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長大(26)——孩子總愛照鏡子,是心理問題嗎?

2020-09-19 心靈花園


  最近發現女兒有一個問題,以前都是我給她買衣服,但在她進入初中二年級以後,突然自己提出想穿什麼什麼樣的衣服,而且總是說「同學們也有這樣的服飾,所以我也要穿」。

她每天早晨起來,待在洗漱間裡半天都不出來,一開始我們很擔心,以為她在裡面是不是有什麼事,後來有一次當我們推開門的時候,發現她一直在鏡子前面對著鏡子微笑,做各種表情,給自己梳各種各樣的髮型。

早上上學的時間非常緊張,她在鏡子前面還這麼浪費時間,我非常生氣,當時就訓了她。可是並沒有奏效,一個月以後,她在書房裡看書,我推門進去給她送牛奶,發現她正對著鏡子咧著嘴笑,不知道她在幹什麼。

  我非常擔心,是不是女孩子進入青春期都會這樣?我做些什麼能讓她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而不是自己的形象上呢?



  照鏡子有很強的心理學意義,是尋求主體(心)與客體(身)的對應。一個孩子接納自己是從接納自己身體外形、面部特徵開始的。

對著鏡子笑,扮可愛的人是成功地接納自己或正在努力接納自己的人。對鏡子愁眉苦臉或拒絕照鏡子的人,同樣是拒絕自己和不接納自己。

照鏡子的象徵意義是找自己,想知道「我是誰」,這是一種重要的自我意義覺醒。這個女孩從鏡子裡找自己可愛的樣子,是在喜歡和接納自己。

有時候,年輕女孩開始照鏡子也代表性意識的覺醒,意識到自己需要一些美的東西。這個媽媽談到孩子總是擺出各種姿勢、髮型、微笑,還對著鏡子笑,其實對著鏡子笑就是對著自己笑,這需要一定的勇氣。我們看到很多人不敢對著鏡子笑,那是他是不喜歡自己,不敢認同自己,甚至有人不敢照鏡子,因為他看到鏡子裡面的自己會很難過。

太愛照鏡子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點自戀,自戀是青少年必需的東西,每個孩子都是從自戀發展到去愛別人。如果她愛照鏡子,就說明她喜歡自己,這也是一件好事。



  這位母親把照鏡子和學習對立起來了,其實這是兩件事,儘管在時間上它們可能有衝突,但就事情本身而言並沒有矛盾。

喜歡自己的人會更追求完美,學習上也要求比別人強。不喜歡自己的人破罐子破摔、不好好學習的可能性會更大。

這位母親看到自己的女兒這樣做,一是考慮該給她買漂亮的衣服,考慮她的形象,二是自己也要學著真正開始欣賞女兒,嘴上說出來對女兒的喜歡。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喜歡女兒,女兒就不會太依靠鏡子找自我好感。因此,要讓她知道不一定照鏡子,通過別人的眼睛也能夠看到自己的完美。

  當然,在鏡子面前停留的多,關注自己的形象太多,導致注意力從學習上遊移的情況並不是沒有,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照鏡子就說孩子一定怎麼樣,很多事情是並存的,並不直接存在相互矛盾的關係。同樣,照鏡子也是少年心理發展的一個象徵階段,過一段時間就會自行消失。

事實上媽媽的擔心來源於她太在意孩子的學習,希望孩子是一個規規矩矩的沒有什麼想法的好女孩。但這不可能,因為現在的社會很豐富,一個十四五歲,已經上初二的女孩,正是聯想很豐富的時候,每天她大腦裡都會有很多豐富的想像。這是一種適應環境的能力,沒有想像的人是很糟糕的,不可能學習好。

  學習有兩種,一種是理性的邏輯思維,一種是感性的形象思維,兩種思維都好的人才可能是優秀學生,如果只有一種思維好,就有可能成為書呆子。一個女孩,十三四歲到十五歲的時候,會發展她對自我的想像,對社會的幻想,對人際的敏感,實際上就是在發展她的心理能力,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在孩子沒照鏡子以前,家長的語言和眼睛就是鏡子,家長應該很好地使用這面鏡子,經常把孩子的優點投射出來,缺點隱藏起來。

多提孩子的優點,他的優點就會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優點的話,會變得很優秀。如果總誇獎他是一個好孩子,他的行為就越來越偏向於好孩子,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被標定為壞孩子,他的行為就越來越偏向於壞孩子,這是語言的雕塑功能。

實際上這個媽媽應該感到高興,女孩做作業時,對著鏡子笑一笑,取悅自己,可以達成對緊張的緩衝。家長需要跟孩子講的就是要協調好時間,比如說早上起來,梳妝的時候對著鏡子笑一笑,睡覺以前照一照,平時在她的房間裡不要放鏡子,尤其是不要在書桌上放鏡子。

