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文盲的語言」

2021-02-11 丘山夆

怎樣學英語,可能是所有人都會關心的問題。上周我在公眾號的文章中談到了:學語言的根本目的是學習文化,是為了跨文化交流,而非簡單意義上的翻譯。本周話題繼續,談談怎樣學英語……因為我所熟悉的是漢語、英語和德語,所以所舉例子主要也圍繞這三種語言。

 

幾個學外語的小建議

 

首先,要明確學語言本質上應該是對文化的學習,或者說通過學習文化來間接地學習語言。把文化放在第一位,所以就要激起對其他文化的興趣、好奇和探索精神,要通過不同的文化主題來學習語言。

外國的飲食、娛樂、歷史、地理、風俗、旅遊、政治、宗教等等……每次學習,找到一個主題,記住:學的是文化,語言只是媒介。通過文化的學習可以提升語言學習的興趣。千萬不要背詞典,那會對心靈造成陰影,從此便對學英語產生反感。

其次,語言產生的本質還是交流,所以能在現實的交流中學習,效果是最好也是最快的。這就要求,首先要敢說,不要怕說錯,語法不重要,意思能表達清楚就行。

很多老外在說他們的非母語語言時,別人聽著很流利,其實可能說得「狗屁不通」,但人家就敢說,不怕錯。在「說」中學習改正,效果最好最快。說不好沒關係,能交流敢交流最重要。但中國人可能會「好面子」,怕說不好,而不好意思說。

另一個建議就是不要刻意去背單詞,通過平常多看多聽多說,潛移默化的強化那些經常出現的單詞,而不是刻意找出來去背。

一個新詞你第一次不認識,通過查字典你懂了,但也許很快就會忘記。如果你聽的說的讀的英語足夠多,那麼很有可能不久你又會遇到這個詞,也許會覺得這個詞似曾相識但忘記了意思,那再查一遍……如果經常聽或讀英語,大概率你會經常見到或聽到這個詞,一遍記不住,兩遍記不住,次數多了,你自然會記住,不需要刻意去背的。如果這個詞只見過一次,之後很少再見到,你最終也沒記下來,那也沒關係,只說明這個詞本身就不是常見詞,沒啥用。

(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石碑上用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和古埃及草書文刻寫了同樣的內容。藉助各語言版本內容的對照,最終破解出失傳千餘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圖片來自wikipedia)

 

英語是「文盲的語言」

 

然後再給大家一點信心:英語難學嗎?至少跟德語、法語和俄語相比,英語簡直就是「文盲的語言」。

首先我們都知道,英語有複數有時態,這個中文都沒有,或者說表述很含糊。在中文中,疑問句和陳述句語序完全一樣,只是靠語氣和助詞(嗎)來區分。時態是靠語境和助詞(了,過)來區分。複數靠上下文和「們」來區分。但助詞也好「們」也好並沒有嚴格要求必須加上,這導致很多時候,中文一些信息比如單複數完全靠猜。

所以中文是很不嚴謹的語言,語法比較簡單和「隨意」,據說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中(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與西班牙語),用漢語書寫的那份文件通常最薄。中文說起來很簡單,但難在漢字的書寫上,1956年起中國推行「簡化字」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漢字結構複雜性從而有助於「掃盲」。

當我們抱怨「谷歌翻譯」或「百度翻譯」出的句子完全不靠譜時,其實很有可能不是因為軟體的翻譯水平,而是我們自己的中文水平。我們平常說中文或寫中文時,其實很多時候語法結構是錯誤的:句子結構混亂,主謂賓不能對應等語法不準確的現象經常發生,但我們自己意識不到,這導致軟體無法識別出你中文句子的意思。軟體其實沒看懂你寫的中文,自然翻譯成其他語言也就不準。你把你寫的中文句子調順了,複雜句換成簡單句,軟體的翻譯效果可能就會好很多。

(除了漢語書法外,阿拉伯語的書法也非常有名。上圖是巴基斯坦拉合爾Lahore的瓦齊爾汗清真寺Wazir Khan Mosque牆壁上的阿拉伯語書法,圖片來自wikipedia)

 

當我用中文說「我去見朋友」時,其實你並不知道我見的是一位朋友還是多位朋友,那朋友是男還是女。但當我用德語說這句話時,你不但可以知道是一位朋友還是多位,甚至還能知道那朋友是男是女!

