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更好地去融入美國學生圈子?

2020-09-07 金吉列留學哈爾濱

中美文化差異導致的衝擊不僅僅是語言上的不適應,剛開始的時候,即使託福滿分的中國孩子也不太容易融入美國學生圈。那麼,初到美國,我們應該如何減少文化衝突,更加輕鬆的融入美國生活呢?

課堂文化

1.別作課堂上的「邊緣人」

在大部分美國大學裡,課堂參與和表現與學生的成績單相關,因此在美國大學課堂上,學生們都會踴躍發言、參與討論、提出各種各樣的疑問甚至是質疑。

但是這往往是中國留學生的「死穴」。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和國內課堂環境完全不一樣啊!中國留學生一方面因為語言環境的改變而不適應,另一方面會覺得手足無措、不知道說什麼、怎麼說…….

而老師給出的建議是:儘快突破自我,融入其中。具體的方法可以通過觀察美國學生是如何與教授互動的,語氣和動作是什麼樣的。之後你就會發現,其實他們一般在課堂上發言都會比較自然隨意,而同學們在進行課堂討論、提問時,也大可放鬆,正常表述即可。

2.不能隨便稱呼老師,要稱呼教授

美國大學校園裡一般稱老師不是老師,而是教授(某些擁有博士學位的教授更喜歡別人叫他/她 dr.)。畢竟,他們是喜歡職務高一些的稱呼,而教授聽上去更令人享受。如果你管你的教授叫老師,那麼你的教授可能就會認為你對ta有意見,覺得ta不專業,不配當你的professor。所以,你不要隨便在老師面前稱呼他老師,而要叫他教授。

該圖片內容來源於網絡

3.學會團隊合作

在美國的大學課堂裡,幾乎所有的課上都會出現的教學內容之一就是小組項目或者課題。小組中的幾個成員需要在課後討論教授留下的題目,而後分工協作,最後做匯報演講,教授會進行打分,而這會是你成績的一部分。

首先,千萬不要作弊,這個在美國人眼中真的是「零容忍」!如果被教授或者其他人發現你作弊,那麼輕則處分,重則永久禁止入學。

以下幾點可能會被當做作弊,同學們要引以為戒:

允許他人抄襲課後作業;

重新提交自己以前評估過的作業;

提交他人論文或課程文章作為自己的成果;

在得知/不知可能被提交的情況下,允許他人使用論文或課題;

摘抄網上資料未標註引用;

在等級考試或課題中接受/提供了幫助;

考試中有抄襲行為;

考試中使用字典、手機、交談(自言自語也算)等;

竊取/提前(未公布)了解考試資料;

還有就是,雖然在美國的大學課堂上,師生間有大量的時間進行互動,但這並不意味著混亂和無約束。上課不要遲到,也不要在課堂上玩手機或者竊竊私語等,以禮貌和尊重的態度對待老師和同學依然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學生還要遵守學校校規以及所在州的法律也需同學們嚴格遵守。

根據哈佛大學管理委員會上月公布的數據:2018-2019學年,一共有50名學生被退學。其中有10名學生是因「社會行為」問題被開除,包括毒品、酒精犯罪以及性行為不端;剩下的40名學生是因為學術不達標而被退學。此外,還有 30名學生因為紀律問題被留校察看,123名學生因為學術問題留校察看。

由此可見,美國對於遵紀守法十分注重,如有「越界」,必將嚴懲。所以大家在留學期間不要「在法律邊緣試探」,一定要守規矩。當然,也有可能學生在不自知的情況下觸犯了校規,導致學校施以懲罰(聽課/退學),那麼這種情況下,學生應該如何通過法律程序進行申述、保護自身權益呢?