因為鏡子有很多神秘體驗,很容易把孩子的眼睛抓過去,與其預防,不如把鏡子拿走。但可以在客廳裡放一面大鏡子,讓孩子能夠觀察到自己的舉止、面容和微笑。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拿著放大鏡找孩子的缺點,希望孩子把缺點都屏蔽掉,變得越來越好。這種情況從表面上看是家長為孩子著想,實際上家長是在「剝削孩子」。

為什麼叫「剝削孩子」呢?因為家長在利用孩子發洩自己內心的情緒,包括他們的社會壓力、人際壓力、對自己的不滿意、對事業的不滿意。

如果家長的很多憤怒沒有安全的途徑去發洩,那就只能在孩子身上找發洩點,通過孩子所謂的「缺點」把自己的憤怒發洩出來。那是家長需要依賴孩子,而不是孩子需要家長的幫助。



  如果家長用成熟的眼睛來看孩子,孩子會是幼稚的,總有很多問題,就像拿大樹和小樹比,總覺得小樹長得不直或者長的位置不對。

其實,孩子從幼稚到成熟總有一個過程,不可能天生就很成熟或者很完美。而且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特點,家長不能用這個孩子和那個孩子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國對小孩的教育總是「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但歐美國家從孩子小時候起就鼓勵他們驕傲,一定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棒。

前一段時間,我的哥哥帶著他的孩子從加拿大回來,小孩來到我家唱的兒歌是「我比你棒,我跑的比你快,做事比你好……」我聽了之後感覺文化的差異太大了,國內一定不會這樣唱,不會說「我比你好」,只能說「你比我好」,都是大的東西送給別人,小的留給自己。

所以我覺得,從孩子小時候起就要鼓勵他們信任自己,喜歡自己,認為自己很棒,這會使孩子更容易度過日後的心理困境,不容易發展成自我矛盾、自我衝突的人格。

  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到大都明白他的優點在哪兒,長處在哪兒,讓他明白,不管他怎麼表現家長都喜歡他,愛他,他是爸爸媽媽的驕傲。

至於他有缺點也好,有弱點也好,學習不努力也好,只是某個時間段,某個年齡的問題,不是一輩子的問題。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學會具體到某一件事情,比如說孩子做了一件錯事或者跟別人吵架了,一定不要用「總是……」、「你就是這樣……」、「你從來就怎麼怎麼……」這麼絕對的詞去評價他,否則會帶有全盤否定的意味,意味著「你從來不是一個好東西」。家長要說「孩子,你是一個好孩子,好孩子不能老做這樣的事」。

強調他是一個好孩子,在這個定義下批評他,他會比較容易接受。家長也可以說:「我知道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在學習上有沒有證明自己的能力哦?」孩子聽起來就不會引發逆反,心理上也不容易受到挫傷。如果家長用全面否定的話「你從來都不好好學習」,或「你根本就不是學習的料」,就容易挫敗孩子在學習上的努力。


  心理知識:鏡子的秘密

  心理學一直把照鏡子看成是人類體驗自我的重要時刻,連猩猩照鏡子都會出現很驚訝的樣子,因為它看到自己了。人類在照鏡子時產生的內心體驗尤其重要,他能通過照鏡子發現自我。雖然空談自我時並不知道自我在哪,但如果通過鏡子看到自己的形體,以後對自我的想像就是以自己的形象為代表的,自我人格的發展也以身體為邊界。

心理醫生在治療當事人時,如果當事人不能夠認同自我,比如認為自己不聰明、不可愛,挑剔自己眼睛小了、個子矮了,臉不是瓜子形等,醫生處理當事人的這些自我憤怒時,可以鼓勵他去照鏡子,學習對鏡子微笑。但這樣的孩子常常不會對鏡子笑,他看鏡子的時候滿臉陰沉,眼裡充滿挑剔的目光,他討厭自己。這時候就要讓他走到鏡子面前,試著露出微笑來看自己。

  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很弱,如果家長經常用語言來挫傷他,就等於在靈魂上傷害他,靈魂就像杯子一樣要盛滿愛,盛滿關心,盛滿信賴。家長在孩子小時候老是拿話去傷害他,就等於給孩子心靈的杯子戳了一個洞,杯子永遠盛不滿,孩子的心永遠饑渴,沒有自我滿足,他的生活也就會永遠焦躁不安。

家長最好在孩子小的時候保護他,尤其是對待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還很弱,很希望父母能夠在語言上注意到他們的感覺,少提他們的缺點,少說過頭的話,儘可能多地表揚他們的優點和好品質。其實給自己一個微笑,就是在討好自己,安撫自己。上面個案例的女孩天天對著鏡子微笑,應該是一個自我認同不錯的可愛的孩子。

