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的髮小胡綜,執掌東吳特種部隊「解煩兵」

2021-01-10 騰訊網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音頻格式

黃勇/文

胡姓(16)|胡騰冒死保全大將軍竇武的孫子竇輔,上演真實的「竇氏孤兒」

上期我們講了三國時期蜀漢政權中的胡潛,這期講述曹魏政權中的胡昭、東吳政權中的胡綜。

胡昭:書法與鍾繇齊名,甘於隱居不願出仕

胡昭,字孔明(與諸葛亮同字),潁川郡(今河南禹州市)人,隱士、書法家。

胡昭擅長寫隸書,他的書信墨跡,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與當時著名的書法家鍾繇、邯鄲淳、衛覬、韋誕齊名,有「鍾氏小巧,胡氏豪放」之說,世人並稱「鍾胡」。

在東漢末年的戰亂中,胡昭最初跑到袁紹的地盤冀州避亂,袁紹想讓他為官,他堅決辭謝,回到故鄉隱居。

曹操擔任司空丞相後,多次以禮徵召胡昭,胡昭只得前往應答任命。見到曹操後,胡昭說自己是一個閒散書生,對軍、對國都沒有用處,誠懇請求曹操讓他回去。

曹操也通情達理,沒有強求,讓他回去了。胡昭移居到弘農郡陸渾縣(今河南嵩縣)山裡,耕種田地,以求道為樂事,以研讀經籍自娛,左鄰右舍都很尊敬他。

建安23年(218),陸渾縣縣長(當時大縣長官叫縣令,小縣長官叫縣長)張固接到上級命令,要求調集壯丁到漢中服役。老百姓都不願意到那麼遠的地方去服役,平民孫狼等人趁機起兵,殺掉縣主簿,形成叛亂,縣鎮被摧殘破壞。

張固帶領10多個吏役士兵,跑到胡昭家附近,聚集百姓,恢復政權。

孫狼等人歸附了關羽,關羽授給他們官印,撥給士兵,讓他們回去。孫狼等人到了陸渾縣以南的長樂亭,自動發誓約定說:「胡昭是個賢者,我們不得侵犯他的住處。」由此,胡昭保住了四周鄉鄰的安全。

等政事安定後,胡昭遷居到了弘農郡宜陽縣(今河南宜陽縣)。

曹魏正始年間,驃騎將軍趙儼,尚書黃休、郭彝,散騎常侍荀覬、鍾毓,太僕庾嶷,弘農太守何楨等人,相繼向朝廷舉薦胡昭。

嘉平2年(250),朝廷特別以公車的禮儀徵召胡昭。沒想到,胡昭正好去世了,享年89歲。

胡昭的兒子胡纂,官至郎中。

胡綜:深受孫權信任,是孫權的左膀右臂

胡綜,字偉則,汝南郡固始縣(今安徽臨泉縣)人,擅長寫辭賦。

胡綜畫像(資料圖片)

胡綜自幼喪父,母親帶他到江東避難。孫權的父親孫策做會稽郡太守時,胡綜才14歲,在孫策手下做門下循行(類似於門客,不做實事),在吳郡與孫權一起讀書,所以兩人關係親密,可謂是髮小。

孫策遇刺後,孫權出任討虜將軍,任命胡綜為金曹從事,跟隨討伐黃祖。

孫權任車騎將軍時,駐紮在京口,徵召胡綜任書部,與是儀和徐詳共掌軍政機要事務。

劉備兵發白帝城,孫權因兵力很少,派胡綜到各縣挑選6000人,設立兩部解煩兵(隸屬於中央的精銳部隊,相當於現在的特種部隊),胡綜與徐詳為左右部督。孫權把最精銳的特種部隊交給胡綜帶領,由此可見孫權對胡綜的信任。

遊戲中設計的解煩兵形象(資料圖片)