首先,同學家長要有一定的法律意識。在危及學生利益時,一定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最大力度的爭取自己的利益。在美國,學生是有權進行申訴。在學生受到任何停課的通知時,就應該立刻找到律師。

聽證會上,校方會列舉想要學生退學的理由和證據,而學生的律師也要向學校進行辯護,請求駁回停課,讓學生回歸校園,繼續上課。如果校方決定勒令退學之後,也還是有上訴的權利。但是施行二審終審制。學生應找到有經驗的,專門處理類似案件(停學、退學)的律師來應對,為學生做有力辯護,才能最有效的奪回自己受教育的權利,或者減少學校對學生的處罰。

生活方面

1.留學生們在初來美國的時候,往往會感嘆美國「文化熔爐」的稱號一點都不假。很多留學生在接觸到一堆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後,有些很快能夠接受,有些則略微不適應,需要花一定時間慢慢接受這樣的文化差異,把這些當成平常事來對待。

2.不要隨便在書上做記號

美國的課本貴,一本沒有明顯使用痕跡的used book如果原價100美元,運氣好的話按照like new的新舊程度賣個70美元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你並不想把你的書賣掉,在上面亂寫亂畫完全沒問題。

3.千萬別稱呼黑人為「negro」或者「nigga」

negro的意思多指「黑奴」,在對待種族歧視非常認真嚴肅的美國,稱呼黑人為「negro」或者「nigga」是大忌!(這裡奉勸小夥伴們改掉「那個」、「內個」等類似發音的口頭禪)