在德語和法語中,名詞有「性」的變化。在德語中,所有名詞都被分成「陽性」、「中性」和「陰性」(法語中只分「陽性」和「陰性」),不同「性」的名詞所對應的代詞和冠詞都不同。而且對於有關「人」的單詞,對男對女都對應著不同的詞,比如「男朋友」和「女朋友」是兩個不同的詞,「男總理」和「女總理」也是不同的詞。

除了「性」還有「格」,「格」代表著詞語在句子中的位置或成分(可以簡單理解為類似「主謂賓」和「所屬性」)。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位置中(「格」中)拼寫會有不同,這就使語法的變化特別複雜,當然也使句子的意思特別嚴謹,很難出現誤會。其中德語有四個「格」,而俄語更有六個「格」。

(至少有5000萬母語使用者的語言,圖片來源wikipedia)

 

德語除了有單複數、有時態變化外、比英語增加了「性」和「格」的語法現象,以上因素交織在一起,就導致德語中名詞、動詞、冠詞的變化非常複雜且混亂,而且德語的動詞很多可以拆成兩部分,還放在了句子的最末尾……所以德語是比英語難的!

英語確實曾被認為是「低等人」使用的語言,「說英語」曾被歐洲大陸各國中上層人士所瞧不起,那什麼語言顯得「高大上」:拉丁文。之前有位朋友展示了一所加拿大大學的學生畢業證,竟然是拉丁文的,感覺就好像國內的學校要用文言文做畢業證一樣。

在歷史上,與其他歐洲古老語言相比英語並不是很「體面」,至少部分原因在於:英語相比於德語、法語和俄語,確實變化要少得多,也簡單得多,所以對於英語學習要有信心!

最後祝大家在英語學習中找到樂趣!

