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晚報2019年3月28日訊 半歲寶寶急需做糞便移植重建腸道菌群,今天一早,記者收到孩子媽媽彭芳的緊急求助。
半歲寶寶入住同濟ICU
全靠營養液維持生命
寶寶在同濟ICU接受治療
記者了解到,這名4個多月的孩子因呼吸困難,2月9日入住同濟重症室。期間反覆高燒,渾身起疹,根據醫生開具的病情證明單,孩子並發呼吸衰竭、重症肺炎、病毒性腸炎等十幾種病症。
治療前身上大片起疹
經治療紅疹消退
病情證明單
經醫護人員全力救治,目前孩子身上的紅疹消退,情況漸趨穩定,皮膚炎症和其他指標都已基本控制住。但其腸道情況依然沒有好轉,腸鏡和胃鏡顯示,裡面仍處充血狀態。
目前,近半歲的孩子已經禁食兩周,全靠營養液維持生命,急需做糞便移植,重建腸道菌群。
孩子的媽媽彭芳通過記者求助,懇請符合以上條件的5月齡男性寶寶提供糞便。
糞便真的可以治病麼?
雖然聽上去不可思議,但對糞便的利用已經成為目前醫學界相關專業的研究熱點。
獲評《時代》2013年度「十大醫學突破」
我國至少1700年前已有醫學記載
▼
近年來,令人敬而遠之的「粑粑」開始成為醫學上的「明星」,越來越多的醫院向社會公開徵聘「粑粑」捐獻者。
3月24日,廣東多家醫院招募志願者「捐糞便」,捐獻成功的志願者最高可獲得五百元的補償,此事隨即引發關注。
截至2017年底,全世界已有約40000例次糞菌移植治療。
2013年2月,糞菌移植首次被寫入美國胃腸病學雜誌發表的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治療指南,其一次治癒率高達90%。
同年11月,糞菌移植被《時代》雜誌評為2013年度「十大醫學突破」之一。
其實,糞菌治療在人類醫學史上至少已有1700年的醫學記載。
我國東晉時期的《肘後備急方》中就詳述了使用糞便懸移液治療包括食物中毒、瘟病和傷寒等危重疾病的記載。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同樣描述了新鮮或發酵的糞水可用於治療伴隨高熱、中毒、膿腫、痰溼、滯食的「瘟病」或「內熱」的記載。
焦點一
為什麼突然開始研究糞便?
真正發揮作用的不是糞便本身,而是其中的菌群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是國內較早開展相關研究的醫院,該院主任醫師周永健是消化學科專家。他告訴記者,真正發揮作用的不是糞便,而是其中菌群。
糞菌移植的目的,在於通過將健康的腸道菌群移植到患者體內,對其腸道菌群進行重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為了挽救更多生命,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等單位共同發起建立了中華糞菌庫,於2015年9月正式面向全國所有醫院提供救援服務。
此外,荷蘭、英國等國家都開設有「糞便銀行」,將純化細菌在深低溫冰箱凍存,需要時取出用於臨床治療。
純化糞菌在深低溫冰箱凍存
焦點二
「糞便」能治哪些病?
可治療腹瀉、便秘,對肥胖、心理疾病或有緩解作用
周永健稱,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證明,糞菌移植可用來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腸易激症候群、頑固性便秘或腹瀉、嚴重菌群失調、難治性腸道過敏、急慢性艱難梭菌感染(特別是復發性感染)、放射性腸炎、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等,甚至對肥胖、糖尿病(合併腸道疾病)、脂肪肝、代謝症候群等腸道菌群相關性疾病也能發揮作用。
此外,糞便移植或許還能治療心理疾病。他介紹,人類的情緒與體內的化學遞質息息相關,而一些化學遞質則受到腸道菌群的影響,因此,很多心理科的大夫對於糞便移植也產生興趣。
以自閉症為例,該院就曾對一位患有自閉症的5歲兒童開展過這類治療,雖未徹底治癒,但在短期內對症狀的確產生了緩解。
焦點三
如何進行糞菌移植?
經過複雜的流程提取細菌,然後「植入」患者體內
雖說要通過糞便將他人的腸道菌群移植到自己體內,但真正的治療過程並沒有那麼嚇人,患者不用擔心會被注入「粑粑」。
周永健介紹,當出現了需要移植的患者後,醫生會將志願者招來醫院,在專業的場所內進行排便。之後,新鮮的樣本被醫護人員取走,在無菌的環境下,經過一個小時左右的製漿、離心、懸浮等複雜流程,最後提取出含有所需細菌的液體備用。
這一「精華」進入患者體內的途徑有多種,有的經中消化道,通過胃鏡噴灑糞菌或內鏡下放置鼻腔腸管;有的經下消化道,通過結腸鏡下噴灑糞菌或腸鏡下置管。還有的醫療機構會將其製作成膠囊,讓患者直接服用。
焦點四
捐獻糞便需要什麼條件?
要接受多項檢查,不能有傳染病、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腸病等疾病
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捐獻「粑粑」。
除了必須近3個月未服用抗生素、瀉藥、減肥藥、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外,捐獻者不能有任何已知的傳染病、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腸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可能與腸道菌群紊亂相關的疾病。
到了醫院之後,志願者還需要接受幽門螺桿菌呼氣試驗、寄生蟲篩查、胃腸鏡檢查,並接受腫瘤、免疫、炎症指標、傳染病系列(輪狀病毒、病毒性肝炎、HIV、梅毒)等多項抽血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