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種電影,一種是戈達爾之前的電影,另一種是戈達爾之後的電影

2020-12-13 最怕此生111

導語:「世界上有兩種電影,一種是戈達爾之前的電影,另一種是戈達爾之後的電影」

1958年11月11日,白血病奪走了安德烈·巴贊40載的短暫生命,這恰恰也是《四百下》開拍的第一天,一切仿佛上天精心安排好了一般,要讓新浪潮從理論到實踐的接力棒在這一天由巴贊轉交到特呂弗的手中,於是,特呂弗對於童年的回憶,對於巴贊的緬懷,以及對於新電影無限憧憬的美好願望,全部交織在了《四百下》當中,並完成了令新浪潮一鳴驚人的光輝壯舉。1968年是新浪潮運動徹底終結的年份,也是特呂弗電影生涯的又一個轉折點。這一年發生的「五月風暴」讓《電影手冊》派的主將們徹底決裂,特呂弗和戈達爾這兩位並肩戰鬥多年的親密戰友也開始了長時間的交惡與攻擊。

戈達爾評價特呂弗一輩子只拍了《四百下》一部像樣的電影,其餘那些只不過是和「品質傳統」一樣在講故事而已;特昌弗也毫不客氣地回應道,戈達爾應該拍一部自傳,名字就叫《一坨屎就是一坨屎》。其實客觀來講,戈達爾的評價不無道理,早在「五月風暴」之前,特呂弗就愈來愈顯露出文學改編和片廠製片的拍攝傾向,逐漸回歸自己曾高聲咒罵的「品質傳統」的懷抱,他在七十年代之後的代表作如《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Histoire d Adele h.)》和《最後一班地鐵( Le dernier metro)》,完全就是一副標準的主流愛情劇的模樣,甚至還會去給好萊塢的商業巨製《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客串個角色。

曾經以犀利的文筆與言辭而獲得「恐怖小孩」惡名的叛逆影評人,退化成了為主流電影界服務的保守創作者,特呂弗電影生涯的轉變過程,其實也正是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發展歷程的最佳縮影。弗朗索瓦·特呂弗曾經這樣稱讚讓呂克·戈達爾:「世界上有兩種電影,一種是戈達爾之前的電影,另一種是戈達爾之後的電影」。這當然是在兩人的私人關係惡化之前特呂弗所作出的中肯評價,也毫不誇張地說明了戈達爾在世界電影史中所佔據的位置。戈達爾生性叛逆,家境富裕的他早早就與自己的家庭斷絕了關係並不接受家裡給他的任何經濟援助,即使是在他手頭最拮据之時依舊如此,所以本應享受「富二代」生活的他竟然養成了小偷小摸的不良嗜好,這本身就能夠充分說明戈達爾的性格是多麼的與眾不同。

在眾多的新浪潮代表導演當中,戈達爾是最特立獨行、最具有反叛精神的一個。在新浪潮的發軔初期,雖然新崛起的導演們會在不同程度上創新和變革著舊有的電影語法,但也會遵循一些已有的傳統,比如夏布洛爾的處女作《漂亮的塞爾日》還具有著完整的敘事情節和強烈的戲劇衝突,特呂弗的處女作《四百下》還忠實地執行著巴贊的長鏡頭理論。而到了1960年戈達爾的長片處女作《筋液力盡( About de souffle)》,一切都被顛覆了,沒有什麼是不可以被打破的。

(歡迎小夥伴們踴躍發言,喜歡的朋友,關注點讚轉發可以走一波喲!謝謝!)

