開始疑惑:以前那個乖寶寶去哪了?
這是一個很多家庭普遍會經歷的煩惱,希望下文中提到的8個解決方法,能幫助有此困惑的家長們改善親子關係。
1. 每天擁抱對方
心理學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身體總會日漸脆弱,因此,身體的接觸對健康來說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當孩子學著變得更獨立時,也許會儘量避免身體接觸,但是,擁抱依然是最有益於健康的,因為它能自然地緩解壓力。成長過程中或許會有重重挑戰,當孩子每天得到父母的擁抱,讓他在生理上提醒自己:我並非獨自一人。
因此,當你想要加強親子關係時,生理和心理上的支持同等重要,請及時給予孩子一個擁抱。
2. 與家人交流時關掉電子設備
現在有許多人都很難離開電子產品,但是,與家人相處時將手機靜音是兩全其美的做法。當你和家人相處時,為了能獲得交談的機會,就得暫時停止回復電子郵件或簡訊。
當親人心情很差的時候,溝通交流才是當務之急。所以,最好還是別讓現代高科技產品變成將家人越推越遠的工具。
3. 在做出重大決策前好好溝通
一個家庭裡,做出改變是富有挑戰性的,尤其是在童年時期。這時的孩子開始意識到他們是誰,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會面臨做出許多選擇。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孩子們會對未來的方向感到很迷茫。這個時候不要猶豫,果斷地伸出援手讓孩子知道你會支持他。
對孩子給出你認為對他最有幫助的建議和見解,當然並不是要直接告訴他應該做什麼,而是讓他思考自己應該做什麼。同時,對孩子的決定給予支持和理解。
4. 擠出充分的時間進行有意義的互動
當孩子越大,父母身上擔負的責任會更多,不光要花更多精力學習職業道路所需的新技能,還需要引導孩子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但是,很正常的一個現象就是,你可能與孩子之間不再變得像以前那樣親密,所以需要在百忙之中擠出時間來與孩子一起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當你與孩子不再有互動活動,那就是親子關係逐漸淡薄的原因,距離也由此產生。維繫與孩子之間緊密的關係,原本就是一件越長大越難的事,但是如果不去陪伴,親子關係又很容易被破壞。
和孩子之間的互動不需要太多時間,每天花15分鐘進行一次有意義的談話、或者周末花一個小時一起做一頓飯就足夠了。
5. 真實表露你的情感而不是隱藏或排斥他們
人的情感是非常複雜的,因此關注彼此的感受也就顯得更為重要。
當你與孩子對某件事產生分歧的時候,不要罔顧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吵架時,當你受到情境的強烈影響時,控制情緒有時會很難。但是,一定要記住:牢固的親子關係是靠情感交流建立起來的。
如果你的孩子感到受傷了,就不要忽略他,即使討論雙方痛苦的根源,可能會使家長和孩子都不好受,但是暫時壓抑的情感會讓你獲得更緊密的親子關係。
6. 生氣時首先學會理解,不要立刻做出反應
當你對孩子生氣或失望時,憤怒的情緒會升溫。這個時候應該做的,就是花時間去傾聽和理解孩子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而不是快速做出反應。
即便是你完全反對他們的行為或觀點,當你選擇對他們大喊大叫、暴跳如雷時,只會讓你們之間積累更多怨恨,使正常的溝通受到影響。因為你的怒吼,很可能讓孩子退縮甚至拒絕和你說話。
7. 尊重彼此的原則底線
一切不利於改善親子關係的行為都來自於脫離底線,如果你想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就應該通過尊重他們的底線來表達健康的親子修繕行為。
當孩子開始想要更多的隱私和自由,很有可能會挑戰你的底線,但是好的教育其實是包括了提供給孩子犯錯並從中吸取教訓的機會。
不要隨意剝奪孩子的這種成長過程中的試錯機會,而是應建立一個安全區域,使失敗可控化。父母對孩子的喜愛和關心也意味著,在必要的時候記得放手,這也就是建立信任的方法。
8. 及時關注到孩子做對的事情
進入校園環境的孩子,常常會受到自信心的困擾。要知道,來自同齡人的壓力有時會壓垮孩子的自尊心。有時,我們應提醒自己,大眾信念並不一定是最健康或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當孩子努力了,就不要在他們赴湯蹈火之後再火上澆油了。
簡單點來說,就是要提醒自己,抑制住想要嚴厲批評和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應該多關注孩子做得對的事情,並對他們的行為給予及時的讚揚。
這不僅僅向孩子表達你對他的關注,而且也能幫助他恢復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