東吳將領晉宗叛吳降魏,魏國任命晉宗為蘄春郡太守,晉宗多次帶兵侵擾長江邊的城鎮。孫權叫胡綜和賀齊襲擊晉宗,最後生擒晉宗,胡綜因功加官為建武中郎將。

孫權被封為吳王時,封胡綜為亭侯,胡綜曾與周魴一起討伐作亂的將領彭綺。

孫權稱帝後,任命胡綜為侍中,進封都鄉侯,與徐詳兼左右領軍,後又拜偏將軍,兼任左執法,領辭頌。

赤烏6年(243),胡綜去世,享年61歲。

胡綜生性嗜酒,酒後歡呼縱情,有時推杯換盞之際,對身邊人大打出手。每當這時,孫權都不忍責怪他。

孫權接手江東後,很多誥文、策封任命文書和致鄰國的書函,都出自胡綜之手。

胡綜曾經建議孫權制定律例,規定擅離職守回家奔喪的地方官應被處死。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胡綜說:「胡綜,孫權之時幹興事業者也。」將胡綜視為孫權的左膀右臂。

胡綜死後,兒子胡衝繼承都鄉侯爵位。胡衝性情平和,有文才,官至中書令。

【下期關注】

請看胡姓(18)。

【特别致謝】

四川蓬溪縣文史專家胡傳淮先生。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四位將領出自今阜陽市一帶,全都為東吳效力!
    在漢末三國時期,今安徽省阜陽市一帶雖然屬於曹魏的疆域,但是,就該地區誕生的幾位將領,則全都為東吳效力。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將領分別是誰呢? 公元220年,孫策去世,孫權執掌大權。孫權即位後,呂蒙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破曹仁於南郡,從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進佔荊州南部三郡,並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掩護孫權逃生。在濡須抵禦魏軍。官拜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呂蒙代守陸口,襲取荊州西部三郡,徹底擊敗蜀漢名將關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
  • 每日三國英雄志092-東吳昭武將軍韓當
    漢末三國時期東吳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代君主。韓當年輕時就長於弓箭、騎術,外加膂力過人,是名猛將胚子。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孫堅跟隨自己的同鄉、名將朱儁擔任佐軍司馬討伐黃巾。韓當因勇猛而為孫堅所賞識,追隨他四處徵伐周旋,數次冒險犯難,陷陣擒敵、屢立戰功。後被任命為別部司馬。
  • 平講平說:東吳虎將韓當死不瞑目,兒子成了叛徒還將全家女人都送給下屬,子女教育這個「閉眼工程」一定要抓好
    三國時期,東吳有十二位將領,因為英勇善戰、功勳卓著,被合稱為「江表十二虎臣」。在這十二個人的排序當中,韓當排在第三位。這十二位江表虎臣分別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黃武五年,也就是公元226年,丹陽郡發生了叛亂。孫權派韓當率領解煩營的兵馬前去平叛。
  • 十八歲稱孤,東吳實力很弱,孫權是如何坐斷江南的?
    當18歲的孫權坐領江東時,他甚至不被孫策留下的託孤之臣張昭看好,赤壁之戰前,東吳群臣普遍認為應該向漢丞相投降。其次,南方發展晚,根基薄弱。孫權雖然不以漢朝的正統自居,卻始終也不忘記自己逐鹿中原的夢想。當時逐鹿中原需要的兵、馬、器械,對於當時的東吳來說都是難題,人口劣勢意味著兵源不足,地理環境註定他們將缺少戰馬,文明起步晚又註定缺少武器。
  • 曹丕三次兵發廣陵,一次大哭而回,兩次望江發出不同的嘆息
