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記》蘇軾

2021-02-19 古詩詞文欣賞

【賞析】

蘇軾於嘉祐六年(1061)任鳳翔府籤書判官,第二年修建此亭,恰逢喜降春雨,於是命名為「喜雨亭」。文章從該亭命名的緣由寫起,記述建亭經過,表達人們久旱逢雨時的喜悅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農、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靈活,筆調活潑,在風趣的對話中輕鬆含蓄地發表見解,給人以舉重若輕的感覺。
  

《喜雨亭記》是蘇軾於嘉祐六年(公年1061年)在風翔府任判官時所作。全文不長,共五百來字,四小段而已,然而卻寫出了異樣的色彩。
  

《喜雨亭記》是蘇軾的一篇散文作品,無論就其使用的散文形式來看,或者就其表現的內容和給人的藝術感受來看,都是一篇值得我們注意的藝術精品。
  

「喜雨」一詞在歷史上出現較早。《春秋穀梁傳》中說,「夏四月不雨者閔雨也,六月雨者喜雨也」,這是第一次出現的「喜雨」一詞。用了「喜」字,說明人對於雨的感受和評論,所以《爾雅》才說:「甘雨時降,萬民以嘉,謂之酉醴泉」,「醴泉」,代稱雨,含有喜雨之意,將它和生民的關係聯繫了起來。《莊子》中有段文章說到春秋時的一次大雨的情況。「宋景公時,大旱三年。卜之,以人祀乃雨。公下堂頓首曰:『吾所以求雨者,為人;今殺人,不可。將自當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裡。」這種雨可以說都是喜雨,解救蒼生於倒懸之苦,與民生關係極大,所以歷朝歷代的文學作品都對此有所吟誦。《詩經》而下,曹植、謝莊、謝朓、鮑照等人都寫過一些喜雨詩,唐代的杜甫更是寫了《春夜喜雨》、《喜雨》以及《過白水明府舅宅喜雨》等以「喜雨」為題的詩。以賦體的形式吟詠喜雨的也不在少數,比如晉傅鹹、六朝宋的傅亮、唐明皇、張說以及賈登的《喜雨賦》等,很難說有名,但是那種給百姓帶來甘霖,預示來日豐收,生活將無憂愁的快慰心情卻是表現了出來的。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了。
  

令人覺得奇怪的是,用散文的形式寫作喜雨的,在文學史上卻並不多見。因此,蘇軾的這篇散文《喜雨亭記》就顯得十分突出了。當然,如果僅僅是因為前人未寫而自己寫了這一題材,對文學史有所貢獻尚不足為奇。一旦後人接手寫作,超越了前人的作品,那麼前者就只能有一點文學史的價值而談不到什麼藝術的永恆價值了。蘇軾的《喜雨亭記》卻不是這樣,因為它自身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有許多令人品味的地方。也許正是這一點,使得後來的作家裹足不前,心甘情願地讓蘇軾一枝獨秀了吧。
  

文章開始即點明了用「雨」命名的緣由,與「喜」字緊密聯繫在一起。他一共援引了歷史上的三件事作鋪墊,說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受用這件喜事來命名,以紀念喜事,或者也有預示將來喜事連連的意思。這三件事都很有趣。因為它們與國家的政治都有關係,其中並多少含有天人的關係。第一件事,相傳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一異禾,獻給了成王。成王將禾轉送了周公。周公於是作了《嘉禾》一篇。第二件事,漢武帝於公元前116年5月,在汾水上得一寶鼎,於是改年號為元鼎元年。第三件事,魯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瞞國伐魯,魯文公派叔孫得臣抗敵,獲勝,並俘獲了國君僑如,於是特自己的兒子命名為僑如。最後這件事,對今人來說,幾乎困惑不解了。為什麼將敵人的名稱用作自己兒子的名字?這是頗為值得研究的事情。無論如何,這是作者為要以雨志亭所作的鋪墊,有了這一鋪墊,再說事和雨就有記述的道理了。這就像邏輯學中大前提、小前提的三段論一樣,有了大前提,後面的話即好說許多,也容易讓人接受。
  

