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面試難/不會寫字不會算數/學習習慣差/不適應小學和幼兒園的差異,都是孩子們進入小學會碰到的普遍問題......
同樣,進入小學後,孩子出現的各種適應性困難,想要去糾正引導也很不容易,因為上述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在於幼兒發展的關鍵期沒有做好引導。
也有很多家長認為幼小銜接對孩子過渡到小學很有必要,但總覺得那也是大班之後的事情了,可實際上幼小銜接,從小班就開始了。
那究竟幼小銜接,大、中、小班的孩子為順利適應小學生活,家長和孩子又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大班家長怎麼做
對於即將離開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幼兒來說,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們由事事依賴父母逐漸過渡到事事獨立完成。
所適應的以遊戲為主要形式的活動改變為學習為主要形式的活動,課後還要預習、複習功課或做作業。因此,幼兒入學前一定要具備一定的心理準備。
1)對小學生活感興趣
爸爸媽媽在家和孩子們多聊聊關於小學的事,了解孩子們心中對小學的嚮往。同時和孩子談一談自己對上小學的困惑及擔心,幫助孩子收集一些資料來解決疑惑。
2)和哥哥姐姐聊一聊
雖然出不了門,但是我們可以和上小學的哥哥姐姐視頻聊天,採訪一下哥哥妹妹們,向他們問一些關於小學各個方面的問題也是了解小學生活不錯的方式哦!
3)查閱小學的各種設施及環境
爸爸媽媽可以上網或帶著小寶貝們參觀一些小學的照片,參觀結束後,更可以用畫筆記錄下你心目中的小學!
4)像小學生一樣安排作息時間
幼兒園的時間和小學的時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除了在幼兒園老師會增加上課時間之外,家長在家也要做好工作。
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小學生作息,嘗試按照小學作息生活、學習;縮短孩子午睡時間。
時間
內容
7:00-8:00
起床、吃早餐
8:00-11:30
按照小學上課時間看書、學習
11:30-14:00
午餐、午睡
14:00-17:30
按照小學上課時間看書或者戶外活動
17:30-18:00
獨立完成一個學習任務或者遊戲任務
(模擬小學生獨立完成作業)
18:00-19:00
晚餐
19:00-20:00
散步,整理玩具、書籍
20:00-21:00
洗漱、睡前故事
21:00-21:30
睡覺
參考作息時間表
5)重視培養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習慣
教給孩子有關學校生活的常規知識,要求孩子愛護和整理書包、課本、畫冊、文具和玩具。
學會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和其他工具,會削鉛筆,並能製作簡單的玩具等。
小中班家長如何培養
整個幼兒園階段,其實都在為了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做準備,只是大班的幼小銜接工作尤為重要!但是小中班的幼小銜接也不可忽視哦!
1)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
由於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幼兒園主要通過遊戲的方式來學習。進入小學,老師會按照不同學科進行授課學習,一節課要持續40分鐘左右。孩子們的傾聽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良好的傾聽習慣。
比如,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不能邊聽邊玩,講的過程中隨時提問孩子問題,這樣不但鍛鍊了孩子的傾聽能力,還提升了他的表達力,想像力和記憶力。有了良好的習慣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好,後勁十足。
2)家長多與老師溝通、交流
幼兒園期間家長要多關心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態,和老師經常面對面進行溝通交流。和老師溝通能讓老師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同時我們也可以從老師那裡了解孩子的情況,獲取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3)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專注力
幼兒園裡,老師帶領孩子們一起玩遊戲、做手工、給他們講故事。其實都是在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由於自制力不佳,並不能很快適應小學相對嚴肅冗長的課堂。
所以,家長對他們專注力的提前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比如在孩子放學後,和他約定好一個具體的時間段。一起拼圖、畫畫、做手工等除掉身邊的分心物,撇開嘈雜的空間,成為一段爸爸媽媽陪伴的親子時光。
順其自然地他便可以安靜下來,集中精神像個小學生那樣認真學習、專注做一件事情了。
所以,所謂的幼小銜接,並不是知識的學習與儲備,而是學習能力的養成,而很多學習能力的養成,都是在幼兒園時期學到的。
而家長在照顧好孩子心理落差的同時,幫助孩子在各方面實現良好的過渡,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幼」「小」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