    此前,東吳的孫權因奇襲荊州後又斬殺關羽,害怕劉備報復,而向曹丕稱臣。可是當曹丕向孫權索要其長子孫登入魏為質時,孫權卻一再拖延,最後竟因「夷陵之戰」大破劉備後而復叛。曹丕大怒之下,頒布《伐吳詔》:「孫權小丑,憑江悖暴,因有外心,兇頑有性。故奮武銳,順天行誅……接舡以水攻陣,六軍以陸橫擊。
  • 劉備東吳招親,孔明定下三個錦囊妙計,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想知道謀略家的預見力,要從諸葛亮的「三個錦囊」談起,三個錦囊出現在演義中的劉備東吳招親情節中,兩國聯姻,無非就是鞏固政治,處好關係,起碼不背後捅自己一刀。孫、劉兩方鬥智鬥勇,機關算盡,聯盟對抗曹操不過也是暫時之計,要搞好外交關係,不僅可以聯盟,還能和親,孫權、周瑜就是想利用聯姻收攏劉備。
  • 盤點三國時期的「東吳三傑」,有一人雖勸過孫權投降,但能力很強
    在三國時期,要說哪個勢力最沒存在感,當然還是東吳政權了,存在感甚至還不如早期的袁紹政權和呂布政權;但如果因此而小看東吳政權的話,必定要吃大虧,比如關羽和劉備。其實東吳政權雖然存在感略低,但實力卻是不弱,是當時僅次於曹魏的一大勢力,數次讓曹操和劉備吃虧;而奠定東吳政權基業的是誰呢?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中)——孫權的駙馬爺
    全琮重大事件之四——迎娶孫魯班黃武七年(228),以周魴詐降為導火索,曹魏大司馬曹休親率十萬大軍伐吳,孫權以陸遜、朱桓、全琮各領兵三萬迎戰,石亭之戰爆發。這場戰役此前在曹休、賈逵、朱桓等人篇章裡有介紹,這裡就不重複了,我們重點講一下全琮緊接著的經歷。且說曹休多年來對東吳採取攻勢,江東各郡有些人不看好孫權,於是紛紛起兵造反,攻破不少縣城。
  • 陸遜是東吳的社稷之臣,為何會被孫權逼死,孫權為什麼要殺陸遜
    陸遜是東吳政權中期的社稷之臣,在夷陵之戰中陸遜以名不見經傳擊敗了身經百戰的梟雄劉備,在石亭之戰中擊敗了曹魏名將曹休,成為東吳建立政權時擔當頂梁柱的重臣,卻在被孫權任命為丞相後逼死,孫權為什麼要對社稷之臣下手?
  • 孫權和周瑜誰厲害?周瑜和孫權的關係好嗎?
    在三國演義中,東吳孫權繼承的兄長孫策的基業。而在同時,孫權也不得不面對孫策留下來的一大堆文臣武將。孫策臨終時曾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張昭也就罷了,也就是一個文臣,必須依附君主。可周瑜就不同了,他可是統兵的大將。  三國是亂世,幾乎每個諸侯起家都是武將。
  • 東吳的四大都督中,對東吳的建立發展貢獻最大的,是戰功最少的他
    東吳有四大都督,他們是孫權的依靠。他們按照執掌東吳軍權的時間來說,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孫權本人的軍事能力不足,他依靠著這四大都督,保證了東吳的安全,開創了東吳的基業。可以說,這四大都督對吳國的創建發展居功甚偉。在這四人中,首先是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 歷史上的「草船借箭」:主角並非諸葛亮,而是東吳的孫權
    小說的中主角是諸葛亮,而歷史上的主角則是東吳的孫權。最後,小說中的草船借箭是以歷史為原型,而孫權才是草船借箭的歷史原型人物。那麼這段歷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話說建安十七年,曹操在平定關中地區,擊潰馬超後,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東南地區,準備大舉南下。到了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親率大軍,「號步騎四十萬」,飲馬長江。
  • 劉關張因東吳而死,諸葛亮為何不興兵伐吳?40年後,答案浮出水面
    伐吳已成定局,用劉備的話來說就是必掘孫權三代祖墳,方可解恨也!秋七月,遂率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當時,劉備率有大概5萬左右蜀軍,這些軍士都是精兵。然而,再讓馬良聯合蠻夷大概1萬人馬。總兵力,將近6萬,由劉備親自帶領,向東吳開拔而去。