4.吐舌頭不代表可愛,反而很沒禮貌。

5.在別人面前脫鞋也很粗魯,甚至會讓別人覺得你很「隨便」(進家門不算)。

6.美國的社交禮儀中,和同性跳舞意味著你「出櫃」。

7.實事求是,過度謙虛會讓美國人覺得你虛偽。在中國,謙虛是美德。但是到了美國,自謙說英語講的不好,結果說的很流利,這就讓人覺得你是裝腔作勢。

8.聊天不要自說自話,也不要談論敏感話題。

9.陌生人之間打招呼很正常,不要佯裝不見。

10.一般情況下,交錢各付各的,搶著買單會讓人覺得很怪。

11.「sorry」語氣很重,表示有過失,少用。可以說「excuseme」

12.為了自己的安全,夜間不要單獨坐地鐵。

13.為了自己的安全,不要搭陌生人的車。

14.隨便送禮會讓美國人有心理壓力或者有求於ta。

15.別人的邀請無論是否參與都要有回覆。

16.微笑會可能讓美國人誤會你允諾了一些事情(女孩子注意)。

17.學校裡永遠有各種穿著打扮,打著各種洞的人或者紋身大哥、大姐,其實,他們人都挺好,不要畏懼。

18.最後,飯吃不習慣真沒辦法,下館子或者自己學學吧。

相關焦點

  • 怎樣讓自己去融入一個圈子?
    這個圈子裡的人你喜歡嗎?如果是,你想好了怎麼融入嗎?那麼如何建立一個圈子?第五、圈子的建立最終取決於自強與自立,建立圈子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也是能力決定的,如果想融入一個好的圈子,那你必須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讓自己變優秀的同時,認識更多的人。第六、融入不是迎合。你想進入的圈子是適合你的圈子,也就是與你價值觀相符的圈子,認識和你三觀相同的人。
  • 準留學生,該如何更好地適應融入美國的學習生活?
    現今,越來越多的學子考慮出國,低齡留學也逐漸成為常態,但很多中國留學生都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難融入。他們往往需要花費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適應國外的留學生活。面對這種狀況該如何解決,今天美國英文學院(AAE)為大家分析其表現以及背後的根本原因。
  • 如何快速融入職場各種「圈子」,它關係著你的發展,不容小覷
    作為剛剛畢業進入職場的新人,大多對未來的職業生涯抱有憧憬,希望能夠在社會上有一番作為,職場雖不是電視裡演繹的那麼爾虞我詐,但真實的職場環境也是比較複雜的,快速的融入一個新的圈層有助於工作的更好地開展。職場新人如何快速融入職場各種圈子,下面一些前輩的職場交際心得,希望對你有所啟示。
  • 如何將AI更好地融入到K12課堂?
    像Jill Hill和Kim Logie-Bates這樣的K12技術集成專家一直在尋找新的方法,將技術融入到學習中,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學生。對他們來說,報名參加ISTE(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和GM(通用汽車)的專業學習課程——AI探索及其在學校環境中的實際應用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
  • 你交往的圈子決定你的人生,學會這些才能建立更好的圈子
    打個比方來說,你如果是一位自媒體人士,那麼身邊的朋友想必大多都是一些做自媒體的朋友,這當中朋友的質量可能層次不齊,有的可能會帶給你幫助,也有的朋友需要你去幫助他。但究其一點,無論是你幫助別人還是別人幫助你,最終都離不開彼此的互惠互利。你要對別人沒用,或者只知道一味索取別人的幫助而不懂得如何幫助別人,終究會被孤立。
  • 英語不好的人在國外多年也不能融入當地的圈子
    但是一到陌生的話題,立馬又抓瞎~~  關於融入美國圈子,在國內總是聽到這種論調,出國了不要和中國人在一起玩,要和當地人一起玩。等你出了國就發現,90%以上的碩士以上(本科的接觸的較少,不評論)的中國留學生都是和中國人一起玩的。因為如果不和中國人一起玩,就只好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活著。
  • 留學生在海外社交圈子該注意什麼,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
    出國留學的目的,不僅出了要提升自己的知識,在體驗人生經驗之外,還得融入當地文化,擴充自己的社交圈子,開拓眼界。但很多時候,留學生去到海外的社交圈子,不知道該注意哪些,怎麼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基於這個問題,這次我們邀請到聖荷西州立大學金融會計系畢業的Sally來替我們解惑。
  • 「去水」的通識課程才能更好地留住學生
    通識課程開設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拓寬自己知識的寬度,使學生去接觸到不同的學科,從而使得學生的知識架構更加完整。但是,我國現如今很多高校的通識課程含水量過高導致課程設置的意義大打折扣。學校不注重通識課程的內容設置,認為只要開設了通識課程就可以讓學生學到知識。
  • 學校越「忙」,學生才能更好地去就業
    發展更好的教育資源,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學校學習知識,而畢業後成功就業是中等職業學校的重中之重。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校應處於「忙」狀態。這裡的繁忙意味著學校一直在忙於學生教育,學校管理和學生就業。只有當學校忙起來時,學生才能找到出路。
  • 職場空降兵如何融入新圈子?看看過來人怎麼說