相關焦點

  • 可悲的文盲英語
    每個中國人都會講中文,但是,有很多文盲不識字;每個美國人都會講英語,但是,也有很多文盲不識字。所以...口語好,閱讀寫作差。我稱之為「文盲英語」。再次重申一遍我跟每位家長反覆強調的理念:語言背後是文化!
  • 警惕「文盲英語」
    每個中國人都會講中文,但是,有很多文盲不識字; 每個美國人都會講英語,但是,也有很多文盲不識字。 所以... 口語好,閱讀寫作差。我稱之為「文盲英語」。
  • 警惕"文盲英語"
    最近又碰到一個學生,家長說孩子英語很好。見面一聊,口語還算流利,詞彙之缺乏,讓我冷汗。已經不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學生,已經不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定義:口語好,就是英語好。每個中國人都會講中文,但是,有很多文盲不識字;每個美國人都會講英語,但是,也有很多文盲不識字。所以...口語好,閱讀寫作差。我稱之為「文盲英語」。以前很多人讀了很多年英語,沒法開口交流。我們稱之為「啞巴英語」。我們覺得這是不對的。
  • 英語很差就是文盲,是差等生?
    英語,作為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在國際上的地位是很高的。現如今用英語作為母語的國家,有英國和美國以及印度等發達國家。但是中國人的觀念就是,會英語的就是人才是精英,不會英語或者英語很差的就是文盲和差等生,如果大學生的英語成績一般或差還會被人們嘲笑,社會大眾以為大學生不會英語就不配接受高等教育,就沒有資格說是大學生。那麼一個人英語能力的高低真的與本身綜合素質成正比?英語差代表著沒能力,真意味著其它的肯定也好不到哪兒去?
  • 七年 警惕"文盲英語"
    最近又碰到一個學生,家長說孩子英語很好。已經不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學生,已經不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定義:口語好,就是英語好。問大家一個問題:口語和閱讀比,那個更難?每個中國人都會講中文,但是,有很多文盲不識字;每個美國人都會講英語,但是,也有很多文盲不識字。所以...
  • 一個滿腦子是英語語法的專家實際英語應用比不上一個文盲
    掌握英語思維語言大道,駕馭世界各地英語口音,讓溝通無極限,英語學習追求的英語本身的真知,真理,真諦,有英語萬變不離其宗的法寶,提高格局和品位的良品,智慧的鑰匙,熟練使用英語的燈塔,人類思想的盛宴,學好英語的內涵、意義和哲學。一位英語語法專家剛下飛機,正在找飛機場的出口,剛好一位機場工作的英國人在整理衛生,於是就問那個英國人,出口在那裡,怎麼走?
  • 可憐的孩子,學了9年英語,還沒有達到英語國家文盲的水平
    這個道理和事實是:語言和文字是兩碼事,廣義的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就是聽說;和書面語言,就是讀寫。聽說不靠文字,凡是耳朵和聲帶正常的人,在某地的人群中長大,他自然就會聽說那個地方的語言;而只會聽說一種語言,卻不認得這種語言的書面語形式——文字,不能用語言文字來閱讀和寫作,這樣的人,就被稱為文盲。
  • 外語不好的就是文盲?浙大教授鄭強:那是文盲說的
    他提出了「把外語踢出高考」,「誰說不會外語就是文盲,英語耗費了我們青年多少寶貴的時光」等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他的個人言論得到了很多學生甚至是家長的高度認可,但是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在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傳播。那麼鄭強是何許人也呢?我先來給大家介紹介紹他。鄭強,祖籍福建人,在浙江大學讀完本科,在四川讀完博士,後在浙江大學擔任博士生導師。
  • 理性看待英語學習,不應以「踢出」高考為噱頭,文盲才不學英語
    而一句英語耗費我國學生20年寶貴時間,也被網友過分解讀為他贊成把英語「踢出」高考,我認真地觀看鄭強教授的講座,我沒有發現鄭強教授有一句將英語「踢出」高考的言論,那麼面對英語學習,我們應該怎麼看待?英語只是一種工具英語,它只是個一種溝通工具,語言作為信息傳輸的媒介,其本質不算知識,所以鄭強會在講座中炮轟,文盲才會說「不會英語的是文盲」。新時代有這麼個定義: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利用工具獲取知識的人。
  • 外語不好就是文盲嗎?鄭強教授:過高誇大英語分量,是不自信表現
    然而,在外語深受廣大家長重視的時候,在網絡上甚至還有聲音說「外語不好就是文盲」,這樣的結論聽上去怎麼覺得有些諷刺呢?英語雖然英語非常重要,但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卻將英語的地位過度放大。外語這門功課究竟有多重要?這是教育界備受關注的話題,最近浙江大學鄭強教授的一番演講贏來了無數掌聲。
  • 背影(595)--搞笑的英語文盲……