蘇軾到風翔府任職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鑿池引流,美化環境,但不巧的是當地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旱情顯現,災情就會是必然的結果了。大早望雲霓,百姓的憂愁是可想而知的。在這裡,恰好顯示了蘇軾筆墨的巧妙。我們知道,蘇軾在寫《後赤壁賦》的時候,曾經說到自己孤獨閒寂,正好有兩個朋友來了;霜露既降、明月誘人,想酒而樽空,賢妻正好獻上了珍藏多時的美酒;沒有下酒之物,正好客人笑哈哈地拿出了出水時鮮。一切就是那麼巧,又那麼愜人心意。這裡也同樣如此。百姓們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結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這種句子,輕淡、簡單,但不寡味,很像甲骨卜辭中的語言,但甲骨卜辭中是佔問、預測,這裡則是如實提供了,所以這種句子讀來是令人心醉的。夠不夠?「百姓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按,乙卯是四月初二日,甲子是四月十一日,丁卯是四月十四日。半月之內連降了三場雨,前兩次不足,第三次一連下了三天。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實在。要說好雨,喜雨,這才真正稱得上是好雨,喜雨!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總令人有細小入微不夠大氣的感覺。這裡我們要注意「民以為未足」一句的作用,這一抑、一落,然後產生後面的三日大雨,效果才能夠顯示出來。沒有這麼一句,當然也可以成立,但是讀起來就平軟的多了。
  

這場大雨產生的歡快氣氛是可觀的:「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這是一幅萬民同樂官民同歡的喜慶圖,較之歐陽修的太守和民的歡樂,真不可同日而語,因為歐陽修的樂並沒有落到實處,架空,浮廓,是在造文、造情,而蘇軾這裡卻是在如實地寫作了。我們仿佛也同蘇軾一起融入了喜雨的場景之中。唯其如此,蘇軾為新落成的亭子命名「喜雨」才是順理成章之事,才真正具有意義。
  

亭名由來有自,講清楚之後也就等於曲終奏雅,逐善可陳了。但是蘇軾又在這裡做出了好文章,說他善於翻空出奇也好,說他敢於尋根溯源也好,無論如何,作者在這裡表現出了驚人的藝術技巧。作者把筆鋒一轉,以設問的方式,從反面人手來探討喜雨。曲徑通幽,我們試想,也許這是繼續寫此雨的唯一途徑,但蘇軾找到了,並不一定是妙手偶得,可能是蘇軾的真正功力所在。文中說道:「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餓鴻遍野,盜賊蜂起,百姓遭殃。但是不到五日,不到十日,就喜雨驟至,澤惠我民,又怎麼能說不是上天厚待蒼生?加上這麼一段,文章就顯得十分充實,豐滿,在對比中更覺得雨之可喜。
  

寫到這裡,蘇軾開始筆歌墨舞了,但是也曲盡其妙。「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你看,他還是落在亭上,層層遞進,把天降喜雨的大功勞像畫餅一樣,在太守、天子、造物和太空面前虛晃一二,並忙裡偷閒找出了一句,讓這些人都一一默然,謙虛地拒絕這一榮耀,多漂亮的話,各路諸侯都奉到了,然後再實實在在地放到主題上去。既然如此,就讓我們以喜雨來為亭子命名吧。一虛一實,一推一進,總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作者緊扣一個「雨」字.一個「喜」字。在不到五百字的文章中,「雨」字出現了十五次,有兩次作動詞使用,「喜」、「樂」共出現六次。通篇都貫穿著為雨而喜的喜氣洋洋的氣氛。
  

中國古代,自孟子開始,創天子、官員要有與民同樂,樂民之樂的思想。寫這種作品的人很多,但真正寫得好的不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其一,蘇軾的此篇文章則表現得更好,好就好在落實、不空。
  