  • 該成語揭示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孫權心知肚明卻不得不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恪傳》注引《吳書》,時間是在東吳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四月,主人公為孫權和諸葛恪。孫權認為諸葛恪兇狠固執,獨斷專行,但孫峻覺得朝中沒有一個人的才能超過諸葛恪,便堅持保舉他。最終,孫權同意了孫峻的建議,令諸葛恪及其他大臣來到自己的臥室內見面,在床前接受詔令。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當時孫權對於諸葛恪的看法,叫做「剛很自用」,意為兇狠固執,獨斷專行。這也是《三國志》作者陳壽首創的一句成語。
  • 劉備前往東吳招親,諸葛亮拿出錦囊交給一個人,卻不是趙雲
    東吳大將周瑜對此非常擔憂,便向孫權提出建議,企圖以招親為名將劉備騙到東吳軟禁,然後再向諸葛亮索要荊州。不料,周瑜的如意算盤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隨即派趙雲保護劉備前往東吳。臨行前,諸葛亮又給了趙雲三個錦囊,吩咐趙雲在依計而行。最終,劉備不但招親成功,娶了孫權的妹妹,還安全地離開東吳回到荊州,令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諸葛亮的第二次「錦囊妙計」出現在第九十九回。
  • 孫權麾下的「東吳四英傑」,分別是誰?都有哪些過人之處?
    曹操有八虎騎,各個勇猛,劉備有五虎將更是驍勇善戰,孫仲謀身邊的四大都督更是人稱「東吳四英傑」,出謀劃策。東漢末年的這東吳四英傑為孫吳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們作為孫權的心腹之臣,一直受到重用,而這四人也的確是為了謀求發展,將自己的能力都奉獻給了孫權。這四個重要的精英人物就是鼎鼎大名的:周瑜、陸遜、魯肅和呂蒙。這四個人各自鎮守一方,為孫權圖謀大計而奠定了基礎。
  • 漢中之戰,劉備與曹操打得難捨難分的時候,東吳的孫權在做什麼?
    漢中之戰,劉備與曹操打得難捨難分的時候,東吳的孫權在做什麼?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漢中之戰時,孫權正在家裡反省、磨刀。正在轉向的孫權217年,漢中之戰爆發。這一年,東吳發生了三件大事,預示著孫吳政權外交政策的轉變。1、217年春,孫權派令都尉徐詳向曹操請求「歸降」。當然,這個歸降只是名義上的,孫權一份土地都沒有讓出來。不過,這也意味著,孫權主動與曹操緩和關係,另有所圖。
  • 孫策不英年早逝,孫策在東吳的成就會在孫權之上嗎?說出來你別不信
    孫策比孫權更得民心,也更穩軍心,孫策屬於暴斃而亡,當時繼承權落到孫權手上,實在是太多人不服氣,江東反叛暗勢力蠢蠢欲動。 最後,孫策比孫權更懂得用人。 最重要的一點,孫策在東吳是中流砥柱,他有能力在任何時候力挽狂瀾。
  • 三國之東吳政權創始人孫權,為何寧願偏安江東,沒有統一天下之志
    如果拿東吳政權和蜀漢政權做一個對比的話,你會發現孫權的東吳政權幾乎毫無進取之心,蜀漢政權劉備當政期間,進攻漢中、北伐襄樊,諸葛亮當政期間,七年五次北伐,後諸葛亮時代,光是姜維前後就有十一次北伐,而東吳政權呢,赤壁之戰後滿打滿算不過6次北伐。
  • 東吳四大都督三個是非正常死亡,跟孫權有關嗎,二人無關一人有關
    先說作案動機,孫權有沒有害死周瑜的可能?由於三國演義和影視作品的渲染,總感覺周瑜在東吳政權有功高震主的嫌疑,而且孫權既同意了周瑜攻打益州的建議,也幾乎在同一時間同意了劉備借南郡的要求,這有些自相矛盾,總有人感覺孫權因此而害死了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