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14日,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授銜儀式,這一次的授銜格外受關注。因為這是自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制度之後,開始的重新恢復軍銜制度。這一年的7月1日,全國人大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洪學智是本次授予上將軍銜的17名高級將領之一,而且是排名第一。
說到軍銜制度,有必要回顧一下我軍的軍銜發展歷史。新中國成立之後,當時加強軍隊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被提上日程,尤其是對外交往中,沒有相應的軍銜很不方便。1955年2月8日,通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標誌著解放軍正式施行軍銜制度,共設置了從元帥至士兵6個序列19等級。在我軍首次軍銜授予儀式上(1955年-1965年期間),授予了十大元帥、十大大將、55名上將、175名中將、1360名少將,這些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開國將帥。
但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在1965年取消了軍銜制度,至1988年才恢復,在這20多年中,沒有軍銜制度,一定程度上帶來了諸多不便,甚至出現了沒有軍銜的國防部長,如曾由外交戰線轉向國防系統的第五任國防部長耿飈。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當時年僅42歲的洪學智被授予上將軍銜,彼時這些授予上將的將領平均年齡是48歲。1988年恢復軍銜制度之後,已經沒有了元帥和大將的設置,上將即為當時最高的軍銜,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中南海懷仁堂給洪學智、劉華清、秦基偉、遲浩田、楊白冰、徐信、郭林祥、王誠漢、趙南起、李德生、張震、尤太忠、劉振華、向守志、萬海峰、李耀文、王海等十七名高級軍官授予上將軍銜。這裡面有很多我們熟悉的名字,如劉華清,為新中國海軍的現代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的「現代海軍之父」和「中國航母之父」;秦基偉,擔任國建國35周年國慶大閱兵的總指揮,還是第6任國防部長;以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參加過長津湖戰役的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部長的遲浩田。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具有傳奇色彩的洪學智將軍的一些生平事跡,感受一下將軍為中國革命勝利、為新中國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波瀾壯闊的一生。他一生中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充分反映了將軍在軍內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洪學智1913年出生於河南商城縣(現在屬於安徽金寨)一個貧苦家庭,小時候放過牛、打過豬草,給地主家做過工,念過幾年小學。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洪學智從小就挑起了家裡的重擔,在讀完小學後就去學徒做工。1929年3月,共產黨領導的部隊來到了洪學智的家鄉,目睹這支隊伍為老百姓著想,替窮苦人撐腰,洪學智在耳濡目染間對參加革命充滿信心。於是,他便離家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商南起義,並在當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3月~5月,在安徽六安、霍山一帶的蘇家埠地區,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對國民黨軍進行了圍點打援,歷時48天,共殲敵3萬餘人,是在鄂豫皖蘇區的一場空前大勝仗,是紅軍戰爭史上的著名大捷之一。
洪學智也參加了這次戰役,在他後來的回憶中,他講道這是令他難忘的一次戰役,他在鬼門關走了一圈又回來。當時,戰鬥異常地激烈,敵人重兵瘋狂地圍堵,藉助於他們的有力武器,不斷向紅軍所在部靠攏。紅軍則利用輕便、機動的特點,誘敵深入,對進入包圍圈的敵人分割圍殲。洪學智當時在重機槍,但是兩任連長先後犧牲,他成為了第三任連長。在戰役結束前的一天,他的左胸不幸中彈,子彈打在肺葉上,鮮血直流,命懸一線。幸運的是,被俘的敵軍軍醫口袋裡有幾片消炎止血藥,他成功地躲過一劫。