這篇文章在用詞上也有值得注意之處。一、排比句多。比如第一段,作者為了說明古人有喜事則名物以示不忘,舉了三個例子,三個例子就是三個排比句,藉助這種句法,使讀者在文意方面有一種說理透徹,充實滿足的感覺。第二段寫大雨之後,百姓的歡樂場面以及第四段的「雨珠」「雨玉」說,也同樣用的是排比形式。在人們喜之不盡,手舞足蹈之時,文字上必須有所變化,一味的鬆散不可能有文字的整飭條理來得惹眼引人。二、結尾的用韻。《喜雨亭記》的結尾很有意思,它既照應了開頭,又給人許多的聯想,值得我們注意。蘇軾的哲學思想是儒釋道三家合一的。在他的詩文中,經常出現對大自然發問的句子,以表達他的人生觀和他曠達樂天的情懷。這次大雨之後,感謝誰為好?這裡他展開的想像,是從太守到天子,從天子到上天,從上天到造物,其中「玉」、「粟」押韻,「日」「力」押韻,「功「空」押韻,「冥」「名」押韻,讀之有循環不盡,均成系統的感覺,神完氣足,優雅俊美,然而是虛筆,真正目的則是要歸之其小小的亭宇,這樣也就把造物、上天、天子、太守、百姓、藉助「喜」之「雨」用一個亭子聯繫了起來,有歌唱的味道,所唱者依然是喜雨,一篇文章的主題所在。
  

為什麼古代關中富甲天下,而近代卻默默無聞,特別是唐以後人文凋敝。是不是我們的人種退化了,我近來翻閱(唐代移民史),視乎找到了部分答案。在唐末到宋初的移民浪潮中,關中地區首當其衝,人口大量向東遷移,先經洛陽,然後到蘇州揚州等運河地區。大家熟知的大文學家範仲淹,祖籍陝西彬縣,但卻是蘇州人。但我們從其文學作品中仍能感受到其陝人後裔的豪邁文風,範仲淹後來也多年在陝從官,報效桑梓。其實在唐末吳縣(今天的蘇州地區)已有1/3的北方移民。其實不管是從西周之鎬京到東周之洛邑;還是西漢之長安到東漢之洛陽;從隋煬帝遷都洛陽到武則天時期42年居住洛陽,關中地區到洛陽的人口遷移一直是單向的,並又有一次向東南方向遷居。還有明代崑山人顧炎武,曾在華山滯留多年,寫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佳句。寫到這裡,不得不提到大文豪蘇東坡,蘇東坡初仕鳳翔府籤書判官,也就是我的家鄉陝西鳳翔,鳳翔是唐王朝的西京,曾經是晚唐人才和貴族的聚居地。蘇東坡初仕鳳翔府籤書判官三年,可以說對他的人生價值關影響至重,正是由於家鄉的純樸民風,和周秦文化發祥故裡文化的薰陶,對其文風產生影響。如果說一個人最難忘記的是自己的初戀,那蘇東坡同樣也忘不了在鳳翔的美好時光,以致後來被貶黃州時,碰到當年的鳳翔遊俠少年陳季常,兩人還憶起當年在鳳翔北山縱馬馳騁的場景;還有當年在鳳翔之任上修的「引鳳池」(鳳翔東湖),居然後來在杭州西湖和廣東惠州西湖二次克隆成功。那篇著名的《喜雨亭記》更是體現了其與民同樂的大同思想。

