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1日下午16:00舉行的
《再見語言》首映場,盧米埃爾大廳又一次爆棚了。
讓-呂克·戈達爾的任何作品對於坎城電影節來說都是首屈一指的熱門影片。
影片開始前,除了導演戈達爾本尊外,本片的主創走過紅毯走進影廳。全場爆發巨大的掌聲與歡呼聲。當燈光終於暗下,現場甚至有觀眾高呼戈達爾的名字,像是衝鋒前的吶喊。之後,觀眾經歷了1個小時10分鐘的奇幻3D旅程。字幕出現後,出現山呼海嘯般的掌聲也毫不令人意外。
觀影手記:戈達爾的行為藝術
這回,出生於1930年的新浪潮電影旗手再一次拍攝了一部3D電影。首先要說明的是,這部影片的3D效果非常出眾。與它相比,無論
《阿凡達》還是
《地心引力》的3D效果似乎不值得一提。因為,本片的3D效果完全不考慮觀眾的視覺享受問題,極大的景深給觀眾視力水平提出了考驗。
再說影片的故事。在官方手冊上,關於《再見語言》的故事描述更像是一首詩歌,大意如下:
影片的概念很簡單:一個已婚女人與一個單身男人相遇了,他們相愛,他們吵架,他們拳腳相加。一條狗。一條狗在城市與鄉村間遊蕩。時間推移,這隻狗在兩個人之間找到了自我。他們三者之間,形成了微妙的關係。於是,這個女人的前夫陷入了瘋狂。影片的第二部分開始了。這一部分與第一部分一樣。又有不一樣的地方。故事從人類轉向了一種隱喻。電影在犬吠與嬰兒哭泣聲中結束。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在談論金融的崩潰、數學中的真理以及死亡。
來自法國的觀眾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觀眾可以很容易從他們的舉動中區分開來。法國觀眾對戈達爾頂禮膜拜,他們在電影中每一個可能是笑點的橋段放聲大笑;他們在銀幕上出現挑戰人類生理的畫面時發出讚嘆;他們在導演故意使用左右眼不同畫面產生強烈不適時也鼓掌叫好。
這樣的推測有沒有根據?因為電影播放時的英文字幕時而出現、時而不見蹤影。並且,極其簡短的字幕讓人無法相信它真的翻譯了銀幕中人物的大段對話。不僅如此,影片每一段故事的過場畫面,底層法文標題搭配經過3D處理的紅色法文詞語同時出現。此時完全沒有英文字幕。再加上碎片式的畫面與粗糙的音效剪輯(或許這也是出自導演的想法),還有時不時從水平線上偏移的攝影機,讓觀眾懷疑拍攝設備的可靠性。
這一切讓人想起他上一次的坎城之旅。在2010年,參賽的
《電影社會主義》的英文字幕讓觀眾崩潰,時有時無,單詞一個一個蹦出來,拼寫錯誤,語法混亂,並且字幕和對白、和畫面都不對位。戈達爾的刻意為之是獨特的,坎城對於這位大師的態度也是獨特的。
事實上,《再見語言》保留了戈達爾的許多風格,影片對社會現象提出的諷刺也值得觀眾深思。戈達爾的新作,對社會、觀眾,都是一次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