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音頻格式
黃勇/文
胡姓(16)|胡騰冒死保全大將軍竇武的孫子竇輔,上演真實的「竇氏孤兒」
上期我們講了三國時期蜀漢政權中的胡潛,這期講述曹魏政權中的胡昭、東吳政權中的胡綜。
胡昭:書法與鍾繇齊名,甘於隱居不願出仕
胡昭,字孔明(與諸葛亮同字),潁川郡(今河南禹州市)人,隱士、書法家。
胡昭擅長寫隸書,他的書信墨跡,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與當時著名的書法家鍾繇、邯鄲淳、衛覬、韋誕齊名,有「鍾氏小巧,胡氏豪放」之說,世人並稱「鍾胡」。
在東漢末年的戰亂中,胡昭最初跑到袁紹的地盤冀州避亂,袁紹想讓他為官,他堅決辭謝,回到故鄉隱居。
曹操擔任司空丞相後,多次以禮徵召胡昭,胡昭只得前往應答任命。見到曹操後,胡昭說自己是一個閒散書生,對軍、對國都沒有用處,誠懇請求曹操讓他回去。
曹操也通情達理,沒有強求,讓他回去了。胡昭移居到弘農郡陸渾縣(今河南嵩縣)山裡,耕種田地,以求道為樂事,以研讀經籍自娛,左鄰右舍都很尊敬他。
建安23年(218),陸渾縣縣長(當時大縣長官叫縣令,小縣長官叫縣長)張固接到上級命令,要求調集壯丁到漢中服役。老百姓都不願意到那麼遠的地方去服役,平民孫狼等人趁機起兵,殺掉縣主簿,形成叛亂,縣鎮被摧殘破壞。
張固帶領10多個吏役士兵,跑到胡昭家附近,聚集百姓,恢復政權。
孫狼等人歸附了關羽,關羽授給他們官印,撥給士兵,讓他們回去。孫狼等人到了陸渾縣以南的長樂亭,自動發誓約定說:「胡昭是個賢者,我們不得侵犯他的住處。」由此,胡昭保住了四周鄉鄰的安全。
等政事安定後,胡昭遷居到了弘農郡宜陽縣(今河南宜陽縣)。
曹魏正始年間,驃騎將軍趙儼,尚書黃休、郭彝,散騎常侍荀覬、鍾毓,太僕庾嶷,弘農太守何楨等人,相繼向朝廷舉薦胡昭。
嘉平2年(250),朝廷特別以公車的禮儀徵召胡昭。沒想到,胡昭正好去世了,享年89歲。
胡昭的兒子胡纂,官至郎中。
胡綜:深受孫權信任,是孫權的左膀右臂
胡綜,字偉則,汝南郡固始縣(今安徽臨泉縣)人,擅長寫辭賦。
胡綜畫像(資料圖片)
胡綜自幼喪父,母親帶他到江東避難。孫權的父親孫策做會稽郡太守時,胡綜才14歲,在孫策手下做門下循行(類似於門客,不做實事),在吳郡與孫權一起讀書,所以兩人關係親密,可謂是髮小。
孫策遇刺後,孫權出任討虜將軍,任命胡綜為金曹從事,跟隨討伐黃祖。
孫權任車騎將軍時,駐紮在京口,徵召胡綜任書部,與是儀和徐詳共掌軍政機要事務。
劉備兵發白帝城,孫權因兵力很少,派胡綜到各縣挑選6000人,設立兩部解煩兵(隸屬於中央的精銳部隊,相當於現在的特種部隊),胡綜與徐詳為左右部督。孫權把最精銳的特種部隊交給胡綜帶領,由此可見孫權對胡綜的信任。
遊戲中設計的解煩兵形象(資料圖片)
東吳將領晉宗叛吳降魏,魏國任命晉宗為蘄春郡太守,晉宗多次帶兵侵擾長江邊的城鎮。孫權叫胡綜和賀齊襲擊晉宗,最後生擒晉宗,胡綜因功加官為建武中郎將。
孫權被封為吳王時,封胡綜為亭侯,胡綜曾與周魴一起討伐作亂的將領彭綺。
孫權稱帝後,任命胡綜為侍中,進封都鄉侯,與徐詳兼左右領軍,後又拜偏將軍,兼任左執法,領辭頌。
赤烏6年(243),胡綜去世,享年61歲。
胡綜生性嗜酒,酒後歡呼縱情,有時推杯換盞之際,對身邊人大打出手。每當這時,孫權都不忍責怪他。
孫權接手江東後,很多誥文、策封任命文書和致鄰國的書函,都出自胡綜之手。
胡綜曾經建議孫權制定律例,規定擅離職守回家奔喪的地方官應被處死。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胡綜說:「胡綜,孫權之時幹興事業者也。」將胡綜視為孫權的左膀右臂。
胡綜死後,兒子胡衝繼承都鄉侯爵位。胡衝性情平和,有文才,官至中書令。
【下期關注】
請看胡姓(18)。
【特别致謝】
四川蓬溪縣文史專家胡傳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