相關焦點

  • 【課外文言文拓展閱讀】喜雨亭記(【宋】蘇軾)(中考文言文閱讀指導)
    【簡介】《喜雨亭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從該亭命名的緣由寫起,記述建亭經過,表達人們久旱逢雨時的喜悅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農、重民的仁政思想。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而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節選自蘇軾《喜雨亭記》)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 蘇軾的《喜雨亭記》第二段英文翻譯
    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英文翻譯】I did not build my official residence until the second year after my arrival at Fufeng.
  • 蘇軾生平第一篇:眉山少年
    結果,蘇軾、蘇轍雙雙上榜。特別是蘇軾,獲得第二名。複試考《春秋》對義,蘇軾則名列第一。主考官歐陽修看了蘇軾的文章,讚賞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還預言: 「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經歐陽修讚許,蘇洵父子三人一時名震京師。仁宗皇帝親自在朝廷面試蘇軾兄弟。
  • 被視為稀世珍品的蘇軾書《醉翁亭記》,原是在阜陽所作
    此碑刻為《醉翁亭記》,歐陽修撰,蘇軾書。後人稱為「歐文蘇字,珠聯璧合」,視為稀世珍品。明代馮若愚云:「宋碑文字最著者莫如歐公滁二碑。」那麼,蘇軾是在何時何地書寫的《醉翁亭記》呢,據史料顯示,這背後的故事,其實與一個叫潁州(今安徽阜陽市)的地方有關。
  • 蘇軾對鄂州的留念處處都在,寫黃州也能想起鄂州樊口
    憶黃州梅花五絕宋代:蘇軾玉琢青枝蕊綴金,仙肌不怕苦寒侵。淮陽城裡娟娟月,樊口江邊耿耿參。怎麼說呢?這首詩是大詩人蘇軾借物抒情的有一首佳作,前兩句主要寫一種不怕寒冷的樹木,後兩句看似寫景物,其實是在借描寫景物的季節特徵來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這應該是蘇軾寫作的一貫手法,悄無聲息之中就感慨了一番自己鬱郁不得志的心情。蘇軾(1037─1101)宋朝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於有文化教養的寒門地主家庭。
  • 老師說,帶著蘇軾去高考,作文素材就不用愁了
    因為廣撒網式的方法,雖然網羅得素材更多,但是它們彼此之間存在的更多是抽象化的關聯,而我們知道,一般人是不習慣靠抽象關聯來記憶知識點的,因此就容易出現考場上什麼都記不起來的情況。但是「深挖井式」不一樣,這種方法更多是依靠人物的生平故事為線索,來建立素材之間形象化的關聯。當我們在考場上什麼素材都想不起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我們準備的名人「請」出來,然後順著他的人生故事捋一遍,合適的素材就能找到了。
  • 馮桂芬與《重建垂虹亭記》
    校邠廬抗議這樣一位思想家也曾經參與了吳江的文化盛事,即同治四年(1865),馮桂芬先後應吳江知縣沈錫華的邀請,為吳江松陵書院和垂虹亭的重建撰寫記序。沈錫華(1808-1878),浙江海寧人,同治二年(1863)六月到任吳江,九年六月離開吳江。任職吳江期間,重視地方發展。
  • 蘇軾與友人遊赤壁,曾醉臥雲夢澤,睡仙亭由此而來
    蘇軾二賦堂、放龜亭、睡仙亭和坡仙亭,重建於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睡仙亭始建於北宋,原名睡足堂;公元八四二年,唐代詩人杜牧左遷(降調)黃州刺史。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齊安(郡),即黃州。亭內淡紅色的大石頭,形似一張三人座的沙發,人可躺在上面。相傳蘇軾與友人遊赤壁,醉後曾躺臥於此,故後人改睡足堂為睡仙亭;亭外牆上,有清人所刻小小的赤壁二字。
  • 蘇軾黃州記:一個人如何變成月亮、風與流水
    當時寶玉也學蘇軾一撒嬌:除了《四書》之外,杜撰的別太多呢。蘇軾初到黃州時住過臨桌亭:「臨桌亭下十數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所以,蘇軾其實也是這等聰俊靈秀風流人物——當然,乖僻邪謬就少得多了。楊萬裡《誠齋詩話》記個段子:徽宗嘗問米某:「蘇軾書如何?」對曰:「畫。」
