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達爾"再見語言"坎城挑戰觀眾

2020-12-17 Mtime時光網
  時光網坎城訊

在5月21日下午16:00舉行的

《再見語言》

首映場,盧米埃爾大廳又一次爆棚了。

讓-呂克·戈達爾

的任何作品對於坎城電影節來說都是首屈一指的熱門影片。


  影片開始前,除了導演戈達爾本尊外,本片的主創走過紅毯走進影廳。全場爆發巨大的掌聲與歡呼聲。當燈光終於暗下,現場甚至有觀眾高呼戈達爾的名字,像是衝鋒前的吶喊。之後,觀眾經歷了1個小時10分鐘的奇幻3D旅程。字幕出現後,出現山呼海嘯般的掌聲也毫不令人意外。


  觀影手記:戈達爾的行為藝術 


  這回,出生於1930年的新浪潮電影旗手再一次拍攝了一部3D電影。首先要說明的是,這部影片的3D效果非常出眾。與它相比,無論

《阿凡達》

還是

《地心引力》

的3D效果似乎不值得一提。因為,本片的3D效果完全不考慮觀眾的視覺享受問題,極大的景深給觀眾視力水平提出了考驗。


  再說影片的故事。在官方手冊上,關於《再見語言》的故事描述更像是一首詩歌,大意如下:


  影片的概念很簡單:一個已婚女人與一個單身男人相遇了,他們相愛,他們吵架,他們拳腳相加。一條狗。一條狗在城市與鄉村間遊蕩。時間推移,這隻狗在兩個人之間找到了自我。他們三者之間,形成了微妙的關係。於是,這個女人的前夫陷入了瘋狂。影片的第二部分開始了。這一部分與第一部分一樣。又有不一樣的地方。故事從人類轉向了一種隱喻。電影在犬吠與嬰兒哭泣聲中結束。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在談論金融的崩潰、數學中的真理以及死亡。


  來自法國的觀眾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觀眾可以很容易從他們的舉動中區分開來。法國觀眾對戈達爾頂禮膜拜,他們在電影中每一個可能是笑點的橋段放聲大笑;他們在銀幕上出現挑戰人類生理的畫面時發出讚嘆;他們在導演故意使用左右眼不同畫面產生強烈不適時也鼓掌叫好。


  這樣的推測有沒有根據?因為電影播放時的英文字幕時而出現、時而不見蹤影。並且,極其簡短的字幕讓人無法相信它真的翻譯了銀幕中人物的大段對話。不僅如此,影片每一段故事的過場畫面,底層法文標題搭配經過3D處理的紅色法文詞語同時出現。此時完全沒有英文字幕。再加上碎片式的畫面與粗糙的音效剪輯(或許這也是出自導演的想法),還有時不時從水平線上偏移的攝影機,讓觀眾懷疑拍攝設備的可靠性。


  這一切讓人想起他上一次的坎城之旅。在2010年,參賽的

《電影社會主義》

的英文字幕讓觀眾崩潰,時有時無,單詞一個一個蹦出來,拼寫錯誤,語法混亂,並且字幕和對白、和畫面都不對位。戈達爾的刻意為之是獨特的,坎城對於這位大師的態度也是獨特的。