    當今世界是一個互聯互通,共享共贏的世界,特別是在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培養,不同的人出於共同的利益目標而聚集在一起,這就行成了圈子,你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想方設法融入這樣的圈子當中。同事不同於家人和朋友,他們對於你在職場中遇到的問題一無所知,更談不上幫助你什麼了,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職場中的問題只有與你朝夕共事的同事們才能幫的了你。所以,踏入職場的那一天起,你就應該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圈子。職場新人照樣可以在圈子裡混得如魚得水。
  • 對不起,我終究是沒有成功融入美國文化.
    即使沒有徹底融入美國文化,但我仍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在一些同學和家長的眼裡,我就是那個「沒有走出自己舒適區」、「到哪裡都愛和中國人抱團」的留學生。但是我知道,我曾嘗試過走出舒適區。大部分留學生都和當地學生不在同一個圈子中,少部分人可以做到毫無間隙地融入,而我,只是平凡的大部分。哪怕我在全英文的環境讀了整整8年書,能偶爾笑著和外國老師打趣,託福考了110+,我也始終做不到像一些很早出國讀書或是很了解西方流行文化的同學那樣,徹底融入當地文化。
  • 年過四十,有些圈子就別再去融入了,沒有意義
    有些人融入了很多圈子,每天穿梭於其中,說著違心的話,做著不喜歡的事,內心就真的滿足和充實嗎?並不會,脫離了這些圈子,反而過得更加舒坦。不適合你的圈子,真的沒必要再去融入;毫無意義的社交,給你的生活增添不了色彩,只是在耽擱時間,虛度光陰罷了。
  • 在融入美國文化的路上,很多人可能都走錯了方向
    從踏上美國的那一刻開始,如何融入美國社會就成了每個留學黨都無法迴避的問題。然而,面對巨大的文化和習慣上的差異,我們究竟該怎樣定位自己,怎樣立足?對學業課程的討論了解,對文化衝擊的適應和調整,對自己身份的定位,有關如何更好的立足異國他鄉的回憶瞬間被激活了。 從進了大學的第一天開始,「要踴躍加入美國人的社團/兄弟會姐妹會」的建議聲就不絕於耳。慚愧的講,我做的不好。
  • 美國大學的校園文化有什麼?中國留學生如何更好融入呢?
    但是受到今年疫情的影響,很多美國大學今年秋季開不開學還是未知數,對於原定今年入學的新生來說,如果不能去的話,肯定是很遺憾的。所以今天小編就來簡單介紹一下美國大學的校園文化,美國大學的校園文化有什麼?中國留學生如何更好融入呢?
  • 揭秘 ¦ 豆瓣分享:英語不好 怎麼才能融入當地社會?
    我在美國四年了,發覺自己比周圍大部分中國人都更好的融入美國人以及其他國際學生的圈子。所以希望能提供一些建議幫助大家,也希望有經驗的人分享經驗以便學習交流。 首先,要抱著Open Mind開闊的思維,接受所在地方的文化(至少是部分的接受)。和別人接觸,是為了學習和交流,認識朋友,學習對方身上的優點,改善自己。
  • 大學生是否應該融入宿舍圈子?
    作為大學生,我認為適當的去融入自己的宿舍友情並不是一件壞事。你一直融不進自己宿舍的圈子,你也知道,你個人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問題,為什麼會在集體的活動中常常被忽視,是不是自己不願意參加活動的原因,舍友們之前叫你去集體活動你有拒絕過沒有?和舍友之間溝通的時候,是不是用心去交流了?
  • 孩子覺得不玩手機遊戲難融入同學圈子該如何引導?
    在這個例子中,媽媽覺得為了讓孩子更好地融入同學圈子,適當玩一玩也沒有關係,畢竟大家都玩,又擔心一味禁止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偷偷去玩。而爸爸則堅決反對,認為孩子自制力還不行,還管不住自己,容易上癮。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問題。只是,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夫妻統一戰線才是最好的。如果夫妻意見不一致,尤其是當著孩子面讓孩子知道父母意見不統一,孩子就容易鑽空子。
  • 快速融入領導圈子,成為領導紅人的4個方法!
    難道你不想融入領導的圈子,快速成為領導面前的紅人嗎?2. 想快速得到領導的認可,取得領導的歡心,我們該怎麼做呢?【閒聊】估計沒人不想得到領帶的關注、認可,甚至可以在領導的圈子裡來去自如。特別是在職場中,如果能成為領導面前的紅人,不管是不是在工作上都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便利。
  • 提升自我,懂得「輸入」才能更好地「輸出」
    然而,就是這樣優秀的一位老師,依然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沉下心來,汲取先進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不固步自封,在現有的圈子裡沾沾自喜。老師離開後,大家都在談論這個問題。有的說:「哇,這麼貴的學費,才學十天,我們一個學員年費才一千多,學一次就相當於少收十個學生。」還有的說:「靜靜老師教的已經夠好了,完全應付得了我們這幫學生,學什麼學呢?」
  • 中國留學生增加 美國大學各出奇招助融入主流
    《世界日報》編譯報導,在大批中國學生湧入美國大學校園之際,各大學校方擔心,這些中國留學生通常自成小圈圈,與當地學生幾乎沒有交流,因此有的大學用中文廣播足球賽,有的在中國學生出國前即提供新生訓練,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