    由於追求應試教育,本來小學四五年級是學英語的我,到了初中被學校強制性的改學了俄語,結果呢,至今我就成了英語文盲……,英語文盲也不能不活著呀,也不能不旅遊啊,偏偏我又是一個願意要哪兒閒逛的人,於是搞笑的事情就特別多……        最近的一件事就是美國爆發的黑人抗議遊行打出的標語「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我又不認識最後一個詞
  • 如何走出「文盲英文」的困局
    今天特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如何借鑑香港小學生學英文的方式,幫助我們有志成為國際人才的孩子們走出「文盲英文」的現狀。有一些英文的機構直接讓孩子將中教老師的課堂講義、課本或者範文背下來去學英文,大家最熟悉的是背新概念英語、思維英語。還有一些機構,確實是由外教教授,但孩子學的課堂語境孩子們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遇到(如跟動畫片學英語),所以離開了課堂後孩子回到中文環境中,幾天就將學到的東西還給老師了。如果您的孩子學英文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或者為了將來能跟外國人見面時進行簡單溝通,那具備基本的英文聽、說能力就行了。
  • 鄭強:把英語踢出高考!誰說的外語不好就是文盲?
    「網紅」校長鄭強在一次座談會中,霸氣地傾訴了眾多學子多年的苦衷,他強調「誰說的外語不好就是文盲?」這也使得中國走上國際化,英語作為當時世界第一大語言,也隨之在中國傳開,使得更多的人開始了解英語、學習英語。不久後,英語被正式列為中國高考的必考科目,也就從這一年開始,中國學生就被要求學習英語,一直延續至今。
  • 英語文盲也能教出雙語寶寶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親子>家庭教育>早期教育>早教知識庫>正文英語文盲也能教出雙語寶寶 2011-06-22 14:58 來源:39
  • 英語真的有必要學嗎?是誰在鼓吹「英語很重要」?是文盲
    你補過英語嗎?也許沒有,但你身邊肯定有人補過。你為英語成績苦惱過嗎?也許沒有,但你身邊肯定有人苦惱過。你想過把英語從必修課中踢出去嗎?也許沒有,但你身邊肯定有人想過。鄭強:「外語耗竭了我們,多少中國青年學生寶貴的時光,這20年來,我們過度地誇大了外語在中國孩子成長教育中的分量,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極其不自信的表現。」
  • 每天練聽力一小時,她的目標是能聽會說,做英語「文盲」無所謂!
    用大思英語闖關練聽力,可以坐著,可以躺著,也可以邊看電視邊闖,邊玩玩具邊闖!闖關5個月,她的聽力不知不覺突飛猛進,「英語耳朵」越來越敏銳,闖關也越來越輕鬆,她說自己的目標是能聽會說,成為英語「文盲」也無所謂。▼看,若瀾輕鬆闖關的樣子。今天,我們來分享顧若瀾的故事。
  • 鄭強教授:不會英語不代表是文盲,國人應當對自己的文化加以重視
    就比如英語,近年以來,英語這個學科在中小學教育已經成了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中國人從小學甚至是幼兒園開始便學習英語,國人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一度超過對漢語的重視程度。基於此,鄭強教授認為:不會英語不代表就是文盲,英語已經耗竭了孩子許多寶貴的時間。國人應當對自己的文化加以重視。
  • 調查發現:一成半港人自認「英語文盲」(圖)
    調查發現:一成半港人自認「英語文盲」(圖) 2016-10-05,但他們普遍對自己的英語水平缺乏信心。香港《文匯報》記者黎忞 攝   中新網10月5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英語流利,在香港職場就無往而不利,但很多人卻苦無辦法攻克這個難關。一項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受訪者都明白英語重要,但自評能力時,若以10分為優秀或滿分,受訪者信心指數平均低於5分,一成半人更自認「英語文盲」。
  • 【教育觀察】中國學生如何走出「文盲英文」的困局
    但是,亞洲很多國家如:中國、日本、韓國,由於缺乏英文的大環境,所以大部分學生還停留在走出「啞巴英文「這個層次。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際貿易和交流增加,發現英文作為一門全球通用的語言非常重要,於是將英文納入義務教育大綱與語、數並列,成為考試的重點。
  • 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為何將英語作為第一語言
    這些新移民國家基本上都繼承了原來國家的文化,特別是語言。今天的世界,有英國人後裔建立的國家基本上都是英語國家,北美、澳大利亞、紐西蘭……西班牙人建立的南美洲國家基本上都是講西班牙語的,就算一個小小的葡萄牙,它的殖民地巴西也繼承了葡萄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