  • 我愛記詩歌|蘇軾《水調歌頭》
    作為一個詞牌名還是比較好記的,可以想像成水流調頭變成了洪水,被玉帝唱著歌給割(歌)掉了頭。第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第一句我們可以將明月直接想像成明亮的月亮,幾時可以諧音成雞屎,有諧音成油,把酒想像成舉著酒杯,青天想像成青色的天空。然後將其重新組成一句話,在一個比太陽還明亮的月光下,蘇軾走路的時候不小心踩到雞屎,剛好摔到一桶油旁邊。
  • 讀蘇軾《東坡志林》偶記
    讀蘇軾《東坡志林》偶記
  • 《黃州快哉亭記》教學設計
    「快哉」之快——《黃州快哉亭記》第三課時
  • 亭亭玉立|周六晌午,赴陶然亭公園尋「亭」
    周六近午,赴陶然亭公園尋「亭」。全程4個小時,正值初夏新盛,溫溼適宜,興趣勃然下走遍32座亭,所得甚豐。是為一記。亭·文化亭,音和古意皆同「停」,歇腳之處。秦漢時,亭是地方治安的基層組織,所謂「十裡一亭,十亭一鄉」,並設亭長官職。漢高祖劉邦便是亭長出身。魏晉以後,開始逐漸衍生出供人遊覽和觀賞的亭。再經千年的創造和沉澱,亭的建築工藝日臻成熟,所託意境和情懷也登峰造極,在古典園林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故也稱「園林之眼」。
  • 韓愈《燕喜亭記》:尚君子之德丨歷代御史碑刻
    廣東連州燕喜亭,建於唐貞元年間,距今1200多年歷史,亭中立有韓愈所寫《燕喜亭記》碑  唐貞元十九年(803年)十月,監察御史韓愈被貶為連州郡所屬的陽山縣縣令,韓愈來連遊亭,至興處,寫下了《燕喜亭記》,並命亭名為「燕喜」,此乃取「魯侯燕喜者頌也」之意,而於亭後高巖,有大石似燕子低飛,更有春來之時,群燕戲於亭前綠樹之間,因此燕喜亭有「燕子喜愛之亭」之解。
  • 《記遊松風亭》丨蘇軾
    李綦周按,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哲宗親政,章悖為相,蘇軾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州)。
  • 中國千古奇音疑失聲,石鐘山難聞蘇軾當年親探的鐘聲
    900多年前,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攜愛子蘇邁深夜泛舟彭蠡口,親探水浪拍打的崖壁和巖洞,證實了「石鐘」之說,留下了膾炙人口的《石鐘山記》,引歷代無數遊客競登臨,它就是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的臨湖瞰江的石鐘山。入大門,有一座石像,一眼就認出了是蘇東坡,基座正面刻有蘇軾三次來湖口的簡介。算起來我也是第三次造訪,不知是否也會為富龍立一座石像。前行幾十步,有一座圓形攢尖頂小亭,叫「鍾亭」。亭內懸掛著一口錫銅鐘,取「石鐘和鳴」之意,名曰:和鳴鐘。
  • 李常生 || 蘇軾行蹤考(011)
    後,蘇軾自州衙取材,東門之上建樓,曰「黃樓」。樓成,子由撰《黃樓賦》,蘇軾《書子由黃樓賦後》文云:「子城之東門,當水之衝,府庫在焉。而地狹不可以為甕城,乃大築其門,護以磚石。府有廢廳事,俗傳項籍所作,而非也。惡其淫名無實,毀之,取其材為黃樓東門之上。元豐元年八月癸丑,樓成。九月庚辰,大合樂以落之。始餘欲為之記,而子由之賦已盡其略矣,乃刻諸石。」
  • 北京陶然亭公園,一個讓你同時領略各地名亭風採的地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膾炙人口的佳句便是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據說在慶曆五年,歐陽修來到滁州之後,認識了琅琊寺主持智仙大師,他們二人也逐漸成為知己,後來為了便於歐陽修在此遊玩,智仙便在狼牙山建造了一座小亭,歐陽修也為之作記,這便是著名的《醉翁亭記
  • 夜雨偶得-《春夜喜雨》有感
    古人對雨也是情有獨鐘的,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春夜喜雨》了,從小就爛背於心,現在只要下雨就立刻會想起這首詩了。春夜喜雨 杜甫 (唐)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本文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本文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春夜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