相關焦點

  • 戈達爾寫給安娜·卡裡娜的電影情詩
    我以前自以為知道這部電影講了什麼,但在影片完成一兩年之後,我意識到我完全不了解它的內容。」(1)在這部被許多人視為戈達爾最平易近人、輕盈愉悅的電影作品中,安娜·卡裡娜飾演的脫衣舞娘安琪拉成為絕對主角,並在某種意義上將讓-克勞德·布裡亞利與讓-保羅·貝爾蒙多耍弄於鼓掌間,頗有女性主義之味,這一點在1962年的《隨心所欲》中得到充分發展。
  • 戈達爾電影是愛、恨、動作和死亡
    浪漫的歸給浪漫,嘲諷的依然嘲諷,有尖銳亦有溫情,所有的元素互相衝突也互相融合。自殺是主人公的最終歸屬,但死亡在其身上卻也得不到絲毫的美化,沾染了一身的狼狽和說完就完的空洞。他既是愛的小丑:一次次被瑪麗安娜推入愛河而後遭到背叛、拋棄;亦淪為生活的瘋子:以為這世界真有如浴缸般只容納他一人任他沉溺於藝術書籍與精神,成為隱士,書寫生活本身,無聊時還會有愛人的撫慰。
  • 90歲電影大師戈達爾竟然做直播,中國粉絲給他送了「火箭」
    有網友統計,這場直播下的評論區至少出現了12種不同的語言,將近三分之一都使用中文。有中國網友給老爺子送了「火箭」,更有網友驚呼:活的電影史來了。今年90歲的戈達爾被認為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主將。1960年,他拍攝的第一部電影《精疲力盡》被認為是上個世紀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開山之作。
  • 獨家戈達爾直播全程熟肉
    攝影術剛發明的時候(和在《電影手冊》訪談中一樣,他提到「在涅普斯的時代」),攝影師們不會認為他們做的只是一個copy,而塞尚和梵谷們完全不會考慮copy的問題。印象派在攝影術之後出現,它是對(製造很多副本的)攝影的一個反應,這也是某種預言。
  • 閱讀戈達爾的神書《電影史》是否可能?
    在《電影史》中有一張劇照是這樣的,黑白的戰士衝鋒場面和電影中紳士小姐們的手舞足蹈重疊在一起,人們開始「燃燒想像來溫暖現實」。就此戈達爾並未停止思考,「對毀滅的遺忘構成了毀滅的一部分」。現實開始竊取電影中上演的死亡然後悉數歸還給電影,戈達爾把死亡和暴力的持續看作是對電影無作為的復仇。同時戈達爾又進一步指了出戰爭對電影產業的影響。
  • 戈達爾直播全程熟肉
    攝影術剛發明的時候(和在《電影手冊》訪談中一樣,他提到「在涅普斯的時代」),攝影師們不會認為他們做的只是一個copy,而塞尚和梵谷們完全不會考慮copy的問題。印象派在攝影術之後出現,它是對(製造很多副本的)攝影的一個反應,這也是某種預言。
  • 戈達爾直播熟肉轉述筆記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電影混合運用兩種聲音,一種是我們一般說的「聲音」,另一種可能是街上的聲音(對應於parole)。如果電影在這一點上向戲劇學習,它會學到過多的修辭,那就沒有parole了。- action寫字時,手在action,而打字,手沒有action。
  • 坎城金棕櫚提名片掃盲:戈達爾《再見語言》
    已經84歲的老導演是法國新浪潮的奠基人之一,從事電影行業長達70餘年,拍過39部電影以及數不清的創意短片,是位思想激進且多產的導演,三年前他曾以「年事過高」拒絕參加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頒獎禮。戈達爾在巴黎出生成長,這座城市曾在他1959年的《精疲力盡》定格成永恆經典,他曾為安德烈·巴贊創辦的法國知名刊物《電影手冊》供稿,也正是那段時間的鑽研為他打下深厚的電影素養基礎。
  • 戈達爾90歲生日快樂!電影史因他一分為二
    今年疫情在全球肆孽,影迷們都只能在線上聊解寂寞,然而網絡蜿蜒曲折,一不留神,在另一端的居然是一位遠古大神。4月份的時候,INS上直播了讓呂克戈達爾在瑞士家中接受採訪,引來中國影迷競相朝拜,不確定有多少人能夠完全聽懂,但不妨礙大家招朋呼友、其樂融融。文:東SIR編輯:拋開書本編輯部戈達爾於電影是何等重要的神呢?
  • 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以「不頒獎」致敬電影巨擘戈達爾
    大會雖然以法國電影大師戈達爾的作品《影像之書》開幕,但是他的作品並未在大會上獲獎。評委會表示,他的成就已非獎項的意義可及,應該給其他相對年輕、不太知名的導演和作品以更多機會。英國影評人、策展人湯尼·雷恩是本屆大會「D20提名」評優單元評審委員會主席,他表示,大家一致認可戈達爾的卓越成就,將獎項授予戈達爾不過是冠上加冠之舉,甚至在某種意義上略顯冒昧。
  • 疫情期間,電影大師都在做什麼?89歲的戈達爾玩直播,阿莫多瓦開始寫...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線已在全世界拉開,大批電影的拍攝陷入停滯,各位導演也響應號召,宅家抗疫。這勾起了許多人的好奇:疫情期間,這些電影大師都在家裡忙些什麼?4月7日,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89歲的著名電影導演讓·呂克·戈達爾上線開啟直播,讓不少影迷驚呼:「有生之年,竟然看到『活的電影史』做直播。」圖說:戈達爾直播畫面 網絡截圖戈達爾的直播持續了近100分鐘,主題是「新冠肺炎疫情時期的影像」。直播中,他穿著一件綠色毛背心,戴著黑框眼鏡,手持一根雪茄,狀態滿滿。
