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世界上有兩種電影,一種是戈達爾之前的電影,另一種是戈達爾之後的電影」
1958年11月11日,白血病奪走了安德烈·巴贊40載的短暫生命,這恰恰也是《四百下》開拍的第一天,一切仿佛上天精心安排好了一般,要讓新浪潮從理論到實踐的接力棒在這一天由巴贊轉交到特呂弗的手中,於是,特呂弗對於童年的回憶,對於巴贊的緬懷,以及對於新電影無限憧憬的美好願望,全部交織在了《四百下》當中,並完成了令新浪潮一鳴驚人的光輝壯舉。1968年是新浪潮運動徹底終結的年份,也是特呂弗電影生涯的又一個轉折點。這一年發生的「五月風暴」讓《電影手冊》派的主將們徹底決裂,特呂弗和戈達爾這兩位並肩戰鬥多年的親密戰友也開始了長時間的交惡與攻擊。
戈達爾評價特呂弗一輩子只拍了《四百下》一部像樣的電影,其餘那些只不過是和「品質傳統」一樣在講故事而已;特昌弗也毫不客氣地回應道,戈達爾應該拍一部自傳,名字就叫《一坨屎就是一坨屎》。其實客觀來講,戈達爾的評價不無道理,早在「五月風暴」之前,特呂弗就愈來愈顯露出文學改編和片廠製片的拍攝傾向,逐漸回歸自己曾高聲咒罵的「品質傳統」的懷抱,他在七十年代之後的代表作如《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Histoire d Adele h.)》和《最後一班地鐵( Le dernier metro)》,完全就是一副標準的主流愛情劇的模樣,甚至還會去給好萊塢的商業巨製《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客串個角色。
曾經以犀利的文筆與言辭而獲得「恐怖小孩」惡名的叛逆影評人,退化成了為主流電影界服務的保守創作者,特呂弗電影生涯的轉變過程,其實也正是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發展歷程的最佳縮影。弗朗索瓦·特呂弗曾經這樣稱讚讓呂克·戈達爾:「世界上有兩種電影,一種是戈達爾之前的電影,另一種是戈達爾之後的電影」。這當然是在兩人的私人關係惡化之前特呂弗所作出的中肯評價,也毫不誇張地說明了戈達爾在世界電影史中所佔據的位置。戈達爾生性叛逆,家境富裕的他早早就與自己的家庭斷絕了關係並不接受家裡給他的任何經濟援助,即使是在他手頭最拮据之時依舊如此,所以本應享受「富二代」生活的他竟然養成了小偷小摸的不良嗜好,這本身就能夠充分說明戈達爾的性格是多麼的與眾不同。
在眾多的新浪潮代表導演當中,戈達爾是最特立獨行、最具有反叛精神的一個。在新浪潮的發軔初期,雖然新崛起的導演們會在不同程度上創新和變革著舊有的電影語法,但也會遵循一些已有的傳統,比如夏布洛爾的處女作《漂亮的塞爾日》還具有著完整的敘事情節和強烈的戲劇衝突,特呂弗的處女作《四百下》還忠實地執行著巴贊的長鏡頭理論。而到了1960年戈達爾的長片處女作《筋液力盡( About de souffle)》,一切都被顛覆了,沒有什麼是不可以被打破的。
(歡迎小夥伴們踴躍發言,喜歡的朋友,關注點讚轉發可以走一波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