洪學智的一生,除了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外,還兩次擔任總後勤部部長,這說明他在統籌軍隊後勤保障方面有獨特的才能。我們可以從紅軍長徵中的一些事情看出他這方面的能力。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已經來到了嘉陵江,準備渡江,向川西北開進,與中央紅軍會師。當時的洪學智是第四軍政治部主任,其實除了做軍隊思想政治工作外,還要做的就是整個方面軍的後方工作,比如紅軍每到一個地方,必須建立政權,要發動和組織群眾,要籌備糧食以及後方傷病員的救治與管理等。實際上,洪學智這個紅四軍政治部主任,成了整個紅四方面軍的「後勤部長」。
紅軍長徵經過四川涼山州一帶時,一方面,面臨著條件惡劣、糧食短缺等問題;另一方面,這個區域是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和漢民族之間由於歷史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矛盾很深,而且國民黨反動派還有一些地方武裝勢力在這裡盤根錯節。因此,如何處理好這些關係,為後續其他紅軍的到來提供一個好的保障,成為當時後勤保障部門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這一年的7月,洪學智在黑水、蘆花接到紅四方面軍首長的指示,紅一方面軍中央縱隊要經過這裡,要紅四軍準備糧草,做好迎接工作,並負責接收中央紅軍的傷病員。做群眾工作難,找糧食難,找醫藥品難……面對重重困難,洪學智立即組織後勤保障部隊的人員,準備從周邊的幾個反動土匪下手,既安民又可以籌得糧食。於是,他率領部隊連夜出發,翻山越澗,端掉了幾個土匪窩,為紅軍部隊籌集了糧食和牛羊。這些糧食和牛羊,解決了當時中央縱隊的急需,極大地改善了部隊的夥食,提高了戰士們的戰鬥力。在中央縱隊離開黑水、蘆花時,洪學智見到了負責中央縱隊糧食供應的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劉少奇。劉少奇感激地緊緊握著洪學智的手說:「你們送來的糧食、牛羊和慰問品,可解決了大問題。」
還有在1936年4月,紅四方面軍準備攻打西康省瞻化縣。糧食是首要問題,為了籌糧,洪學智熱情邀請當地最大民族頭目巴頓多吉吃飯,但是,巴頓多吉害怕紅軍會下毒,於是遲遲不肯動筷,也不肯喝酒。洪學智看出了他的顧慮,就自己先舉杯,一飲而盡,又大吃了幾口菜。巴頓多吉見洪學智如此灑脫爽快、又非常有誠意,非常感動,便逐漸解除了顧慮。
兩人邊喝邊聊,興致很高,洪學智趁機向他說明紅軍的民族政策和紅軍是一支為老百姓謀幸福的部隊。巴頓多吉打開了心結,越喝越高興,說道:「你們紅軍紀律嚴明,把我們藏族同胞當朋友待,真是個仁義之師,你這個朋友我交定了!」最後兩人按照藏族風俗喝公雞血酒,義結金蘭。在瞻化的幾個月中,紅四方面軍所需要後勤等物資,都是通過巴頓多吉轉運來的,紅軍和當地少數民族融洽相處的故事成為一段佳話。
在洪學智出色的後勤管理能力之外,他還對戰友特別地關愛,視為兄弟手足,長徵中凝結的濃濃的戰友情,讓洪學智終生難忘。當時紅軍過雪山,由於戰士們衣著單薄,加上又長期吃不上飯,很多人走著走著就倒下了。有一次,洪學智在山頂上發現六個戰士已經凍僵了,他又實在不忍將戰友們就這樣遺棄在山上,於是堅持將他們帶到了山下,哪怕是一個個背也要把他們背下山。到山下支個火堆烤火,奇蹟竟然發生了,其中一位戰士醒了。大家非常的驚喜,趕緊開展搶救,最終共救活過來五位戰士。這是洪學智的細心善良之舉,挽救了這些戰友們的生命,閃爍著他人性的光輝。
解放戰爭時期,洪學智任43軍軍長,並率部南下,參與指揮了解放廣東、廣西、海南島的戰役。然而,新中國成立之後並沒有贏得多久的和平,1950年6月,韓戰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將戰火燒到了我國邊境,一度威脅到我國居民的人生和財產安全。1950年10月,當時擔任第十五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洪學智被任命為志願軍副司令員。在韓戰的出色表現,是他一生值得光耀的事情。洪學智自然而然地又擔任起負責整個志願軍後勤工作的重任。