  事實上,《再見語言》保留了戈達爾的許多風格,影片對社會現象提出的諷刺也值得觀眾深思。戈達爾的新作,對社會、觀眾,都是一次挑戰。

相關焦點

  • 坎城金棕櫚提名片掃盲:戈達爾《再見語言》
    原標題:坎城金棕櫚提名片掃盲:戈達爾《再見語言》   |  分享到:  1905電影網專稿 要說本屆坎城大家最期待的作品是什麼?今天我們坎城掃盲系列就共同來關注戈達爾最新3D作品《再見語言》。  關於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實在很難用幾句話概括。已經84歲的老導演是法國新浪潮的奠基人之一,從事電影行業長達70餘年,拍過39部電影以及數不清的創意短片,是位思想激進且多產的導演,三年前他曾以「年事過高」拒絕參加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頒獎禮。
  • 第67屆坎城電影節入圍影片簡介:《再見語言》
    ,時隔三年,84歲的戈達爾完成電影新作《再見語言》,並殺入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無疑是令人是振奮的消息。在阿倫-雷乃逝世之後,有戈達爾的存在,坎城電影節就能綻放出電影之光。戈達爾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電影通常被視為挑戰和抗衡好萊塢電影的作品,他在電影中也會把自己的政治思想,以及對電影發展史的豐富知識注入作品,人們甚至還可以從他的電影中發現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
  •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揭曉 《再見語言》登頂
    戈達爾執導的《再見語言》拿下最佳影片大獎美國當地時間1月3日,2014年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揭曉。由法國國寶級導演戈達爾執導的《再見語言》,擊敗眾多熱門電影,以最高分25分拿下最佳影片大獎,成為大贏家。《再見語言》由戈達爾親自擔當編劇,是一部帶有幻想色彩的作品,大膽加入了一些超現實的元素,不過,這部電影的主體還是關注人物的情感。該片曾在去年坎城國際電影節上贏得評審團大獎。
  • 90歲電影大師戈達爾竟然做直播,中國粉絲給他送了「火箭」
    有網友統計,這場直播下的評論區至少出現了12種不同的語言,將近三分之一都使用中文。有中國網友給老爺子送了「火箭」,更有網友驚呼:活的電影史來了。今年90歲的戈達爾被認為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主將。1960年,他拍攝的第一部電影《精疲力盡》被認為是上個世紀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開山之作。
  • 戈達爾90歲生日快樂!電影史因他一分為二
    此後戈達爾又拍攝了《隨心所欲》、《小兵》、《輕蔑》、《狂人皮埃羅》、《阿爾伐城》、《美國製造》……一系列著名影片。而時間很快到了1967年,假如說電影史可以分為戈達爾前和戈達爾後。那麼戈達爾個人的電影史可以分為1967年前、1967年後。
  • 戈達爾談新冠疫情:科學家最終還是會落入話語的陷阱之中
    以戈達爾在電影史上的江湖地位來說,這個人數,真不能說是很多。尤其對比網紅直播賣貨時的關注人數,更可以說是有些寒酸了,想到他拍過的《精疲力盡》、《狂人皮爾洛》、《蔑視》等諸多經典,甚至都要讓人覺得有些心酸了。當然,因為現場並無同聲傳譯或英語字幕的關係,法語問答的語言壁壘,多少阻礙了世界各地戈達爾影迷的加入。
  • 你好坎城,再見雅各布(圖)
    特約記者 柳鶯  坎城開幕才一天就用「你好、再見」來作為綜述的開篇似乎有些不妥,不過細細想來,今年的陣仗如此龐大,很大程度上是託了吉爾·雅各布退位的福。記者們對於坎城此次的性別轉向也格外感興趣,甚至有人激動地表示這是一個對工業體制的挑戰。不過身在「重大變革」中的評委們依然表示,電影的藝術價值會是他們評價的主要標準。  亞洲勢力方面,去年中日韓三足鼎立,今年卻因為各種原因風光不再。張藝謀的《回歸》和王超的《幻想曲》是成為今年唯一將在大銀幕上放映的中國影片。《回歸》沒有入圍主競賽,是一個小小的失望,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 戈達爾寫給安娜·卡裡娜的電影情詩
    比顫音場景使我憶及當初百練不成時的焦急與熟能生巧後的欣悅如此魔術師邊說話邊刷牙,也是一個經典的語言遊戲最讓人捧腹不已的場景也許會銘刻在大部分觀眾的腦海吧。牽繫起形式與內容的場域是語言,一如十九世紀德國詩人史蒂芬·格奧爾格的詩句「語詞破碎處,無物可存在」,解構語言是消解連續性幻覺的有力手段。
  • 李宇春坎城任頒獎嘉賓 用中文英文法文打招呼
    第67屆坎城電影節法國時間5月25日開獎,搖好了號,各家的獎各家拿好。其中比格·錫蘭的《冬眠》搖到金棕櫚,義大利女導演愛麗絲的《奇蹟》得到評審團大獎,「蟲尾巴」飾演《透納先生》成為最佳男演員,朱利安·摩爾因《星圖》獲得最佳女演員。而多蘭和戈達爾撞了號,分享評委會獎。
  • 閱讀戈達爾的神書《電影史》是否可能?
