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英語,可能是所有人都會關心的問題。上周我在公眾號的文章中談到了:學語言的根本目的是學習文化,是為了跨文化交流,而非簡單意義上的翻譯。本周話題繼續,談談怎樣學英語……因為我所熟悉的是漢語、英語和德語,所以所舉例子主要也圍繞這三種語言。
幾個學外語的小建議
首先,要明確學語言本質上應該是對文化的學習,或者說通過學習文化來間接地學習語言。把文化放在第一位,所以就要激起對其他文化的興趣、好奇和探索精神,要通過不同的文化主題來學習語言。
外國的飲食、娛樂、歷史、地理、風俗、旅遊、政治、宗教等等……每次學習,找到一個主題,記住:學的是文化,語言只是媒介。通過文化的學習可以提升語言學習的興趣。千萬不要背詞典,那會對心靈造成陰影,從此便對學英語產生反感。
其次,語言產生的本質還是交流,所以能在現實的交流中學習,效果是最好也是最快的。這就要求,首先要敢說,不要怕說錯,語法不重要,意思能表達清楚就行。
很多老外在說他們的非母語語言時,別人聽著很流利,其實可能說得「狗屁不通」,但人家就敢說,不怕錯。在「說」中學習改正,效果最好最快。說不好沒關係,能交流敢交流最重要。但中國人可能會「好面子」,怕說不好,而不好意思說。
另一個建議就是不要刻意去背單詞,通過平常多看多聽多說,潛移默化的強化那些經常出現的單詞,而不是刻意找出來去背。
一個新詞你第一次不認識,通過查字典你懂了,但也許很快就會忘記。如果你聽的說的讀的英語足夠多,那麼很有可能不久你又會遇到這個詞,也許會覺得這個詞似曾相識但忘記了意思,那再查一遍……如果經常聽或讀英語,大概率你會經常見到或聽到這個詞,一遍記不住,兩遍記不住,次數多了,你自然會記住,不需要刻意去背的。如果這個詞只見過一次,之後很少再見到,你最終也沒記下來,那也沒關係,只說明這個詞本身就不是常見詞,沒啥用。
(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石碑上用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和古埃及草書文刻寫了同樣的內容。藉助各語言版本內容的對照,最終破解出失傳千餘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圖片來自wikipedia)
英語是「文盲的語言」
然後再給大家一點信心:英語難學嗎?至少跟德語、法語和俄語相比,英語簡直就是「文盲的語言」。
首先我們都知道,英語有複數有時態,這個中文都沒有,或者說表述很含糊。在中文中,疑問句和陳述句語序完全一樣,只是靠語氣和助詞(嗎)來區分。時態是靠語境和助詞(了,過)來區分。複數靠上下文和「們」來區分。但助詞也好「們」也好並沒有嚴格要求必須加上,這導致很多時候,中文一些信息比如單複數完全靠猜。
所以中文是很不嚴謹的語言,語法比較簡單和「隨意」,據說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中(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與西班牙語),用漢語書寫的那份文件通常最薄。中文說起來很簡單,但難在漢字的書寫上,1956年起中國推行「簡化字」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漢字結構複雜性從而有助於「掃盲」。
當我們抱怨「谷歌翻譯」或「百度翻譯」出的句子完全不靠譜時,其實很有可能不是因為軟體的翻譯水平,而是我們自己的中文水平。我們平常說中文或寫中文時,其實很多時候語法結構是錯誤的:句子結構混亂,主謂賓不能對應等語法不準確的現象經常發生,但我們自己意識不到,這導致軟體無法識別出你中文句子的意思。軟體其實沒看懂你寫的中文,自然翻譯成其他語言也就不準。你把你寫的中文句子調順了,複雜句換成簡單句,軟體的翻譯效果可能就會好很多。
(除了漢語書法外,阿拉伯語的書法也非常有名。上圖是巴基斯坦拉合爾Lahore的瓦齊爾汗清真寺Wazir Khan Mosque牆壁上的阿拉伯語書法,圖片來自wikipedia)
當我用中文說「我去見朋友」時,其實你並不知道我見的是一位朋友還是多位朋友,那朋友是男還是女。但當我用德語說這句話時,你不但可以知道是一位朋友還是多位,甚至還能知道那朋友是男是女!
在德語和法語中,名詞有「性」的變化。在德語中,所有名詞都被分成「陽性」、「中性」和「陰性」(法語中只分「陽性」和「陰性」),不同「性」的名詞所對應的代詞和冠詞都不同。而且對於有關「人」的單詞,對男對女都對應著不同的詞,比如「男朋友」和「女朋友」是兩個不同的詞,「男總理」和「女總理」也是不同的詞。
除了「性」還有「格」,「格」代表著詞語在句子中的位置或成分(可以簡單理解為類似「主謂賓」和「所屬性」)。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位置中(「格」中)拼寫會有不同,這就使語法的變化特別複雜,當然也使句子的意思特別嚴謹,很難出現誤會。其中德語有四個「格」,而俄語更有六個「格」。
(至少有5000萬母語使用者的語言,圖片來源wikipedia)
德語除了有單複數、有時態變化外、比英語增加了「性」和「格」的語法現象,以上因素交織在一起,就導致德語中名詞、動詞、冠詞的變化非常複雜且混亂,而且德語的動詞很多可以拆成兩部分,還放在了句子的最末尾……所以德語是比英語難的!
英語確實曾被認為是「低等人」使用的語言,「說英語」曾被歐洲大陸各國中上層人士所瞧不起,那什麼語言顯得「高大上」:拉丁文。之前有位朋友展示了一所加拿大大學的學生畢業證,竟然是拉丁文的,感覺就好像國內的學校要用文言文做畢業證一樣。
在歷史上,與其他歐洲古老語言相比英語並不是很「體面」,至少部分原因在於:英語相比於德語、法語和俄語,確實變化要少得多,也簡單得多,所以對於英語學習要有信心!
最後祝大家在英語學習中找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