相關焦點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3)——放開手來愛
    這樣過了兩天班主任對我說:「你的孩子上課時總哭,問他原因,他說『想媽媽,怕媽媽不在家』。」其實,這個問題只是親子互動在某個時刻的具體反應,它由既往的關係中演繹而來,也會隨著關係的發展淡化而去。問題是父母要等待多久,孩子才能放棄纏繞走出依戀。  這封信給我們的信息並不多,許多家庭內部的關係和互動規律我們只能靠假設,當然,假設常常是不可靠的。讓我們思索的有以下幾個問題:  (1)信中沒有父親的影子,也看不出孩子的性別。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0)——少年期心理發展任務
    少兒期心理發展任務  少年階段,孩子要完成的心理任務有很多,首先是與父母完成親密分離,這種分離代表孩子從俄狄浦斯情結中出來,欣賞並喜歡父親,接納家庭的權利,並與父母形成穩定的情感交流與言語交流模式。同時,孩子還要學習家庭的規則,並願意按照父母引導的成長方式去發展自己。如果父母按照兩種模式來教導孩子,孩子也會學會用搖擺的應答方式來面對不同的家長。
  • 陪孩子長大(29)——孩子早戀了?別怕!心理專家教你如何應對
    所以,家長在處理這類問題的時候,如果女兒真的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定要用愛把她拉回來。 家長要是讓孩子覺得在管制她,反而會害了孩子,早戀很可能從本身還比較理智的狀態變成不理智,變成和父母的對抗,成了戰爭,不僅孩子會愛的過頭,學習也肯定會垮下來。
  • 陪孩子長大(31)——孩子總是犯錯?別急,聽心理專家怎麼說
    很多父母對孩子焦急,不是因為孩子犯了錯誤,而是他們認為孩子犯了一個錯就永遠都會是這樣。 父母把問題無限度地延遲了,他們不知道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對真實世界的感覺和成年人不一樣,成年人對真實的感覺是物理性的,也就是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到的才是真實,而孩子的真實則可能是感覺到的。
  • 陪孩子長大(20)——親情是把雙刃劍
    孩子一天天長大,他想離開母親去看看窗外的陽光,樹林和河流。」「哦!媽媽,請解開裙帶,讓我出去吧!」但母親說:「還不行,我的孩子,你還不夠強壯。」孩子只好等著,看著母親一邊工作一邊唱歌。 慢慢地,孩子又大了一些,他被窗外明媚的春光,喧鬧的河水,青色的山巒吸引,不管不顧地向外走去。這時裙帶斷了,「啊,媽媽的裙帶真脆弱!」孩子歡笑著跑出門去,一截裙帶還系在身上。
  • 陪孩子長大(22)——總是被指責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
    爸爸媽媽不愛我  我是河北農村的,性格比較內向,生活完全控制在父母手裡(我家是君主制度)。也許是因為性格的緣故,我顯得很沉默,不愛說話,所有的悲傷與快樂都是一個人獨自承受。  很小的時候我就令所有的人不喜歡,長輩們對我失望到極點,經常無緣無故或是為一點很小的事情讓我受盡屈辱、嘲笑和譏諷。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4)——引導孩子的欲望
    我努力使自己冷靜下來:「這是小偷的行為,你知道嗎?」接著跟他講了些「小偷針,大偷金」之類的道理、典故。 比如,孩子說他喜歡某個遊戲軟體,朋友都有,他也想擁有,這得需要幾十元錢,父母可能會因為遊戲影響學習而簡單地對孩子說「NO!」,這樣做會使孩子通過正常途徑滿足自己的努力落空,甚至心理受挫。 孩子偷偷拿父母的錢,內心也會承受很大的道德衝突,若不是因為想得到什麼東西的欲望很強,一般也不會輕易涉險。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
    來源 | 益智學堂(ID:yizhixuetang01)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得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那麼,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以後反而心理問題越多?
  • 陪孩子長大(33)——孩子厭學?心理專家給你支招
    於是心理防線崩潰了,開始厭學,不管在平時學習還是在大型考試上,老是緊張不起來,好像一切都跟我沒關係。 前不久,我把自己的想法跟父母談了,他們非常生氣,硬是逼著讓我上學,爸爸還跟我講他的老故事,一直講到深夜。可是他說的話我一句也聽不進去,從這以後我產生了更加牴觸的情緒。現在我想問一問李老師,我不想上學了,我的選擇對嗎?如果說非要繼續上學,為什麼我就是不想學呢?
  • 陪孩子長大(16):兒子與母親很緊密,是戀母情結嗎?