    以特呂弗、戈達爾為首的新浪潮的導演憑藉不斷革新的電影語言和影像,為法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帶來了新的紀元。正如戈達爾所言,新浪潮導演是第一批意識到電影史的導演,但倒不如說他本人是第一個意識到電影史,創造了「電影史」的導演。1989年,這位新浪潮電影大師受電視臺委託拍攝了關於電影史的系列紀錄片。
  • 戈達爾電影是愛、恨、動作和死亡
    ——羅傑·伊伯特狂人皮埃羅 (Pierrot le fou,1965)第71屆坎城電影節選用了戈達爾早期影片《狂人皮埃羅》(Pierrot le fou)——影迷心中老爺子最為「浪漫」的作品之一。在第69屆坎城電影節海報中,我們能夠看到《蔑視》中男主角保羅踏上馬拉帕特海邊別墅(VILLAMALAPARTE)階梯的定格畫面,與之相比,本屆海報所選取的費迪南德和瑪麗安娜的吻別畫面實際上是讓我頗為失望的:和整部影片相比,這幅畫面過於甜膩,雖然方向相反的車頭還是能夠暗暗洩露殘酷的真相。或許電影節的海報,還是要和振奮人心掛鈎才夠妥當。
  • 獨家戈達爾直播全程熟肉
    觀眾很快會發現這裡的差異:她在電視上談的是關於病毒的消息,而在家是過她的生活(vivre sa vie)。 為什麼要用Fake news這個詞?因為這就是今天的公共領域。假新聞不完全是「假」的,因為它也是「新聞」。langue(語言)是不會給我們什麼準確的詞或句子的。
  • 戈達爾直播全程熟肉
    觀眾很快會發現這裡的差異:她在電視上談的是關於病毒的消息,而在家是過她的生活(vivre sa vie)。 為什麼要用Fake news這個詞?因為這就是今天的公共領域。假新聞不完全是「假」的,因為它也是「新聞」。langue(語言)是不會給我們什麼準確的詞或句子的。
  • 70歲坎城的70大經典事件 這些留存影史的時刻 讓坎城成為聖殿...
    好在,包括羅西裡尼、巴贊遺孀詹寧·巴贊等著名的導演和影評人等業內人士看到了《奇遇》在鏡頭語言上的探索價值,發出了公開支持《奇遇》的聯合聲明:「昨天,我們看了《奇遇》,這是本屆電影節上最好一部電影。」並且批評了觀眾們觀影時的鬧劇。果不其然,《奇遇》最終拿下了當年坎城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
  • 如果今年坎城電影節取消,這些電影會何去何從?
    2019年的坎城電影宮現在整個坎城電影節團隊還在制定應急措施,比如限制觀眾在影廳和其它場所的人數。但法國政府已宣布全法禁止100人以上集會。坎城國際電影節自1946年舉辦第1屆以來,一共取消過三次:1948年和1950年因財政困難停辦,1968年因為受到「五月風暴」的影響,當時特呂弗、戈達爾等法國新浪潮導演聯合阻擋影片放映,電影節被迫中斷。
  • 在戈達爾生日這天,重溫手冊超長訪談
    《影像之書》在去年的坎城電影節完成首映,但彼時尚未來到廣大法國觀眾的面前。今年十月,這部影片在南特爾的阿蒙迪耶大劇院開始了為期半個月的展映,而這成為了《手冊》在這期十月刊中尋求與戈達爾展開對話的契機。 手冊評論家們拜訪了戈達爾位於瑞士羅勒的居所兼工作室,迎來的是這位影人巨擘一句「直入心窩」的歡迎:「看《手冊》的曾孫們來了!」
  • 「告別語言」是電影史上最令人滿意和最深刻的二重唱
    圖特斯·萊斯直線中的第一個屏幕上的文字,即電影歷史的第一章,讀取,「願每隻眼睛為自己進行談判」當戈達爾發出另一個格言展示事物的每一面;讓自己留下無限期的餘地,這篇文章有效地為我們準備了觀看策略,26年後,我們打算接近再見語言這是第一個3D功能,他的迄今為止最引人入勝的正式攻擊,這是他對去年
  • 戈達爾直播熟肉轉述筆記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觀眾很快會發現這裡的差異:她在電視上談的是關於病毒的消息,而在家是過她的生活(vivre sa vie)。為什麼要用Fake news這個詞?因為這就是今天的公共領域。假新聞不完全是「假」的,因為它也是「新聞」。langue(語言)是不會給我們什麼準確的詞或句子的。
  • 日本電影頻摘坎城金棕櫚 因為歷史亦因現實
    每次參加坎城電影節,我都能收穫繼續在電影創作道路上走下去的勇氣,也能感受到大家想要通過電影去打通不同人之間的對立、不同世界的隔閡的希望。」北京時間昨天凌晨,伴隨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憑藉《小偷家族》接過金棕櫚大獎的獎盃,並發表上面這段感言,第71屆坎城電影節正式落幕。
  • 凱奇新片《曼蒂》挑戰觀眾的承受能力
    時光網坎城訊 今年在坎城國際電影節首映的電影,有少見的心理驚悚片《曼蒂》。這部由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電影,是導演帕諾斯·科斯馬圖斯的第二部長片、也是第二部心理驚悚片,畫面的用色、以及視覺效果非常的扭曲抑鬱,技術上而言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但是劇本和故事本身簡單,主要用畫面和音樂鋪陳迷幻緊繃的情緒,非常挑戰觀眾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