在當時的背景下,後勤保障工作能否順暢直接關係到前線戰士的鬥志,直接影響著戰鬥的勝負,從而影響整個戰局。據史料記載,在韓戰中,美軍平均13個後勤人員供應1個士兵,志願軍則是1個後勤人員大體要供應6到10個兵。可想而知,我志願軍的後勤保障工作是多麼的繁瑣艱辛。以軍事上的對比為例,美軍一個團的火力要勝過我們一個軍的火力,加上美軍的裝備是「武裝到牙齒」,擁有戰機和航母對制空和制海有絕對的控制權。這種情況下,志願軍後勤保障部隊想要在白天搞後勤運輸根本是不可能,於是,志願軍在大多數時候只能在夜間活動和作戰,後勤保障也是在這個時候跟進,但是糧食、軍大衣、棉衣棉褲、子彈短缺仍然是突出存在的問題。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戰士共發起過五次戰役,其中第四、五次戰役是後勤保障最困難、最複雜的時期,也是志願軍廣大指戰員忍飢挨餓最多、人員非戰鬥性減員損失最嚴重的時期。1951年4月底,洪學智風塵僕僕地從朝鮮來到中南海,向周總理匯報了志願軍的情況,「彭總讓我向您匯報一個重要問題。」周總理說:「什麼問題?」「成立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這個話題立即引起周總理的關注:「說說你們的想法。」洪學智對周總理說:「現代戰爭是立體戰爭,不但覆蓋地面、空中和海上,還在前方、後方同時進行。美國對我後方實施全面控制轟炸,就是在我們後方打的一場戰爭。後勤要適應這一特點,需要防空部隊、通信部隊、鐵道部隊、工兵部隊等聯合作戰,更需要一個後方戰爭的領率機關――後方勤務司令部,以便在戰鬥中進行保障,在保障中進行戰爭。」
5月1日,在周總理的安排下,洪學智登上了天安門城樓觀摩了盛大的慶「五一」群眾遊行。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劉少奇等關切地圍住了洪學智。毛主席對他說:「你們打的是武裝到牙齒的敵人,每打一仗都要很好地總結經驗。」三天後,洪學智趕回朝鮮,親自起草了志願軍《關於供應問題的指示》。在《指示》中,洪學智寫道:「後勤工作是目前時期我們一切工作中的首要環節。」但此時的洪學智並不想把後勤的工作攬到自己身上,提出讓韓先楚管後勤,自己上前線。當天晚上,洪學智就收拾好行李,準備向彭德懷辭行。沒想到彭德懷的馬上拉下來了:「後勤還是你管。」就這樣,洪學智被「強行」留下來幹後勤。
於是,志願軍司令部就召開會議研究志願軍後勤司令部的機構設置、幹部配備、工作運行等問題。在會上,彭德懷開門見山說道:「有一個事情,咱們得先定一下。中央決定成立後方勤務司令部,說『志後』在志司首長的意圖和指揮下進行工作。現在中央又給我發來電報,要求志後司令要由志願軍一個副司令兼任。現在我們就先定一下,誰來兼這個後勤司令。」
當時,志願軍司令部設司令1名,副司令5名,分別為鄧華、洪學智、韓先楚、宋時輪、陳賡。在這些人裡面,鄧華和韓先楚原來也都沒分管過後勤,陳賡要經常往國內匯報戰事,宋時輪對後勤工作也不熟悉。於是,自然而然地這個後勤工作就落到了洪學智的頭上。但是從內心來講,洪學智並不願意兼這個後勤司令,原因是:第一,他一直是做政治工作和軍事工作的,對軍事工作和政治工作,特別是軍事工作更熟悉;第二,韓戰的後勤工作太難搞,擔心搞不好,搞砸了,沒辦法交待!
最後,在大家的勸說下,洪學智只好兼任後勤一職,但是他是有條件的。彭德懷問:「什麼條件呀?」洪學智說:「第一個條件是,幹不好早點撤我的職,早點換比我能幹的同志,第二個,我是個軍事幹部,願做軍事工作,抗美援朝完了,回國後不要再讓我搞後勤了,我還搞軍事。」彭德懷笑了:「我當是什麼條件呢,行,答應你,同意你的意見。」
在韓戰中,美軍充分發揮其裝備優勢,在空中、海上實行全面封鎖,妄圖將志願軍戰士扼殺在朝鮮戰場。最高的時候,美軍一天出動900多架次飛機瘋狂轟炸。在洪學智等人的領導下,志願軍發明了片面運輸、頂牛過江、合併轉運、水下橋等巧妙的運輸戰術,建立起了一條比較正規化、統一的網狀戰鬥化後勤體系,使得志願軍的後勤供應贏得了「打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的美譽。1952年5月31日,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在漢城的記者招待會上承認:「雖然聯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斷志願軍的供應,然而志願軍仍然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運到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蹟。」
在1954年的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也問洪學智:「洪學智,我聽說你不願做後勤工作?」「是的,主席。」「你為什麼不願做後勤工作呀?」「我一直是做軍事工作的。」「韓戰時你怎麼又做後勤工作了?」「主席下的命令啊。」毛澤東聽了哈哈大笑:「啊,原來你怕命令啊。」
在1988年授予上將的17名將領中,洪學智名列第一,這反映了洪學智在軍內的地位和威望。當時有人問他對此事的看法,洪學智淡淡地回應:「這主要是由中國特定的國情決定的,人的一生名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為國家、為人民做了哪些貢獻,幹了哪些好事。」