    纏著母親的兒子  有一個母親打電話說到自己比較苦惱的一個問題:兒子該上初三了,還是跟媽媽依戀得非常緊密。以前自己沒覺得有什麼,可是最近聽了廣播節目之後心裡開始恐慌,覺得兒子對自己總是什麼事情都說,晚上散步的時候一定要跟媽媽一起去,有的時候甚至班裡哪個女孩給他寫了信,對他有好感,甚至對某個女生的評價,全部都要告訴媽媽。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心理問題越多呢?
    :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題主說不論家長還是社會都以孩子是否聽話來衡量好壞,而且很多心理專家都認為: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 《陪一顆心長大》:心理諮詢師爸爸,陪伴孩子長大的秘訣
    最近閱讀了《陪一顆心長大》,講述兩個心理諮詢師爸爸陪孩子成長的小故事,我從中汲取了故事療愈的溫暖力量,核心的力量就是愛,而不是技巧。一·因為看見,因為懂得,所以包容。書中一個小故事,一個周日,媽媽正在折衣服,大兒子在看小說,爸爸剛結束連續兩天的工作在休息。女兒小曼卻在「唉唉唉唉」媽媽問她為什麼,小曼回答不想上學。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4)——關注閃光點
    兒子總愛討好人  我是一個四歲九個月男孩的媽媽,有個關於孩子性格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的孩子沒有主見,總是看大人的臉色行事,為了討好別人而委屈自己。 坦白地說,我的性格也是如此,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孩子的性格有遺傳的因素。因為深深地體會到這種性格帶來的痛苦,所以想要我的孩子改變這種性格。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2)——親情濃於血
    而我看到動畫片或兒歌裡講爸爸的地方也發愣(連嬰兒畫報上都有爸爸的內容!)。因為我還沒想好怎麼同女兒說,她爸爸又不願意回來看她。在街上也會有人對她說:「哎呀!多可愛的寶寶!你爸爸呢?」  我急需幫助,因為我越來越焦慮,我不希望女兒受到太大傷害,當然我明白她肯定會受到傷害。但我確實應付不來,我甚至希望女兒不再長大,希望老師能提供一些幫助。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2)——男女有別
    和孩子同浴的夫婦  都說孩子的性觀念要從小教育。可是尺度該怎樣把握呢?我有個朋友,他們夫婦一直和孩子同浴。孩子如今已經六歲。他們覺得這是非常好且健康的性教育方式。我卻很困惑,不知道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9)——家庭塑造人
    長大以後,主人帶它重返森林,回歸自然。不久,它遇到幾隻獵狗,兒時的記憶讓它自然地把狗看成是朋友,結果慘遭厄運。  自然界普遍存在一種「印刻效應」,剛睜眼的小鴨會把孵蛋的母雞看作媽媽,長大的魚會遊回它的出生地去產卵。人類在幼年時期,雙親與環境對其心身體驗產生的影響很像這種「印刻效應」。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
    原來,閨蜜聽說她的一個小學同學得了抑鬱症在鬧自殺,才如此感嘆。那個同學曾經是個聽話懂事,從來不用父母操心的乖女兒。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7)——無條件的愛
    比如:(1)口中有痰,問我怎麼辦?我說吐吧。她又問:吐在哪兒?生活中很簡單的問題都要問大人。(2)與小朋友玩,其中一個男孩不讓她和另一個孩子玩,女兒聽了就玩不好了,她陷入思索中,一臉茫然,最後跑過來問我:「那我跟誰玩呀?」(3)一個小朋友給女兒幾張卡,另一個小朋友也得到同樣多的卡片,但他還找我女兒要。他說完就走了,可女兒卻很認真地陷入了茫然,不知怎麼好。過會兒她問我:「媽媽,這張卡我該給誰呀?」
  • 陪孩子長大(24)——從小與父母分離,如何才能真正的回歸?
    我想問一問李老師,像我這種情況的孩子多嗎?我該怎麼面對自己內心情感的衝突呢?  其實,她的親生父母應該能理解,這個孩子生下後幾個月就離開了他們,她的整個成長過程都是和伯父伯母在一起,自然會和伯父伯母建立非常親密的關係。  孩子在兩歲或者五歲以前,和誰接觸,就最容易和誰形成親密依戀,這個親密依戀在自然界有一種「印刻」作用。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
    薩姐出品01「感覺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問題越多。」前天和閨蜜聊天時,她突然發了這麼一個消息。原來,閨蜜聽說她的一個小學同學得了抑鬱症在鬧自殺,才如此感嘆。沒想到,如此懂事的女孩,有一天會出現心理問題,並且在醫生的開導治療下才知是因為從小懂事留下的後遺症。看著閨蜜的消息,想起電視劇《想見你》中的陳韻如,她也是這樣一個乖孩子,每天照顧晚歸的媽媽,叫任性的弟弟起床,做著出名的「校規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