  • 戈達爾"再見語言"坎城挑戰觀眾
    影片開始前,除了導演戈達爾本尊外,本片的主創走過紅毯走進影廳。全場爆發巨大的掌聲與歡呼聲。當燈光終於暗下,現場甚至有觀眾高呼戈達爾的名字,像是衝鋒前的吶喊。之後,觀眾經歷了1個小時10分鐘的奇幻3D旅程。字幕出現後,出現山呼海嘯般的掌聲也毫不令人意外。
  • 戈達爾談新冠疫情:科學家最終還是會落入話語的陷阱之中
    不過,在遙遠的中國,戈達爾做直播的消息,迅速在各種朋友圈中發酵,據說當晚近四千在線觀眾中,有至少三分之一來自國內。而在文青扎堆的「豆瓣」上,戈達爾的名下甚至也在第一時間出現了《戈達爾直播實錄:新冠疫情時期的影像》這麼一個新建電影條目。雖說談話的主題是新冠疫情,但戈達爾並非醫學專家,他也只能從自己的老本行——電影的角度來講述一二。
  • 肥內 | 戈達爾被貶得一文不值?
    我:哪裡有啊!如果一文不值,我們還真的連談都懶得談。當然,我承認我們對戈達爾沒啥好感,所以批評他也是不遺餘力;但是,我們講的也有憑有據的。但是總歸,他用貞德來影射娜娜(片中女主角名)的內心小宇宙的感觸,也算是一種引用帶來的互文效果。這也就是說,她隨後會加入妓女的行列,或許……在她心中帶有某種「奉獻」精神?然後,我才又說,這裡在默片中上字幕的作法,在後面(最後一章)中重現,也算是在形式上的某種忠誠。而且,在最後一章回應了他改動了貞德也是有意義的,感覺在這裡,她與文青熟客似乎用這種無言的方式溝通,強化了兩人在精神上的交流。
  • 從跳接的非連續剪輯到創新的場面調度,深度解讀電影《筋疲力盡》
    《筋疲力盡》是戈達爾導演的第一部長篇作品,同時也被後來電影史學家們認為是開創「法國新浪潮」的影片之一,和特呂弗的《四百擊》共同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在此之前,戈達爾僅僅用35毫米的攝影機拍攝過3部短片,更多的是在《電影手冊》雜誌中寫電影評論。
  • 在戈達爾生日這天,重溫手冊超長訪談
    這是在閱讀了德國社會學家弗裡茨·毛特納在將近1910年寫的一本關於「言語」的書之後開始的,這本書對語言本身做出了很多指責。它管它叫「言語」,像所有人一樣;但受到繪畫的影響,我從中感到一種和語言——粗略來講就是文本和詞語——之間的區別。一直以來,我就對文本詞語這些東西的邪惡性抱有懷疑。我之前有在《電影史》裡放過一句貝璣(Péguy)的話:「什麼都可以被說,除卻那些所做的無法被說出。」
  • 阿蘭·巴迪歐:電影是一種思想,其作品就是現實
    對阿蘭·巴迪歐來說,電影是一種教育,一種生活的藝術,以及一種思想。這些文章為過去五十年來的電影描繪了一段不同的旅程,從具有現代性的導演(茂瑙、安東尼奧尼、奧利維拉、塔蒂、戈達爾)到美國當代電影(《黑客帝國》《木蘭花》《完美的世界》),以及他個人的電影經歷(居伊·德波、1968年電影、閃電小組的戰鬥電影等)。
  • 貝託魯奇和戈達爾,誰的政治性更能改變世界?
    他有句格言,是他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作品《革命前夕》的序言,同時也必須作為他無盡困境的最具啟示性的自傳體陳述,在他後來的電影中也痛苦地表達出來:「只有生活在革命之前的人才知道生活是多麼甜蜜。」《同流者》(貝納爾多·貝託魯奇,1970)阿莫斯·沃格爾(以下簡稱AV):在我看來,電影有兩種:視覺的和文學的。有時我認為,文學電影根本不是電影,因為它只是用視覺來說明一個故事或情節;文學電影以文字為媒介,而視覺電影則以圖像為媒介。我每年都要看幾百部電影,其中大部分,我可以閉著眼睛但仍能理解這個故事。
  • 讓-呂克·戈達爾:新浪潮運動的活化石,不愛講故事的電影大師
    晚年的戈達爾正如布萊恩·詹森所言,在真正的戈達爾風格中,幾乎所有的談話都是充滿哲思又不合邏輯的,比如「一部電影展示了正在發生的事情,但很少有電影是為了展示沒有發生的事情而設計的。當然,他的影響力決不僅僅停留在大眾傳媒領域,英國華威大學現代語言與文化學院副教授、法國電影專家道格拉斯·莫瑞指出:除了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以外,很少有電影人能像戈達爾那樣吸引如此眾多的學術評論。迄今為止,他的作品已被至少三代電影學者廣泛研究過。與希區柯克不同的是,戈達爾很少有模仿者。
  • 戈達爾說「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李安說:120幀
    戈達爾的那句名言「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說了幾十年,李安突然有一天覺得不太對勁。「我們學24格學了一輩子,從來沒問過為什麼是24格。它其實就是片商給出的最便宜就能連起來看的格式,沒有什麼科學道理。而藝術家一直被這個低限度框在裡面,創作受到種種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